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農業考察報告

日韓農業考察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日韓農業考察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根據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市農業局《關於組織我市有關縣(市)、鄉(鎮)、村負責人和農業科技人員赴日本進行“一村一品”運動創農產品“精品名牌”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考察培訓的通知》(宜府外會〔20xx〕1號)檔案精神,應日本靜岡縣日中農林水產交流協會的邀請,由市外辦、市農業局共同組織的宜昌市赴日韓“一村一品”考察培訓團,於20xx年9月5日至16日赴日本和韓國進行了為期12天的考察學習。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此次考察團共16人,其中縣級幹部6人,農業系統幹部5人,鄉鎮書記鎮長4人,市外辦領隊兼翻譯1人,由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永和和宜昌市外辦專家科科長袁新民分別擔任團長和秘書長。主要學習考察了日本靜岡縣農業“一村一品”運動的成功經驗和韓國濟州道柑橘產業發展情況,實地參觀了靜岡縣柑橘試驗場、靜岡市清水區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日本最大的柑橘選果包裝線、日本農產品及農資超市以及濟州暖地農業研究所柑橘科,訪問了日本和韓國果農,並與日本和韓國柑橘界有關專家進行了座談和科技交流,加深了考察團成員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瞭解,對日韓以柑橘產業為主的農業情況有了一定認識。

  二、主要收穫

  (一)日本農業“一村一品”運動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起源於大分縣。大分縣位於日本西部,海拔高度0—800m。人口1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農戶年平均收入400—5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29—36萬元)。一村一品運動不僅僅是我們所理解的一村只種一個品種的作物或生產一種農產品,而是指一個村至少要有一個市場上知名品牌的農產品,目標是農戶年均收入達到7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51萬元)以上。

  “一村一品”運動的核心內容是:要以自主自立的精神,根據本地特點,發揮本地優勢,因地制宜,反覆鑽研,富有創見,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從而創造出高質量的,創日本第一的,市場面向世界、創地球牌商標的,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包括工業產品、旅遊觀光產品),並培養出一批年輕有為,振興地方經濟的帶頭人。

  “一村一品”運動得到了國家、縣、市政府的補貼,其目的是要把農民發動起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收入,在搞一村一品運動之前,農民比較貧困,透過“一村一品”運動,搞活了經濟,提高了農民收入。農協對“一村一品”產前、產中、產後進行服務的體系,是“一村一品”快速發展的保證。

  各市、町至少要創造出一個有特色的產品,當然也可以是“一村二品”或“一村三品”也無妨“二村一品”或者“三村一品”。本地情況如何,怎樣科學的規劃品種、確定規模,採取哪些先進技術,都要絞盡腦汁思索。選對、選準、選定以後,就由政府出面統一規劃,規劃一經批准實施,便不得輕易改變。

  (二)日本農協的發展概況及成功經驗

  1、日本農協的歷史沿革。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製定了《農地改革法案》,實行農地改革。1947年日本頒佈了《農業協同組合法》,透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農協的特殊地位。從1947年到1950年,在不到三年時間裡,日本各地的基層農協都建立起來了,全國成立的基層農協約有4000餘個,有99%以上的農民都加入了農協組織。

  2、日本農協的工作範圍。農協工作範圍十分廣泛,既有農業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的採購和農業公共設施建設,也有農產品的收集、加工、貯藏、保鮮、銷售;對農民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經營技能的繼續教育培訓;對連鎖農業倉庫的經營、家畜、家禽、水產品市場的設計和建設;運輸、建築設計的企劃和工程監管,海外農協組織的建成和拓展。用日本《環境農業新聞》報主編、發行責任人成瀨一夫先生的話來講,日本農協從搖籃到墳墓全都涉足。

  3、日本農協的主要職能。日本農協是根據《農協法》由日本農民交納會費成立的'一種民間組織。其工作職能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指導農業生產。農協對農民的生產指導非常全面,包括生產技術的教育培訓、生產計劃的安排制定、新品種的改良和更新、種植業結構調整、技術標準應用等。

  二是集中銷售農產品和採購農業生產資料。幫助農戶集中銷售農產品、促進農產品及其生產資料的流通是農協最重要的日常工作。農協銷售的農產品包括大米、蔬菜、花卉、水果等;銷售的方式有超市銷售、批發市場銷售和直接銷售。農協為減少生產資料流通中的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根據會員的需要,組織農用生產資料的集中採購,由農協統一與生產廠家訂貨,再分售給各會員。對入協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農協也組織統一購買,可以享受廠價或批發價。透過集中採購,使入協農民得到了實惠。

  三是信用合作。日本的法律規定農協可以自辦信用事業。日本農協金融活動的主要特點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為農協全體成員服務;資金主要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兩大領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同國家的農業政策和金融政策密切配合。

  四是社會福利和保險。日本農協建立了風險基金制度,號召會員發展互助協作精神,共同解決面臨的問題,並確保農民由於意外災害或事故遭受損失時能得到一定補償,提高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日本農協的福利事業包括醫療保險、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農協組織農民參加保險,有的還建立自己的醫院,為農民的健康提供保證。還投資興建許多農民婚喪等大事所需的基礎福利設施,為農民提供服務,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

  4、日本農協發展的條件。一是法律保護。日本早在1947年就頒佈了《農業協同組合法》,並在60年代又進行重新修訂。這是日本為促進和保護農協的發展而制定的專門法律。明確規定了農協不同於經濟團體和政治團體,是特別法人;承認農協自主經營權和民主管理權,以保證不受行政干擾,確保農民的經濟地位,規定農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經營團體,是服務機構,農協各種事業所獲收入歸農協成員所有。二是政策支援。體現在日本各級政府制定的農業政策、稅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堅持以經濟手段調整農業,而很少使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如政府在新品種推廣、農業基地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產品加工裝置建設、穩定蔬菜生產等方面都是透過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來完成的,不僅使政府的計劃得以實現,也保證農民得到實惠。在扶持農協開展信用事業上,各級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確保農協資金來源,有國家貼息貸款、縣政府的無息貸款及農林漁業金庫貸款等支援。在稅收政策上,規定農協各種稅收均比其他法人納稅稅率低10個百分點左右。三是農民的積極參與。日本農協把分散農民組織起來,共同組織生產,進入市場為宗旨,不以盈利為目的,堅持服務第一,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農民踴躍參加農協,服從農協的指導,保證了農協發展有堅實的基礎。這在農協成立之初表現得最為明顯。只是在進入90年代以後,由於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加之日本農協本身的一些原因,才使農民對農協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

  5、日本農協的組織形式。日本農協是靠自己獨特的組織原則和經營原則組織發展起來的特殊法人。其原則主要有自願加入、民主管理、協作、限制出資配額、促進教育發展和剩餘資金分配等。日本農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由各基層組織推薦,並經全體會員選舉產生的總代表大會。由總代會選舉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再由理事會選舉產生農協最高領導層。理事會及領導成員的工作受監事會的監督檢查。日本農協自上世紀90年代實行改革後,原來的“市、町、村一都、道、府、縣一全國”三級組織體系改為二級,把都、道、府、縣聯合會併到中央,並將基層農協進行合併,擴大農協的規模和實力。按照農協的改革方案,日本基層農協到1999年已減少到1580個,到20xx年,又減少到1040個。全國中央會下設生產、生活、總務及金融四個委員會,分別與都、道、府、縣中央會的農協經濟聯、共濟聯、福利聯和金融聯進行對口聯絡,都、道、府、縣農協只對市、町、村農協進行業務指導,是一種聯合協作的關係,不具有行政命令權,從而保證了基層農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日本農協的會員分為正式會員和準會員。正式會員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準會員不從事農業生產,只靠出資透過農協做生意。準會員不享受正式會員的權利,也不承擔正式會員應盡的義務。

  農協的工作經費除了會員交納的會費外,主要靠收取農產品交易手續費作為補充,日本農協的農產品交易量佔日本全國農產品交易量的80%,手續費大約是交易額的8。5%,然後按一定的比例,由中央全農協會分配給縣市農協會分會。其次,日本國家的有關經費也透過農協分配給農民使用。

  (三)日本柑橘產業情況

  目前,日本柑橘面積約6萬公頃,總產170萬噸左右,面積和產量10年來基本穩定。其中溫室種植面積約佔1/10。其主栽品種有日南1號、青島、大津4號、清見、不知火、太田椪柑、春見等。我們重點考察的靜岡縣,柑橘年產量15萬噸,約佔全日本產量的10%,90%為青島溫州蜜柑,臍橙已逐漸退出日本桔園。日本柑橘不能自給,每年進口柑橘鮮果約60萬噸,主要進口產地有美國、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亞等。

  日本先進的柑橘栽培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合理密植。儘管土地資源有限,日本桔園栽培密度一般控制在21至40株之間,最多不超過60株,桔園行間寬闊,便於機械通行操作。二是節水灌溉。所有的桔園都安裝了自動灌溉系統,過去大多為噴灌,現在則以滴灌、微噴為主。三是實行桔園生草栽培。四是應用反光透氣膜覆蓋,以降低土壤溼度,提高土壤溫度,改善下部果實著色,從而提高果品的含糖量。五是機械化程度高。在抽槽、施肥、防蟲治病等生產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操作。六是重視設施栽培。日本的設施栽培柑橘基本上都是冬季加溫型,最早的從9月份開始加溫,溫室柑橘在6月份上市,但生產成本較高,售價十分昂貴(每公斤約合人民幣70元)。

  (四)韓國濟州柑橘產業情況

  韓國柑橘面積2.3萬公頃,產量78.9萬噸,其中99.9%是在濟州島。按產量構成,88.7%是早熟溫州,9.6%是普通溫州,其他佔1.6%。

  20xx年,濟州柑橘總面積22048公頃,其中南濟州郡9189公頃,北濟州郡5127公頃,西歸浦市5085公頃,濟州市2647公頃。柑橘總產量595591噸,其中南濟州郡260374噸,北濟州郡122821噸,西歸浦市149614噸,濟州市62782噸。柑橘栽培農家31233戶,其中南濟州郡13199戶,北濟州郡7375戶,西歸浦市8386戶,濟州市3782戶。

  設施栽培的面積由1990年的30公頃,上升到20xx年的520公頃,20xx年達到1000公頃,14年增長了30倍。設施柑橘總產達到25903噸。成熟期基本達到週年供應,露地栽培的在10—12月上市,大棚避雨栽培(無加溫溫室)的2—3月上市,大棚加溫的在4—10月上市。加溫最早的在11月以前,果實在4—6月成熟,加溫在12月1日到12月12日的,果實在6—8月成熟,12月25日到元月底加溫的在8月中到9月上市,元月21日以後加溫的成熟期在9月中到10月上市。

  韓國的設施栽培與日本相比,基本上是依靠農戶自己投資,與日本75%來自政府投資形成鮮明的對比。對農戶的調查發現,加溫溫室種植溫州蜜柑最大的開支是燃油開支,一般需要加溫200天,一畝大棚需要燃油8噸,如果按每噸3500元,則燃油成本為2.8萬元/畝,按照他們的生產水平,畝產可以達到4噸,每公斤果實的燃油成本達到7元。溫室栽培的柑橘果園門口為3000—4000韓元/公斤,摺合人民幣24—32元/公斤。零售價格約為5000韓元/公斤,摺合人民幣40元/公斤。據農戶反映,一般50%的收入為利潤。

  三、思考與建議

  1、借鑑日本農協發展的成功經驗,積極推進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透過考察,聯絡我市實際,我們感到在農產品供應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個有一定生產規模,具有相當經濟實力,能夠參與市場競爭的新的農業合作組織,而日本農協則不失為一種可供借鑑的農業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應具有為成員服務,保護成員利益,培訓示範和互助合作的職能。這種在農民自願、合作、互助、民主管理基礎上成立的合作組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將會有力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要抓好試點,選擇工作條件好,農民認識水平高,領導重視的地方建立專業合作組織示範基地,著重在組織性質、地位、服務功能、執行機制等方面開展試點工作,還要在政策扶持上加以探索和推進,形成一套完整、規範的運作方法。

  2、學習引進柑橘設施栽培技術。透過這次考察,看到了日本和韓國的農業勞動力的老化現象,農業已是他們的夕陽產業,這將為我國未來的農產品出口提供機遇。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高收入階層的出現,在4—8月成熟的溫州蜜柑應該有市場。目前的生產成本,特別是燃油成本很高,生產出來的果實價格較高(按我國目前的價格測算,生產1公斤的成本在15元左右),因此,目前大量種植加溫溫室蜜柑市場還存在問題。採用避雨栽培(無加溫溫室)將晚熟雜柑(如不知火等)延遲到2—3月採收的技術,目前值得引進和推廣,將大大提高柑橘種植效益。建議在我市先行試驗示範,成功後再逐步推廣。

  3、注重我市農業技術人員(骨幹)的培訓。考察團成員一致感到日韓兩國先進農業技術及重視農業技術人才培訓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鑑。建議市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我市農業技術骨幹的學習培訓工作,擬定培訓和研修計劃,安排培訓經費,定期組團赴日韓等發達國家學習考察。同時,應經常邀請日本和韓國專家來宜開展學術交流和指導。

  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