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精選9篇)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精選9篇)

  在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時,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調查結束以後,還需要寫調查報告。好的調查報告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1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xx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xx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絡。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

  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2

  據悉,為及時準確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成長髮展狀況,掌握他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迫切需求,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提供科學依據,20xx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組成課題組,國家統計局提供資料支援,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一是全面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數量、地域分佈等基本狀況;二是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認識他們的分層特徵和需求差異;三是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制定落實和發展完善相關政策服務。

  2、物件界定:本文所指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所指流動兒童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學習半年以上的兒童。兒童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

  3、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段成榮教授等承擔,在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長資料中抽取126萬人口樣本量,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留守流動兒童的數量、區域分佈、年齡及性別特徵等。定性研究由全國婦聯特聘專家王夢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鄭新蓉教授、湖南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等承擔,主要透過文獻研究以及實地調研,客觀分析留守流動兒童成長髮展中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情況和基本特徵

  1、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六千萬,總體規模擴大。

  根據《中國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資料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兒童規模快速膨脹。

  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佔38.37%,比20xx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佔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xx年相比,小學和初中學齡階段留守兒童分別減少了89萬和226萬,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佔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比20xx年減少了199萬,降幅為19.68%。可見五年間,學齡前留守兒童規模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少,大齡留守兒童規模明顯收縮。

  3、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總體差別不大,分年齡段比較差異明顯。

  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佔54.08%,女孩佔45.92%,性別比為117.77。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比較,總體性別比差別不大(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分別為117.25和116.39),但分年齡段性別比結果存在差異。

  4、農村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兒童在各地之間的分佈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佔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以上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佔到43.64%。另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佈於中西部省份,同時也分佈於江蘇、廣東等東部發達省份。

  5、近1/3農村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調查顯示,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在這些孩子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佔32.67%;有10.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3.37%,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由此對應的單獨居住的農村留守兒童高達205.7萬,這是要特別給予關照的留守孩子。

  6、6-11歲和12-14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比例分別為96.49%和96.07%,表明他們絕大部分正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總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

  7、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臨諸多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監護人對其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同影響。資料顯示,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父親外出,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撫養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3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為了更好地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可以將這群留守兒童納入人們的關注範圍,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三個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對安順市平壩縣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

  1、研究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樣品選擇

  選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物件,發放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92%。在調查過程中,調查是匿名進行的,隨機選擇了50名兒童進行單獨訪談。

  七寶鄉位於平壩縣西北部,東與清鎮市沃利鄉接壤,南與獅子鄉、西與樂平鄉、北與織金縣接壤。全鄉面積80.7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級貧困村10個,二級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外出打工約5000人。村民知識文化相對較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外出打工的情況非常普遍,導致約1200名兒童滯留家中。

  3、研究過程和方法

  淇泊鄉地處偏遠地區(距縣城28公里),山體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形險要。平壩縣最高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瞭解淇泊鄉留守兒童的現狀,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在淇泊村、下寨村、跑馬村和格致村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收集更多的資訊,我們採取步行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研究地點,深入每個農場,採取問卷調查和訪談兒童及監護人的形式,瞭解兒童的現狀。

  4、研究結果與分析

  結合本次調查,調查總體情況如下:

  4.1生活條件

  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基本保證。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餘與其他親屬生活在一起,極少數獨自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的主要職責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很少有監護人能對留守兒童進行作業指導和思想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可以幫助孩子做作業和進行思想教育,60%的留守兒童可以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家長經常回電話與孩子交談。

  4.2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常見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影響很大。根據對走訪四個村莊的留守兒童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的照顧。雖然有一部分是在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的監督下,但是和父母不一樣。當他們遇到一些麻煩時,他們會感到軟弱和無助。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不願意和別人交流,性格內向。調查顯示,18%的流動父母每週與子女聯絡一次左右,37%的流動父母每月與子女聯絡一次或很少聯絡。很多父母回家半年以上,有的甚至好幾年都不回家。這種長期的親子分離導致了孩子的自卑和嚴重的逆反心理。

  2.大多數孩子都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自豪感。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似乎失去了強大的支援和保護。因此,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些人甚至放棄自己,失去信心,學習沒有進步。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只有39%的孩子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監督下學習。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導致心理困擾和抑鬱。心理上的孤獨感和生活的匱乏導致孩子產生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變態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總覺得別人會因為他們缺乏保護而欺負他們,會為了一點小事而認真對待。他們在與他人交流時充滿了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很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經常發生衝突,尤其是在祖父母無法控制的情況下。70%的留守兒童表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錢出去打工,導致有些孩子想讀幾年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它們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4.3學習和教育狀況

  在對七寶鄉四個村莊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導致兒童學習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1.結果顯示,85%的孩子喜歡學習。但是,55%的學生學習成績是在中學階段。只有25%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會問老師,剩下的50%希望家長能幫助解決。但沒有父母,這些問題一直積壓,無法解決,導致學業成績下滑。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做其他事情。但是另一半在看電視或者和其他朋友一起玩。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只有39%的孩子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監督下學習。但另一項調查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孩子學習,而孩子不願意被監督認真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一個重點是,大部分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根據調查結果,50%的監護人有小學文化程度,只有8%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這也導致了學生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成績下滑不可避免。

  5、給我們關注留守兒童的建議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由於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僅靠學校教育是非常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後,由於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差,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困難。根據問卷統計,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就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要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生活環境,宣傳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強與孩子的聯絡和溝通,儘可能的關心孩子。第三,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和學校的聯絡。

  5.2學校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後天性格和能力與學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帶留守兒童。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配置上要多給留守兒童分配,建立a留守兒童幫助系統,設定留守兒童檔案,經常和他們交流感情,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彌補留守兒童學習後得到生活的溫暖。第三,定期開放家庭熱線電話,讓留守兒童家長可以通家庭熱線經常與孩子接觸溝通,讓孩子定期向父母彙報學習生活情況,瞭解孩子在外的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家庭紐帶的心理渴求。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孩子未來必須走下去的人生舞臺。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社會關注是極其重要的。會讓他們更快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對社會有了很好的認識,這是他們走進社會,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後看到社會的另一面,然後努力去改善社會,讓社會充滿光明的必要過程。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是難以解決的。需要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統一認識,積極合作,齊心協力,形成抓留守學生、共管留守學生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教育教學、扶貧、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要求。生活就像一張白紙。這三個因素給了畫,但畫的是他自己。我們能做的是如何讓我們給它們的顏料更充足的陽光。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物件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透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其中:

  留守兒童面臨五大問題

  一是生活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兒童能夠按時接受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物件,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由於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質量偏低,有些孩子進城後跟不上學習進度,不得不返回農村;有的由於家長不斷在農村、城市之間變動,孩子也會隨之由留守到流動再到留守,不能及時接續學業。我們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入學率相對高一些,初中階段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輟學率比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訪中有監護人說出不可能也沒能力讓孩子上高中的話語。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據當地村支書透露,在該地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

  五是安全問題:另根據網上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佔第一位,留守兒童佔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xx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XX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說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

  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九嶷洞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諸多的問題。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透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管理機制。幼兒園是直接教育管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家或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幼兒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5

  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報道中說,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留守兒童”。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他們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裡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河南省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在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週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裡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週歲以下留守兒童242.75萬人佔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資料,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絡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的12.3%

  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裡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於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範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症”。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6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後、xx後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瞭解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詢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佈在xx個鎮,極少數分佈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彙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計情況看,我區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型別主要是隔代監護型和親朋監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護的約佔x%左右。監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佔xx%,xx-xx歲之間的約佔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相對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鬱,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願意讓他人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裡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裡,誰也不告訴。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好中差比例約各佔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麼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佔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餘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遊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髒,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心理發展和生長髮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假日更是成為監管盲區,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於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佔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於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為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於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併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麼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係。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透過電話聯絡,聯絡的內容也僅限於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資料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週歲,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願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群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裡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後,可以與當地學生執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物件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於被排斥狀態。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不是每個村都有小學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願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並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並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7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裡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單親監護型。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學校一個特殊群體逐步凸現,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我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

  透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調查,瞭解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

  調查物件:

  本地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

  訪談法

  調查內容:

  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空閒時間照顧子女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真正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建築行業,雖然大部分父母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一般僅限於簡單問問學習情況,對於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任其發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會帶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帶一些書籍的。在到家後,大部分父母熱衷於到各家串門,並有部分父母參與,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談中甚至出現了個別對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兒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亟待關注。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及其實施的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的“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大多數),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小部分),即由親戚朋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託管的方式;三是單親監護型小部分,即由“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的方式。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三、從學校方面來說,關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還需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得“留守兒童”都在學校教育的範疇內。隨著校園內“留守兒童”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這個群體的情況也是越來越關注。在調研的幾個學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圖書借閱室等活動場所,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是,孩子們也反映了學校圖書普遍較舊,新的、針對他們年齡特徵的圖書不多。同時,孩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實施的、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供學校參考,例如組織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一)“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並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二)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點是在初中學生座談中體現出來的,由於初中生較之小學生而言,年齡大了一些,知識面廣了,思想也就隨之活躍而豐富。她們描述了身邊一些重男輕女的一些現象,例如,在家裡,男孩子不用做家務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擔較重的家務活;在和家裡男孩子起糾紛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偏袒男孩;在學習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睡覺,想多看會書家長都不同意開燈,而家中的男孩子則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學習;有的家長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好,不希望她們考上高中,想讓她們早點回家幫助家裡務農。

  (三)由於這次調研的“留守兒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學生,所以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伴隨著成長,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談舉止較之同齡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學生由於年齡的侷限,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精神和心理需求相應減少,與初中生比較會較容易感受到快樂,煩惱也少了很多。

  (四)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有快樂的事情都會拿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但是,當有煩惱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長傾訴,通常他們會採用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煩惱、委屈等都寫在紙上,然後再讀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宣洩自己的苦悶。

  (五)“留守兒童”對圖書的需求度還是比較高的。當問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給你帶些什麼禮物”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圖書,是他們感興趣的圖書,這也說明“留守兒童”存在著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顯而易見。孩子們思念父母的情緒溢於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們都會很高興,也會透過寫信等方式給在外的父母彙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調查體會:

  針對在調研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一、黨和政府應當繼續制定有力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檔案下發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在時刻監督,制定了各項政策來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要透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團、隊組織應和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各界力量等緊密合作,貼近基層,為合肥市農村“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多做實事。

  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加強引導,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用不容忽視。要促使外出務工的父母轉變錯誤的觀念,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今年,市裡出臺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新辦法,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統一管理範圍,在學雜費、接受教育、學習評價、團隊活動、文體活動及獎懲制度等方面享受與本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讀費,併為方便學生入學,全市還確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學定點接收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全國也有很多地區專門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大開便利之門。所以已經具備條件的父母,應當將孩子接到身邊接受教育,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而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父母也應該慎重選擇託管的臨時監護人,重視孩子的監護權,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孩子交流,加強與孩子溝通,努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和監督,重視他們的全面發展

  學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雖然現在各個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工作,但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問題。現階段,學校應該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服務“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塊陣地上,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要在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團、隊組織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凝聚“留守兒童”,透過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等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心胸,組織城區學生開展向手拉手小夥伴捐贈圖書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學習成長。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多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本領。

  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儘量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各種媒體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多宣傳他們的現狀,公佈他們的實際困難,增強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瞭解,提高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從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多做貢獻。鄉鎮以及村委會等也應該發揮作用,透過設立校外輔導站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能夠開闊眼界,擴充套件知識面的場所,可以聘請學校的輔導員或有一技之長並熱衷於服務“留守兒童”的同志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全面發展。只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那麼他們就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本次調研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透過調研,我們瞭解到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做貢獻。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8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經商或打工,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和勞動力轉移出現的新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著農民群眾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係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國家以及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xx大學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xx省xx縣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期間社會實踐團隊對xx縣xx鎮的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其教育、關愛和管理等狀況等進行了全面調查。期間,我們走訪了村間集市、家庭,應對面的接觸了留守兒童的心靈。結合此次調查,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構成此份調查報告並提出了相應的推薦與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近年來,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其中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為監護和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主角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法定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缺乏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可見,出此刻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有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案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58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新農村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xxx縣xxx鎮基本狀況概述

  xx鎮位於xxx縣東北部,地處江蘇省xx縣、xx市、xx縣兩省三縣交界處。xx鎮地貌良好,平原廣袤,全鎮東西15公里,南北6公里,總面積82.5平方公里,7.5萬畝耕地,10個行政村,4.8萬人口。xx鎮位於xx縣城北,距縣城10公里,面積114.7平方公里,人口3.2萬。兩縣產業均以以農業為主。

  三、調查的物件與方法

  (一)、物件

  本次調查選取的農村留守兒童樣本為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2~6年級,初中1~2年級的在校學生,年齡主要分佈在7~15歲之間。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減少性別差異,男女學生的性別比例是1:1。

  (二)、方法

  對調查物件的選取,我們採用了到家庭隨機走訪、街頭集市偶遇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了36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調查物件。對選定的調查物件,我們採取了個案訪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每一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直接訪談和問卷調查。

  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親情缺失嚴重,渴望父母關愛,心理發展異常

  由於親情缺失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忙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的親子氛圍,母愛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缺失母愛會使孩子心理缺乏穩定感,將產生情緒和人格上的偏異或障礙;父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權威、崇拜、勇敢和堅強等,缺失父愛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現心理和行為上的適應不良。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親情的缺失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父母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長時間下來,無助感、失落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40%,農村留守兒童幾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見上一面,而且相處的時間也很短暫。儘管外出務工的父母會打電話給孩子,但每次打電話的資料多是問問家裡的狀況,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十分渴望父母的關愛,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訪談和調查中有65%的留守兒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而感到沒有安全感、寂寞、孤獨無助。

  同時,這部分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一些心理障礙,如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交談,刻意迴避我們的問題,時常還表現出煩躁等。調查資料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兒童,88%的留守兒童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會選取獨處或者生悶氣,僅12%的兒童會選取去找老師或者朋友傾訴,親情的嚴重缺失使他們慢慢變得沉默寡言,沒有了笑聲。他們渴望完美的未來,卻又常覺孤獨;他們願意去開懷大笑,卻感覺無人陪伴;他們夢中呼喊著父母,醒來卻發現仍是獨自一人。

  (二)、隔代監護,家庭教育缺失,生活習慣欠佳

  家庭教育是兒童理解教育的開端,對兒童身心健康發的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整個人生教育最基儲最重要的一環。我國是一個有著優良家庭教育傳統的國家,一向把家庭教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縱深發展的這天,放棄了家庭教育,就幾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贏得了家庭教育,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從調查狀況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79%的兒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為監護和教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監護。但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還要同時照看幾個孫輩,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僅滿足於讓他們吃飽、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習慣和行為的教育引導以及管教約束,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明顯的發現由於缺少父母關愛以及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生活習慣普遍欠佳,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身著髒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飯,晚上不洗漱就睡覺,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三)、學習成績不佳,不當行為時有出現

  根據調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介入較少,對兒童在學校狀況如何、學習狀況如何、學習資料是什麼、作業是否完成、學習是否認真、考試狀況如何等幾乎不知或很少過問。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忙,這使得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成績不佳。也有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不遵守學校校規校紀,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和別的同學打架的現象也有出現,甚至有個別出現抽菸、沉迷網路的狀況,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五、推薦與對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長要轉變觀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為孩子思考,多為孩子的前途思考,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能就地務工,儘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良好的親情呵護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務工且有條件的父母,能夠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務工地理解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條件。若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絡,定期溫馨對話,採取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經常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二)學校方面

  1、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加強溝通與交流。學校要及時掌握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狀況和其家庭成員狀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狀況和臨時監護人的基本狀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適當進行家訪,加強溝通與交流,詳細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狀況,幫忙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做他們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

  2、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留守兒童參加文體活動。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十分寶貴,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用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各類活動中釋放煩惱,獲取快樂和自信,努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禮貌習慣,幫忙他們走出各種心理障礙,幫忙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建立心理諮詢中心,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學校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健康老師,開展一些心理健康講座,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與他們進行及時的交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干預,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三)社會及各部門方面

  1、加快本地經濟發展,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正是由於兒童父母外出打工,隨之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政府應抓住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和扶持本地經濟,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勞動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讓日益興起的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就業潮。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首先,政府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構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其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多承擔一些監管職責與義務,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愛。同時,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關單位要協助管理,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垃圾對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又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普遍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這一狀況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得到發揮。所以,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xx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安徽省xx縣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我們將繼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問題獻計獻策。同時,我們真心的期望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氛圍,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祖國的未來,為這一特殊群體建造一條共同關愛、共同呵護的橋樑,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

  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報告 篇9

  臨沂市是農業大市,總人口1018萬人,農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務工人員129.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6.05萬人。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社會群體,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為全面瞭解臨沂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婦聯透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蒼山、平邑、臨沭等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認真調查,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採取抽樣的方式,對300名5--17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其中學齡前兒童5名,學齡兒童295名。他們當中男性留守兒童165人,佔被調查留守兒童總數的55%,女性留守兒童135人,佔45%。

  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務工以父親單獨外出務工和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居多,分別佔32.7%和61.7%,母親單獨外出務工佔5.7%。38.3%的留守兒童與父親或母親一起生活,其中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比例佔32.7%,與父親一起生活的僅佔5.6%。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51.7%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295名學齡留守兒童中,47人學習成績優秀,佔15.9%;106人學習良好,佔35.9%;129人學習成績一般,佔43.7%;10人學習成績較差、3人因學習成績不好輟學,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在“你不開心時,會有下面哪些想法”問題中,38.5%的留守兒童選擇“想早點長大獨立”,36%的留守兒童“想讓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兒童“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29.5%的留守兒童存在“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的思想,4%的留守兒童“想離家出走”,且多為男孩。以上說明,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監護人家庭教育知識瞭解情況。被調查的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佔總數的59.7%。49.5%的監護人認為教育孩子的知識是自己摸索出來的,33%的認為是從長輩那裡學來的,參加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有29.5%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關心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農村留守兒童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期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父母關愛嚴重缺乏。在調查中發現,儘管有31.3%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絡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絡一次,但父母探家情況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來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絡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不能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有的學校老師很少對孩子進行家訪,沒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真實情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又矇騙監護人,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各級婦聯、教育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路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之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建議對策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公辦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農村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委託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絡方式等,並將班主任及授課老師的聯絡電話交給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瞭解留守兒童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學校和監護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社群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