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通用11篇)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通用11篇)

  在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1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麵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一、二、三產企業600多家。20xx年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為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範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範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透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後組建了七里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註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透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峰迎春”先後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鯰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一、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範園,50戶科技示範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專案。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床、鍛壓機床、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製品、環保裝置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傢俱裝飾等行業延伸,並使其成為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為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佔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佔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紮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範村”建立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建立成果的基礎上,20xx年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範村”評比考核細則》,提高建立標準,加大建立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幹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最佳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採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群眾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佔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為150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村幹部管理更加規範。近兩年來,全區先後湧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範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採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最佳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幹,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為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專案,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專案、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後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專案;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閒置資產,為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xx年,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為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範園”作為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透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幹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範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範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範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幹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為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採取逐戶核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係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群眾的徵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幹部的報酬作為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群眾債務,再償還幹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20xx年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於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許可權,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幹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專案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瞭解土地價格後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於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幹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後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透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於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村幹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2

  【經驗提要】

  嵐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後,一直是制約該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脫貧摘帽的短板。近年來,嵐縣發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層的戰略之舉,堅持縣委統籌、整體推進,層層落實責任,鼓勵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多元發展,“輸血”“造血”並舉,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基本情況】

  嵐縣位於呂梁山北端,汾河上游,北靠岢嵐,西接興縣,東鄰靜樂,南連婁煩、方山。全縣轄4鎮8鄉,136個行政村(合併前167個)、336個自然村,總面積1512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5.4萬。20xx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95元。20xx年全縣16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破零”,13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佔78.4%,其中5―10萬元89個村,10―50萬元38個村,50―100萬元3個村,100萬元以上1個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主要做法】

  (一)落實責任,多方聯動,形成強大工作合力。領導掛帥重引導,帶動“破零”。縣委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縣“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大任務,多次召開常委會進行專題研究,制定出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明確了空殼村“破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落實了縣四大班子領導的包聯責任,縣直機關包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和農村第一書記的幫扶責任,鄉鎮黨委書記的領導責任,村“兩委”主幹的直接責任,做到了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黨建引領謀發展,合力“破零”。縣、鄉黨委著眼於把建強基層組織作為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在極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破零”行動中強化組織建設、壓實工作責任,統籌省、市、縣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力量,選派167名“第一書記”、128支扶貧工作隊,深入農村找準切合各村實際的途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破零”的有效模式,精準發力。部門聯動齊發力,助推“破零”。在村集體經濟“破零”行動中,將責任層層壓實,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幫扶推動作用,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發改、環保、市場監管等部門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案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限,財政、扶貧部門有計劃有重點地將專案、財力向集體經濟薄弱村傾斜、集中。截止20xx年共投入各類經費6000餘萬元,其中,整合扶貧資金3000餘萬元。

  (二)創新模式,因村施策,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1、以盤活集體資產實現“破零”。以“三資”清理為突破口,透過整合集體土地、財產等村集體資源,盤活存量,提高資產利用率,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順會鄉戍子村透過集中流轉集體土地500餘畝入股村祥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順會鄉牛灣子村整合村集體土地50餘畝新建蔬菜大棚19座,透過租賃給本村種植大戶,每年實現集體收益14000元、戶均收入33000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和種糧大戶增收“雙贏”的局面。

  2、以開發集體資源實現“破零”。依託自身資源優勢,透過創新機制,實現集體經濟“破零”。王獅鄉緊抓嵐縣被確定為全省林業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縣的政策機遇,依託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有利時機,因勢利導,乘勢而為,以蛤蟆神村和府臺村為試點,依託5000畝退耕還林地,採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構建林業資產收益脫貧新模式,造林公司透過村集體以土地流轉的形式獲得退耕土地20年的經營權,因地制宜發展沙棘、中藥材等林業產業,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進行林業生產,參與沙棘管理管護,剪枝整形收果,村集體在土地流轉期內獲得每年每畝10元的公益金。目前,蛤蟆神村流轉退耕地2254畝,村集體每年收入22540元,府臺村流轉退耕地1040畝,村集體每年可收入10400元,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3、以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破零”。利用由村集體領辦企業或合作社,延長產業鏈條,實行規模化經營的模式實現集體經濟“破零”。上明鄉官橋村結合本村實際,因地制宜,按照“村委主導、合作社運營、產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群眾共享”的思路,藉助整村脫貧的有利時機,擴大產業規模,打造產業品牌,培育村級特色主導產業,實現集體經濟“破零”。王獅鄉史家莊村與山西新大象集團合作發展生豬養殖專案,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享受金融扶貧貸款政策,由新大象集團進行擔保,貧困戶貸款入股,年底分紅至少可達到15%,按每戶入股金額5萬元計算,每戶至少增收7500元,實現穩定脫貧,村集體按入股金額20萬元計算,年收益將達到3萬元。

  4、以實施光伏產業實現“破零”。藉助資源、地理等優勢,內引外聯、企地聯合,加快發展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縣扶貧開發總公司為主體,按照“成本控制、效益優先”的原則,與山西華潤和山西晉能合作的方式,採取集中式與分散式,建設梁家莊集中式光伏發電專案30MW和分散式光伏發電專案34MW,全縣112個貧困村每村收益2—3萬元、深度貧困戶每年收入不少於3000元、持續20年的收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和貧困戶收入共贏。

  5、以整合各類資源實現“破零”。透過爭取上級政策或整合扶貧資金,發展專案獲得集體收益。順會鄉扶持龍頭企業,整合使用扶貧資金實施肉羊育肥專案,採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合作模式,整合使用扶貧資金129.96萬元入股合作社,在10%的保底分紅的基礎上,根據合作社收益情況,實行二次分紅,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村集體獲得收益。土峪鄉東土峪村籌集資金20餘萬購置農機具,透過租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破零”。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3

  村集體經濟的好壞,關係著村“兩委”幹部在群眾中的威信高低。20xx年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鎮村作為貧困村,將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並將其作為20xx年貧困村摘帽的核心指標之一,只有將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受益了,村“兩委”幹部的威望就會越高,村級事務管理才會更加和順。

  鎮村地處鎮東南部,東北與縣鄉相連,西南與鄉接壤,西北與鄉相望,幅員面積118餘平方公里,距縣城114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氣溫1.3°c。境內草場水草豐茂,盛產蟲草、貝母、大黃、秦艽等名貴藥材,棲息著岩羊、狐狸、狼、旱獺、天鵝、鼠兔等野生動物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但長期受交通條件制約,村集體經濟薄弱。

  該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20xx年有農牧民195戶、人口962人、勞動力462人,人均純收入10000元,經濟總收入1053萬元。現有共青團員8名,民兵應急隊伍一隻共7人。村是一個牧放藏系綿羊、犛牛為主的純牧業村,是鎮產業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村之一。有天然草場17.8萬畝,禁牧面積52708畝、休畝面積23397畝。各類牲畜33715混合頭,其中犛牛10076頭、馬692匹、羊22947只。

  一、發展現狀

  20xx年村集體經濟主要靠國家投入,自己創收辦法不多、收入來源單一。該村為充分使用1800畝共有草場,經村民一致同意,透過幸福美麗家園專案購牛105頭,其中:犛母牛100頭,種公牛5頭,在村集體公共草場飼養,預計每年產成活仔可達40頭,初步估算年產值可達40000元。所得盈餘利潤30%用於貧困戶幫扶扶持,40%用於全村群眾分紅,剩餘30%用於村集體積累或者公共事務。20xx年,該村為規範管理村集體經濟,在20xx年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成立了諾央犛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再次引進種公牛10頭,修建暖棚10個共計800平方米,為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經驗做法

  (一)科學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凡事預則立”,該村“五個一”幫扶力量充分深入村組和農戶家中進行調研,認真分析該村的資源優勢和不足,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協助和實到村“兩委”班子選好犛牛養殖路子,因地制宜地制定集體經濟發展期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

  (二)整合資源夯實村集體經濟基礎。該村以實現20xx年貧困村退出和提高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為出發點,以增加群眾收入為立足點,充分整合公有草場1800畝、犛母牛100頭、種公牛15頭、暖棚10個800㎡等資源,透過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引導牧民積極投入生產,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三)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村財民理鄉監管”機制,建立健全村級財務預決算、現金管理、開支審批、經濟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和使用、專項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確保支出科學合理、收入不折不扣。二是加強民主監督。認真抓好“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落實村級財務公開制度,提高村財務公開質量和效果。三是開展村級集體資產核查工作,建立產權明晰的資產管理制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該村的村集體經濟在近三年中取得一定的成績,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在發展方式上較為單一,草場少,收益週期較長。為此,在下一步發展中,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提高草場質量。對村1000畝沙化草場進行助理、圍欄封育,遏制沙化草原擴大;對全村質量較差草場8萬畝進行全面補播。

  (二)加大畜種改良。在現有的犛牛基數上,最佳化畜種結構,透過引進種公牛實行品種改良,提高犛牛養殖效益。

  (三)強化教育引導。要充分利用農牧民夜校、現代遠端教育平臺等渠道,邀請農牧技術專家,加大現代畜牧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農牧民群眾的致富本領。

  (四)以鎮集鎮建設、唐熱路建設為契機,發展旅遊服務業。計劃在20xx—20xx年建全村旅遊合作社,建牧家樂、旅遊營地2處,吸納就業人員16人。

  隨著黨惠民政策的不斷深入,村的集體經濟達到了貧困村退出標準,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村級活動陣地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相信,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援下,在全村農牧民群眾的奮鬥拼搏下,今後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將越來越幸福。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4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為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執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為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核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核內容。村會計員(實為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群眾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稽核,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執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為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定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稽核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著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著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專案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說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核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裡。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為生產農戶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戶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核算有了物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二)建立村級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制定“五統一”管理機制。一是統一鄉鎮辦事處統管資金帳戶。全鄉鎮辦事處各村所有資金收入,存入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帳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村只設一個支出帳戶,使用資金時向財務會計中心提出申請,由統管帳戶拔入支出帳戶。二是統一報帳日。每月30日為統一報帳日,村報帳員攜帶本期收款、付款發票、現金日記帳,收款憑證存根,現金結報單到財務會計中心報帳。三是統一實行收付款憑證領用登記制度。各村統一使用額爾古納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付款憑證。四是統一實行開支審批制度。五是統一財務公開。各村理財小組每季度監督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情況並予以公佈。同時,每年進行一次村級民主理財,直接接受村民的監督。

  (三)建立和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村級會計人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所以應當採用“專職選聘,培訓考核,持證上崗,雙重領導”的管理辦法,培養一支頂得住,站得穩、懂法規、履職能、業務精、品質好、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

  (四)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級內部控制制度。一是財務公開和村民查帳制度;二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三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賬鄉管”操作規程辦法。五是民主理財制度;六是財務審計制度;七是政務公開制度;八是鄉鎮經營管理職責;九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克服村集體財務混亂,根除前清後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農村審計力度,才能有力地遏制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違法行為,才能維護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六)腳踏實地的落實村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或輪訓,採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農村的工作實際通俗化授課,以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業務水平,經濟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

  (七)積極開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首先,牢固樹立政府和各部門的扶農思想,提高誠心服務意識。其次,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農村幹部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管理和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再次加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現有的村集體資產。最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體制下,資產的產權不明晰,導致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集體資產權益往往被隨意侵犯,成為引發當前農村幹群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產權明晰,三權分離,管理規範”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重農民意願,護農民利益,增農民福祉,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扶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上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這關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透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總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搞好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基層政權的鞏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認真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為農村經濟環境的治理,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穩步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5

  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密切幹群關係,增強集體統一服務功能的物質基礎;是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需要。根據區人大《關於組織區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和視察活動的通知》(貴人常辦〔20xx〕25號)檔案規定,梅龍街道人大工委於10月中旬組織市、區人大代表深入基層一線,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廣泛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中開展調研,現將專題調研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村集體經濟基本現狀

  我街道現轄12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群居委會,農業人口近5萬人,集體所有的農用地總面積11.9萬畝,其中:耕地6.6萬畝,林地4.16萬畝,園地0.11萬畝,養殖水面0.63萬畝,其他0.4萬畝,屬於半圩半丘陵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街。全街村集體現擁有的資產有:耕地3979.4畝,水面5205.2畝,園地105畝,灘塗814.5畝,山場5665.5畝。

  20xx年全街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099.68萬元,按專案來源分類:經營收入(主要是林木)55.2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366.8萬元(田地、水面),徵地補償收入1131.58萬元,補助收入506.8萬元(其中專案專項補助資金483.76萬元),其他收入39.3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按規模分類(除去專案專項補助資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2個;510萬元的村2個;10-20萬元的村1個;20-30萬元的村3個;30-40萬元的村1個;40-50萬元的村1個;50-60萬元的村3個;60-70萬元的村2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個。透過調研,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對偏遠地帶、交通不便、低窪易澇、群眾不易耕種的面積按規定進行預提的機動田地作為集體資產透過對外發包經營獲得的收益,也是我街村級集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二是上級組織的政策性補助資金;三是有關村(居)透過一事一議以獎代補政策爭取專案資金用於改善、改造本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基礎設施;四是資源性資產發包或租賃收入(如水面、山場等);五是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收入;六是透過專案爭取的補助資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街道和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積極探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畏難情緒普遍較重。表現在觀念陳舊、帶頭表率作用不強,沒有樹立經營農村家鄉的理念,缺乏創新思維,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體經濟增長源,依賴上級有關政策性補助或把有限的集體資源透過一次性發包(若干)年,一次性收取承包費,短期來看集體收入大幅增加,但長期來看,這種飲鳩止渴、竭澤而漁的做法,沒有長遠思想,只顧眼前利益,這樣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有些村幹部也想有所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由於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濟管理水平,有時面對困難,信心不足,存在畏難情緒;有的村幹部是種好自家的田,掙鼓腰包的錢,應付集體的事,根本顧不上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後勁嚴重缺乏。我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是依託土地、水面、山場等資源性資產對外發包經營來維持村級日益龐大的支出。而其他經濟性收入比較微薄,幾乎為零。目前全街沒有一家村辦企業,造成村集體經濟的增長緩慢,收入渠道越來越少,發展後勁與潛力嚴重不足。

  (三)村級支出日益增加。20xx年全街村級集體總支出648.7萬元,其中:管理費用430.4萬元,經營性支出105萬元,其他支出113.3萬元,平均每村支出40.5萬元,然而年收入不足40萬元的村就有9個,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江南產業集中區的落戶,公益性事業建設不斷增加,村級公共支出部分有增無減,雖然有些專案各級政府給予了一定的經濟補助,但真正實施起來,村級還是要投入一定量的配套資金和勞務,給年收入較少的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使其難以維持正常運轉。

  (四)村集體資金管理難。我街道部分村集體資金比較富裕,加上江南產業集中區的徵用,目前已有4個村(居)全部被徵,3個村已徵用部分面積,部分涉徵村集體資產徵用補償款多達數百萬元,這部分資金由於沒有穩定收益和風險較低的投資途徑,只能是把錢存入銀行,難以實現保值增值,農民也沒有得到好處,為此,部分群眾甚至錯誤主張全部分掉。

  三、幾點建議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管好用好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人大代表們根據本街道的實際,認為只有透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原則,集思廣益,拓寬增收渠道,發展村級經濟,增加集體收入。

  (一)立足資源優勢,拓寬發展集體經濟主渠道。梅龍各村由於受江南產業集中區規劃的制約 興辦小型工業企業專案已不現實,認為首先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統一組織好集體資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盤活集體存量資產;二是組織好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有效形式合理組織生產要素盤活集體資產。各村(居)可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以山林、山水、田園(田地、果園)等為主特色的集體農莊專案,並採取多元化參與,產業化經營。其次實行股份合作制,村集體經濟組織可與村民聯合,讓入股村民的土地、人力和村集體的資金、資訊等各種資源實行統一經營調配,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解決了多年來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的問題。

  (二)盤活現有資產,培育發展集體經濟新亮點。對涉徵村的集體資產要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為妥善處置涉徵村的集體資產,明晰集體資產的產權關係,可實行產權制度改革,讓老百姓手中持有股份。同時對村集體資金實行企業化運作,民主化管理,有利於限制村幹部等少數人在集體資產處置中的專權行為,這樣不僅使集體收入穩定增長,而且讓群眾得到經濟實惠,消除他們對集體資產處置的後顧之憂,有利於農村社會的穩定。如:可以借鑑我街道新湖社群的成功做法,該社群為盤活集體資產,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於20xx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個村集體企業池州市新湖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讓社群居民們從失地農民變成股東。緊緊抓住九華機場和江南集中區建設的機遇,主動出擊,聯絡業務,僅園林綠化這一項就帶動了70餘人就業,保潔業務更是解決了120餘人的就業問題。也可由市、區作出統一規定(因村民自治問題)將村有大額富餘資金由鎮、街三資代理服務中心經營運作,促使閒置資金增值增效。

  (三)加強規範管理,確保村集體經濟增收節支。村級財務管理是廣大農民群眾十分關注的焦點,要切實加強對村級財務的民主管理、實行公開透明,只有財務管理規範了,才能樹立村級組織的威信,群眾才會放心並支援村裡的各項工作,為此,梅龍街道轄區內的各村(居)要嚴格按照《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梅龍街道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和工程建設招投標實施意見(試行)》等規定,切實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內部管理和民主監督,防止資產流失,節約開支費用。一是充分發揮街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委託代理服務中心的作用,統一管理和處置村集體所屬資產。二是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如建立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開支審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財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收益分配製度以及其它各項制度。三是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佔村級當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總量。四是堅持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如重大投資決策和建設專案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透過。五是加強對集體經濟的財務指導和審計工作,如加強對村集體財務的規範化管理,實行集中計賬等。

  (四)最佳化基層組織,提高集體經濟建設能力。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農村工作的關鍵在於班子問題,要增強班子戰鬥力,重點選好致富路上的領頭雁,選好一個人帶好一個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還須透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更新觀念,明確村級班子新時期工作職責,樹立為民服務、清正廉潔的思想。加強村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透過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等形式,提高村幹部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質,並在生產中運用。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幹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作為考核村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要制定能充分發揮村幹部工作積極性的誤工補貼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6

  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農民最直接、最關心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關乎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能否提前實現的根本所在。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

  在物質文明建設中,村級集體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

  (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壯大村級財力的根本途徑。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關鍵要靠兩條:一條是要有人辦事,一條是要有錢辦事。村幹部的工資要支付,村裡一些必要的建設要搞,村裡的公益事業要發展,僅僅靠“街道統籌、村級提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發展好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財力,才能保證村級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搞社會主義的目的不是走兩極分化道路,而是走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實證明,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統一支配的財力就雄厚,就可以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才能更好地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只有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裡的各項公益和福利才能有持續可靠的保障。

  (三)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根本保證。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好,就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興民富,村黨支部就會得到村民由衷的擁護,黨的形象和威信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和鞏固。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窮民貧,不但不能為村民謀利,而且還要為完成上級下達的各種指標不斷向農民伸手要錢,增加農民負擔,嚴重影響幹群和黨群關係。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和動搖基層黨組織的基礎。

  (四)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堅強支柱。從農村的調查資料分析看,現已超過或達到小康標準的村,無疑是村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村。這些村透過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農業效益,形成區域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呈下降趨勢。據調查,慈溪市約20%的村級集體收入在下降,集體資產也逐年減少。譬如,20xx年以來新華村集體收入分別是:335萬元;292萬元;110萬元;20xx年以來村集體資產分別是:2736萬元;2579萬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來源結構不盡合理。作為村集體經濟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即土地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了變化,所剩無幾的村集體土地也已規劃,無法為村集體統一經營帶來收入,加上村集體企業改制轉制、電力管理部門實行同網同價直接管理和農村稅費改革實行統籌後,使村集體經濟渠道愈來愈窄,集體收入越來越少,失去原有的優勢。

  (三)村級集體經濟收不抵支。現在的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兩升一降的趨勢:各類應收欠款逐年上升和各類非生產性支出(工資和各種福利)逐步上升,而村級集體年度可支配收入逐年減少。據統計顯示,目前由於村級用於生產服務和管理開支等費用,佔可支配資金的三分之二還多,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就難以保障。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認識上的誤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由於在政策上強調家庭承包經營三十年不變,因此家庭承包經營在多數人的頭腦裡烙印很深,忽視集體統一經營在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人認為,發展個體私營才符合時代要求,宣傳和倡導發展集體經濟非但沒有意義,也不合時宜。實際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是由當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當前,還是要大力倡導和扶植村集體經濟為主,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經濟格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對改革的理解不深。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獲得了初步成功,也得到了農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援。深化改革,應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以農民群眾意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可一些地方在具體工作中忽視或者是放棄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不考慮實際情況和農村廣大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意願,採取簡單的方式推行改革,於是就造就出一些“數字”幹部。改革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當前在農村搞改革,必須要因村制宜,把握好時機,穩步推進,不能搞“一刀切”,採取強推強改。

  (三)村級集體經濟趨弱化。一是村級集體經濟固定的財源逐漸減少;二是村辦集體企業大量轉制、改制,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從原先集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領域逐步退出,村級集體經濟的經營模式從直接生產經營轉為資本經營;三是村級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正漸漸失去,如企業在向園區集中,人口在向城鎮化發展,土地在向種田大戶集中等。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措施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集體經濟可以體現致富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稅收,要支援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發展。”為此,村級經濟要本著有利於本地經濟發展,有利於資源的合理作用,有利於為村民多辦實事、好事的基本原則,去探索和尋找促進經濟發展的公有制形式,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一)強化村級領導班子。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村級經濟組織,應增強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深刻領會和把握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深化農村改革改制工作的精神實質,認真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村班子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要把有理想、會經營、懂管理,市場意識強和樂意為村民服務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成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棟樑之才。

  (二)開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一是實行股份制合作化。將原村經濟合作社改造成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把村屬經營性資產經評估量化折股,同時村屬社員應分別按農齡股、人口股測算到戶,進一步明晰產權關係。在此基礎之上,村集體經濟以股份制形式進行經營,也可以吸收社會其他資金加以組合,村集體在其中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形成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從而使集體資本增大並獲利增值。二是興辦各類市場。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選定鄉鎮政府所在地、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外來務工人員集居地興辦農副產品、小商品市場、小菜場等各類不同規模的專業市場,以此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三是充分利用閒置設施裝置。利用閒置的企業廠房、倉庫、大會堂等設施,租賃給農戶發展專業飼養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既促進效益農業的發展,又盤活了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四是實施資本經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利用經濟區間優勢,集中建造個私企業開發經營用房,做好房地產文章,拓展比較穩固的集體增收途徑。採取及時有效的手段加大應收欠款的清欠力度,防止呆帳資金。五是開展建立活動。以建立活動為平臺,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緊緊圍繞農村四個文明建設內容,加大投入,提升檔次,爭取政策性補貼或獎勵資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六是開展多種經營形式。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組建一些專業合作的服務性經營實體,為農戶有償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全程化服務,既帶動了農民致富,又促進了集體增收;在發展農業基地的過程中,村集體經濟組織一定要選好專案,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完善生產條件和環保設施,為農民承包經營提供方便。村集體透過招標承租的形式向承包商或種養大戶發包經營資源,村級集體可在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和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合理流轉土地資源使用權,透過向農戶支付一定的租金,把農戶承包的土地再度集中起來,由集體轉包他人經營,村集體可以增加承包收入。堅持和完善集體經濟內部的積累制度,按規定足額提取農業發展基金。

  (三)節約村級集體經濟開資。首先,要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在鄉鎮(街道)農辦指導下,統一設定規範的村財務登記制度;建立規範統一的報賬和帳目公佈制度,公佈帳目要清楚、詳細、內容完善;實行資金所有權、使用權、盈利權三不變原則,堅持三個“不準”:即不準挪用,不準坐支,不準私設小金庫財經制度。其次,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定期把財務收支過程和財務結果向群眾張榜公佈,收入按專案,開支按次序公佈,給群眾一個明白。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逐一把細目公佈於眾,不得“捆綁”列支。再次,強化監督機制,嚴格非生產性開支。村要建立民主理財小組,應推薦辦事公道、威望較高和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對村主管財務領導審批簽字的收、支票據,由民主理財小組逐一稽核,嚴格稽核把關程式,增加稽核透明度。對不合理的開支,堅持誰花錢,誰負責退出的原則。堅決杜絕用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等非生產性開支,自覺接受上級主管部門、村民的監督,以保證集體經濟安全、有序運轉。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7

  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積累問題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近期,透過與村幹部及部分黨員、群眾進行座談,形成了以下報告。

  一、基本情況

  新袁鎮共有12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43000口人,9850戶,農村勞動力17500個。近年來,該鎮黨委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同時,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村級集體經濟出現了穩步發展的趨勢。據統計,全鎮12個行政村,1-6月份,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的三個村,5萬元以下的9個村。白水村、於灣村、新東社群、新集社群6月下旬率先成立了農工商公司,為發展集體經濟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產業分佈主要是在加工業、土地租賃等行業。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嚴格獎懲,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

  為提高村幹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該鎮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年終按考核實績進行獎懲。即按照綜合得分高低發放考核工資,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幹部。2009年,對村幹部的報酬又作了調整,實行效益工資制,把村幹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幹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今年以來,全鎮新上企業專案7個,增加集體積累17萬元。

  2、突出抓好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該鎮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雙代管”,村村聘請了人大代表或離任村幹部為監督員。取消了農村招待費,對通訊費等非生產性開支實行限額控制,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製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由鎮紀委牽頭,成立了清欠小組,對帳務逐村進行了清查,使債務問題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工作組進村入戶,透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鬆了綁。

  3、更新村幹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

  為增強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該鎮組織村幹部對市場經濟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使大家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透過走出去參觀學習,請進來傳經送寶,進一步開闊了村幹部視野,增強村幹部對更好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信心。

  4、對村支兩委班子教法扶志,理清發展路子。

  一些新班子,雖然有幹好工作的良好願望,但由於家底子薄,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對這樣的支部,鎮黨委每村派一名副科級幹部,幫扶村裡的工作,對他們多指導,多關心。針對新班子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鎮裡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三、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我鎮村級集體經濟呈現繼續發展壯大的趨勢,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出現了多樣化,經營管理形式也多種多樣,集體資金積累逐步增加,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一是集體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積累底子薄,集體幾乎全部收入來源於零星土地、房屋的承包。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思路狹窄,有的村幹部一提及發展,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三是上級鼓勵支援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優惠政策少。

  四、對策與建議

  (一)要提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的認識。全鎮12個行政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尚有9個,佔到75%,村集體經濟無實力,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幹部說話無底氣,農村社會化服務功能軟弱,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如何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增加集體積累,實現村集體“有錢辦事”,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上新臺階,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由於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幹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集體開發林場、果園、養殖場、個人承包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託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首先著眼於農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幹部隊伍素質的提高。

  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標準,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開拓精神和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的人選進班子。同時要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從鎮機關中選拔一批年輕人到村擔任實職。要注意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

  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透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本領。要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農村幹部,不抓集體經濟發展是失職,抓不好集體經濟發展就是不稱職,切實把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落到實處。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

  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裝置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透過採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級集體資金管理制度,由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對村裡財務進行“雙代管”,要做到既代管帳,又代管錢,防止出現只管帳、不管錢的現象。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五)加大激勵扶持,最佳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環境。

  一是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規劃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制定好本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指標,組織職能部門抓好實施,並從資訊、人才、技術、立項等方面給予幫助。

  二是各級財政應從支農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週轉金,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稅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專案適當給予減免。

  三是對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幹部制定獎勵政策,使村幹部的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

  四是要藉助外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透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大搞資源開發與利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五是加強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典型和事蹟的宣傳,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8

  一、基本情況

  村位於縣鄉西北邊,屬半農半牧村,距縣城50公里,地處打更溝草地和鄉交界處,屬丘狀高原山地和草甸地形,平均海拔3060米,為典型高原寒帶溼潤氣候。全村耕地面積2676畝,林地面積10708畝,草地面積38799畝。人口842人,戶數160戶。黨員19人,其中:女黨員3名,佔黨員總數的15%,一些黨員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黨員平均年齡46歲,年齡在45歲以下的黨員6名。入黨積極分子2人。

  二、發展現狀

  村的集體經濟發展主要依託現已成立執行的“鄉村高原優質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雛形成立於20xx年,在縣委、縣政府和縣級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援和鄉黨委政府的有力領導下,該村於20xx年正式成立了村高原優質油菜種植加工合作社,並於20xx年建成了榨油廠。20xx年,合作社透過加工銷售菜籽油,使村民的每斤油菜籽售價提高了0.8元,有效增加了油菜種植戶的經濟收入。20xx年,鄉、村兩級又向上爭取資金,對榨油廠進行了高標準的改造。經過四年的運營完善,本社現已擁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併成功申請註冊“菜籽油”的商標。專業合作社運作按照合作社章程透過收取會費、管理費、爭取國家和社會贊助,合作社財務管理依章程進行,受各社員監督。目前合作社主要由村村長索科為主要負責人,村支部書記和會計協助其工作。透過對油菜籽的改良,對菜油的加工及包裝的改進,現在村的菜籽油銷量非常可觀。據統計,目前,該村每畝可收油菜籽260斤,20xx年共種植1478畝,油菜總產量近38.428萬斤,以100斤油菜籽可榨30斤菜籽油計算,全村可榨油11.53萬斤,按照20xx年每斤18元的市價出售,今年全村菜籽油收入可達207.51多萬元。

  三、成功經驗

  村油菜合作社可以取得今天的成績,首先,離不開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離不開村“兩委”班子的正確領導、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也離不開廣大村民的團結一心和辛苦勞動。再者,村的自然條件是其自身優勢,獨特的高原氣候非常適合油菜生長,菜油無汙染、光照充足的特點符合了現代市場消費者的要求。合作社尊崇“踏實、拼搏、責任”的企業精神,並以誠信、共贏、開創經營理念,創造良好的企業環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術,周到的服務,卓越的品質為生存根本,始終堅持使用者至上,用心服務於客戶的理念,堅持用自己的服務去打動客戶。最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0xx年,村幹部到青海、甘肅等地購買優質青雜7號油菜種子3640斤進行試種,為提高油菜的的產量打好了第一戰。村村兩委會認真作好科學種植宣傳和技術指導,在壓榨、加工及品牌包裝上進一步完善改進,並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在網上進行宣傳。

  四、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打算

  村油菜合作社雖然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是鄉集體經濟發展的典範,生產的菜籽油銷路也比較好,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村的菜籽油宣傳力度不夠。菜籽油目前主要採取的是內部銷售,在州外的銷量未開啟,州外的知名度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菜籽油自身質量標準不夠高,未取得國家的qs質量認證。其次是完善網站、製作宣傳廣告的專業人才的缺乏。隨著加工廠改造專案的完成,合作社將加快申請取得國家的qs質量認證,同時加強宣傳力度,爭取讓菜籽油走出州。另外,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油菜的播種目前處於半自動的階段,對勞動力的依賴性較大,這在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心理,讓油菜形成規模效益的意識淡薄。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逐步改善農民的思想意識,在村內營造油菜市場經濟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後還要提高油菜加工廠的利用率,不斷鞏固已有成果,提高我村農牧民經濟收入,將我村打造成全鄉甚至全縣的油菜示範基地。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9

  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化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凝聚力、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盟委“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化”的發展戰略,快速推進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蹟辦事處開展了一次為期1個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調研活動。辦事處11個村根據區位不同,按照集體經濟發展較弱、一般和較好的三種情況,召集村領導、財政所所長或農經負責人以及村兩委負責人共計32人舉行了座談。透過座談,認真聽取了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現狀、措施和難點,深入剖析了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會人員對今後發展我縣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一、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區位優勢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發展較好的村,依據原有的集體資產,在發展擴容過程中的近城優勢,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抓住規劃制訂的產業支援政策,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整合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營性資產日漸增多,集體經營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絕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體可經營資產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可經營性資產,集體收入甚微,經濟增長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單一,集體資產增速極慢,效益極差。

  目前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原有村辦企業、集體辦公用房及其它資產的租賃收入;二是財政的各項補助收入(如修建農民活動中心的資金支援);三是透過土地流轉,流轉業主給予村社集體的服務費協調費;四是透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的各項協管費。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慢的原因,歸納起來講,主要存在“兩缺”(缺資金、缺人才)、“一差”(農村基礎設施差)和“兩制約”(土地政策制約、規劃制約)。透過調查,基層幹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和後勁。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都依靠集體資產租賃,而集體資產也大多為幾間鋪面,一般也只有幾百上千塊元收入;土地流轉協調費因區位和配套服務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畝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種植業生產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礎設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並且很難引進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種植大戶,進行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採取“一事一議”農民籌資籌勞辦法來解決當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難度也很大。基礎設施條件差,成了制約這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命點。

  (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必要啟動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依據產業特色建立起來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經濟組織。一些村社在種植、養殖或其他副業生產方面具有優勢,也在抓緊籌建農民自身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因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使部分合作社遲遲沒有組建起來。

  (四)土地徵佔,帶來土地流轉收益減少。原農村土地流轉較多的村,村集體在協調服務方面等獲得一定的收益。現在因城鎮規劃或工業佔地,大部分農用地徵用後,村社集體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收益逐年減少。

  (五)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跟進滯後。有發展規劃的地段因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援而無法啟動。

  (六)土地政策的瓶頸制約。在農業招商引資中,引入的農產品生產或加工企業,需建生產用房,存在國土、規劃等部門辦證難。嚴重限制了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引進招商引資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修路和發展村級企業都需要土地資源。

  (七)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匱乏。現有的村兩委幹部,有部分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沒有相關知識的培訓機會。

  (八)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帶頭人等沒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上,缺乏更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和建議:

  (一)品牌戰略。各鎮村根據自己的區位和產業優勢,找準發展的路子。在農產品種植區,主要發展農業專案或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辦事處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支援特色農業生產發展,鼓勵其發展壯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進的發展戰略。

  (二)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不單純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而是採用以土地資本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產業化企業共同發展,從而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援。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以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整理為契機,在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的前提下,把整理出來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標給村集體,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於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生產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經營,農用地要向業主集中,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有明顯改善,才能實現,農村道路、農田水利是關鍵。而這部分投入僅靠村集體或業主,是遠遠不夠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援農村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五)最佳化環境,加大推進力度,支援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發展。政府和各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從政策、資金、技術和基本生產條件上支援薄弱村的發展。對發揮產業優勢,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給予一定的有償或無償啟動資金,推進其發展。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前幾年因發展形成的債務,在債務化解上能否進行先掛,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後,再來化債。

  (六)加強培訓。採取多種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擴大發展集體經濟的視角和眼界。還可採取招聘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辦法,選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路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七)建立各種幫扶制度。對集體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村,採取企業或部門對口幫扶的辦法,以促進其發展。

  (八)建立健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收益增加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了,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村和促進發展的帶頭人,應制定明確的獎勵政策。同時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和資產處置,要建立更有效的監督機制。

  這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參與調研的各村幹部的積極配合和歡迎,各村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很多很好意見和建議,希望抓住發展的契機,能夠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為農民增收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10

  為全面掌握我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總結髮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據甘州區農村經營管理局檔案31號檔案要求,我鎮精心組織,安排專人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現將本次調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經營方式多樣化,以XX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益調查表為例,資料顯示:

  (一)經營收入方面。全鎮制種服務費收入1436160元,出租經營收入503275元,其中:機動地出租70220元、房產出租160800元、固定資產出租18000元、建設用地出租176005元、集體園地、林地出租63000元、專業合作社投資570000元,共計1949635元。

  (二)經營成本。全鎮出租經營成本14000元,其它經營成本273000元,共計287000元。

  (三)經營收益。全鎮經營收益為1662635元。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我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目前,鎮轄村98%修建村委會辦公樓,97%配設農家書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農村小康住宅樓,村上文化廣場等一系列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在朝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邁進。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新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現在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後勁不足的問題。表現在:部分村幹部對待自己的事情勁頭十足,幹集體的事情“庸、懶、散、慢”,不能充分發揮“雙帶”作用,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氣象,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點子,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影響全鎮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為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本意在於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但是現實中由於部分村幹部和種養殖大戶不重視合作社專案,看不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沒有申報經驗,顧慮重重不願意發展專業合作社。部分村集體也不向已經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提供強有力地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資支援。導致我鎮專業合作社力量薄弱,發展緩慢,現有專業合作社不能充分發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現象。

  (三)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不積極

  近年來,由財政局、減負辦和鄉鎮經管站等政府部門聯合開展的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惠民專案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給我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支援,帶來了春天般的“福音”,進一步推進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專案建設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幹部不夠重視,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援,上級部門審批、申報專案資金嚴格,辦理一事一議資金的的環節複雜等原因,致使爭取專案資金不主動、不賣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導致我鎮發展集體經濟速度變緩。

  三、解決方法

  (一)建立村級品牌,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隨著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需要現代農業這張“王牌”做模型、做嚮導,目前我鎮的經濟正在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科學發展。但是還有一段距離,要進一步建立村級一村一品牌,建立示範帶動,以點代面,努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透過每三年的村級換屆選舉,真正把一批想幹事,幹實事,敢幹事,作風正派,思路清晰,點子多,優秀的、複合型年輕村幹部納入村級組織,從而進一步加強村級隊伍建設。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做為村幹部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記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成員的宗旨,把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工作中要補漏洞,杜絕盲點。創條件,改變現狀。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批。正真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本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亮點。對於部分村出現“空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深入調查研究,查明問題,理清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找準發展路子,使其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

  (三)加強集體公益事業發展建設

  鎮農財中心要抽調得力幹部,搞好宣傳。首先,必要時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村社幹部學習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專案相關知識,充分認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專案資金的益處。其次,要做好群眾工作,改變村幹部和群眾的認識誤區,村級組織要及時將相關資訊傳達到所屬村的各社直至農戶,爭取村民的理解與支援。再次,爭取專案資金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把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促使我鎮農村集體經濟又好有快發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 篇11

  新津縣地處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全縣轄12個鎮鄉,86個村、15個涉農社群、1256個組。近年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三個集中”程序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組級集體經濟有較大發展,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然較慢。長期以來,由於農村實行的是三級所有、組為基礎的體制,村級只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絕大多數村(社群)沒有經濟實體。2006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扶持村級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正在積極穩步發展。

  一、現狀

  1、經濟現狀。全縣村級現有資產6602.75萬元,其中:貨幣資產1219.67萬元;應收款1198.71萬元,其中50%以上是農戶三金尾欠;庫存物資4.73萬元;林木資產417.41萬元;長期投資53.23萬元,短期投資1.6萬元;固定資產3658.38萬元;在建工程49.02萬元;負債總額963.94萬元;所有者權益(積累)5638.81萬元,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大部分資產是非經營性資產。

  2、收益情況。2007年,全縣村級總收入3387.04萬元,其中:發包收入520.89萬元,補助收入73.61萬元,投資收益14萬元,其他收入300.04萬元(大部分是農戶土地流轉收入,要分配給農戶)。支出總額3016.16萬元,其中:經營支出2480.78萬元,管理費用299.96萬元,其他支出235.42萬元。收益370.88萬元。在全縣101個村(社群)中,無收益的村13個,佔13%;有收益的村88個,佔87%。當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5-10萬元以上的村9個,10萬元以上的村15個。

  由此可見,我縣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大多數村組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工作開支,部分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入,因此全縣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農村村組集體經濟分配主要是資產性的分配(土地徵佔費)。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為提高村幹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各鎮鄉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幹部。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幹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突出抓了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社有鄉管”。取消了村級招待費,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製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透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鬆了綁。

  3、更新村幹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為增強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各鎮鄉經常組織村幹部加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走出去參觀學習,從而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

  4、幫助貧困村理清發展路子。貧困村由於家底子薄,村幹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縣上相關部門針對貧困村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二、存在的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臨近城鎮、集鎮的村,集體經濟較為雄厚,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邊遠的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原因,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鄧雙、永商四個鎮外,其他鎮鄉集體經濟都很薄弱。

  2、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發展的資金和資本。從目前村級經濟現狀看,全縣村級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佔63%。在5638.81萬元積累中,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而固定資產大部分是非經營性資產,如村委會大樓、提灌站、學校等,難以形成資本。

  3、地域條件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丘區,雖然土地資源較豐富,但受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投資環境差的影響,集體經濟發展的難度也較大。在全縣20個薄弱村中,丘區就有9個,佔45%。

  4、個別村幹部開拓創新精神不夠,發展集體經濟思路狹窄。當前村幹部抓集體經濟發展有兩怕:一怕擔責任,創辦經濟實體失敗後,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遭群眾譴責;二怕困難,由於村級經濟薄弱,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

  三、案例情況

  目前,我縣村級經濟發展最好的是方興鎮花碑社群。方興鎮花碑社群與大邑韓場交界,有18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081人,耕地3000餘畝,距縣城9公里。2006年前,村級收入只有20000元,主要是收企業管理費和門市租金。村級經營性資產只有村委會80平方米門市。2006年,社群借城鄉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東風,積極鼓勵和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戶農民進入小區居住。透過土地整理、撤院並院,新增土地1276畝,其中360畝由社群經營。預計2008年,社群集體收入可達34萬元,比2006年猛增32萬元,他們的經驗是:

  1、主動出擊抓機遇。2005年以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社群幹部一方面做好宣傳教育群眾工作,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援,開展土地整理,鼓勵農民集中居住。透過格田整理、廢溝處理、完善水利設施、撤院並院等,將新增土地中的360畝由社群經營,為發展社群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2、依託專合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社群依託川浙花碑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方興鎮創新合作社、方興鎮食用菌合作社規模種植蔬菜瓜果,社群不僅實現了土地流轉收益28.8萬元,同時也帶動當地600戶農戶增收。

  我縣經濟狀況最差的村是金華鎮五星村。金華鎮五星村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678戶,農業人口2028人,耕地面積1116畝,人均土地0.55畝。村集體資產總額3.41萬元(均是非經營性資產),負債總額49.73萬元,村級無集體經濟收入。多年來,村級開支主要是村民小組、農戶集資和鎮鄉的支援,其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磚廠)虧損倒閉,使村上背上了40多萬元的沉重債務,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發展。企業虧損倒閉,給幹部、群眾留下深刻教訓,重新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和信心不足。為此,我們建議:

  1、該村要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債務問題,單靠村級經濟償還十分困難,擺脫了債務,才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起點。

  2、該村地處金華鎮政府所在地,與津華路、金普路、火車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較好的投資環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積極爭取農村新型社群建設專案,鼓勵農民到新型社群集中居住。農民集中居住後,可以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透過土地整理、撤院並院後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體統一經營或透過招商引資聯營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3、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資金扶持,同時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於支援和優惠,使該村集體經濟儘快發展壯大起來。

  四、對策和建議

  1、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合組織。以專合組織為紐帶組建經濟實體,發展集體經濟。各村(社群)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的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村委會為主體,村社合一組建相應的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透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2、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產業優勢確定發展專案,制定發展規劃。由於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幹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資源引進業主投資,盤活非耕地資源,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託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3、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民集中居住,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透過撤院並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透過調整,集中成片統一經營,其收益在保證組級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參與收益分成,增加村級收入。

  4、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透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本領。

  5、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裝置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透過採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社集體資金“社有鄉管”制度。嚴格規定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6、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在交通、水利、生態環境方面加大投入,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