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土壤的實習報告四篇

【推薦】土壤的實習報告四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土壤的實習報告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1

  一、目的意義

  土壤地理野外實習,是土壤地理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透過野外實習,一方面結合實際,應用和驗證課堂教學所學的理論與知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習常規土壤調查與製圖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土壤地理野外實習的重點是學習與掌握土壤路線調查(或概查)的方法。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前的有關資料和圖件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土壤地理調查路線的選擇;土壤剖面的選點、觀察、描述與記載;土壤標本與樣品的採集;土壤圖的調查與繪製;編寫土壤調查報告或土壤圖說明書。有條件時,可與土壤遙感調查與製圖實習同步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實習的準備工作

  為使實習取得預期的效果,做好實習的一切準備是異常重要的。

  指導教師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確定野外實習的地點,預查、制訂實習計劃(包括目的要求、日程安排、人員組織等)。師生共同要做的準備工作是地形底圖、收集與分析有關實習地區的資料和圖件等。

  (一)地形圖的準備

  地形圖是用以作為野外實習底圖的必備的基礎圖件。地形圖比例尺大小的選擇,視野外實習地區範圍的大小、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的複雜程度而定。實習範圍小、環境條件複雜和土壤種類多樣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一般多采用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範圍大者可採用1:100000地形圖。

  在確定無地形圖的情況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圖代替。結合生產任務的野外實習,還需匹配相當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圖。

  (二)資料與圖件的蒐集和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資料與圖件

  1)氣象氣候資料與氣候圖:著重蒐集的資料有氣溫、年均溫、》10度積溫;年降水量、蒸發量、風、無霜期等資料,以及氣候圖。

  2)植被:植被型別、組成結構、被覆情況、指示植物等。主要蒐集自然植被、植被圖等。

  3)地貌:地貌型別、海拔高度、侵蝕切割程度,以及地貌型別圖等。

  4)母質和母巖:地質圖、巖性分佈圖、區域地質構造、岩石種類、巖性及其分佈規律。成土母質型別,一般以第四紀成因型別為基礎,如花崗岩殘積母質、河流沖積母質或洪積物,海(湖)相淤積物、冰磧母質……等。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應注意黃土和風沙物質,溼熱的亞熱帶的熱帶,應注意紅色風化殼。

  5)水文:包括實習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水系分佈、各河流的水文特徵、流域發生發展情況;地面潛水埋藏深度、水化學成分及礦化度;水文地質圖等。

  2、社會經濟情況資料:

  蒐集社會經濟資料的目的在於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發生與演變的影響。包括歷史上的人類活動;現在的社會情況,特別是農業經濟資料,如人口、農業勞動力、總土地面積、耕地面積、林地、牧地;農作物種植情況,如作物種類、作物配置、耕人選制度、產量水平;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水利、施肥狀況;旱、澇、鹽、鹼、次生潛育化、水土流失情況等。

  此外,對於城市、工礦業發展對土壤汙染或退化帶來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3、土壤資料與土壤圖:

  蒐集、閱讀與分析實習地區的有關土壤圖、土壤調查報告,論文或專著是實習準備工作的重點。一般說經過全國二次土壤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土壤圖及比較豐富的土壤普查資料可以利用,對現有的資料,要著重研究各類土壤的發生學特性、理化性質;土壤形成與分佈的地帶性規律與區域特性;土壤與農、林、牧生產的關係;土壤改良利用中的問題(土壤侵蝕、次生鹽漬化、潛育化、退化、沙化等);當地群眾利用改良土壤的經驗等。

  (三)土壤地理野外實習常用儀器、用具的準備

  1、土壤資料與土壤圖:蒐集、閱讀與分析實習地區的有關土壤圖,土壤調查報告

  2、採土工具和用品:取土鏟、剖面刀、鋼捲尺、土壤標本紙盒、土壤標本木盒、土壤樣品袋、採土標籤、pH混合指示劑、比色階(卡)、白瓷比色盤、10%鹽酸

  3、土壤野外速測儀器:土壤水分速測儀、土壤養分速測儀等

  (四)實習內容與要求

  1、實習區土壤植被概述

  2、主要成土作用與成土過程

  3、主要土壤型別與成土環境的關係

  4、褐土與棕壤的特點及形成過程

  5、土壤的發生、發展演化

  6、土壤標本的採集方法

  7、土壤分析樣品的採集

  8、編寫實習報告

  三、河北省土壤概況

  (一)主要土壤型別

  河北土壤型別多樣,分佈較廣、面積較大的主要有7個土類,即:褐土、潮土、棕壤、慄鈣土、灰色森林土、粗骨土、慄褐土、石質土。褐土主要分佈在太行山麓的京廣鐵路兩側,燕山南麓的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北,海拔700——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沖積扇上中部地帶,是河北省分佈面積最大的一個土類,約佔全省總面積的34、64%;潮土主要分佈在京廣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南的平原地區;棕壤主要分佈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東濱海丘陵上;粗骨土主要分佈於石質山丘,土層淺薄,顆粒粗糙,礫石含量大於30%;慄鈣土主要分佈在張家口地區的壩上高原和壩下張宣、懷來、陽原、蔚縣盆地的部分地區,慄褐土在冀西北壩下地區廣泛分佈,處於褐土區和慄鈣土區的過度區;灰色森林土主要分佈在壩上高原東北部的低山丘至圍場一帶;石質土主要分佈於石質山丘,在極薄的A層土下直接與基岩接觸,常與粗骨土鑲嵌分佈。其他土壤如鹽土、黑土、水稻土、沼澤土、亞高山草甸土等也有分佈。(另外:風沙土主要分佈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嚴重的農田附近;草甸土主要分佈在壩上高原湖濱下溼灘地以及山區地勢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帶。)分部如圖:

  (二)土壤分佈規律

  1、水平分佈規律

  本區域土壤廣泛發育在省內排水良好的丘陵、階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緩崗坡地、土壤帶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自東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慄褐上一慄鈣土依次更替。棕壤作為水平地帶性土壤分佈範圍不大,主要見於冀東一帶。褐土,為省內主要地帶性土壤、分佈廣泛。慄褐土、慄鈣土,分佈在西北部的壩下山間盆地和壩上高原。褐土帶內淋溶褐土、典型褐土、碳酸鹽褐土,亦大致呈東北一西南向分佈、東南一西北向更替(圖5—1)。

  2、垂直地帶性規律(以霧靈山為例)

  隨著地勢起伏與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山地土壤的分佈服從於垂直地帶性規律,而垂直帶語的結構又與水平地帶性有密切的聯絡。興隆縣境內的霧靈山,基帶土壤是淋溶褐土,垂直帶譜依次由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亞高山草甸土組成。(圖5—10)。

  (三)秦皇島主要土壤型別及特點

  1、淋溶土——棕壤土類

  淋溶土綱的主要特徵是,土體碳酸鈣淋失殆盡,呈酸性至中性反應、粘粒移、澱明顯。省內淋溶土綱只有一個亞綱:溼暖溫淋溶土亞綱;一個土類:棕壤土類。

  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山地土壤,佔全省土壤面積的14、02%。在降水較多的冀東,棕壤出現在瀕臨渤海的幾十米到幾百米高的低山、丘陵上;棕壤發育地區氣候溫溼。燕山、太行山山地棕壤區中溫、半溼潤;冀東濱海棕壤區暖溫較溼潤。年均溫7一11℃,年均降水量670一790毫米,乾燥度0、8一1、15。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幹僳。這樣的水熱條件、使土體淋溶較強,亦利於有機質累積。

  原生植被以夏綠闊葉林為主、間有針闊葉混交林。因受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植被巳不復存在。現在所見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喬木以櫟屬和松屬為主。良好的植被給土壤帶來較多的有機質積累,而在低山丘陵發育的棕壤,其腐殖質狀況深受耕作條件的影響。

  成土母質多為中酸性火山岩殘坡積風化物,如花崗岩、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混合巖、正長巖風化物等廣佈於丘陵山地。此外,尚有洪積沖積物和黃土狀物質等。棕壤多呈微酸性、無石灰反應、鹽基飽和度較低等特徵、其原因除淋溶作用較強外,無不與酸性矽鋁酸鹽母質有關。

  (1)植被儲存好的剖面、具A00—A0一A—B—C土體構型。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及棕色粘化層均明顯。

  (2)表層有機質含量多大於。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為0、7一0、9。

  (3)土體呈微酸至中性反應、PH值6、0一7、0。鹽基不飽和、鹽基飽和度40一70%。全剖面無石灰反應。

  (4)粘化層居剖面中部(20一60釐米或更深)。其粘粒含量大於剖面上下層。粘化層大於 2毫米。粘粒含量與表層含量之比值為1、3一1、8。

  (5)剖面中鐵鋁有輕微下移,且於B層累積。活性鐵下移情況較鋁明顯。

  (6)粘粒礦物以伊利石、蒙脫石為主,次為綠泥石。

  主要型別為潮棕壤。河北省潮棕壤面積僅7417畝、主要分佈於冀東秦皇島市濱海丘陵周邊洪積沖積物上、地下水埋深L 5—3、5米。此外,圍場縣山間溝谷高階地上亦有零星散佈。

  潮棕壤的形成,除粘化作用外,有地下水參與其成土過程、瀦育化特徵明顯。由於潮棕壤多闢為農田,土層有機質積累較少、棕色為主;土體微酸性,PH 6、5左右,鹽基飽和度88%;心底土層有鏽斑紋或鐵錳結核。其典型剖面如表5—2所示。

  利用與改良:

  棕壤分佈地區水熱條件比較優越,土壤肥力較高,是農業利用的有利因素,但因多位於丘陵山地,一般坡度較大、加上森林植被多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土層淺薄、是為農業利用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棕壤資源、必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嚴禁坡開墾。

  棕壤分佈地區應以林果為主,除保護現有林地外、大片荒地應育林種草。適宜生長在棕壤上的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山楊、柳樹、蒙古櫟、栓皮櫟、楓樹、餒樹、板栗等。分佈在山地丘陵邊緣較平坦地段的棕壤,土層較厚、水分條件優越者,適種多種作

  2、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綱的共同特點是、因氣候較為乾旱,或兼受石灰性母質影響,土體淋溶作用較弱,碳酸鈣部分淋失。本省半淋溶土綱有兩個亞綱,即半溼暖溫半淋溶土亞綱和半溼溫半淋浴土亞綱‘三個土類,即褐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

  秦皇島市區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褐土,又稱“褐色森林土、系河北省分佈最廣的地帶性土壤,總面積7620、5931萬畝,佔全省土壤面積的30、83%。

  褐土地處暖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0一13℃,>10℃積溫3700一4400℃、年降水量500一700毫米,蒸發大於降水,幹操度1、3—2、0。溼熱同期,乾溼季明顯、具有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點。溼熱與幹寒交替出現,給土壤發育帶來季節性特點:炎熱多雨的夏季為成土過程的“活躍期”,冬季為相對“停滯期”,春、秋季為“過渡期”。

  褐土區原始櫟屬森林植被已不復存在。次生植被為半旱生森林灌叢草原;山麓平原與丘陵坡地已大部墾為農田、埂隙田邊多有半旱生雜草散佈。

  成土母質以黃土狀物質為主,有馬蘭黃土、紅黃土、次生黃土及黃土狀洪積沖積物等,低山丘陵區的褐土母質以各種岩石的殘坡積風化物為主,但多有黃土物質影響。有的`黃土覆於其上,有的黃土夾雜其中。黃土顆粒均一、富垂直節理,故發育於黃土母質上的褐土、群眾常謂之“立黃土”。

  褐土的形態待徵主要表現為;土體以褐棕一褐色為主。腐殖質層不厚,色淺、呈灰褐或灰棕色。粘化層位於剖面中部,其粘粒含量較上下土層高20%左右,因粘粒聚凝、脹縮交替,結構呈核狀、稜塊狀,結構體表面有膠膜被覆。有的有鈣積層。

  褐土的理化性狀主要表現為:質地以壤質為主,枯化層可達壤枯質;土體呈中性至微鹼性。鹽基飽和度高,代換性鹽基主要是鈣、鎂;一般有石灰反應;粘粒部分矽鋁鐵率在3、0左右;粘土礦物以伊利石、蒙脫石、綠泥石為主。

  主要型別為林溶褐土

  淋溶褐土、位於褐土向棕壤過渡地帶。主要分佈於冀東低山丘陵、灤河沖積扇下部。在山地垂直帶小,其上為棕壤,其下為褐土(亞類)。年雨量650毫米以上,淋浴作用是褐土亞類中最強者。

  土壤性態特徵:①土壤剖面呈褐色或鮮棕帶褐色;②腐殖質含量較低;②土體粘化以剖面中部最為顯著;④全剖面無石灰反應,或於剖面底部石塊下有少量假菌絲體;⑤PH6、5—7、5;⑥鐵、鋁、錳等元素有沿剖面下移現象。其典型剖面如表5—4所示。

  褐土土層—般較深厚,質地多輕嚷至中壤,通氣透水,耕性良好、礦質養分較豐富地表排水條件較好、無洪澇、鹽鹼危害、是為生產條件較優越的土壤。由於褐土分佈範圍廣,土地型別複雜,利用請況亦多種多樣,山麓平原與溝谷階地、水利條件較優越、宜發展耕作農業。山地丘陵宜發展林果,如淋溶褐土、所處地勢較高,土壤水分較充足、宜栽種華山落葉松、五角楓、白撣和雲杉等。典型褐土,所處地勢較低,土壤水分條件較差,宜栽種油松、刺槐、白楊、臭椿、黃榆、山楊、側柏等、還可發展核桃、山棗等。石灰性褐土土壤水分、養分均較缺乏,呈微鹼性至鹼性反應,適宜種黃榆、臭椿、山楊、蒙古櫟和山杏等抗寒耐旱樹種。

  褐土的主要問題是;乾旱,有機質缺乏,氮、磷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等。因此、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是褐土利用改良的重要環節;深拼施肥、用養結合,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3、鹽鹼土

  鹽鹼七綱的共同特點是,土壤鹽分累積和鹼化程度達到引起土壤理化性質和剖面形的改變、作物不能生長。該土綱包括兩個亞綱,即鹽土亞綱和鹼土亞綱;三個土類,即:、濱海鹽上、鹼土。

  鹽鹼土的形成條件:年均氣溫1一13℃,年降雨量350一700毫米、乾燥度1、5—2、5。氣候乾旱、年蒸發量幾倍於年降水量、乾溼季明顯、地下水季節性升降。地形多為沖積平原的扇緣低地,河旁窪地,河流放道的淺平箔狀窪地、碟型窪地、窪澱周圍、湖泊周邊等。地下水埋深1—2米,礦化度7—10克/升。

  母質多為沙壤質、壤質河流沖積淤積物。

  植被稀疏,僅有檉柳、鹼蓬、鹽篙、茶子棵等鹽生植物和強耐鹽性植物生長其上:

  鹽土土層比較深厚。地表常有厚0、5—2、0釐米的鹽結皮;表層 1一20釐米的鹽分主要為氯化物和硫酸鹽,全鹽含量>1%;向底層逐漸減少。心底上層有鏽色斑紋。

  主要型別:秦皇島屬濱海鹽土,是在海水影響下發育的鹽土,在河北省共有304、9521萬畝、佔全省土壤面積的23%。

  河北省濱海鹽土沿渤海灣呈帶狀分佈。此分佈帶,秦皇島、呂黎、裡;唐海、豐南、黃驊等地較寬,約20一40公里。

  濱海鹽土形成條件:濱海平原和潮間帶,地勢低平,海拔多在o、5—3、5米之間。渤海灣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沉降形成的盆地、基底為寒武紀變質岩、由於長期緩慢下沉堆積成陸。第四系厚300一500米,下為河相堆積,上為河、海互動作用的三角洲堆積和海相堆積。由於河流頻繁氾濫和改道,土層質地變化較大,有粘壤質、壤粘質及壤質等。

  春季乾旱,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10、2—12、1C,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乾燥度1、5—2、5。濱海平原、徑流不暢。

  植被覆蓋度小、植物種類簡單,主要為耐鹽耐溼的草本植物。

  潮水淹沒頻率和持續時司、對濱海鹽土發育和性態影響顯著。

  (1)每日受海水淹沒地帶,地下水埋深約60釐米、礦化度與海水幾無區別態極不明顯、整個剖面有強烈的潛育化現象。

  (2)每年受海水淹沒地帶距海較遠,‘般地勢平坦、但也有封閉窪地。平坦地帶首先擺脫海水淹沒、蒸發時間長、土壤高度鹽化、窪地積水時間長、土壤沼澤化過程明顯、積水落幹又有鹽化過程進行。

  (3)特大海潮掩沒地帶距海員遠、通常不被海水淹沒。這裡,平坦地段土壤鹽化較互;窪地闌常有降水聚積、雨水成了土壤脫鹽的主要因素。

  (四)土地資源特點:

  從總體上看,全省土地資源存在以下特點:

  一是耕地總體質量差。全省現有耕地中,三分之一分佈在山區和壩上地區,糧食產量很低,東部黑龍港低的滄州、衡水多屬鹽鹼地,土壤多鹽土、濱海鹽土,大量生長鹽生植物,墾種困難;距海較近地帶,土壤含鹽量較高,難以發展農業種植。南部邢臺、邯鄲地區沙荒地、山坡地較多,糧食產量較低。西部太行山區多屬旱地、山坡地。灌溉條件差,又稱“望田天”,難以糧食自給。北部張、承地區的壩上高原,種植條件差,不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歷史上“以糧為綱”開荒墾種,大力發展糧食生產,違背自然規律,造成大面積土壤沙化,全省現有耕地中,高產、穩產田僅佔四分之一。

  二是沙地後備資源數量很少,全省3347、5萬畝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中,多數存在坡度大、土層薄、水資源匱乏等多種障礙因素,土地質量和環境條件差,開發難度大。

  三是土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突出問題將長期存在,對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重大影響。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全省人均耕地僅1、525畝。同時,河北省經濟尚不夠發達,又處在京津周圍,今後經濟發展將不可避免要佔用大量耕地,即使透過土地開發整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由於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仍將呈減少趨勢。同時,全省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中低產田佔75%,乾旱缺水嚴重,大於6度的坡耕地面積佔9、5%左右,要想保持全省長期的糧食安全所需的耕地資源,任務相當艱鉅。

  四、野外實習主要方法

  土壤剖面是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斷面,它是有土壤發生層(含土壤層次)組成。發生層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Ph值等理化特性,反映著土壤中物質與能量的積累、遷移、轉化情況,是確定土壤型別的依據。因此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是識別土壤、研究土壤的基礎工作。

  (一)土壤路線調查

  1、路線調查選線的原則和方法

  路線調查屬於概查。由於土壤與成土因素之間的關係是統一的,因而選線透過各種成土因素的典型地段,就可以見到各種典型土壤型別。

  (1)山區土壤路線調查選線:

  首先要遵循垂直於等高線的原則,使選定路線從山下到山上,能經過不同海拔高度的各種植被、母質型別,以及透過不同的土壤垂直帶;還應考慮山體的大小,注意丘陵、淺山、中山和深山之別,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度及區域性地形對土壤形成發育造成的差別。此外,山區選線最好從河谷起,這樣還可看到河流水文、母質與地形等土壤形成的分佈的影響。

  (2)平原區選線:

  平原區較山區土壤的變化要簡單些,但平原區各種地貌型別、中、小地形的起伏變化、沉積母質型別的變異程度等對土壤發生與分佈的影響都很重要。因此,平原區選線同樣要遵循垂直於等高線的原則。選線要透過主要的地貌單元、地形部位、母質型別,以便能觀察到更多的土壤型別,並掌握土壤有分佈規律。如從濱海(濱湖)平原—沖積平原—山麓平原;從河漫灘—高階地;從窪地—二坡地—崗地。能夠觀察到各種型別的土壤。

  平原區選線還應注意其典型性,即選定的路線要透過實習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型別、地形部位、母質型別的地段。如河流沖積平原要儘量選定在各階地比較齊全而完整的地段,不應選擇某幾級階地缺失,或被侵蝕切割成支離破碎的殘存階地地段。

  農耕區選線要選定能代表當地主要耕地,不同農業利用型別的土壤調查路線。如透過路線應照顧到水稻田、旱田、特殊經濟作物區、各種草場型別等。

  2、路線調查選線的間距

  假使透過路線調查要完成一定面積範圍的土壤圖,則選線的間距要根據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土條件和土壤型別的變化複雜性面定。如地勢平坦開闊,土壤型別較單一,分佈範圍較廣,則調查路線的間距可大些;相反,如果成土條件、土壤型別複雜多樣,面積較小,圖斑比較零碎,則調查路線的間距應適當小些。總之,要使調查路線能控制土壤型別分佈規律,有利於調查後繪製完成土壤圖為原則。

  (二)剖面的設定與挖掘

  (1)土壤剖面的種類

  土壤剖面按分為自然剖面、人工剖面兩類;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又可分為主要剖面、檢查(或對照)、定界剖面三種。

  ①自然剖面:由於人為活動而造成的土壤自然剖面,例如,興修公路、鐵路,工程或房屋建設,礦產開採,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取土燒磚瓦,以及河流沖刷、塌方等,均可形成土壤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的優點是垂直比較深厚,可觀察到各個發生土層和母質層,同時暴露範圍比較寬廣,可見到土層薄厚不等的各種土體構型的剖面,這就有利於選擇典型剖面,比較不同型別土體構型的剖面,對分析研究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土壤分佈規律都比較有利。自然剖面的另一大優點是挖掘省工,只需挖去表面舊土就可進行觀測。自然剖面的缺點是暴露在空氣中較久,因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其剖面性態已發生了變化,不能代表當地土壤的真實情況,因而它只能起參考作用,不宜作主要剖面。但一些最新挖掘的自然剖面,則進行觀測時,應加整修,以挖除表面的舊土,使其暴露出新鮮裂面。

  ②人工剖面:這是根據土壤調查繪圖的需要,人工挖掘而成的新鮮剖面,有的也叫土坑。

  主要剖面:是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發生學特徵,從而確定土壤型別及其特性,而專門設定挖掘的土壤剖面。它應該是人工挖掘的新鮮剖面,從地表向下直接挖掘到母質層(或潛水面)出露為止。

  檢查剖面:這種剖面也叫對照剖面,是為了對照檢查主要剖面所觀察到的土壤性態特徵是否有變異而設定的。它一方面可以豐富和補充修正主要剖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調查繪製者分土壤型別。檢查剖面應比主要剖面數目多而挖掘深度淺,其深度只需要挖掘到主要剖面的診斷性土層為止,所挖土坑也應較主要剖面為小,目的在於檢查是否與主要剖面相同。如果發現土壤剖面性狀與主要剖面不同時,就應考慮另設主要剖面。

  定界剖面:顧名思義是為了確定土壤分佈界線而設定的,要求能確定土壤型別即可。一般可用土鑽打孔,不必挖坑,但數量比檢查剖面還要多。定界剖面只適用於大比例尺土壤圖調查繪製中採用,中小比例尺土壤圖調查繪製中使用很少。

  (2)主要剖面的選點

  正確地設定主要剖面點,不僅能提高土壤調查速度,而且有利於對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提高土壤調查的質量;如果主要剖面地點設定不當,則所觀測到的資料沒有代表性,對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就會做出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到土壤調查質量,貽誤調查工作。

  主要剖面點的選定,原則上每種土壤型別(或製圖單元)在調查路線上至少要有一個剖面點。具體位置應設於具有代表性的地形部位上。若在地勢、植被、母質呈相應變異的地區,還應按中地形不同部位分別設定剖面;在鹽漬化地區,還應按小地形部位設定主要剖面;山區應按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形、植被型別分別設定主要剖面;在農耕區應按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別設定主要剖面;農、林、牧交錯地區,應按土地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別設定剖面。如要研究某種特定條件對土壤的影響,應按具體條件分別設定主要剖面,如為查明土壤墾殖演替規律,可在林地(或草地)、新墾地、久耕地分別設定主要剖面;研究灌溉等其他農業技術措施對土壤的影響時,可在灌區、非灌區或其他採土因素的組合下,均應設定主要剖面,至於設定多少,可根據調查繪製詳略和每個主要剖面所代表的面積大小而定。

  主要剖面點的具體位置,還應避開公路、鐵路、墳地、村鎮、水利工程、池塘、取土壕、磚瓦窯等受人為干擾活動影響較大的特殊地段,以使所設主要剖面點,真正成為當地代表性、典型性的土壤剖面。

  選定好的土壤剖面點,應該預先標註在地形底圖上,標註辦法是隻需用鉛筆畫一個圈點即可。

  (3)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

  挖掘主要剖面時,首先在已選好點的地面上畫個長方形,其規格大小為長2米、寬1米,挖掘深度要求2米。但是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土壤,應有不同的規格。對山地土壤土層較薄者,只需要挖掘到母巖或母質層即可;對鹽漬土挖掘到地下潛水位為限;對耕作土壤的主要剖面,規格可以小些,一般長1、5米、寬0、8米、深度1米即可;對採集整段標本用者,土坑要求應按上述第一種規格挖掘。

  挖掘土坑時應注意觀察剖面要向陽,山區留在山坡上方。觀察面要垂直於地平面,土坑的另一端挖掘成階梯狀,以供剖面觀測者上下土坑用。

  挖掘的土應堆放在土坑兩側,而不應堆放在觀察面上方地面上。同時不允許踩踏觀察面上的地面,不得在剖面上部堆土、走動、放置工具,以免擾亂破壞土壤剖面土層的性態。

  (三)土層劃分

  (1)記錄剖面點的環境條件

  剖面的地理位置,調查日期,天氣情況,地貌型別、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植被型別,潛水位,侵蝕狀況,人為影響等。

  (2)土層劃分

  1967年國際土壤學會提出,土壤剖面發生層劃分為O、A、E、P、B、G、C、R等層,經年來已被我國採用。主要的土壤發生層的特徵如下:

  O層:凋落物層。

  A層:腐殖質層,位於表層,聚積有與礦物質充分混合的腐殖質化有機質。

  E層:淋溶層,矽酸鹽粘粒、鐵鋁等物質淋失,適應或其他抗風化礦物的砂粒或分離相對富集的礦質層。

  P層:土壤耕作層之下的梨底層。

  B層:澱積層,在上述各層下面,並有下列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徵:①聚積有矽酸鹽粘粒、鐵、鋁、腐殖質、碳酸鹽、石膏或二氧化矽;②碳酸鹽的淋失;③三、二氧化物的殘積;④由於存在三、二氧化物角膜,使土壤亮度較上下土層為低,才渡變高或色調發紅;⑸ 具粒狀、塊狀或愣柱狀結構。

  G層:潛育層,指在長期被水飽和並有有機質存在的條件下,鐵猛還原、分離或聚積而成的強還原狀況的土層。

  C層:母質層。

  R層:母岩層

  根據各土層性狀與成因的差異可進一步細分,並在大寫字母的右側加一小寫字母的方式來表示區別,如:A層可細分為:Ah(自然土壤的表層腐殖質層);Ap(耕作層),Ag(潛育化A層),Ab埋藏腐殖層。E層可細分為:Es或A2(灰化層)、Ea(白漿層或漂洗層);B層可細分為:Bt(粘化層)、BCa(鈣積層)、Bn(腐殖質澱積層)、Bin或Box(富含鐵、鋁氧化物的澱積層)、Bx(緊實的脆盤層)、Bfe(薄鐵盤層)、Bg(潛充化的)。C層可細分為:Ca(鬆散的)、Cca(富含碳酸鹽的)、Ccs(富含石膏的)、Cg(潛育化的)、Cc(強潛育化)、Cx(緊實、緻密的脆盤層)、Cm(膠結的)。

  (3)土層劃分之後,採用連續讀數,用鋼捲尺從地表往下量取各層深度,單位為釐米,將量得的深度記入剖面記載表。最後將土體構型畫成剖面形態素描圖。

  (四)土壤PH值的測定

  用混合指示劑比色法或PH廣泛試紙(精度1)、PH精密試紙(精度0、5)速測。

  測量時,取土樣少許(黃豆粒大小即可),放在白瓷比色盤中,加指示劑(或蒸餾水)3—5滴,使土樣浸透並有少量餘液,用乾淨玻璃棒攪勻,使指示劑(或蒸餾水)充分作用。半分鐘後,傾斜比色盤,使指示劑(或蒸餾水)少許流出,澄清,即可用標準色階(比色卡)比色(或用PH試紙比色)。

  (五)石灰反應

  以泡沫反應指示土壤中碳酸鹽的大體含量。取少量土樣,用手指壓碎,再滴加10%(濃度約1摩爾/升)的鹽酸。反應分四級:

  (1) 幾乎無泡沫,碳酸鹽<1%;

  (2) 少量;:很難見到泡沫,但可聽到發泡聲,碳酸鹽1—3%;

  (3) 中量:有明顯泡沫,泡沫聲強烈,碳酸鹽3—5%;

  (4) 多量:反應強烈,肉眼往往可見碳酸鹽顆粒,碳酸鹽>5%。

  (六)土壤標本的採集

  土壤標本主要包括剖面標本和分析樣品兩類。前者又可分分為紙盒標本和整段標本;後者遊客氛圍一般分析樣品和農化分析樣品。此外,根據土壤的診斷層次還可採集特殊層次的標本,如土壤結核及新生體的標本等。

  紙盒標本

  紙盒標本也叫上盒,主要用於拼圖比土的標本,其典型者也可作陳列標本。路線調查中,紙盒標本只採集主要剖面和對照剖面。具體採集方法是按所劃分的層次,分層採集。次序是從下層向上層選擇各層的典型層採集。採集時沿水平方向用削刀削取,儘量保持土壤結構體的原狀,不要弄碎。對某些特別疏鬆而散碎的層次,無法削取者可將散碎土安原樣採集、裝入盒中相應的層次,所削取土體以與標本盒的格子大小相等,港能裝入格內為宜,注意英降觀察面剝離成土體的自然裂面,不要削成光滑面,或拍打壓實。所有土層採集裝盒萬步後,應按擬定內容逐項記載、填寫卡片或標籤。

  (七)土壤分析樣品的採集

  土壤分析樣品是用來進行室內理、化分析用的土樣。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土壤剖面分析樣品;另一類是土壤農化分析樣品。作為土壤地理學用的分析樣品,主要是土壤剖面分析樣品。

  土壤剖面分析樣品的採集:剖面樣品採集應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者取樣。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如當時不易選定,則所設主要剖面都應取樣。

  帶回室內後,再根據拼圖、比土結果進行取捨,即選留帶典型性、代表性的剖面樣品,捨去不典型、無代表性的剖面樣品。

  剖面分析樣品可按剖面形態觀察中所劃分的土層分層取樣,也可按典型的發生層次取樣,即過渡層不採樣。具體取樣部位應該放在層次的中心位置,從下層向上層按次取樣。每層取樣約一公斤,所採土樣分層、分袋裝好。取樣中應除去大的石子和明顯的植物根系等雜物,並將取樣按深度分層記入剖面記錄表中。土樣採裝好後,填寫土標籤(一式三份:一份作存根備查,一份掛在袋外的線繩上,一份摺疊裝入袋內)。然後將同一剖面各層土樣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搞亂。所取樣品帶回室內後,當天就要倒出風乾,以免黴爛變質。

  主要參考資料

  1、於耀先、李殿傑主編,自然地理學基礎實驗實習,1997

  2、陳漢武、李發增主編,植物學實習教程,1993

  3、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

  4、河北植被

  5、王荷生主編,華北植物區系地理,1997

  6、山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煙臺地區自然地理綜合實習參考資料,1995

  7、霍亞貞、李天傑等,土壤實驗實習、1986

  8、王建國主編,秦皇島地區區域地質考察,1999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1、瞭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並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取樣、環刀取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透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並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徵。

  5、培養科研團隊精神,培養良好的科研外業習慣,增強小組、班級及專業的凝聚力。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透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為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採集

  由於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於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於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並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採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後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林木土層土壤含水量(%)速效鉀測定有機質含量測定pH質地有機碳百分比(%)有機質百分比(%)栓皮櫟荊條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櫟鷲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鷲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鷲峰C—600、170、296、83輕黏土

  取樣地點:校內。

  (二)實驗分析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透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瞭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參照野外調查資料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於農業土壤。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為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於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於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由於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岩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由於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於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岩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資料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為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後兩種為速效鉀)。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為能為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迴圈。鉀被植物吸收以後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後隨著枯枝落葉返回土壤。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於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綜上所述,以鉀的迴圈為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為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後,雖然會隨著雨水等向下滲,但由於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佈規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機質不同。pH沒有明顯的規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釋放有機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綜合導致了土壤的pH的不規律性。土壤質地從上到下由壤土過渡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異引起的。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徵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徵有所差異。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徵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意義

  土壤在農林生產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長髮育的基地,是農林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以及機械支援等,而由於動物生產又是以植物生產為基礎的次一級生產,所以,土壤不僅是植物生產的基礎,也是動物生產的基礎,農林生產要以土壤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農林生產技術措施的基礎和依據。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已經證實,整個農林生產過程中,在制定和採取各項生產技術措施時,必須首先考慮土壤因素,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產原則,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種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地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對保護和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對土壤的科研與保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偉大意義。

  其四,土壤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土壤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的3大環境因素之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她為人類提供食物和棲息之地,她的環境質量直接關係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對土壤科學的學習與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實習要求

  1、野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土壤剖面觀測和記錄以及討論,每人完成一份實習總結。

  2、要求同學們遵守各項紀律,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進行實習內容的學習。

  三、實習過程

  1.實習目的:

  (1)學習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細節,回顧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

  (2)瞭解泰山山腳主要的岩石型別和土壤的型別、分佈、成土條件剖面特徵及改良利用措施;

  (3)鍛鍊獨立進行土壤剖面的觀察,並能鑑別土壤型別的能力,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透過實習實驗,掌握土壤和岩層常規理化分析方法,並能對資料進行整理和應用。

  (5)透過實習,回顧學習中國土地資源的型別分佈、各種質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瞭解其利用價值和利用現狀,增強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的環保意識。

  2.儀器配備和試劑:

  (1)儀器

  1、土鏟: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確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點滴板):測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檢驗岩石的硬度。

  5、捲尺:測定土壤發生層厚度。

  6、鐵錘:敲砸岩石以便於做岩石的石灰性反應和觀察岩石內部性狀

  (2)試劑

  1、混合指示劑:測定土壤pH值中顯色。

  2、稀鹽酸(1:3):用於測鹼性土壤的石灰性反應。

  3、實習方法步驟:

  (一)、泰山山腳實習地點

  (1)剖面點的選擇:

  根據實習目的選擇剖面點,選點位置為泰山山腳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溝渠、村莊等人易干擾的地段。選好點後應觀察如下:

  土壤類為棕壤;

  土壤型別分佈的地形為山地山腳;

  植被為灌木林多為農業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質為殘、坡積母質;

  農業利用情況為種植少量柏樹和經濟樹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主要為岩石較多,不便耕作;

  最後開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與修整:

  根據實習目的確定剖面深為0.8m,寬 0.6m ,依靠一個斷坡而挖掘,達到了母質層,剖面坑的一端向陽,垂直削平作為觀察面,觀察者隨宋老師站在斷坡地面觀察分析。挖掘時將表土堆於一側,下層土壤堆於另一側,兩端不堆土,觀察完畢後,將底土填回下層,表土填回上層,觀察面上不能踐踏。

  (3) 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 :

  先遠距離觀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層組合,再靠近仔細觀察,根據各個剖面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的變化,參考環境因素,推斷土壤的發育過程,具體劃分出各個發生層次。用鋼捲尺量出各層深度,記錄母巖的層位,在記錄本上勾畫土體構型如圖。

  (4)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 :

  記錄剖面特徵,對各發生層次逐層詳細觀察並進行一些理化性質的速測。記錄顏色、質地、結構、土壤堅實度、土壤乾溼度、孔隙狀況、侵人體、土壤酸鹼度等。

  (5)土壤pH測定:

  取白瓷板(點滴板),將其擦拭乾淨,取相應層次土層的土適量於點滴板凹槽中,滴加適當過量的混合指示劑,輕輕晃動點滴板使測定充分,傾斜點滴板使顯色後的部分指示劑從凹槽中流出,觀察流出指示劑的顏色,拿比色卡進行對比,確定土壤的pH。

  (6)實習實驗資料內容統計與處理:

  (7)總結回顧:

  1、泰山的氣候環境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植被分佈為以海拔800m為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為側柏、松樹,500m-200m多為灌木;

  2、泰山陽面成土母質為殘積母質和坡積母質,土壤型別多為棕壤,其母質巖主要是花崗岩,發育於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其主要特徵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紅棕色的B層,即含粘粒量較多的粘化層;土體內有鐵錳結核;

  3、泰山山頂和陽面的岩石組成多為花崗岩,陰面岩石組成多為石灰岩,且泰山地勢為東高西低,較多溪流為自動向西流;

  4、實驗實習中,堅定岩石礦物,主要鑑定光澤(包括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顏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條痕顏色為其本身的顏色)、形態(晶體、非晶體等)、力學性質(解理性質、斷口、硬度等)、發光性、鹽酸反應、磁性、導電性等。

  5、岩石元素組成分中,鉀長石和雲母等鉀元素含量較高。泰山上鉀長石和石英分佈較多。

  (二)饅頭山實習地點(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徐毛村)

  (1)由宋老師帶領觀察饅頭山的各種土質型別分佈和岩石的性狀和形成分佈;

  (2)各組同學帶實習工具爬山觀察記錄各種岩石和土壤的形狀、顏色及周圍環境等,對個別土壤型別的土壤進行取樣測定其pH、對各種岩石進行取樣測定其風化物pH和是否具有鹽酸反應。

  (3)觀察記錄內容如下:

  饅頭組土層及主要岩石層分佈由下到上為:黃土——薄層灰巖——黃綠色頁岩——鮮紅色頁岩——淺綠色頁岩

  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層的分佈不是嚴格遵守以上分佈層次,由於受時間和自然風化的影響,各土壤和岩石層的分佈基本上以上層次週期性分佈。

  土壤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新發展起來的科學,主要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分佈、理化和生物學性狀,利用和改良,農業生產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學一般歸屬於農業科學中的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是農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教學實習作為土壤學實踐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參與並認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和鍛鍊,掌握各種實習與實踐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土壤學理論基礎。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4

  通過幾次實習,我們主要分析了其土壤型別及其重要品質,主要包括土壤的pH,結構,顏色,含水狀況,空隙度,質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體、侵入體、根系的狀況。

  最後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並瞭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特徵和屬性。 通過幾次的實習,讓我得到了巨大的收穫。第一,在戶外能夠鍛鍊自己的生存技巧。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確讓我學到了許多。第二,懂得和同學老師交流,和小組同學合作的重要性。第三,這三天的戶外實習的同時,也遊覽了美好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課堂教學與戶外實際緊密的結合在一來,這樣一來可以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而使我們初步掌握戶外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後,也是從我個人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並激起了我對土壤學的熱愛。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後,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範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係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鍊學習的能力。在觀察圖層剖面的過程中,我瞭解到真實的土層,瞭解不同土壤的土層,因為各種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種土層的特徵,讓我真實的認識我在課堂上老師所介紹的抽象理論知識。在此,我深深的感謝老師的認真耐心的帶領和教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