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報告

  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一:

  20**年5月8日至15日,本人透過對雲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學的全日制在讀本、專科學生進行調查和收集資料,從消費意向、消費意識和消費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讀了目前大學生們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趨勢。

  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其中本科類院校學生30人,專科類院校學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約為1∶1。

  調查結果一:吃飯穿衣花錢最多

  相關資料: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食物支出佔41%,衣物支出佔13.1%調查和資料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的消費構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費(衣、食、住、行),學習消費(學費、書籍雜費、考證費、電腦等),休閒娛樂消費(休閒、健身、旅遊、娛樂等)以及人際交往消費(人情往來、戀愛)等四大方面。

  其中,在昆明理工大學大學生的消費內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兩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佔41%,衣物支出佔13.1%。其他方面,休閒娛樂佔6.1%,與學習相關的各方面支出佔4.3%。儘管食物支出仍是當前在校大學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約47.7%的被訪者的食物支出約佔總生活費的四成,約24.1%的被訪者的食物支出約佔總生活費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們走出校園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費用也在與日俱增,麥當勞、肯德基以及一些價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為當前大學生尤其是校園情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根據結果分析,作為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更加註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這方面,女生的消費水平要高於男生,在被調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擁有價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裝。

  調查結果二:戀愛花費每月百元

  相關語錄: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

  如今,“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已成為不少校園愛情男主角的忠實信條。“儘管我們倆出去玩都十分節省,每個月還是要花費100多元錢的。”某一名大二男生說,他和女朋友都是農村的,而且是初中同學,儘管經濟不寬裕,但兩人要是出去玩,買個糖葫蘆、冰淇淋還是經常的。

  “其實,有很多大學生都在談戀愛,只不過有的人不願意承認而已。”另一大學生說,有些學生之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好,主要是擔心萬一走不到一起,會遭到同學笑話或非議。據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不到兩成(19%)的學生承認有男(女)朋友,其中有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約有200元。據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戀愛費用的來源,有的是由“家裡特別提供”的,有的是來自“勤工儉學”,更多的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的。

  調查結果三:聚會聚餐最高數千

  根據結果分析,作為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社交是很重要的,往往為了面子或者大氣就到上著幾千元的餐廳去請客吃飯。

  調查結果四: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儘管爸爸、媽媽都是工薪族,但還是盡最大努力供我上學。”昆明理工大學大三某一學生說,看到父母為自己上學花費很多,心裡也感覺很是愧疚,但畢竟自己還沒有上班,不能掙錢。假期打工掙的那點錢,貼補一下平常的生活還行,要是自己供應自己上學,確實十分困難,“沒有辦法,只能靠老爸、老媽了。”他說,只要自己能上班掙錢了,會全力回報父母的。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這一群體在經濟消費水平、消費構成上存在著巨大差距和差別,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1350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1800元,年消費支出均值為4963.96元(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這其中有93.7%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據分析有63%傾向於衝動型消費,女生在這方面的比例遠遠高於平均水平,有30%多認為自己屬於精打細算型消費,9.9%認為自己屬於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費,而大部分(55%)的大學生則說不清自己到底屬於哪種型別的消費者。

  總述(分析報告):

  大學生多數是自進入大學開始,才更多的擁有選擇消費的自主權。有了更多消費自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能否處理好,將關係到整個大學生活。消費的'安排直接的影響生活的質量,畢竟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長,基本都是有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費會打亂個人的生活秩序,影響學習生活。同時,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直接體現了其生活觀、享樂觀、人行價值等價值觀,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日後工作、成才都有著重要影響。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教育,幫助他們走出消費誤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從1998到**年,短短7年,中國大學生僅總數就從108萬激增到**多萬。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愈加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出現。同時大學生在同齡人中是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好的群體,具有表率和示範的作用。

  他們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輕人消費觀的新變化,又具有不同於同齡人的消費觀。重視大學生消費的新變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不僅有益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將會對社會消費的正確引導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因此全面細緻地瞭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已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則成為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學生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不僅消費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學習消費外,當代大學生會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支出用於網路通訊、交際、戀愛等諸多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消費較高的現象。

  **學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對他所教的052班的43個學生做了一項“在校大學生月生活費多少”的調查,調查發現,月費用1000元以上的人佔20%,月費用500-1000元的人,佔50左右%,月費用500元以下的人,佔30%左右。在他們班的學生當中,超過35%的學生擁有電腦、約6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因此網路與通訊費用支出較以往在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佔據了更大的份額。

  調查表示,在中國,一向都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孩子考上大學了,就要錢給錢,要物買物,這不僅導致部分家庭財政透支,還容易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他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消費中的趨同心理、攀比心理。

  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由於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由於自身的群體化特徵,往往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多數同學在消費過程中“從眾”性較強,這也就是大學生消費時的“趨同心理”。趨同心理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哪怕這一物品自己本身並不那麼需要,也會隨大流購買,以保證自己與群體的一致性。

  而趨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發展成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對物質生活的高慾望——追名牌、追流行。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優異的學業或特殊的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

  **則認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呈多樣化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第一是早熟消費:消費水平和質量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費,消費內容過多過快,向高檔型消費傾斜;第三是豪華型消費,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氣派;第四是炫耀消費,把高消費當做現實社會優越感和虛榮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懸空消費,追求一種脫離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消費承受能力的消費;第六是情緒化消費,把對消費品的佔有、享樂作為彌補精神空虛的手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