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調研報告

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調研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筆者就如何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在桃江縣進行了調查研究,從中得到幾點啟示:

  農業發展必須有一個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

  一、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推進農業技術進步,使農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現實情況表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否則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就不能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轉化。現階段農業先進縣並不是缺少技術、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術,缺乏推廣途徑和手段,技術幹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萬戶和各個生產環節,使科技成果的研製者、傳播者、接受者能夠融為一體。

  二、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緩解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農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

  從桃江農業發展實踐看,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現得越來越大。去年全縣透過配方施肥技術,擴大雜交水稻、“雙底”油菜優良品種的種植面積,推廣免耕農作制度,推廣畜禽、魚配套飼養技術等科技措施,增加經濟效益約5200萬元。據18個科技推廣較好的村調查,每工日的純收入由過去的15元提高到現在的30元,務農的純收入能高於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矛盾,穩定農戶科學種田、科學經營的積極性。

  三、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逐步完善在“戶為基礎”的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改革傳統農業提供示範。

  如何在家庭聯產承包形式不變的條件下,把科技網路向村、組、戶延伸,這是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係提出的要求。倘若我們以科技服務為橋樑,把以“戶為基礎”的生產單位同社會化生產聯絡起來,大面積推廣科研試驗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實行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既可以改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又可以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農業科技服務在糧食高產區處於滯後狀態:

  一、雖有體系,但機構配置本末倒置。主要是“兩個不順”:

  一是體制設定沒有理順。縣一級成立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目前無法協調四站(糧油站、經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農科所)、一校(農校)之間的關係。教育、科研、推廣、生產體系之間各網一面,缺乏配套性協作。

  二是人員配置沒有理順。全縣縣鄉兩級共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254人,其中縣一級農技人員佔70.3%,鄉鎮一級佔29.7%。村沒有配備農技員,技術推廣工作則由村級班子負責傳遞。這種倒寶塔型人員配置結構,既與農技推廣相脫節,又與網路延伸相牴觸。這“兩個不順”使科技傳遞出現“斷層”,網路分佈出現“斷面”,專業指匯出現“斷線”等服務滯後現象。

  二、雖然運轉,但措施配套脫節錯位。

  一是少數地方搞農技推廣,各自為陣,單項技術之間缺乏有機結合。有的科研人員熱衷於室內研究,不願從事大田試驗。科研成果被閒置的.情況也很突出。二是技術與投入脫節。近幾年農技部門經費不足的困難比較突出,有的正常農技活動也被壓縮。

  三、雖有服務,但層次很低囿於表面。

  一是服務專案缺乏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系列化服務;

  二是服務質最缺乏高效、低耗、優質的規範化服務;

  三是服務方式缺乏技農貿一體化的多樣化服務;

  四是服務體系缺乏技術、資金、物資三配套的標準化服務。這種低層次的服務,往往形成星與點之間的輻射盲區,放棄了內圍死角;少數農技推廣單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術推廣,而是搞經營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廣專案,也是高價收費,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給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消極作用。

  建設縣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現實途徑:

  一、針對多成份、多門類的農業經濟格局,調整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把科技服務的主攻點放在村一級。

  根據桃江縣實際,縣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應當建成頭輕(縣一級)、腰硬(鄉一級)、腿粗(村一級)、腳大(科技示範戶)的寶塔型結構。這是近期內要解決好的重要問題。筆者的思路是:

  第一,調整縣級,重點是“減肥”。理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站、所、校之間的關係,使掛帥的有實權,充分發揮其指揮協同職能;對功能相同,職能相近的重疊機構,可以作適當調整和合並,把富餘的科技人員下派到鄉鎮去;採取“三不變”輪換制的辦法,鼓勵科技人員下基層搞示範、搞承包,對出類拔萃的農技人員可直接分配到鄉鎮擔任農技推廣的領導工作。

  第二,充實鄉一級,重點是補齊。鄉鎮農技服務要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技術人員的配備原則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調配上要注意向邊遠地區傾斜;農技服務內容可由生產過程中的服務逐步向產前、產後全過程方面發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階段按規劃實施。經濟實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不宜向農民攤派抽薪。

  第三,強化村一級,重點是完善。組織上要健全村農技綜合服務隊,配齊農技員,也可根據本村特點,配置畜技員、魚技員等。為減輕群眾負擔,有技術的村幹部可以交叉任職。在技術指導上以面對面、手把手的輔導為主,也可用示範戶的辦法,一戶帶十戶,十戶帶全村。

  二、針對多層次、多內容的農業技術工作機構,分解職能,從實處起步,把服務的立足點放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

  縣一級農業職能機構有數十個,若加上鄉(鎮)一級,機構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門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計劃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防止無效勞動,很有必要。筆者設想科研機構的主戰場,就在引進科研成果、試驗科研成果、比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課題可分解到人,完成時間也可一併落實。農技工作部門則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抓住能啟動全縣農業生產大踏步發展的帶有全域性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專案進行重點突破、推廣;也可選擇投資少、見效快、週期短、效益高,並與現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結合的專案進行推廣,促進科技推廣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三、針對低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結構,改進農業科技指導方法,把科技培訓的著力點放在田間示範傳遞上。

  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農業勞動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質的問題,難以適應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農村的接受程度,現階段除了加強農村勞力的培訓、教育外,

  比較現實的途徑是要把科技培訓著力點放在田間示範傳遞上。一是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科技示範戶、專業戶隊伍,使之遍及全縣所有村組。二是農技人員要與農民實行面對面的技術指導。用田頭講座、田頭診斷、田頭示範等形式,把技術直接送到千家萬戶。縣農業技術學校,應把培訓重點優先放在村農技員和“兩戶”隊伍上,並逐年輪換,以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四、針對多機制、多功能的農村經濟服務實體,把經營的出發點放在無償或低償服務上。農村經濟服務組織,應端正指導思想,處理好服務與經營的關係,立足“圍繞服務搞經營、辦好實體促服務”,強化為農服務意識。對常規、普及技術實行無償服務,開方配藥、適用技術實行低償服務,高難技術實行有償服務。同時,鄉(鎮)一級要合理配置好服務與經濟的力量,在自食有餘的情況下,力爭使多數民辦技術人員從事農技服務、推廣工作。

  湖南桃江縣委政策研究室:六的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