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潮流的大趨勢,資訊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積極推進國家資訊化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提高國民的資訊素養,培養資訊化人才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根本,而教育資訊化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由資訊科技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教師教育資訊化水平既是教育資訊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為此我校提出"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與一線教育教學人員在資訊化條件下仍用舊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問題的表現主要是:

  1、雖然學校配備了較齊全的現代教育技術裝置,但是由於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裝置的熱情不高,資訊科技水平較低,裝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怎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教學,最佳化教育教學環境。

  3、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獲取、處理、共享各種資訊資源的能力低,教師的資訊科技整體水平不高,不利於教師實現"高效教學"和"輕鬆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迴圈。

  二、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張素明副校長,小學中學高階教師,本科學歷。從事教育工作三十餘載,熱愛本職工作,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業務精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銳意進取,曾被評為遼寧省骨幹教師,鐵嶺市學科帶頭人,鐵嶺市名教師,鐵嶺市先進教師,曾主持《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研究》、《適應新課程的學習方式研究與實驗》等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科研熱情和很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能確保研究材料的整理,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她業務過硬,精力充沛,能夠投入一定的時間指導、組織並管理此課題。

  (2)本課題共有主研教師18人,學歷都為專科以上,平均年齡35歲。老中青結合,以青年教師居多,大部分教師參加過市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或有省級以上論文、論著的發表或獲獎;所有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一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並取得了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有相關的論文發表或獲獎。可以說,本課題組在學術背景、研究經驗以及組成結構上都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這些都將有利於本課題的順利開展以及相關教師的專業成長。

  (3)政府與有關教育部門投入資金完善了學校現代化教學實施和裝置,實驗條件比較優越;我校新購置了硬體裝置,現有計算機室一個、電子備課室一個、多媒體教室五個,我校24個教學班已經實現班班有電腦,可以說是電教設施過硬,有著開展課題研究的物質基礎。

  (4)我們新臺子鎮中心小學是遼寧省文明學校、鐵嶺市名學校、具有優越的辦學條件、是省級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科研管理措施具體得當,檔案管理是省級先進單位,我校科研室曾多次被評為鐵嶺市標準化科研室、研究資料非常齊全,完全能滿足科研實驗的需要。

  三、有關概念的界定

  1、概念的界定:

  ①教育資訊化:教育資訊化是指在國家統一計劃和組織的推動下,應用現代資訊科技(計算機、多媒體、網路、通訊等),透過各種渠道重點建設,充分利用軟、硬體資源,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②教育資訊化教師隊伍建設:是指建設一支操作技術精湛的能靈活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和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教師隊伍。

  2、研究的實踐意義

  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步驟。教學資源介入課堂,能夠拓寬教育時空,為學生多渠道、多層次獲取知識提供可能。因此,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資訊化水平,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優勢,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學科,拓展學習內容,進而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勢在必行。

  3、研究的理論依據:

  ①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整個教育過程的模式、改變了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多媒體技術擴大了學生的認知空間,並且使抽象內容直觀、形象、生動,使學生認識事物更加準確、全面。更重要的是多媒體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模式能更加突出認知主體在認知中的作用,從而建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這樣既重視了知識的系統性,又重視了學生興趣、主動性與學生的心理結構。

  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綱要》指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實現資訊化教育觀念的更新,構建一支資訊科技應用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

  2、實現教師操作技能微格化管理:透過校本培訓、教學實踐使教師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

  (1)掌握Windows系統操作技術。

  (2)掌握蒐集素材、處理素材的技能:掌握收集網上資源、自繪素材、拍攝、錄製的技術;能夠獨立處理圖片、聲音、影片、動畫等素材。

  (3)自制教學課件:利用ppt簡報、網頁、flash、多媒體大師等軟體自制課件。

  3、實現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普及和應用,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和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研究教育資訊化基礎建設。研究如何建設良好的資訊環境。

  2、研究教師隊伍應對當前教育資訊化發展需要的專業素質結構、崗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及管理。

  3、研究教師操作技能的微格化管理。

  4、研究教師的資訊素養。研究資訊化環境下如何提高教師資訊意識及運用能力。

  (1)教育觀念的研究。

  (2)教學方法的研究。

  (3)教學技能的研究。

  5、研究教師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研究。

  六、研究過程設計:

  我們提倡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對我鎮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其次,對反映出的問題作歸因,系統分析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形成調查報告;第三,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總結培養模式和方法;第四,對課題實施後的教師做統一調查,得出後期調查報告,並透過分析,歸納、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總結本次課題研究工作。具體表現在:

  1、建設良好的資訊環境:

  加快建設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教學環境,打造數字化校園,構建校園網路平臺,建立學校網站,建立校園區域網,實現"班班通"。重視教學資訊資源中心的建設,建設影片、音訊資源庫、課件、素材資源庫等。

  2、對全鎮教師的資訊科技水平進行測評,並按照初級、中級、高階、超高階對教師的資訊科技水平合理劃分等級,以便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培訓。

  3、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實現辦公自動化、無紙化。實現全體教師所有學科電子備課。

  4、加強資訊科技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教師資訊素養。

  (1)培養資訊意識,使教師樹立資訊觀。

  (2)立足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技能。

  採取自主學習和集中培訓兩種方式

  集中培訓採用分級培訓方式:透過調查、觀摩瞭解教師資訊科技水平,然後針對不同的資訊科技水平,確定不同的培訓內容,進而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定期進行晉級考核。然後對成功晉級者再進行更高一級的培訓。

  自主培訓,結對幫扶:培訓過程中以好帶差,加快資訊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步伐。促進教師共同提高。

  4、開展"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研討活動。

  以教學資源應用為主,開展"資訊科技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教學活動,上研討彙報課,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七、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學習有關文獻,掌握現代資訊科技教育理論。

  (2)調查研究法。透過調查測評了解教師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3)行動研究法。

  ①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最佳化課堂教學的能力。

  ②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

  (4)經驗研究法。對研究的過程與效果進行分析、提煉、歸納、總結,揭示經驗的實質。

  (5)課例法:透過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各學科整合的模式。

  (6)案例法: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典型案例的進行收集、整理、分析。

  (7)活動研究法。加強教師間、校際間的互動交流,透過開展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如:課件製作和觀摩;資訊科技論文評比和交流;網頁製作比賽等等。

  八、課題研究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科學方法為指導,注意對教育理論及學科的理論的學習;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2)基礎性原則。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是教育資訊化的基礎。要有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教育資訊科技。

  (3)情境性原則。利用建立校園網路系統的過程為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網路的建設上為教師提供協作學習和互動探究學習等心性教學模式的場所;為教師提供收集資訊、獲取資訊、整合資訊、創造資訊的技術平臺和技術環境。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課題組,強化實驗管理與指導,保證實驗工作順利進行。

  (2)建立規章制度。實驗人員學習培訓制度,實驗交流例會制度,實驗資料管理制度,實驗過程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經費管理制度等。

  (3)加強實驗教師培訓。調查瞭解各實驗教師的資訊化水平,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

  (4)開展"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討活動,課例評比活動等。

  (5)科學收集實驗過程資料,規範課題研究工作。實驗過程中勤收集,勤積累、勤整理各種資料,按要求進行分類,使之系統化。

  十、課題實施步驟:

  實驗自xx年5開始。實驗週期為兩年。

  第一階段(xx年5月至xx年9月)為準備階段。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申報課題,建立課題組,落實研究人員、劃分責任。調查研究實驗教師資訊科技水平,對教師資訊科技水平進行前測。收集資料,學習有關資訊科技教育理論,研究制定實驗,繼續配置實驗硬體、軟體,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xx年9月至xx年3月)為研究階段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

  (1)認真研究實施的內容要求和做法,按研究設計在每學期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實事求是地開展課題研究。

  (2)以校本培訓為手段,提高教師資訊科技操作水平,實現資訊科技操作微格化管理。

  (3)定期開展教學研討、課題研討會,討論彙報研究進展情況,及時記錄做好階段總結。

  (4)堅持學習與研究相結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並及時地撰寫研究論文和經驗總結,積極參與各級評比活動。以研究平臺為主要互動物件,注重教學實踐,實行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總結邊交流。同時廣泛開展活動,舉辦優秀課件、優秀論文,教學技能、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推動課題研究的深入發展。

  第三階段(xx年3月——xx年5月)總結階段

  1、徵集、評選、整理實驗成果,形成學校教育實驗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編輯論文、集,。接受專家鑑定驗收。

  3、結合上級結題驗收,鑑定工作,評選表彰實驗工作先進個人。

  十一、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張素明新臺子中心校教學副校長負責把握課題方向確保課題研究經費和後勤保障。

  程丹鳳新臺子中心校教導主任負責課題的落實與管理,開展研究活動,抓實施、勤督促、負責資料收集整理歸檔。並協助孟慶武主任負責教師的培訓工作,

  研究組其他人員負責研究工作的具體實施。

  十二、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論文、教學課件、精品課例等。

  《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2

  論文關鍵詞:

  課堂教學高校青年教師原因解決措施

  論文摘要: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受高校師資缺乏等諸多因素影響,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近年來出現明顯滑坡。文章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造成問題的原因,提出了青年教師如何透過提高自身能力來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是世界教育範圍內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多種能力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係到整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價值。

  [1]但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課堂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如高校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欠缺,難以做到學以致用;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較差,有待進一步引導等,這些都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來,伴隨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教師中35歲以下的佔教師總數的54.23%.

  [2]由此可見,青年教師已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其課堂教學能力是保證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就青年老師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課堂教學質量下滑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如何透過提高青年老師的能力來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以期為青年老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供參考。

  1、原因分析

  教育的核心活動是課堂教學,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在教學中具有主體地位,其職業道德、教學業務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是決定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作為高校教學的主力軍的青年教師在下述三個方面存在著不足,具體表現為:

  (1)職業道德淡化。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必備的品德總和。“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反映了教師職業道德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道德品質往往是影響學生的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最直接因素。然而,高校中許多青年教師師德水平不高,思想消極,治學不嚴謹;備課不認真,上課敷衍了事;只是教書,不管育人,對高校教師的職能缺乏深刻的認識。

  (2)教學業務能力不足。

  目前,青年教師大多為剛畢業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只有做學生的感受,而無做教師的體會”,缺乏教育理論和技能的訓練,對教學環節的把握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課堂講授幾乎佔用了課堂教學的全部時間,教師成了知識的“傳輸器”,學生則成了“接收器”,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講述思路不連貫,而且教學語言欠簡練,缺乏過渡及銜接,導致學生思路跟不上;對一般問題和重點、難點問題把握不當,加上資訊量的整合力度不夠,造成授課內容被隨意窄化,授課很難做到深入淺出。教師由於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知識、教學經驗、實踐經驗的積累,導致課講得不透、不深。教學藝術欠缺,忽視了教學形式、手段的綜合運用,尤其是多媒體使用不合理,PPT成為光學黑板,甚至陷入“一停電就不會講課”的窘境。

  (3)實踐基礎薄弱,創新意識缺乏。

  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師學歷高而閱歷少,教學實踐經驗普遍缺乏,很難達到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同時實踐經驗欠缺,專業拓展方向不明確,專業水平停留在低層次,使得教學過程中理論不聯絡實際,不能很好地援引例項充實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現實中,許多青年教師往往只是在課堂教學中儘量規避自己的不足,而不嘗試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克服自身的弱點,一本教案一勞永逸,缺乏創新意識,使得教學工作的改進緩慢。

  2、解決措施"

  (1)堅定課堂教學自信心,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自信是教師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充滿自信,青年教師才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才能用能力和魅力去薰陶學生。誠然,青年教師的自信也非與生俱來的,教學自信要建立在對知識的系統掌握、教學內容的合理編排、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和清晰的思維、良好的互動的基礎上,與此同時還要不斷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增強教學自信心。

  愛崗敬業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教書育人是對教師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所在。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師德影響和教育學生。

  (2)向前輩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青年教師尤其在入職初期,要經過一個拜師學習與模仿的階段。一方面要熟悉一些常規性的工作,如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考試測驗等,另一方面要多看優秀教師的典型課例,經常聽他們的課,學習別人的長處。我院組織教師去韓國一所高校考察學習,那裡的老師就對自己每一堂課透過一些指標進行反思,例如:課程的開場部分是否明確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講義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否與學生有眼神交流,等等。

  美國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紐西蘭著名記者戈登·德萊頓合著的《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中寫道:全世界在爭論著這樣一個問題:學校應該教什麼?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應當是兩個科目:學習怎樣學習和學習怎樣思考,我們認為,怎樣學習比我們學習什麼要重要得多。青年教師要儘可能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採用提問、自學、討論和表演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並積極參與到課堂實踐中。

  此外,青年教師還要注意擴大的知識面,“你要給學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平時應當多閱讀一些參考資料和多種多樣的書籍、報刊等,這樣才能在講課中旁徵博引,引人入勝。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要在每一節的課堂教學中認真總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分析更好的方法,用在下一次的教學中,在堅持中不斷取得進步。

  (3)參加生產實踐,促進課堂教學。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師一般都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但缺乏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因此,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鍛鍊,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我院要求我們利用暑假和寒假,積極參與機關、企業的社會實踐,以豐富教學經驗,我們也透過實踐,獲得了社會這個大課堂所具有的課本上沒有的豐富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理論聯絡實際,將課講得更加透徹。

  (4)參加科研專案研究。

  教師的科研學術活動對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師可將自己科研領域的前沿知識、學科建設的最新成就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且為學生將來的畢業論文(設計)、實踐動手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此,我院注重科研教學互動,積極搭建科研促進教學平臺,並提倡青年教師積極申報課題,參加相應的科學研究活動,我們一定要在這個薄弱環節好好努力。課堂教學是一種高度創造性的勞動,它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要求教師既遵從課堂教學的規律,又要提高自身的素養,

  [3]只有理性地面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不斷反思與實踐,教師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使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師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