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西南聯大遺址社會實踐報告

參觀西南聯大遺址社會實踐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參觀西南聯大遺址社會實踐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剛到蒙自的時候,偶爾看到某一公交車的終點站是哥臚士洋行,當時還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說蒙自這小城市怎麼會有那麼“洋氣”的地名。直到後面去了一趟,才瞭解到它的意義。

  利用週末,我們參觀西南聯大遺址。旨在緬懷抗日戰爭時期,先進的知識文化分子儲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和教育實力的無私奉獻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遷,在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長沙臨時大學不得不再次西遷雲南,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8年5月開始上課,到1946年5月宣佈結束,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抗戰爆發,國難臨頭,當年中國的許多知識精英,不甘淪為亡國奴,組成西南聯大,輾轉南遷,以傳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於甫抵昆明時百廢待舉,校舍不敷,只得暫將部分師生遷至蒙自設分校。1938年4月,文學、法學兩院師生就這樣分兩路陸續抵達蒙自:一路由長沙南下,經廣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鐵路火車而來;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從昆明沿滇越鐵路至蒙自。

  蒙自是雲南最早開放之地,當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對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納了聯大師生的到來。

  “哥臚士洋行”是“西南聯大蒙自分校”舊址之一。當年單身教師和學生就住在臨近湖岸的哥臚士洋行樓內,是當時蒙自難得一見的西式樓房,帶家眷的教師和女生則住在南湖北邊的城裡。那時在這些樓內暫棲過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陳岱孫、鄭天挺、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錢穆、吳宓、葉公超、湯用彤、燕卜蓀、馬約翰。而今,哥臚士洋行舊樓內已闢出西南聯大校史和聞一多

  戰火紛飛下的學園耕耘,孜孜矻矻的學術探究,委實不易,但蒙自畢竟僻處內陸腹地,多少也給心力交瘁、苦苦撐持的流亡者們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個艱難的時期,政府安置,士紳讓房,把這些流亡師生安頓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住進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關稅務司署舊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課室和辦公機構。

  “西南聯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嶄新的容貌展現在世人眼前,讓人彷彿又走進當年的戰爭場面,更深刻地見證了那段珍貴的歷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南聯合大學蒙自分校”舊址的石碑,石碑背後有著名的聯大校訓:“剛毅堅卓”4個大字。庭院裡栽種了各種綠化樹木和花草,環境顯得幽靜。同時,在庭院周圍,設計方還設計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為《吶喊》,幾個學生模樣的青年在大聲喊著口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為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和吶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為《遷移》,幾個學生和老師提著包袱遷移的情景,當時師生們被迫遷移的境況形象生動地展示在眼前。第三座名為《從軍》,很多熱血青年為挽救國家於危難中,前去參軍報效祖國。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賣糖粥的,帶著賣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乾淨,又便宜,我們聯大師生照顧的特別多。掌櫃是個四川人,姓雷,白髮蒼蒼的,臉上常掛著微笑,卻不巴結顧客的樣兒。他愛古玩什麼的,每張桌子上,竹器瓷器佔一半桌子兒;老頭兒有個老伴,帶著一個夥計,就這麼活著,倒也自得其樂,我們管這個鋪子叫‘雷稀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