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 篇1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品名城品位的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大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專案20多個,其創新專案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專案合作機構。透過實施科技專案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援。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xx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紮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後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專案40項,其中國家級專案4個、省級專案4個、市級專案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稅100萬元。加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大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大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範戶為骨幹,開展“傳、幫、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群眾學習生產技能。透過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透過全國智慧財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並被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確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建立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儘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專案,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智慧財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於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於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專案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大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大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採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鍊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臺,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藉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整合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裝置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裝置,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裝置條件。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專案的資金支援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專案,支援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 篇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才是實現第一生產力的核心力量。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程序的實踐中,平利、石泉等縣在實施科技推廣機制創新,激發農業科技人才活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中的作用。對此,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科技隊伍作用,提高農業效益作了一些思考。

  一、有益探索——科技推廣機制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經濟政治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從理論到實踐實現了一系列創新。作為對農業發展起科技支撐作用的科技推廣體系也不例外,從機構、隊伍、推廣方式等方面必須適應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要求。

  1、機構建設——適應專業化、產業化要求

  過去,我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建立,原則上實行上下對接,一個模式,主要是農技、畜牧、農機、農經四大塊。這兩年,隨著各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優勢主導產業的初步形成,一些縣開始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設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平利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提出一業率先突破,建立西北名茶大縣和全國絞股藍生產第一縣的目標。為了適應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該縣按照精簡、便民、高效的原則,理順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把原由林業部門主管的茶葉工作劃歸農業局主管,建立了縣政府直屬事業局茶葉產業局,成立了茶技中心,在茶葉基地鄉鎮設立茶葉站;並建立了絞股藍研究推廣中心,保障了產業發展技術體系和技術需要。

  2、隊伍建設——向優勢產業、生產一線集中

  在農業向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程序中,必須充分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最終必然落腳在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上。過去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農業科技推廣採取的是行政加技術的方式,這種推廣方式多依賴行政命令;加之權責不明,經濟效益與個人利益脫鉤,嚴重影響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推廣必須尊重農民意願,科技人員只有沉下身子,走典型示範、效益引路的推廣途徑。平利、石泉兩縣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走出機關,在廣闊的綠色田野中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平利縣支援科技人員帶資創辦龍頭企業或以技術入股,並享受政府對龍頭企業和農民辦企業同等優惠政策,收入歸己;允許科技人員帶資在企業工作,並在企業獲得一定的收益;給在農牧三場改制中入股的科技人員優先配股。僅縣直農業部門就有23名科技人員創辦領辦龍頭企業或在企業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在主導產業基地抓點示範,將目標任務與幹部工資、獎金掛鉤。

  農業系統共抽調232名技術幹部,抓各類示範點88個。石泉縣按照“兩區兩帶”發展戰略,確定把國道沿線農業經濟基礎較好的川道地區建設成為高效農業示範帶,為此,將分散在農業、畜牧、林業、蠶桑、水利等大農口系統的科技人員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管理,實行單位委派和科技人員自主選擇相結合的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安排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資金在高效農業示範帶內跨專業、跨鄉鎮承包農業科技專案。參與科技承包的人員在原單位一切待遇不變,編制保留;對承包專案實行以獎代補、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承包中獲得合法收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優先晉級晉職。20xx年共有46名科技人員,承包了14個農業科技推廣專案,縣農業局組織40餘名幹部職工創辦科技示範園,直接在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佔縣級農業科技人員的63。

  3、推廣模式——科技經濟一體化

  面對傳統的推廣模式不適應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情況,石泉、平利兩縣大膽探索,引導科技人員融入市場經濟大潮,採取多種途徑,使科技和產業、科技和經濟有機結合。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這種方式主要是由農業科技推廣單位和個人租賃土地,投資入股,引進優良品種、先進裝置和生產技術,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透過效益示範推廣先進技術。近兩年石泉縣農業局幹部職工集資入股59萬元,創辦了三個科技示範型農業企業,由農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承包管理。投資23萬元建成50畝設施農業示範園,投資23萬元建成100畝觀光蓮藕示範園,投資13萬元建成以奶牛為主的畜牧良種示範場。

  二是創辦領辦龍頭企業。平利縣圍繞畜牧業、茶飲業兩大主導產業,透過職工入股組建了牧工商有限公司、女媧茶葉有限公司、農盛絞股藍飲品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0萬元的平利縣牧工商有限公司,立足於全縣養殖業發展,提供畜禽良種、優質飼料、畜禽藥品、飼料加工裝置等配套服務,年營業額60萬元。擁有50萬元固定資產的女媧茶葉公司,主要履行對全縣茶葉統一品牌管理、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化質量管理及產品宣傳和市場開發等公共基礎工作職能。依託種植加工大戶成立了女媧銀峰、女媧綠茶、八仙雲霧三個品牌經營公司,併為三個公司提供統一品牌包裝,為打響女媧品牌奠定了基礎;以加工大戶為依據,組建了48個名優茶加工廠,提高了茶葉加工水平;申報取得了5000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及產品認證。女媧茶葉公司已成為全縣茶產業的龍頭。平利農盛絞股藍飲品有限公司,開展了絞股藍產品開發、質量認證、產品營銷、宣傳推介等工作。取得了3000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及產品認證,建立了720畝標準化示範基地,新建了12個絞股藍加工廠,年均銷售優質絞股藍255噸,產值1500萬元,實現利潤300萬元。

  三是技術入股。平利縣牧工商、女媧、農盛三個龍頭企業分別從農技、畜牧、茶葉、絞股藍四大中心聘請技術顧問22人,女媧銀鋒、女媧綠茶、八仙雲霧三個民辦股份制企業也分別從茶葉技術部門聘請了技術專家,取得一定的技術分紅。石泉縣農業局幹部職工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楊家壩農民合夥,建成了100畝優質西瓜、名優特瓜果蔬菜及花卉、盆景等示範基地,參與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全過程。

  四是內引外聯,推行訂單農業。石泉縣農業局引進山東國泰公司的“兩瓜一菜”生產技術和訂單農業機制,由縣農業局和鎮政府組織農民集中建塑膠大棚,每畝年付給技術指導費500元,國泰公司全部回收產品。引進的漢江置業公司投資1600萬元新建池河農科園,透過“公司 農戶”的運作方式,帶動周邊村組發展養殖大戶300餘戶。引進的浙江草莓能手何發新租賃城關鎮堡子村土地20畝種植草莓,並透過農業局與58戶農戶簽訂了草莓種植技術指導與產品銷售合同,帶動農戶發展草莓120畝。

  二、初顯成效——產業發展、隊伍建設雙贏

  從兩縣的初步嘗試和探索的情況來看,推廣模式的轉變既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程序,又使農業幹部在親身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實現了產業發展和隊伍建設的雙贏。

  1、有力地推進了產業化程序。

  機構重組,使農業技術幹部專業對口,用有所長;技術推廣方式的轉變則使科技經濟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平利縣在成立茶葉局和絞股藍技術推廣中心並實行機制創新後的短短三年時間,茶葉和絞股藍產業從基地到加工、到品牌都發生了質的飛躍。茶葉面積從3.2萬畝發展到7.6萬畝,產量從324噸發展到1000噸,面積和產量接近全省的1/6,居第三位;絞股藍人工種植面積從20xx畝發展到1萬畝,龍鬚茶從50噸增加到400噸,人工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國70以上。興辦龍頭加工企業90餘家。並從統一品牌入手,實現茶飲業四統一,既統一品牌、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加工標準、統一包裝,全面推行標準化種植和訂單農業。公司 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路子基本形成,綠茶實現訂單接近全縣的50,絞股藍接近70。石泉縣池河農科園在建園期間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透過公司 農戶的方式,將可帶動全縣出欄優質商品豬10萬頭,產值過億元,推動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石泉縣設施農業示範園和觀光蓮藕示範園帶動了全縣特色農業和蔬菜產業的發展。

  2、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透過推廣機制創新,發揮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平利縣20xx年茶飲業綜合產值實現6000萬元,規模、質量、效益均較20xx年翻一番,全縣僅此一項增長1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50元。石泉縣20xx年透過科技承包引進重質的反季節大棚西瓜、蔬菜、草莓平均售價高出常規種植的2倍以上,西瓜、蔬菜平均畝產值達4000元以上,草莓平均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引進種植的蓮藕平均畝產值達5000元左右,相當於4畝糧油作物產值。在整個“高效農業示範帶”中,建成示範點30個,培植科技示範戶20戶,示範面積20xx餘畝,示範帶內農業產值同比增長25.6,農民人均增收2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27元。

  3、農業科技隊伍得到鍛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人員自身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思想保守,面對市場經濟無所適從;二是技術陳舊,只適應傳統的農作物大田技術,產業化要求的市場知識、資訊知識、現代農業知識十分欠缺。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光靠教育和培訓遠遠不夠,只有在市場中、實踐中去搏擊,承擔風險,增加壓力,迎接挑戰,更新觀念和知識。平利縣、石泉縣透過機制創新,使大批科技幹部在艱苦的崗位、複雜的環境和親身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科技人員透過參股、創辦、領辦龍頭企業或創辦科技示範園,開展科技承包等方式,使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產業意識明顯增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瞭解新資訊的自覺性顯著提高。石泉縣農業局幹部王良全等在科技承包中,不僅承擔田間技術指導,還要帶領村組幹部外出尋找產品銷售市場。平利縣科技幹部在協同搞好茶葉、絞股藍生產加工銷售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申請原產地保護。絞股藍原產地已獲國家認證;完成了絞股藍和綠茶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及產品質量標準,絞股藍國家生產標準已透過省級驗收和國家初驗,綠茶系列規範標準以釋出為世紀農業行業標準,有機茶認證透過省級驗收,女媧銀峰20xx年在西北五省獲全國唯一金獎。

  三、存在問題——機制障礙和思想障礙

  調查中,我們深深感到,目前我市農技機構隊伍建設、機制體制、推廣模式、農技隊伍的現實狀況與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還有很大差距,需要進行調整改革,使隊伍建設與產業建設、推廣體系與市場經濟相適應。

  1、機制體制不順。一是機構設定和產業發展不適應,沒有按產業建設需要對口設定機構。二是管理體制不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以鄉鎮管理為主,上級業務部門沒有選人用人的自主權,一方面大量非專業人員擠佔專業編制和專業崗位,另一方面農技人員大部分忙於包村抓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在農技推廣上。三是推廣模式不適應。量大面廣仍採取的是面上培訓,走村串戶,田間地頭宣傳,或在“第一車間”抓點示範的老的推廣模式。這種方式與市場不對接,與產業不對接,與農業科技人員責任和利益不對接。

  2、觀念不夠解放。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農技隊伍總體上講思想不解放,觀念保守,計劃經濟、產品農業的觀念濃一些,市場經濟、商品意識淡薄,對傳統大田技術關注多,對農業高新技術不掌握,對延伸到二、三產業的相關技術更是不瞭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風險意識和市場意識,不敢在市場中去搏擊,不敢試、不敢創,安於現狀。

  3、投入不足。一是農技隊伍長期處於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科技幹部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在辦公室裡,這對人才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二是投入的方向和重點不明確。微薄的資金投入集中在面上培訓、下鄉檢查大田生產上,沒有把投入重點放在市場培育、龍頭建設、標準化生產上。三是缺乏農業產業化建設風險防範基金。農業生產是在“露天工廠”進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制約,風險比較大。農技人員自主投入承包時,一次性投入過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農技人員將無法承受。同時,由於機構改革頻繁,農技人員擔心創辦科技實體一旦得取效益,怕減少財政撥款甚至“脫鉤斷奶”。

  4、產業發育不足。我區農業產業化建設雖有所進展,但與發達地區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和勢頭相比還很落後,除茶葉、蠶桑、黃姜、中藥材、絞股藍等產業雛形初現外,其他的更多還集中在大田,且規模不大,分佈不集中。產業發展與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產業發育不足,科技人員缺少施展才華的舞臺,而農技人員的不適應又不能保證和促進產業發展。

  四、完善思路——機制創新、隊伍建設雙管齊下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大田栽培向產業發展鏈條延伸,從小而全的家庭模式到專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調整都需要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農技隊伍去適應並促進。調查中我們感到,必須從思想觀念、機構機制、隊伍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使我市的農業機構和隊伍能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程序。

  1、適應市場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在服務物件上,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為主轉為以龍頭企業、中介合作組織、科技示範園、科技示範戶和承包大戶為主,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樑紐帶和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在服務內容上,由原來的以糧食生產為主轉為以優勢主導產業為主,由原來的單純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轉為生產、加工、流通一起抓;三是在服務目標上,由單純追求產量最大化轉為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原來的面上指導為主轉為搞承包、辦示範園、抓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

  2、適應產業需要,建立適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佈局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近年來,隨著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全市和區域產業佈局逐步形成。全市的蠶桑業,平利、紫陽的茶葉,旬陽、白河的黃姜產業,平利、鎮坪的中藥產業等,產業佈局和產業化雛形已初步形成。但總體來看,全市農業產業化程度還很低,應按照建設綠色發展戰略,圍繞“藥、水、遊”三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明確重點,大力培植優勢主導產業,並積極向二、三產業延伸,加快產業化程序,為全市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奠定基礎,同時為科技人員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當然,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要求我們對農技機構和推廣體系及人力進行重新調整和分配,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區域特色產業的形成。其調整的方向應該是根據各縣的產業變化,各縣的特色和主導產業應該建立全縣性的技術推廣體系,下設機構不宜實行鄉鎮均衡設定,也應按鄉鎮產業佈局針對性設定,甚至可以按產業佈局打破行政區域設定專業技術推廣機構。從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爭取專案資金和上下對口,形成技術推廣的合力出發,市級農業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應逐步理順,把蠶、茶、果、藥劃歸農業部門主管。

  3、適應科技推廣需要,理順人財物管理機制。長期以來,農業系統人財物以塊塊管理為主,這雖然有利於加強基層政府職能,但不利於科技推廣工作。我們認為理順管理體制應與鄉鎮政府職能轉換和鄉鎮機構改革的遠景目標相統一,總體應堅持雙重管理的模式,在財政管理上以鄉鎮為主,在人事、技術、專案資金管理上以縣局為主,並逐步根據業務和產業發展,強化縣一級,弱化鄉一級。對一些區域優勢產業凸現的地方,可以打破行政區域設定專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垂直管理,促進產業穩步發展。在農業系統內部,按照“責、權、利”相配套,管人管事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創新管理體制、工作機制、獎懲機制職能。賦予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本系統內的人事管理與調配權,在總編制的範圍內,由農業行政部門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系統內靈活高效地調配力量,實施競爭上崗,責任到崗,任務到人,優勝劣汰,獎勤罰懶。

  4、適應發展需要,建立有利於科技人員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平利、石泉兩縣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政府重視科技人員並透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科技人員就能夠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中大顯身手,實現經濟發展和人才建設的雙贏。首先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幹事創業。對領辦、創辦、參與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的農業科技人員實行“三放寬、三不變、三優先”的政策,即放寬管理權、放寬經營權、放寬經營專案審批條件,同時大力支援他們向各級爭取專案和資金;其工資、隸屬關係、福利待遇不變;在機構改革中優先招聘留用、優先晉升職稱和評定崗責優秀、優先外出進修學習。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為科技人員幹事創業提供支援。農業是一項弱質產業,投入大,週期長,風險大,政府應該給與一定的資金扶持,採取重點扶持、扶強扶優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培養造就一批科技實業家。還要從政治生活待遇上關心他們,在全社會形成幹事光榮的氛圍。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 篇3

  近年來,我縣在做好土地流轉,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涉農企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人才為重點,以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技能為核心,以政策扶持為動力,突出機制創新,培育了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農民隊伍,造就了一批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推進了我縣農業農村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共發展各類涉農龍頭企業55家,組建農民合作社400家,有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40個、各類專業大戶2776戶。全縣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5萬人次,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805個。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實做強。我縣始終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以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平臺,透過精心包裝農業專案,積極引進外地客商,引導本地工商資本和民營資本向農業產業開發,發展規模效益農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運而生。目前,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55家,資產上千萬的10多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3家。特別是金農米業集團成功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實現了我縣國家級龍頭企業零突破。20xx年,龍頭企業已實現銷售收入28.8億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骨幹作用。二是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20xx年4月,綠萬佳種養專業合作聯社正式成立,該聯社透過整合優勢資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龍頭企業、經營服務部等基礎上建立而成,有效地改善了當前合作社生產單一、經營粗放、服務環節脫鉤、經濟效益較低等現狀,為農民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機械化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途徑。聯社現有成員3286人,建立種養基地583個,實現雙贏利潤8000萬元,極大地帶動了我縣農民合作社的迅猛發展,將千家萬戶的農民有序帶入產業發展軌道,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我縣共有農民合作社400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6家、省級示範社12家、市級示範社32家,登記入社農戶3萬戶,帶動農戶4.9萬戶,建立基地14.5萬多畝。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被評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先進縣。三是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蓬勃興起。在勞動力加速轉移、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土地流轉不斷增加等因素影響和推動下,我縣種養專業大戶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種養大戶大量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水平日益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現有種糧大戶186戶,其中百畝以上85戶;養殖大戶1000多戶,其中萬頭以上4戶,1000頭以上110戶,500頭以上433戶。一些種養大戶在不斷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的基礎上,積極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和市場化經營方式,生產經營模式已轉為家庭農場模式。這種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具有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的經營特點。四是新型職業農民綻放異彩。我縣多渠道、多形式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為培育物件搭建專案對接、技術資訊、行業交流、融資等四大平臺,有力地推動全縣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規模化發展。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陽光工程、金藍領工程、雨露工程、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為平臺,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有素質的技能型、管理型和專業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農業大軍的“領頭羊”。幾年來,共培訓農民10萬餘人次,其中新型職業農民4.5萬人次。傳統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既增強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又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序提供了持續動力。日前我縣被列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成為全市入圍的4個縣市區之一。

  2、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以農技推廣制度改革為契機,積極創新機制,已全面完成14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實現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00%覆蓋。現有基層農技專業技術人員254名,涉及糧油、種子、蔬菜、茶葉、果樹、畜牧,土肥植保、機械、病蟲害防治、農村能源等專業。二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物疫病防疫檢疫防控體系,其中設立了14個鄉鎮防疫檢疫站,選聘了61個防檢員,實行財政全額撥款,做到定崗、定編、定人。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上,達到免疫密度100%目標,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透過做好免疫物質調撥,組織開展免疫技術培訓等措施,實現動物疫病監測全覆蓋,全面保障了免疫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堅持農產品品質和數量並舉,質量監管與品牌培育並舉,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並舉,形成了培育、發展、檢測、保護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打響了“三辣”、“桃苑金豬”、“鱅”等一批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全縣擁有中國綠色食品標誌6個。四是加快農產品市場流通。著力引進發展了百畝錦江農產品物流中心、恆龍物流、和達天下物流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使之成為區域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資訊交流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同時,大大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等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拓寬與鄉村消費相匹配的農貿市場、農資超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渠道,繼續實施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構建一體化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激活了農村消費潛力。

  3、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一是推行土地流轉新機制。我縣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探索、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新機制,推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單一的農戶之間流轉向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共同參與流轉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生產效益。我縣共有耕地總面積38.57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1.7萬畝,涉及農戶近萬戶,流轉率達33%;林地面積103.5萬畝,流轉面積26.87萬畝,流轉率達25.96%。土地流轉後的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有力地解決了農村有地無人種、有人沒能力種、有地無技術種等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二是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臺,構建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網路。20xx年,我縣就設立了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在14個鄉鎮建立了鄉鎮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所和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設定了諮詢和綜合接件、資訊服務、農村產權流轉審查辦理、金融服務和糾紛調解等視窗,主要辦理資訊釋出、組織交易、成交備案、代辦登記、融資服務等業務,為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體系奠定了基礎,進一步促進了農村資源向資本轉化。三是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自今年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以來,我縣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由縣領導任團長,從縣直各單位抽調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為成員,組建了14個駐鄉工作團,全力指導協助村組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實行縣、鄉、村、組四級責任落實制。目前,已完成全縣14個鄉鎮、186個村、1614個村小組、68794戶農戶的測繪,確權面積達38.57萬畝,下一步等待市裡軟體安裝並著手進行資料錄入。該項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人民日報於8月24日對我縣在土地確權方面的做法、成效和成功經驗進行了報道。四是推動農村融資體制改革。我縣積極探索金融機構改革新途徑,組建了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引進農業擔保和保險機制,透過銀保合作、銀企合作、銀政合作,積極拓展業務空間,緩解農戶和涉農企業資金難題。今年8月份開展的“財政惠農信貸通”融資試點工作,是當前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強化財政資金引導、撬動金融資金支援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舉措,既是一種探索創新,更是今後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趨勢,對廣大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是“及時雨”,是“雪中送炭”。我縣迅速行動,成立領導小組,進行調查摸底,合理調配信貸資源,並向農民合作社傾斜。自我縣第一批1個億的信貸計劃批覆下來後,省500萬、市250萬和縣500萬的配套資金已全部到位,部門與合作銀行也已簽訂協議,放貸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此舉極大的發揮了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了融資資金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切實解決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融資困難問題,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做大做強。

  二、三個共性

  從我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來看,有以下三個共性:

  1、規模化。適度規模化,是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開展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沒有規模化就不能保證足夠的收入,沒有足夠的收入就不能保證新型經營主體的穩定性。我縣已流轉的水田面積達11.7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3%;已流轉林地達26.87萬畝,佔總面積的25.96%,且流轉的水田、山地大多集中在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規模經營效率明顯顯現。比如,九峰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在蘆洲鄉建成了一個全省最大、連片面積達1.1萬畝的花卉苗木基地。公司以每畝90元租賃農民土地和僱聘當地農民等方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至今已種植花卉苗木4.5萬株,發展花卉苗木基地3萬餘畝,輻射帶動農戶2.6萬戶,成為我縣首當其衝的花卉苗木富民產業龍頭企業。

  2、專業化。當前我縣基本生產模式為“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但實踐證明,社會化服務必不可少。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促進增產增收。我縣已建成14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實現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00%覆蓋。現有基層農技專業技術人員254名,涉及糧油、種子、蔬菜、茶葉、果樹、畜牧,土肥植保、機械、病蟲害防治、農村能源等專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3、標準化。舉例來說,作為糧食大縣,我縣在推行高標準農田、糧田方向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生產資料投入、整地、播種、育苗、栽培、灌溉和收割等生產全程都推行標準化。與此同時,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機制,堅持農產品品質和數量並舉,質量監管與品牌培育並舉,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並舉,形成了培育、發展、檢測、保護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打響了“三辣”、“桃苑金豬”、“蒙山豬”等一批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全縣擁有中國綠色食品標誌6個,有力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升級。

  三、四點體會

  在發展過程中,我縣根據現狀,不斷進行創新摸索,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主要有四點體會:

  1、要從制度上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財產權。農民需要政策激勵,更需要制度公平。我們的土地制度與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到位,農民土地權益保護仍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土地收益分配明顯是向城市、向非農部門傾斜,農民得到的太少。要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財產權,是維護農民土地權益的關鍵。要透過產權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權利(包括排他的使用權、獨享的收益權及自由的轉讓權),使農民感覺到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一是堅持農民主體,推進土地確權。近年來,雖然我縣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快速發展,但農業生產經營“一家一戶”單打獨鬥、“靠天吃飯”落後意識仍然存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迫切需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人。要依法穩妥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確保合同、證書、地塊、面積“四到戶”,清晰產權歸屬、強化物權登記管理,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權利。透過產權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使農民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是確保土地流轉的關鍵。今年我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由縣領導任團長,從縣直各單位抽調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為成員,組建了14個駐鄉工作團,全力指導協助村組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實行縣、鄉、村、組四級責任落實制,確保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流轉為主要業務的農村產權市場體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機制創新、規範、平衡推進的關鍵。我縣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建立了縣級農村產權綜合交易中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讓市場發現農村產權價值,實現農村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於引導農村“三資”資本化進入流通市場,切實破解農村“三資”入市難、流通難、增值難、議價難問題。探索建立土地信託公司,引導農村集體組織或農戶個人將合法擁有或具有處置許可權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作為信託財產,委託信託公司進行經營管理,使農民收益由過去的單純收租金變為“基本地租+浮動效益”。積極完善交易流轉、抵押登記、處置變現等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切實盤活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為農村各類產權流轉和抵(質)押貸款提供配套服務。建立土地增值評估機制,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農村閒置宅地置換、流轉、退出機制和農村閒置宅基地綜合治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償使用機制,努力在土地資源自由流動、集約使用方面積極突破,把土地資源變為土地資本。

  2、要引導土地、政策、資金、人才向新型農業主體靠攏。一要引導土地向新型主體流轉。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土地確權,建成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承包服務平臺和經營糾紛調處體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登記、鑑證和合同備案制度。透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廣租金動態調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分配方法,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引導資金向新型主體流入。培育農村“內生”的金融組織,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完善“龍頭企業十農戶”、“基地十農戶”的貸款擔保模式,解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貸款難的問題。三要引導人才向新型主體聚集。深入實施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透過創業培訓、市場指導、資金支援等措施著力培養一批職業農民。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投身農業、紮根農村。

  3、要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取得農村融資新突破。融資難題是個普遍問題,主要體現在“貸款難、費用高、網點少”。要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一是轉變觀念。金融部門要與時俱進開發更多適合農業、農村、農民的金融產品,土地、房屋、農產品是農村最大的資源資產,要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啟用農村靜態資產,為農村金融抵押擔保提供支撐。二是培養農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培養農村金融的本土力量。農業貸款關鍵是擔保,成立農業擔保公司,專門為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提供貸款擔保。推廣綜合性農民合作社發揮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作用,調劑農戶間資金餘缺,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主解決融資難題的能力,成為農戶與金融機構搭建融資的橋樑。三是創新貸款品種。開展農產品訂單、保單、倉單等權利質押,探索農業企業透過融資租賃等方式進行融資的新途徑。進一步增加抵押貸款品種,盤活農民土地資源,賦予農民更多土地財產。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農村類智慧財產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服務,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方式、實物抵押方式、資金髮放和結算方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開闢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新渠道。四是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引導金融機構網點下延,在居民多的大村增設網點,對偏遠村和人口少的村點增設村級金融服務站。五是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需要繼續深化農業險種改革,不斷完善現有險種與理賠機制,更加有效的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與支撐,讓保險為農業的發展遮風避雨。除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豬等險種之外,要發展農業保險新險種,將優勢特色農產品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範疇,擴大農業保險實施範圍。同時進一步扶持農業商業保險的發展,實現雙贏雙保險。

  4、要採取有效舉措保障新型農業主體經營權益。一是規範准入門檻。要進一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及農業經營主體的准入門檻,防止套取國家補貼資金的假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切實保障真正經營者的權益。二是強化風險防控。主要包括金融風險、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應該從金融、生產技術、產業鏈、農業保險等方面入手,採取相應措施,完善健全機制,降低風險係數。整合涉農資金,建立農企合作、銀企合作,破解貨款難題。三是加強扶持力度。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傾斜方面,上級部門還要加大對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將農業補貼新增部分和涉農專案向新型主體傾斜。如出臺金融、科技、產業、社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保障機制和扶持體系極為重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