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康平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瞭解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的途徑,我們透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對康平縣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情況

  康平縣現有15個鎮,人口近35萬,外出務工人員5000人。共有中小學校187所,幼兒園26所,在校學生1萬多人。留守兒童1360人,中學600人,小學500人,幼兒園200人,在家160人;其中獨立生活56人,隨祖父母生活的1174人?,隨親友生活的130人。隨著各級政府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各項政策的實施,全市外出務工人數逐年上升,留守兒童的量還將進一步擴大。

  二、全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1、親情缺失。

  外出民工為減少開支都儘量減少回家的次數,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絡使兒童無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導和關心,家長也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變化。親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使“帶溝”加深。留守兒童有煩惱沒有正常交流宣洩途徑,比較容易走極端,造成心理抑鬱,性格孤僻,對以後的人際交往、協作求助、學業發展等產生不良影響。

  2、自控能力差。

  家長外出,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錯,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造成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調查中80%的教師認為留守子女自律性較差,79%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有不良行為者遠遠大於正常兒童。對於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前兩年棋盤鎮一所中學就發生一起惡性傷亡事件,一名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經常勒索一名同樣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結果在一次勒索中發生了爭鬥,被勒索者把勒索他的學生意外殺死了,現在仍在服刑。

  3、價值觀念扭曲。

  父母在外無法照顧孩子會產生內疚感,便會在金錢上進行補償,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已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持續下降。邵店鎮中學有373個留守學生,可是卻有64%兒童父母外出後成績下降。我們把在校就讀100名留守兒童,與100名非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在外出務工人員子女100人中,想學習的佔34.3%,成績好的佔29.5%。而非外出務工人員子女中,想學習的佔57.7%,成績好的佔58.6%。

  4、心理問題較為嚴重。

  在瞭解留守兒童心理感受時發現,回答“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難受”的比例最高佔到40.6%,“孤單無助,感到被遺棄”者佔到28.1%。甚至還有7.2%的兒童表示有過“離家出走”等念頭甚至行為。可見,親子關係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人格發育帶來了嚴重後果,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成年人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進行矯正比較困難。

  5、年齡性別差異。

  家長的外出,留守兒童年齡越大受到的干擾也越大。低年齡兒童學習情況、思想行為表現沒有明顯的變化;年齡偏大的學生其學習情況、思想行為表現出現一定變化,父母的外出失去了對他們的監管,他們自控能力又差,容易沾染不良行為,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厭學、逃學甚至有輕微違法行為我們市高中共有外出務工留守子女學生903人,成績下降的卻有109人,佔12%;小學5894名學生成績下降的只有150人,只佔2.5%,初中4.2%,可見從小到大呈逐步遞增趨勢。

  不管留守兒童年齡多大,不管監護人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還是自我監護,也不管家庭經濟好壞,總體而言女生目前要比男生的情況好。全市118名在父母外出後有輕微違法行為的都是男生,可見父母外出務工,對兒童尤其是男生的影響是顯性的。

  三、問題的成因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時,大多數農民選擇進城務工,根本顧及不到子女的教育問題,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薄弱。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再者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長忙於掙錢,沒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教育,監護人由於年齡、文化、身體和精力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2、就學考試製度不完善。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大量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民工將子女帶在身邊存在好多困難。比如中考、高考報名制度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城市學校入學的費用太高;各地選用不同教材導致轉學銜接的困難;大學學費太高,讓老百姓害怕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等。

  3、學校教育存在缺陷。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太多關注學習成績,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一些措施和干預

  1、提高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教育局要求各校成立了留守兒童管理領導組,校長親自抓,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對家庭比較困難的留守兒童減免學費,發放免費教科書,給N生活補助。

  2、開好三個會。一是教師會,要求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家訪,以便更好的進行管理;二是召開留守兒童會,要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思想和信心,培養自立自強的品質;三是召開監護人會議,要求他們不能採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不要在物質、生活上給予全方位的.滿足,精神和道德上的缺乏管束與正確引導。對孩子的不好行為習慣不能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導致孩子形成放任甚至放縱的性格特點。

  3、加強對外出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撫慰對他們來說更是彌足珍貴。針對留守子女這一特殊性,各個學校普遍建立了關愛扶助制度,老師和留守學生中確立一對一幫扶物件,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為學生鋪設心理健康綠色通道。

  4、設定“親情電話”,建立互通制度。瓦窯鎮中心小學要求班主任老師每月與外出家長至少電話聯絡一次,反饋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也要求外出家長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給孩子打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鼓勵子女戰勝困難的信心,努力把學習搞好。家長跟學校經常保持聯絡,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如果經濟允許的話,可以要求家長一個學期中間回來一次,再加上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增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它方面也應該詢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關心。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方面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

  5、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積極改善辦學條件,供住宿便利。二是充分利用農忙、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四是教育教學中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學校要成立心理諮詢室,開設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設專職心理教師,對兒童的心理壓力和障礙進行疏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真正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落到實處。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他們做點什麼,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健康的成長,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不要讓他們成為你心裡永遠的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