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

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

  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適應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而出現的一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的新模式。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把園區建設作為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名牌產品,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但是,園區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給有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現將我市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園區的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中衛市現有各類農業園區385個,其中中衛城區156個,中寧214個,海原15個。按園區級別分,區級科技園區2個(中衛城區、中寧各1個)、市級科技園區16個(中衛城區8個、中寧5個、海原3個)、縣級園區125個(中衛城區26個、中寧87個、海原12個)、鄉鎮級園區242個(中衛城區、中寧各121個);按園區型別分,種植業132個(中衛城區35個、中寧94個、海原3個);養殖業231個(中衛城區110個,中寧112個、海原9個);其它22個(中衛城區11個,中寧8個、海原3個)。經濟效益好且示範帶動作用強的有122個(中衛城區26個,中寧90個、海原6個)。

  (二)基本作法

  1、領導重視為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衛市優勢特色農業發展規劃確定了我市枸杞、草畜、蔬菜、雞、豬、西甜瓜、馬鈴薯、優質米等八大特色產業,市委、政府高度重視,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援,專門成立了以常務副市長為組長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去年市財政在鎮羅觀音無公害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和宣和養雞科技園區共投入資金400萬元,市直機關幹部借對幫扶為園區農戶擔保貸款2369萬元。另外,市上專門抽調了70名農牧林業科技人員深入優勢產業園區實行技術承包或開展創業行動,有效地增強了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服務。

  同時,有關鎮(鄉)也把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強化對科技園區建設的領導,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園區建設的發展。觀音、瑞應、宣和、永康、棗園、舟塔、大戰場、高崖、海城等科技園區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協調,切實做好“三通”、作物列段調田等基礎性工作,提高了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加快了科技園區的建設步伐。中寧縣為了推動奶牛園區建設,縣政府專門成立了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制訂了“關於百項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時縣上每年拿出50萬元扶持發展奶產業,並建立考核獎勵機制。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組織,加快了奶牛園區的發展。截止目前全縣有奶牛園區13個,奶牛存欄數量從20xx年的1000餘頭增加到20xx年7000餘頭。

  2、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為科技園區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

  拓寬投資渠道是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程序的有效保障。從農業科技園區投資機制分析,鎮(鄉)投資為引導性扶持,以農戶投資為主體,龍頭企業和大戶參與,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金融部門的支援,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據統計我市城區20xx年確定的農業十大科技園區共投入資金5727萬元,其中國家、自治區和縣上投資276萬元,佔總投資的4.8;鎮(鄉)村投入(包括物資折款)459萬元,佔總投資的8.0;農戶、企業和經營大戶共投資4992萬元,佔總投資的87.2。文昌鎮蔡橋科技園區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資金達128萬元,佔園區總投資的14.2。

  瑞應、觀音、楊灘、宣和等科技示範園區積極引導農戶參加園區建設,農戶投入超過園區總投資的85以上。中寧縣農業科技園區20xx年共落實資金6856萬元,進入園區經營農戶x餘戶,其中:舟塔鄉康灘萬畝枸杞科技示範園區投入資金400.2萬元,其中區廳撥專項資金40萬元,佔投資的10;縣、鄉共投入140萬元,佔總投資的34.9;農戶、企業共投入220.2萬元,佔總投資的55.1,形成了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戶投資為主體、龍頭企業參與促壯大的新格局。

  3、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配套為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各鎮(鄉)為了提高科技園區建設的效益,強化科技服務,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增加了園區的科技含量。去年,農業科技園區共引進試驗示範瓜類、蔬菜、雜果新品種200餘種,推廣各類名、特、優新品種34個,其中R-189等西紅柿推廣面積超過千畝,紅太子、銀玲辣椒、黑美人西瓜、迷你黃瓜等一大批新品種已試種成功,開始大面積推廣。養殖園區引入薩富克羊、杜洛克豬等一批優質品種進行雜交改良,擴大了良種覆蓋率。新技術配套進一步得到完善,觀音科技園區採用無土栽培、二氧化碳施肥、膜下滴灌、張掛反光幕、嫁接、使用熱網爐、遮陽網、防蟲網、補光燈等12項實用新技術。關莊養豬科技園區建立了人工授精室、消毒室,配備了自動飲水設施,健全了疾病檢測防治中心,採用無公害全價飼料飼養方式實行封閉式管理,杜絕了外界疾病的傳染。宣和養雞科技園區建立了疾病防治中心,積極開展程式化防疫新技術。中寧枸杞科技示範園區重點示範推廣了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配套技術、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高效高霧化半自動植保機械引進開發技術。據初步測算,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可達到80以上。

  4、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的實施給農業科技園區注入新的活力

  結合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一批業務能力強的科技人員深入鄉村一線,對科技示範園區、示範基地、種養大戶以個人創業、技術入股、資金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參與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全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升了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含量。中衛城區將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與示範園區建設結合,探索建立利益共同體,積極開展了科技服務活動。中寧縣在枸杞規範化種植示範園設立了科技特派員創業點。目前中衛市參與園區建設的科技特派員達135人,其中:中衛城區68人,中寧縣55人,海原12人。

  (三)重點園區建設情況

  中衛市規劃建設了20萬畝枸杞基地、10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示範基地、50萬畝西甜瓜基地、5000萬隻蛋雞基地及200萬畝優質飼草基地,形成了中寧縣舟塔鄉萬畝枸杞科技示範園區、城區宣和鎮百萬只養雞科技示範園區、城區鎮羅鎮5000畝無公害設施蔬菜科技示範園區、香山鄉10萬畝綠色西甜瓜科技園區、海原縣高崖鄉3萬畝弓棚甜瓜科技園區、海原縣海城鎮優質紫花苜蓿科技園區等一批典型帶動作用較強的特色產業示範園區。

  中寧縣舟塔鄉康灘萬畝無公害枸杞科技示範園區是自治區級科技示範園區(20xx年又被自治區確定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該園區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茨農受益”的運作方式,有效整合人才、專案、資訊等資源,引導走“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茨農”的產業化路子。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來自枸杞產業,園區為中寧乃至周邊地區枸杞發展起到了引導、示範、帶頭作用。

  鎮羅觀音無公害設施蔬菜科技園區是自治區20xx年確定的“十大”農業科技園區之一(20xx年又被自治區確定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是中衛市20xx年設施農業新技術組裝整合、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示範視窗,位於中衛5000畝無公害設施蔬菜示範基地核心區。為了實現園區內市場與生產的對接,以政府引導、中介參與、企業運作、農民受益的執行機制組建了中衛市新陽光無公害蔬菜產業集團公司,實現了公司、科研單位、受益農戶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統一品種佈局,與農戶簽訂優質產品保護價收購合同,由公司和科研單位共同負責優質種苗生產供應、技術服務、產品回收,農戶按合同種植,對檢測合格的產品統一加工、分級、包裝,實現蔬菜產品有計劃、有組織的生產和銷售。

  為了確保無公害設施蔬菜科技示範園區的順利進行,市委、政府於20xx年4月投入資金用於科技示範園區的資訊服務、技術培訓、產品檢測、交易市場及5000畝生產示範基地的水、電、路等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同時,動員本市機關幹部首期落實與農民結對幫扶擔保貸款1500萬元,促進了全市無公害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園區的建成改變了中衛市蔬菜產品銷售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優勢不突出、特色不明顯、市場競爭力弱、產業化程序緩慢、綜合效益不高的現狀,有力地帶動中衛市無公害設施蔬菜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宣和鎮依託養雞產業優勢,按照園區化生產、專業化流通、配套化加工的產業化目標,採取政策引動、專案帶動、服務推動、產業聯動等措施,形成了生產、加工、流通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在建成第一養雞園區後,又投資3860萬元,建成了佔地500畝,標準化雞舍330棟,存欄蛋雞100萬隻的第二養雞示範園區。僅園區生產一項,可實現產值1億元,純收入可達115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46元。

  香山西甜瓜基地主要以中衛香山為主,輻射海原興仁、高崖,截止目前已完成29萬畝,已取得香山綠色食品認證。中衛城區20xx年透過引進、示範西(甜)瓜優良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香山地區種植的壓砂西(甜)瓜10萬畝,其中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6.1萬畝,共生產出符合無公害綠色質量標準的合格西甜瓜7320萬公斤,取得平均畝產1200公斤,每公斤銷售價格0.8元的好收成,無公害生產示範區平均畝產比非示範區每畝1100公斤增11,銷售價格比非示範區每公斤0.6元高出33,實現銷售收入5856萬元,可為山區農民增收1830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1、設施不配套,利用率不高。個別園區重視了建棚建圈舍,設施配套和補欄工作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設施和技術支撐體系還不健全,園區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2、科技含量不高,服務跟不上。個別園區為了完成市上下達的建棚任務,只注重了基礎性投資建設,而忽視了新品種的引進示範和新技術的配套,使科技示範園區科技含量不高,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不能體現高技術、高效益的生產經營效果。

  3、投入不足。個別園區對執行效益和資金回報重視不夠,靠政府無償投入來拉動,以致一些大方面實質性的投入跟不上,致使進展緩慢,影響了園區整體效益和示範帶動效果。

  4、園區科技支撐不足。個別園區由於規模大,科技人員少,技術結構不合理,致使部分園區技術指導工作不到位,科技含量低、檔次不高,對當地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示範帶動作用不強。

  三、幾點建議

  1、科技示範園區建設要和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結合。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是整合人才、資金、技術為一體的系統工程,要保證將其建設好、發揮好作用,制定科學規劃是主要保證。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在規劃中一定要體現園區建設的區域特點,發揮區域優勢,突出產業特色,要根據當地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滾動發展、逐步完善,引導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科技示範園區建設起點要高,配套設施要完善。應堅持高起點、高技術、高效益的“三高”標準,從規劃設計到具體專案的實施,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考慮整個園區的長久性和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園區新技術、新品種的組裝配套和示範推廣,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切實把結構調優,品種調良,效益調高,這是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的關鍵,也是實現農業與國內外大市場接軌的關鍵。

  3、科技示範園區建設投資渠道要寬。拓寬投資渠道,是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程序的有效保障。必須堅持“多輪驅動”,向上多爭取,向外多引進,向內多挖潛,多渠道籌措,多元化投入。政府資金作為引導性扶持,主要解決水電路“三通”工程和美化、綠化、淨化、亮化“四化”建設,主要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要擴大群眾自籌、群眾投入的形式。要透過政策吸引區內外、國內外社會資金和企業大戶資金投入農業開發參與園區建設。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絡,以誠信積極爭取支援,建立良好的信貸環境,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4、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科技輻射要廣。要把園區建設的定位放在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徵,以科技開發,示範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不在形式上求多求深,只在內涵上求高求精,注重超前性、示範性和導向性,主要在“挖掘人才,科技示範,提供服務,龍頭帶動”上狠下功夫。引導園區與科研單位合作,要結合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鼓勵科技人員、機關幹部投身到園區建設中,把園區作為施展才華的基地和平臺。另外要鼓勵園區根據市場需求加強技術創新,培育自身科技人才,提高園區農民素質。積極引進名優特新品種和高新技術,做到新品種先到園區試驗,新技術先在園區推廣,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資訊等方面的優勢,走多元化開發、系列化服務、一體化發展的路子,使園區真正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示範基地,農民增加收入的示範視窗,逐步將園區建設成為集人才培訓、新品種試驗示範、新技術推廣、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基地。

  市農業招商引資情況的調查報告書

  為了全面掌握我市農業招商引資情況,市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辦公室組織10名招商聯絡員,對農業部門“十一五”以來的招商引資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現綜合報告如下:

  一、農業招商引資成效和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來,我市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戰略部署,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一崗雙責”,加壓推進。三年來,全市共引進農業招商專案294個,引進資金36.2億元,其中引進省外資金15.3億元,國外資金2.1億元。招商專案中養殖專案186個,引進資金15.9億元;種植專案20個,引進資金9.1億元,農副產品加工專案48個,引進資金9.8億元。招商引資企業共吸收15000多名農民就業,就業農民年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1、立足產業抓招商。

  我市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注重引進發達地區和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來合作開發。去年以來,利用甜葉菊這一特色產業資源,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美國GLG集團,投資17億元人民幣,在鳳陽縣小崗村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科技產業園區,並在明光市建立甜菊糖加工廠,進行甜葉菊深加工,2008年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人均增收600元;專案建成後年產值可達60億元人民幣,屆時,我市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甜葉菊生產、加工基地。2009年初引進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方集團(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在全椒縣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農產品物流配送及相關產業,推動了我市特色農產品開發,增加了農民收入。

  2、瞄準龍頭抓招商。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引擎。我市始終把引進大型龍頭企業作為農業招商引資的首要目標,專人聯絡,尋求合作。編制和包裝了一批農業招商專案,不僅做到有專案可招,而且還積極參加國家及省農業展覽會、經貿洽談會等活動,捕捉商機,相繼引進了河北華龍集團、廣東溫氏集團、美國GLG集團、江蘇雨潤集團等來我市投資。2002年得知溫氏集團有意向外擴張,滁州市農牧部門及全椒縣委、縣政府透過拜訪溫氏高層,誠邀考察商談,歷時5年,最終簽訂投資協議。溫氏集團計劃在我市投資9.2億元,建設肉雞、生豬養殖基地和食品加工園,總用地8415畝,建設2個種雞場、2個孵化廠、7個種豬場和1個華東地區最大的原種豬場,發展合作養殖戶2500戶,年出欄肉雞3500萬隻、肉豬50萬頭,養殖戶年均利潤可達3-5萬元。

  2008年初,當了解到雨潤集團要投資新建屠宰加工廠後,滁州市委和全椒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多次主動出擊與集團高層洽談,於2009年3月1日正式簽定投資協議。雨潤集團將在我市投資2億元,建年加工3000萬隻肉雞屠宰加工中心,專案建成投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到9億元,帶動2000餘戶合作養殖戶進行規模養殖致富。另外,河北華龍集團投資4億元在我市建今麥郎食品(天長)有限公司,泰國正大集團擬投資20多億元在我市建立100萬頭生豬產業化示範專案。這些都是我市農業部門招大商,促發展的典型範例。

  3、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我市地處全省東向發展的最前沿,居中靠東,區位優越,左右逢源,成本低廉,是承接長三角農業產業轉移的理想地帶。2006年,成功引進的上海寶山奶牛,不僅提升了我市奶牛產業水平,使全市奶牛在一年內實現了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總和;而且,開啟了滬皖農業合作的大門,為承接長三角農業產業轉移,整合資源,共謀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廣東溫氏集團、江蘇雨潤集團的相繼入駐,既獲得了企業自身的規模擴大,也迅速開創了我市畜禽養殖和加工的新局面。目前,盼盼食品、銀鷺八寶粥、美國嘉吉等名企也從企業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紛紛向我市伸出了橄欖枝。

  4、創新招商引資機制。

  我市堅持內外資並舉、多產業並舉、大中小專案並舉,市裡還專門成立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辦公室,重點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工作。辦公室成立伊始,就創新機制,力求做到部門聯動,上下聯動,政企聯動,增強招商引資的實效性。市農委在招商方法上採取產業主體招商、小分隊突擊招商、駐點專業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會展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5、營造招商引資環境。

  一是強化輿論宣傳。在滁州農業資訊網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上開闢專欄,宣傳招商引資相關政策和成功典型。二是最佳化服務環境。著重為招商引資專案做好跟蹤服務。如:全椒縣政府一次性扶持滁州溫氏發展輔助資金288萬元;將前4年政府承擔土地租金的1/3,共454萬元一次支付給企業;政府免費建設5米寬路面的砂石公路通達公司養殖基地,進場道路列入縣“村村通”工程予以實施;免費安裝1套1000千伏高壓線路到公司總部,並安裝1套320千伏高壓線路到公司各種豬場和種雞場、孵化廠所指定地點;還為招商引資企業爭取到400多萬元的專案資金,促進了企業發展壯大,起到了親商、安商效果。三是執行政策優惠。我市把農業招商優惠政策彙編成冊,讓投資者全面瞭解投資環境。市農委出臺代理招商優惠政策,除對引資者給予獎勵外,對招商引資企業在政策落實和專案安排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援。

  二、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不夠高。一是重工輕農情節較重。一些領導認為發展農業對提高財政收入、增加稅收無足輕重,沒有充分認識到只有解決佔全市人口77%的農民問題,才能實現全面小康;二是重養輕種氣氛較濃。我市種植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近2/3,但招商引資的比重卻不大。

  2、招商進展不平衡。首先是區域之間進展不平衡。全椒、鳳陽、天長等縣市農業招商力度大、引進企業強、吸納外資多、產業升級快;其次是產業環節進展不平衡。目前,招商引資入駐企業主要為產前、產中環節的生產企業,加工深、鏈條長、帶動強的產後環節比較薄弱。

  3、推進機制不落實。多數地方沒有真正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沒有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農業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抓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敷衍塞責,甚至認為招商工作與己無關;同時,業已形成的招商激勵和約束機制沒有得到全面落實,存在招與不招、招多招少都一樣的不正常現象。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1、在專案引進上要有新定位。要充分利用我市的區位、資源、生態優勢,加大優質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和物流中心、休閒觀光等專案的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業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2、在招商重點上要有新領域。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引進“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升產業化程度,降低農業市場風險,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

  3、在引進投資上要有新突破。要把引進世界500強、國內500強、民企100強企業作為農業招商引資的首要目標,研究其意向與需求,定期聯絡感情,同時制定投資發展規劃,積極吸引大公司、大集團在滁州設立生產加工基地。

  4、在招商載體上要有新平臺。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力軍作用,把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主戰場,加快土地流轉和山林使用權改革,把我市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5、在招商方式上要有新手段。要精心組織和參加各種招商活動,開展產業招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開展網上招商;利用聘請招商代理等方法,開展中介招商;要針對重大專案,開展小分隊招商。

  6、在專案管理上要有新舉措。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控制性規劃的要求,精心編制專案,加強農業專案庫建設;要廣交朋友,廣攬資訊,捕捉商機,做好專案跟蹤服務,力爭使專案早簽約、早落地、早建成、早投產。

  章丘市農業局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為民辦實事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章丘市農業局針對過去技術服務與農民對接不好、實效性不強的實際,堅持邊學邊改,以改促學,把學習教育活動與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緊密結合起來,廣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機關作風不紮實、工作標準不高等問題,黨員幹部受到教育,廣大群眾得到實惠,學習教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在學習中凝心聚力,築牢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

  章丘市農業局連年被評為全市先進單位,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之初,局裡部分黨員幹部思想上存有走走過場、應付應付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黨委在抓好學習的同時,及時組織大家開展“我是一名黨員,我和一般同志的區別在哪裡?”的大討論,要求大家對照黨員先進性標準要求,站在農民的角度,實行換位思考,以促進農民增收、糧食增產、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深入思考農民當前最迫切、長期所需要的是什麼。

  隨著學習活動的不斷深入,大家越學越感到有差距,越想越覺得對農民欠帳多。大家充分認識到,農業局作為職能部門,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真正帶著對農民的濃厚感情開展工作,黨員幹部先進性要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上,體現在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上,體現在為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貢獻上。高階農藝師張紹迎在討論時說“過去我們的工作不能為農民所接受,主要是不能貼近農民,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科技工作者,體現先進性就是要把農業技術和資訊送到農民手裡,讓農民增收致富”。透過學習,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端正了思想,主動聯絡實際找不足,增強了為農民服務的自覺性。

  2、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先進性體現在為民辦實事上。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章丘市農業局堅持“兩不誤、兩促進”,深入組織開展了四項主題實踐活動,在為民辦實事的實踐中踐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一是開展“三幫兩扶”活動。為了幫助困難農民,全體黨員踴躍捐款1.72萬元,與黨家鎮宋家埠村、文祖鎮西窯頭村的'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根據農戶的不同情況,給他們送去了良種牛羊、生資化肥等,變直接送錢為送資訊、送技術、選門路,變“輸血”為“造血”,把黨的溫暖帶給群眾。二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專案。過去在工作上滿足於過得去而不求過得硬,許多好技術、好專案因推廣實施難度大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局裡針對農民化肥施用不科學的問題,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專案,覆蓋明水、相公等10個鄉鎮40萬畝水澆地,被列為省重點農業專案。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劃方取樣化驗,結合作物品種製作施肥明白卡,並與農戶建立定期聯絡制度,確保配方施肥效果。該專案既可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又使專案區農民畝均節支75元以上,36.5萬人直接受益。三是開展“創安全食品”活動。當前正是春耕備播和經濟作物種植陸續展開的關鍵季節,他們組織專門隊伍到各鄉鎮進行技術指導,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實現以質增效增收。圍繞已認證的30個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幫助農民組建專業協會,建立產品標準,制定操作規程,進行技術指導。刁鎮柴家村在韭菜標準化生產中實行了“聯戶聯保”制度,產品質量有了保障,成為北京市定點放心菜基地。四是啟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為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組織20名黨員和環保科技工作者深入養殖業集中區宣傳推廣新型戶用沼氣池,並租車帶領部分養殖大戶外出參觀學習,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和部分裝置,加快“十村千戶”生態家園示範工程建設。

  3、建立健全為民服務的長效機制,把先進性體現在科技興農上。

  針對當前基層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出現斷檔、技術資訊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他們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富農的新途徑,把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探索出的經驗長期堅持下去。一是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組織50名黨員科技人才與刁鎮、黨家等10個鄉鎮96個村的1010戶農民結成了科技幫扶對子,並以簽訂合同的方式固定下來,要求每名技術人員每月深入農戶不得少於6次,開展冬小麥氮肥後移延衰高產、配方施肥、生物殺蟲技術防治蟲害等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示範,並免費提供科技入戶工程專用配方肥料,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貼心服務。

  二是搭建為民服務綠色通道。依託農村會計集中記帳網路管理系統,建立了為民服務中心,與22個鄉鎮(街道)服務大廳的為民服務網路系統相連線,設立共產黨員服務崗,開通兩條為民服務熱線,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輪流值班,為農民提供及時便捷的科技諮詢服務,今年1月12日以來共服務96人次,開通了為民服務的綠色通道。同時,進一步完善了章丘農業資訊網服務功能,將每位農業專家的技術特長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普遍性技術問題及時釋出到網上,農民在鄉鎮服務大廳的觸控式螢幕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和技術,極大地方便了群眾。今年以來發布小麥凍害、施肥技術、中藥材種植等技術資訊78條。

  4、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把先進性體現在作風轉變上。

  章丘市農業局圍繞新形勢下如何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組織開展了幹部群眾評議機關和黨員作風活動。局黨委按照“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抓住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就事論事,正確引導,切實增強教育效果。廣大黨員自覺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樹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改起的決心,拿出解決問題、改進作風的具體行動,工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具體體現在“五多五少”,即“鑽研業務的多了,上班閒聊的少了;愛崗敬業的多了,淺顯浮躁的少了;勇於創新的多了,安於現狀的少了;用心服務的多了,推諉扯皮的少了”,愛農幫農敬農蔚然成風。

  2月份,局裡一名幹部要到基層檢查小麥苗情,因辦公室沒有為其安排好車輛而與主任發生爭執。李煜局長在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全域性人員開展討論,使大家認識到發生這種情況的思想根源是為民服務意識淡薄,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弱化。透過這件事,下基層講條件、等車輛的現象沒有了,有的坐公交車,有的騎摩托車和腳踏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做示範、搞服務,人人爭當農民奔康致富的引路人。3月15日,雙山鎮10多名村民由於小麥不返青心裡著急到農業局諮詢。由於車不在家,2名高階農藝師立即坐上公交車趕到現場瞭解情況,發現是由於去冬今春出現的長期低溫天氣,加上播種較早造成小麥凍害嚴重。他們在教給農民晚澆返青水、耬苗去幹葉等應急措施後,回到局裡馬上研究治理小麥凍害的補救措施,在資訊網上當天釋出的同時,印發明白紙到有關鄉鎮和村戶,指導農民及時採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凍害造成的損失,受到群眾的廣泛讚譽。

  市農業龍頭企業基本狀況的調查報告範文

  我市目前有各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0多家,但普通存在小而散加工能力差,產品檔次低,產品加工極大部分處於簡單加工,很多龍頭企業說是有了一定的種養殖規模,但也僅僅是幾個人合夥接的企業,對周邊的群眾帶動力不強,像和合蔬菜公司等一些企業雖然對農民帶動性較強,但因沒有自己的加工廠及銷售市場,所生產的蔬菜也只能出售原材料給外地客商,並受到外商的生產能力下收購,多了不要,農民得不到生產高效,加上運輸等諸多因素(蔬菜受損),農民經紀人隊伍的不斷壯大,雖說能為農產品的出路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但也只能是隨行就市,把農民生產的一些零售農產品推銷出去,形成不了規模種植,更談上不訂單產銷。

  專案農業,實際上就現代化農業,就是改變過去的傳統種植方式,從田地基礎設施建設,品種更新、集約化種植等一系列方面,有一個新的突破,但農村目前普遍存在農民文化水平低,對新事物、新觀念難於接受,而現有的農技幹部人員少,經費緊張等原因,有的處於鞭長英及的狀態。政府對於農業的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對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實施,尚缺乏一定的組織引導,特別是對農產加工的龍頭企業,沒有經過象20世紀80年代那時辦鄉鎮企業政府扶持的一段過程,因而造成龍頭企業靠一些個體私營業主的發展一時難於做大的歷史原因。

  農業招商缺乏專業人才,沒有像工業招商一樣,配備專業人時,提供專門經費,處於守株待兔的狀態。

  如何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幾點設想。

  一、圍繞主導產業,突出發展重點,做大強做優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肩負著振興一方經濟,帶動一條產業、致富一批農民的重任,只有自身不斷髮展壯大,才能增強生存能力,增強帶動能力,要引導重點龍頭企業在以下幾面有所突破。

  1、以規劃為先導,理清發展思路,應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集中培育和扶持高品質棉花,無公害蔬菜、優技瘦肉型豬、奶業,速生場,蘆薈,特種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每個產業選擇2-3家龍頭企業認真規劃,重點扶持。

  2、以投入為活動,增強企業發展後勁。企業的持續發展必須依靠不斷地投入來支撐。今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各級財政要安排支援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較大幅度地增強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對符合條件龍頭企業的技改貸款,可給予財政貼息,對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培訓、營銷服務、以及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基地建設和汙染治理等可給予財政補貼。省、市對重點龍頭企業每年都有一定的資金補貼,我市也應考慮制訂一些獎勵及補貼政策。

  3、以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加快龍頭企業發展速度。必須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有新的突破,新增的龍頭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制制度。龍頭企業要尋求跨躍式的發展機制,初中證明,依靠自身積累的發展模式是一個漫長、很難做大的模式。龍頭企業要依靠現有的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實施低成本擴張策略,整合社會上對自己發展有用資源,做到在短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兼併一些無發展前途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可利用國家現有的融渠道和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4、以強化企業基礎管理為手段,提高企業競爭力,龍頭企業大都脫於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相對來講,起點較低,基礎較差,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龍頭企業必須加強各項基礎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要加強龍頭企業標準化工作,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產品附加值,要加快科技創新、產品研發步伐,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新的品種、生產工藝,努力提升產品檔次。真正做到高步高效、豐產豐收。龍頭企業要加強對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做到“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使企業有不斷髮展的啟勁。

  二、鞏固和完善利益連線機制,增強帶動能力。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龍頭企業在自身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要透過多種形式,更好地發揮對農民的幅射帶動作用。要引導龍頭企業多為農民著想,實行一次分配(保護價收購),二次分配(超額利潤返還)、三次分配(八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民得到實惠,以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目的。

  三、制訂、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龍頭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龍頭企業由於具有輻射帶動基地,致富農民的特殊作用,因此,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培育成為新暑期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抓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在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已成為從上到下的共識。國家、省裡有關部門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兌現。政府涉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關部門,要在創新服務思路,營造良好環境方面開展工作:

  1、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目前主要是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在稅收、用地、用水和財政專項資金方面有一些扶持政策,政府有關部門應對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專題調查,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市政府在財務許可的情況下,儘量組織資金,用於加大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考核獎勵力度。此外,各有關部門應根據市政府要求,配合做好財政、科技、農林、資源開發、水產等部門聯動工作,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爭取各條線上的優惠政策向重點龍頭傾斜。

  2、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宣傳力度。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服務:一是組織參加每年一度的全省龍頭企業產品展銷會;二是聯合市電視臺開展重點龍頭企業系列報道活動;三是透過聯絡大型商場、超市及企業學校等,廣泛宣傳、推介龍頭企業產品。

  3、幫助龍頭企業招商引資。一是建立重點龍頭企業招商專案庫。二是創造更多的機會,使龍頭企業走出國門,廣交朋友。三是積極開展網上招商。四是積極開展專業招商、職業招商和代理招商。

  4、組織重點龍頭企業培訓。除了組織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負責人參加省裡培訓外,市裡應每年安排1-2次有較層次和深度的培訓班,做好龍頭企業負責人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

  5、最佳化考核獎勵辦法。從發展速度、帶動能力、投稿力度、質量認證、出口創匯等方面對龍頭企業進行全面評價,加大考核力度,市政府拿出部分資金對優秀企業進行獎勵。每年考核結果作為我市市級龍頭企業調整、申請南通市級、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的重要依據,也將是安排下一年度各級專項資金的重要依據。

  農業調查報告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程序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資訊、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透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專案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執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出臺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援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透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型別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專案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釋出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著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叢集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援、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援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建立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休閒農業調查報告

  “現在不僅是我們要往前跑,政府領導也在推著我們往前跑。”這幾句話是休閒農業業主們的感慨。他們說得多好啊!看來我市發展休閒農業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了。於是我們打起揹包,深入農莊,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雖然天下著雨,山路崎嶇,道路泥濘,車子老舊......但是這些困難絲毫沒有擋住我們對工作的高度熱情,我們也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往前跑。

  一、調研概述

  在調研期間,我們走訪了20多家農莊業主,一家一家地進行實地考察,面對面地與農莊業主進行交流,從而使我們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為今後的工作開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調研物件

  國鴻旅遊管理有限公司、國旺實業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園農莊、青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怪石嶺生態公園、神龍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江西達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南昌菜園、世外驛站、香樟園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菲莎谷農業有限公司、花園一號、佰源生態、劍霞錦繡蔬果有限公司、易氏農業公司、海灣龍莊、鳳凰溝景區、玉明生態農莊、磊鑫農業公司、金盤農業、梅仙山莊、山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揚帆休閒農莊有限公司、西湖李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三、調查統計

  據統計,南昌市休閒農業協會共有57家會員,直接工作人員1.7萬人,間接工作人員6.7萬人。

  57家協會會員除去12家尚未開業,一家聯絡不上,在營業的有44家。在這44家會員當中,1至11月份營業額約6.6億元,休閒觀光約440萬人次。

  四、農莊現況、變化

  (1)農莊業主普遍積極性都很高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受到了理事們的熱情接待。他們為我們的誠意和態度所打動。在溝透過程中,理事們普遍認為,南昌休閒農業協會成立的很及時,為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將起到一個推動作用。並表示願意積極配合協會的工作,在協會的協助下,把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

  (2)休閒農業在我市發展十分迅猛

  在這些農莊當中,發展的專案有:生態休閒觀光遊、水上游樂、職業培訓、戶外拓展、會議接待、生態特種種植、生態特種養殖......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大有大的氣派,小有小的精緻。已形成規模的約佔50%,初具規模的約佔30%,在建、擴建約佔20%,佔地千畝以上的約佔90%以上。

  (3)文化與休閒農業相結合

  在當今,“以文化包裝產業,以文化提高品質,以文化打造品牌”這一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海灣實業植入了紅色文化及撫河文化;梅仙山莊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農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嶺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為文化主線,穿插在景區的山水之間。金盤、神龍收集了不少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並將其融合到自己的產業中。綠色生態和文化的結合使休閒農業更具有生命力,彰顯出我市休閒農業的卓然風采。

  (4)農莊的自然美學和人文美學

  以山嶺為主體的怪石嶺生態公園,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築風格統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間,使人感受到一種古樸、典雅、自然的氣息。梅仙山莊的帥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散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鳳凰溝的花木和自然生態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學研究價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園農莊總是讓人感到那麼熟悉,親切。南昌菜園規模宏大,自然生態與現代人文相結合,將會成為一個南昌休閒農業的典範。按浙江烏鎮水鄉風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簡略中顯精緻,傳統中顯時尚。

  (5)養殖業和種植業突出特色,各顯風采

  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當中,特色養殖的例子有:揚帆農莊的貴妃雞、珍珠雞,世外驛站的瓦灰雞,佰源生態的野鴨,鳳凰山莊的孔雀、野雞、鱘魚、鱖魚、長吻魚等。

  特色種植的例子有:梅仙山莊的高檔水果——藍莓,湖光山舍的熱帶水果——火龍果,金盤農業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態的紅柿,達仁現代農業的特色菜蔬、美國櫻桃,青嵐的紅心蜜柚、白枇杷、翠冠梨、楊梅等。

  每家農莊,在養殖業和種植業方面各有側重點,突出自己的特色。這樣就避免了產品的雷同性,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五、走訪農莊業主,反映的情況

  關鍵詞:貸款

  1、理事們提到最多的問題是錢。規模小的業主缺錢,規模大的業主也同樣缺錢。很多業主聲稱:很多專案的建設和開發都是靠自籌資金,沒有獲得過政府資金扶助和銀行貸款。他們期望獲得無擔保、無抵押、無息的貸款,並能夠開闢專門的綠色通道。大規模的業主要求除獲得貸款外,也希望能夠獲得政府專案扶持基金。

  關鍵詞:用地

  2、許多業主在現今規模的基礎上,要進行改建,擴建,進一步提升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但苦於土地不夠,使得他們現在停滯不前。特別期待政府放寬用地指標,同時劃撥用地指標。另外業主們普遍表示,對符合用地指標的標準不清楚,申請用地指標的程式不瞭解,使得他們的發展舉步維艱,希望能夠透過協會這個“橋樑”多瞭解這方面的訊息。

  關鍵詞:銷售互動

  3、希望休閒農業協為會員策劃銷售方案,開拓合作聯動的思路。比如:銷售互動,聯合捆綁,統一包裝,統一標誌。建立產業叢集,開

  闢旅遊黃金線路等。

  同時,業主們迫切期望能儘快地搭建起網路銷售平臺。在保留線下推廣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線上推廣。線上、線下這樣一種雙管齊下的營銷方式,對於產品的推廣可以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

  關鍵詞:專業人才

  4、有的業主提到的問題很有前瞻性和專業性,已經開始在為今後的一個長遠發展,做人才儲備工作,這一點很超乎我們的想象。希望協會為他們多推薦休閒農業這方面的高階技術人才,並希望協會提供或編撰休閒農業現代管理的書籍或資料。

  關鍵詞:學習交流

  5、業主希望能夠定期組織外出學習或考察,同行之間多溝通、學習,多借鑑別人的經驗,做到取長補短,然後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閒農業。

  六、透過走訪發現的問題

  1、有的業主由於前期設計規劃,沒有聘請專業人員,僅憑個人的興趣和意識,造成服務設施建設不規範,一邊是資金短缺,又一邊又是造成資金浪費。在專案規劃上,缺乏自己的個性,沒有突出亮點,相互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

  2、專案投入的重複性、雷同性比較嚴重。賣蘿蔔賺錢,大家都來種蘿蔔;賣青菜賺錢,大家都來種青菜,有種一哄而上的趨勢,在產品投入方面比較盲目。

  3、加強農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素質。

  綠色有機農業監管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為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於提高農產品質量,著眼於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於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於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迴圈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透過最佳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儘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於農業連線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於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

  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7℃,平均地溫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溼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型別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為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於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髮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並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

  透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立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叢集”、“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為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為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為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為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隻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參、鮑魚自然分佈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為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

  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裝置、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託、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穫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為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範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

  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型別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築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戶,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戶7萬戶。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透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幹企業為支撐、以名牌產品為依託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叢集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幹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製品、水產製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範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定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佔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範,無證經營現象氾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範、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採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汙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為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於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為暢銷產品。儘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

  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域性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衛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援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核,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

  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養家餬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臺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臺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為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並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透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援,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製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階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

  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裝置,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資訊釋出制度,及時為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資訊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新增劑使用、飼料及新增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淨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汙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

  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資訊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

  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作為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戶用沼氣專案和工程沼氣專案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物件範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戶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戶。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專案,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為重點專案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儘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汙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汙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並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鉅、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為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於加強網路、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製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