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

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1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兩化” 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工作會議精神和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兩個“著力”,建設“幸福資陽”,及時分析研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思路,確保全市農民工就業穩定,我們於20xx年8—9月在全市開展了農民工就業形勢分析的專題調研。

  一、全市勞務開發現狀

  (一)基本情況

  20xx年1—9月,全市共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58.11萬人,同比增長2.73%,其中男94.83萬人,佔59.98%;女63.28萬人,佔40.02%。按年齡劃分:16—20歲 16.14萬人,佔10.21%;21—30歲28.29萬人,佔17.89%;31—40歲86.25萬人,佔54.55%;41—50歲23.74萬人,佔15.02%;50歲以上3.69萬人,佔2.33%。按文化程度劃分:不識字或僅識字的12.99萬人,佔8.22%;小學38.83萬人,佔 24.56%;初中58.23萬人,佔36.83%;高中及中專文化44.66萬人,佔28.25%;大專及以上3.4萬人,佔2.14%。按區域劃分:省內89.14萬人,佔56.38%;省外68.73萬人,佔43.47%;外派勞務0.24萬人,佔0.15%。省內除就地就近轉移在資陽本土的外,其餘主要分佈在成都、德陽、綿陽等省內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按工種劃分:加工製造業51.31萬人,佔32.45%;建築行業55.56萬人,佔35.14%;服務行業25.58萬人,佔16.18%;其他行業25.66萬人,佔16.23%。

  (二)農民工就業形勢

  從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形勢分析看,我市農民工就業呈現出五個特點、四個轉變。

  1.五個特點

  (1)就業從事行業多樣化。農民工就業相對集中,省內是就業重點。從事行業多樣化,幾乎涵蓋所有行業,但主要以建築業、服務業、商業、農業為主。從總體上看,體力勞動型輸出仍佔大部分,靠腦力勞動實現就業的相對較少。

  (2)就業形式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為主。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工就業以血緣、地緣和業緣關係聚集,有組織輸出的不到勞務輸出總數的一半,大多數農民工就業方式仍然是自找門路、投親靠友或者透過勞務市場中介。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為了生存與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及業緣為紐帶的聚集現象。

  (3)勞動報酬差距大。據調查統計,我市外出農民工收入高的達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來自於青壯年勞動技能型和老年體力型之間。勞動技能型務工人員,其工作相對穩定且收入較高,而老年體力型務工人員,其工作不穩定且收入低。

  (4)年齡及性別結構差異明顯。從年齡上看,外出農民工中,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青壯年約佔70%,是勞務輸出的主要物件。從性別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達到6∶4。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築工人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年齡差異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調查顯示,約69%的農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質的差異,決定了這些農民工只能從事靠出賣體力的簡單而繁重的髒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於文化素質不高,行業歧視、地域歧視甚至人格歧視時有發生。

  2.四個轉變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轉變。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經過逐年技能提升培訓和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實踐經驗,找工作相對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這部分農民工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個別專業技術過硬的農民工月薪上萬,安嶽籍農民工高階服裝設計製作師謝宗體年薪百萬。我們在XX縣八廟鄉龍井村和吉慶村走訪了20位務工人員,透過調查瞭解,20xx年1—6月份,日均收入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約為88元;20xx年同期,這20位務工人員日均收入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約為80 元。20xx年年初以來,農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2)由季節型向常年型轉變。由於新農村建設、工業開發、城市建設、退耕還林等專案的實施,加上招商引資和回引創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實,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剩餘勞動力由過去多是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田,到現在轉變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團聚。

  (3)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村青年特別重視實用技能的學習培訓,以前依靠體力勞動幹粗活的農民工,透過培訓和多年的實踐操作,逐步成為有一技之長的磚工、焊工、裝飾裝修工、電工、縫紉工、家政服務員和廚師等新型農民工,技能型農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種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型農民工越來越多。

  (4)由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過去招工要去宣傳甚至做思想工作。現在外出務工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興職業。而且隨著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政府引導、部門組織、中介參與、職業培訓、安全護送、維權服務等多措並舉的勞動保障體制不斷完善,農民工上規模、成建制的轉移輸出增多,全市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工就業工作更加規範有序。

  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判斷

  20xx年,我國經濟增幅放緩到6—7%之間,對我市勞務經濟的影響不大。由於我省特別是我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預計,到12月底,全市轉移輸出的總規模將達到160萬人以上,比20xx年同期增長1.6%以上。但,春節回鄉過節的農民工中,估計將有3萬人不再外出務工,其中2萬人將就地就近就業,0.5萬人將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之後重新就業,約0.5萬人暫時失業在家。預計,20xx年,全市轉移輸出總規模將與今年基本持平,但勞務收入將穩中有增。

  因此,今、明兩年,我市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勞務經濟將持續平穩發展。但,由於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將給我市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是增加了市內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二是農村矛盾、問題、不和諧因素增多,社會管理成本增高,難度加大。三是部分農民收入減少,特別是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商品購買力。四是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新的壓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量加大。

  三、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工作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穩定輸轉規模,拓寬就業渠道

  一是鞏固和拓展輸出規模。以鞏固現有規模為基礎,堅持“立足西部、鞏固南部、拓展東部、擴大海外”的思路,進一步暢通渠道,多管齊下,培育勞務輸出新的增長點,擴大技能型農民工輸出比重,實現輸出勞動力由數量型向技能型轉化。

  二是抓好勞務市場組織建設。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勞務公司、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等市場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務經濟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轉移力度。以“1+4+2” 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為載體,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繼續實施“農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業開發和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農業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

  (二)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培訓專案為載體,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大力實施勞務精品培訓戰略,積極抓好勞務“品牌培訓”、“企業在崗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勞務扶貧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培訓專案的實施,提高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工從“就業——穩定就業——選擇性就業——充分就業 ——體面就業——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迴圈。

  二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勞務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全市透過聯合擴張辦職教、吸引社會力量辦職教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職教規模。進一步加強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進一步擴大農村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或勞動預備制培訓的覆蓋面。

  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培訓基地建設。重點改善6個省級勞務培訓基地的硬體及軟體設施,打造高素質培訓師資隊伍,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

  (三)進一步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堅持“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思路,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

  一是提供創業培訓。各縣(市、區)依託勞務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創業培訓”和“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等專案,對有創業意願和創業條件的回鄉農民工實施創業培訓。

  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會員制擔保機構,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會員制擔保公司。進一步整合就業系統小額擔保貸款、工會創業小額貸款、團市委小額信用貸款、婦聯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專案,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融資需求,讓他們成功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三是搭建創業平臺。積極為回鄉農民工建立創業園區,為回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條件和平臺。在目前已有的50個農民工創業基地基礎上,再興建一批農民工創業基地,進一步拓寬創業基地覆蓋領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臺。繼續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意見》(資府辦發〔20xx〕14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回鄉創業政策扶持體系、服務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大力支援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進一步抓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堅決杜絕和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傷害農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進農民工參保。推進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

  二是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農民工持居住證和在居住地已就業相關證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購、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從制度上逐步讓尚未落戶的農民工享有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不斷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企業、社群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

  五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繼續開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充分依託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村推進建立兒童活動場所、託管機構等關愛服務陣地。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豐富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六是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進一步規範職工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落實農民工的民主權利。加強農民工基層黨、團組織建設,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團員,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工會,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

  (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農民工工作的組織協調。進一步加強市、縣(市、區)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建設,增加編制,落實人員,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鎮(鄉)政府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和專兼職崗位,充實工作力量。加強縣(市、區)與鎮(鄉)兩級之間的溝通與配合,提高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落實相關責任。

  二是加強農民工統計監測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統計調查抽樣方法、調查手段,充分利用聯網資料,全面、系統、準確地採集農民工統計資訊,掌握農民工隊伍的發展變化趨勢,為市、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基礎資訊依據。

  三是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省情市情的宣傳教育,使農民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瞭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法紀教育,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倡導農民工勤於學習,不斷提升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養成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農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是努力營造尊重關愛農民工的社會氛圍。廣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傳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蹟。引導和鼓勵農民工進行文藝創作,開展農民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報刊的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各級各部門創造的鮮活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

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2

  為了解我國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今年8月,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次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城市農民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勞動強度大,生活開銷大;文化程度低,社會保障低;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差;文化娛樂少,技能培訓少。儘管如此,但多數農民工仍認可目前生存的現狀,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共分四篇,第一篇為《城市農民工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狀況》,第二篇為《城市農民工生活與教育狀況》,第三篇為《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評價和希望》,第四篇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

  (一)調查範圍、方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範圍為:全國各級城市(含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中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物件是:年齡在16-65週歲的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包括被企業(單位)招用的在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在社群街道上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靈活就業的農民工。

  調查採用面訪方式,對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直接深入企業進行調查,對靈活就業的農民工採取街道社群攔截調查和入戶調查方式。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勞動就業、獲取報酬、就業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等情況。

  (二)調查樣本的抽取

  1、在固定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總體,分兩階段抽取城市農民工進行調查。即先在製造業等12個主要行業中抽取一定數量的企業(單位),然後從中選取一定數量農民工進行調查。在抽取農民工時按照該企業(單位)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職業,適當考慮了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在抽取各省級農民工樣本總量時,考慮到東部地區是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因此江蘇、浙江、廣東省抽取的樣本不少於1200個,其他東部省份抽取的樣本不少於900個,中部省份不少於650個,西部省份不少於400個。

  2、靈活就業的個體農民工樣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為總體從街道社群中選取靈活就業的農民工,適當考慮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分佈。

  4個直轄市各抽取200名農民工,15個副省級市各抽取30名農民工,各地級市和縣級市分別抽取10名和5名農民工進行調查。

  (三)調查的樣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各類農民工29425人。

  1、樣本分佈情況

  按工作崗位分,固定崗位就業農民工23880人,流動就業農民工為5545人,分別佔81.16%和18.84%。

  按從事工作的行業分,在製造業,建築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工作的農民工分別佔13.88%、9.75%、8.22%和1.26%;其他農民工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採礦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金融業中工作。

  按從事的職業分,主要為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技術工人、建築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分別佔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東中西部劃分,東部地區調查農民工13435人,中部地區調查農民工8980人,西部地區調查農民工7010人,分別佔被調查的農民工數的45.66%、30.52%和23.82%。

  2、農民工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29425名農民工中,男性農民工19027人,女性農民工10398人,分別佔64.66%和35.34%。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數的61.82%和36.51%。

  (三)農民工購買保險比重較低

  據調查,農民工沒有購買保險的情況居多,沒有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分別佔被調查農民工總數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險由單位購買的比例分別為11.89%、12.61%、8.41%和23.09%,由農民工個人自己購買的比例分別為6.56%、7.23%、2.55%和4.62%,由農民工個人和單位共同購買的比例分別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數單位能夠為農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護措施和防暑降溫措施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特殊崗位上就業的農民工中,10.93%的農民工有非常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23.74%的農民工有較為嚴密的勞動安全防護措施,51.47%的農民工有一些勞動安全防護措施,13.86%的農民工沒有勞動安全防護措施。

  調查結果還表明,在高溫下作業,由單位給農民工採取防暑降溫措施的佔60.97%,由農民工自己花錢採取防暑降溫措施的佔19.77%,還有19.26%的農民工未採取任何防暑降溫措施。

  注:職業中各類服務員包括餐館、飯店、髮廊美容、保潔等服務員,技術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居民服務人員包括送貨員、送奶工、送報員、送水員、洗衣、洗染、搬運工、人力車伕、廢舊物資收購人員等,商務服務人員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員、快遞員、話務員、保安員等,家政服務人員包括保育員、保姆、小時工、護工等,小攤小販包括賣菜、賣報、賣煙、推銷員、售貨員等。

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3

  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沿海地區一些企業虧損倒閉或大規模裁員,導致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而且隨著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進一步加深,特別是在春節後,農民工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壓力。從一定程度上說,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是民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筆者認為,要穩妥解決農民工問題,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加強宣傳,幫助農民工正確認識形勢,堅定就業信心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要加大對國際國內經濟執行形勢的分析預測宣傳,既要讓農民工對20xx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繼續下行趨勢有正確認識,做好迎接挑戰的各項準備;又要讓農民工認識到,我們國家有信心、有能力最大程度地減輕金融危機對經濟社會的衝擊,下半年將實現經濟回暖的總體形勢,就業難問題只是暫時的。同時,要加大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及返鄉民工就業安置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廣大農民工體會到,他們的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並正採取切實措施努力加以解決的問題,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要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宣傳,讓廣大農民工相信,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也大有可為。特別要抓好對農民工創業典型的宣傳,激發農民工的創業熱情和信心。

  加強引導,千方百計穩妥安置農民工,緩解就業壓力

  當前,穩妥安置農民工的生產生活,緩解農民工就業壓力是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件大事。

  一要抓住中央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的有利時機,集中開工建設一批符合本地實際、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增加就業崗位,引導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消化一批勞動力。

  二要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時機,引導農民工投身農村建設,著力在完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上下功夫,鼓勵、支援農民工圍繞本地產業和土地做文章,使他們增收有保障,化就業壓力為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三要創新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體制機制,將就業困難時期轉化為農民工的“充電”時期。安排專項資金,創新技能培訓方式,開設“適銷對路”的培訓專業,加大對“充電”農民工的支援和保障力度,吸引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就業競爭能力,著力解決我國農民工供給市場長期存在的技術斷檔難題。

  四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致富是我國勞動力轉移中一個積極現象。要加快出臺更有針對性、扶持性、鼓勵性的政策,降低創業門檻;吸納社會閒散資金設立創業專項基金,放寬信貸審批政策等,為返鄉民工就業創業提供資金支援;大力培育農民工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引導掌握技術和擁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工合作創業,提高創業成功率。

  加強服務,全力解決農民工實際困難,最佳化就業環境

  就業環境的最佳化過程,就是堅定農民工就業創業信心的過程。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當前形勢下,尤為重要。

  一要搭建就業服務平臺。

  要建立專門機構,廣泛收集、及時釋出用工資訊,讓農民工隨時瞭解掌握勞動力市場行情,積極為他們“牽線搭橋”,為他們重新擇業提供服務。

  二要搭建創業服務平臺。

  要本著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為農民工創業開設“綠色通道”,提供上門服務,最大限度地簡化程式,縮短審批時限,適當減免有關收費標準,並在用工管理、社會保險、降低就業創業風險等方面提供服務。

  三要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要在“人”、“地”、“錢”三方面搞好服務,關愛好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土地權益,重點保證他們的土地流轉收益。要加強農民工的跟蹤服務,切實解決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勞動爭議,著力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髮放。

關於農民工就業調研報告4

  為全面掌握轄區勞動力就業形勢特別是農民工節後返崗就業情況,龍眠街道透過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對節後農民工返崗情況和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並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基本情況

  龍眠街道轄6個行政村、7個社群,街域總人口5.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5萬人。透過調查統計,20xx年,龍眠街道在市外(桐城市外)務工人口0.66萬人,返鄉約0.48萬人,市內本地農民工約0.2萬人。農民工節後返崗就業形勢穩定。其75%的農民工已返回工作崗位,15%的農民工處在留鄉創業、就地擇業兩者間徘徊,10%的主要來自山區的農民工準備待茶季結束後再外出就業。省外就業主要分佈在北上廣和江浙一帶,約佔出省就業人員的70%。年齡構成上,以70後為主,80、90後新生代農民工隊伍正在壯大中。外出人員與總人口的比例距離城區較遠的山區村較大,如街道黃燕村總人口數是1442人,外出務工大約600多人。根據調查,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行業只要集中於傳統的建築和裝潢行業,其中湧出很多如東盛村的楊海在上海的統帥集團那樣的規模企業和成功人士。在20xx年街道和各村居舉辦的在外傑出人士懇談會上,不乏農民工的優秀代表。

  二、節後就業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1、節後農民工返崗率漸降。根據電話調查問卷分析,接受調查的300名農民工中有220名錶示春節後會返回現在崗位工作,48名不會返回,32名目前還不確定,返崗率達到75%,距離上年度下降8%。願意返崗的原因中,有50%的農民工是因為習慣了作業內容和工作環境,35%是因為所選擇的城市更有利於自身學習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10%是由於返崗單位工資待遇好,5%是因為購買了住房及其它原因。返崗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向型經濟走低,造成就業、待遇等都不穩固,因此更多的人在無法保障穩定就業的情況下願意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本地企業不斷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滿足了農民工對務工生活的心理預期,就近就地就業趨勢加大。

  2、農民工就業選擇和利益訴求多元化。隨著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隊伍的壯大,就業選擇從傳統的建築工地更日趨傾向於安全、舒適的工作。因此建築行業、作業環境髒亂差的行業對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吸引力逐漸變小。農民工就業的領域更廣,大概40%的農民工進電子廠、服裝廠,類似“產業工人”,另外60%廣泛分佈裝潢、餐飲、物流、建築工地等行業中。對第一代農民工來說,“提高工資待遇”依舊是該群體最大的訴求,相較於老一代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的訴求更加多元,薪酬高低已不再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標準,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生活品質、職業發展等因素。

  4、用工難和就業難同時存在。根據街道不完全統計,龍眠轄區內工商業總的就業大概1萬多人,全市估計10萬人。大量農民工外流讓我地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經政府多方協調解決,尚有不少缺口。綜合全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勞動力總量充足,但“合適”的勞動力不足,結構型短缺已經成為新常態。經過多年發展,龍眠轄區形成輸送機械、羽絨家紡、包裝印刷、電線電纜和農產品加工等五大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複合型的人才,在本地很難招到熟練和充足的員工。

  三、意見和建議

  1、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建議市級層面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研究制定農民工創業政策,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等方式積極引導有技術、有資金、有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自主創業,發展鄉村特色餐飲、旅遊、服業等三產融合產業。結合桐城近年來形成的產業叢集和產業發展實際,鼓勵經濟開發區、各鎮街工業園專案建設農民創業園、科技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創新創業平臺。進一步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援和配套服務體系,從而紮實推進“農民工回鄉創業工程“。

  2、著力提升就業技能。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中學畢業後直接外出務工,既沒有老一代木工、瓦工、鋼筋工的專業技術,所從事的也大都是力氣活,要化解“用工難和就業難”這一矛盾,需大力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提升就業技能,促進農民工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也為企業用工找到“合適”的用工物件。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針對務工資訊傳輸不暢通,鄉村勞務人員基本得不到正規渠道資訊等情況,加大市、鎮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強化平臺職能,全力做好資訊釋出、公共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推薦培訓等工作,定期舉辦各類勞動力招聘會。加大企業空崗報告制度的推廣完善力度,使各大園區勞動用工供需情況掌握在勞動就業部門手裡,發揮好基層基礎平臺的“穿針引線”作用,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精準的服務。

  4、最佳化企業用工環境。近年來,外出務工的價效比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逐步發展,家鄉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工就近就地擇業就成為一種理性選擇。但多數農民工普遍反映,本地企業上班時間長,工資低,假期少,因此規範企業用工,及時查處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等損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依法保障員工的正當權益勢在必行。

  5、營造返鄉創業氛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徹底解決鄉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日益凋敝的事實,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這項工作尤為重要。為此,建議每年要充分利用春節這一契機,舉辦專場招聘會,發放返鄉創業政策宣傳單頁,面對面向前來諮詢的返鄉創業人員講解各項扶持政策。廣大鎮街幹部進村入戶,大力宣講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利用鄉情、親情、友情和我市駐外招商機構及行業協會鼓勵農民工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力選樹農民工創業成功典型,在返鄉農民工中,培養和挖掘一批鄉賢,發揮鄉賢文化的道德張力,使尊重農民工創業、推崇農民工創業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和惠農政策的逐步普及,農民工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舊格局將會逐漸被打破,必然會呈現出雙向流動的新局面,“返鄉潮”則為期不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