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範文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並將探尋到的規律和經驗寫進調查報告。但是調查報告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1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衢山鎮——以前是一個被廢棄的海島,後來經過人們的改造才成為如今這樣美麗的衢山島。

  它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中北部,衢山島總面積73.6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3.8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島。全島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平均寬度4公里。是一個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中的海島。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幾十個春秋過去了,我們可親可愛的家鄉,也就是衢山島換下了破舊的“棉襖”,穿上了時尚的“新裝”。

  這幾十年來家鄉的變化真可謂翻天覆地,先拿我們的衣著來說吧!

  媽媽說,以前,在他們那一輩,他們穿的都是很粗糙的布衣,在冬天時,雖然穿得很多但刺骨的寒風還是會從衣袖,衣領還有褲腳裡鑽,凍得瑟瑟發抖。

  如今就不一樣了,穿的都是用棉、纖維、牛仔等材料做的衣服,在冬天穿上羽絨服,棉襖等保暖的衣服,在圍上圍巾,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又怎會懼怕這冬天的寒冷呢?

  再說說我們食物方面的變化吧!

  以前,他們吃的都是米糟,雖然是雜糧,但是營養還是不夠啊,有時根本就吃不飽。那時的大麥、小麥、大米、麵粉等對他們來說都是奢侈品,更別說什麼魚肉了,連自家養的雞鴨也是拿到菜場賣掉的。哪像我們現在,整天大魚大肉,每餐都吃的飽飽的,有時都嫌棄起這些東西來了。

  再來看看我們住的變化吧!

  以前,人們住的都是簡陋低矮的小屋子,遮不住風,擋不住雨。每當遇上颳風下雨天,屋內就一片潮溼,甚至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出門走的都是泥濘的小路,又滑又窄,一不小心就會摔個嘴啃泥。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每月都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住的都是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生病時還有醫療保障,過得別提有多美了。

  最後來說說我們的出行。

  家鄉富有了,大街小巷的車輛自然也多了起來,幾乎到處都是私家車,一輛輛五顏六色的車輛成了街上一道道靚麗的流動風景線,一輛輛嶄新的公交車也駛進了小島,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一輛輛光鮮亮麗的電瓶車也成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而曾經“流行”的腳踏車卻連影子也看不見了。

  看到我們衣、食、住、行上的巨大變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家鄉所發生的不僅僅是可喜的變化,還伴隨著令人擔憂的變化。

  以前這裡的植被非常茂盛,動物們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河流非常清澈,猶如一條透明的玻璃絲帶。空氣清新,很少有機動車、汽車等一些排洩廢氣的交通工具。而現在,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山上的綠色植被逐漸減少,就算是有,也只是零星的綠色。動物們也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死亡。原本清澈見底的小河因為無節制地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而變得骯髒不堪,河面上還漂浮著各色各樣的垃圾。空氣不在像以前那樣的清新了,空氣質量也大不如前了,今年還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這裡的空氣質量也遠遠高於那些大城市,但如果繼續這樣為了建設而破壞環境的話,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會變成一座霧霾島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生活質量反而降低了,原因在於人們不注意養生,整天吃些不健康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導致身體狀態也每況日下,生活質量自然下降了。

  經過這次的寒假調研,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雖然這裡有好的變化,也有不好的變化,但我們相信只要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一定可以把家鄉建設得更好!我們是海島的少年,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海島,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更加美麗更加富饒的海島。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2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建立工作表彰會上,郴州市成為繼岳陽、常德和長沙之後,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個省級文明城市。該市建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也即將圓滿成功。

  從“南大門”到“後花園”

  1995年,是郴州XX多年建制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年,國務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當時的郴州城市規模過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與湖南“南大門”的位置、與連通粵港澳的區位優勢以及與廣大市民的願望和要求均極不相稱。

  為了贏得加快發展的主動權,在調查研究、審時度勢、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時任市委書記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廣益,確立了“加快建設湖南‘南大門’,努力營造粵港澳‘後花園’”的戰略思路,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變交通優勢為流通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推動郴州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圖很明顯,一方面,透過加快建設“南大門”,實施“開放帶動”首選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力求使郴州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省的“亮點”,並對全省開放和發展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透過營造粵港澳“後花園”,緊貼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條件,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建設文明城市,擴大對外開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強的梅克保調任衡陽市委書記,儒雅清秀的李大倫從湘西來到郴州走馬上任。在對郴州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後,XX年,市委、市政府又確立了“南延東進”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區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標。

  短短7年裡,郴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近40億元,完成大小工程專案300多個,其中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0.8億元。XX年,中心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共24個,計劃總投資4.6億元,完成投資3億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21個,計劃完成投資7億多元,到目前為止,完成投資1.6億元。XX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再居全省第二;綜合經濟指標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資總量躍升全省第二。

  兩大城市傑作

  城市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個地方精神風貌、投資環境、領導管理能力的綜合反映。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樹立了“抓城市建設和管理就是抓經濟”的思想,城市建設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如今,讓郴州市民津津樂道的兩大手筆均已建成,並開始發揮了效益。總面積達13.69萬平方米、總投資8000多萬元的五嶺廣場,建設資金採取以地生財方式籌集。工程從1999年10月正式動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設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傑作”,它在做活經營城市文章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資產,做活土地文章是盤活存量資產的關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盤活存量資產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設是工業化的載體,可以說,修建一條路,帶動兩邊土地升值,啟用一批產業,從而推進工業化程序,為政府增加稅源。

  據統計,從1999年至XX年,郴州市城區市政基礎設施總投入達10.8億元,相當於前20年投資總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佔15%,信貸投入佔28%,其餘57%均靠經營城市而來。今年,該市組織開展了“城鎮經營建設管理效益年”活動,市城區透過市場經營又將籌資15億元,完成11個城市建設重點專案。

  郴州的第二大手筆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綜合治理專案總投資近7億元,在規劃建設方面,堅持了多目標兼顧的原則。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壩的建設,不僅僅單純是解決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問題,還兼顧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可達性與親水性,改善沿江單位、居民生活環境,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該專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沿江風光帶的建設,充分考慮了城市居民對城市空間環境的需求。主要是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閒、娛樂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使人與自然更貼近、更融合。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沒有個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沒有生氣和靈魂的城市。在城市擴容過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態品位。郴州自古為林中之邑,南宋詩人吳鎰曾留下“他年休歇處,詩裡識郴州”的美言,北宋詞人秦觀更是寫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據城市的地理和自然優勢,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壯城、以水秀城、以綠美城,把森林搬進城市,讓城市變成花園”的口號,在建設中力求使基礎設施、園林綠化、公共建築和設計達到個體與群落、區域性與整體、自然與色彩的和諧統一。先後修建了由人行遊道、河西走廊、江濱遊園等景觀組成的郴江沿江風光帶,建設了人民路、國慶路生態園林帶、天堂溫泉生態園林景區和王仙嶺生態旅遊區。XX年,該市實施了“5000棵大樹進城工程”,今年3月又開展了“城區綠化月”活動,掀起了全民參與綠化的熱潮。城區公共綠地面積都超過了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第二大舉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既注重自然景觀的開發又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如“蘇耽跨鶴”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變化;“神農作耒耜於郴”城雕置身於開闊大氣的五嶺廣場之中,顯得莊嚴凝重,喻示著郴州悠久深厚的歷史文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