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不文明行為調查報告

旅遊不文明行為調查報告

  春分到清明,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各地遊園的人也絡繹不絕。然而,許多人春遊途中不僅“動眼”看、“動口”評,還會忍不住踩樹折枝、攀爬亂躺地“動手動腳”起來。春色滿園,你能忍住衝動“不動手”嗎?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透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觀察,春遊不文明行為主要集中在摘花折草、亂扔垃圾和破壞景觀等行為上。要培養文明大眾,專家認為,應該從建立文明制度上入手。

  66.6%受訪者認為春遊時不文明的人有很多

  春天的好處在於,每人心之所向雖有不同,但萬花競放,總能各得其樂,所謂“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調查中,86.1%的受訪者表示會攜親友春遊,一飽春色。

  家住北京海淀區的王秀娟表示,三四月份是她帶上孩子去附近公園遊玩、呼吸新鮮空氣的好機會。“孩子現在4歲,北京冬天霧霾太嚴重,不敢讓他出門。春天空氣質量好很多,天藍草綠,趁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多出去透透氣,也能放鬆心情”。

  然而,在春遊時,見到不文明的行為或個人常會掃了大家的興。調查顯示,66.6%的受訪者認為春遊途中有很多行為不文明的人。25.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就曾做過不文明的事,61.2%的受訪者則表示沒有。

  76.2%的受訪者指出,不文明行為具體以採摘花草和亂扔垃圾為甚。60.7%的受訪者表示亂塗亂寫、破壞景觀的也很多。不僅如此,折枝爬樹(57.0%)、攀爬景觀(54.9%)、隨地野餐(50.3%)、隨地便溺(32.1%)等行為也很常見。

  在王秀娟看來,近兩年春遊時不文明的現象比以前少了很多。“一方面,透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教育,很多人已有了文明意識;另一方面,遊玩景點的垃圾桶、衛生間、引導標語等配套設施完善了不少。”王秀娟認為,公共場合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父母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及時制止孩子效仿不文明行為。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不文明現象之所以多,在於很多民眾仍未接受過教育和文明的洗禮。公共意識缺失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教育上的嚴重偏差,目前教育中最缺少的是民眾教育;二是整個社會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離;三是制度設計缺乏公平公正,很多人所承擔的責任與所應享有的權利並不對等。

  面對不文明行為,52.2%受訪者會以眼神鄙視

  看到在春遊時對景觀任意“動手動腳”的人,你會怎麼做?調查中,52.2%的受訪者會用眼神鄙視,16.2%的受訪者當作沒看見。真正付諸行動、會上前言語阻止的受訪者佔18.3%。還有7.8%的受訪者會拍下發微博。

  河北石家莊市某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李莉表示,春遊時的不文明現象對周圍環境會產生惡劣影響。“但由於我們不是管理者或執法者,直接指出那些不文明行為,存在一定風險,我認為遠離也是理智選擇。”李莉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懲戒,各方配合,才能讓公共場所秩序更加和諧。

  與李莉不同的是,王秀娟表示會盡最大努力及時制止不文明現象。“比如有人插隊買票或亂扔垃圾,我都會善意提醒。制止不文明行為不僅可以提高大家的公共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還能教育孩子,給孩子作表率”。

  要逐漸消除不文明行為,72.9%的受訪者表示還應在市民的權利義務教育上下功夫,58.6%的受訪者認為應訴諸罰款等懲戒手段,42.2%的受訪者提出應有更多人站出來阻止,形成積極的氛圍。還有32.8%的受訪者會感覺“臉都被丟盡了”,22.6%的受訪者提議直接將他們的不文明行為曝光。

  有80.9%的受訪者認為應從自身做起,保證在春遊時做到“動眼動口不動手”。

  陳友華認為,在文明的制度下,才能培養文明的大眾。要提高民眾意識,首先,要注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其次,要加強對民眾的教育,明確政府的基本權利和責任;第三,也要加強以民眾權利責任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強化對社會文明的監督管理。透過加強社會的培育與發展,逐步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

  受訪者中,90後佔22.0%,80後佔50.1%,70後佔20.7%,6.9%的受訪者為60後及以前。5.1%的人學歷為研究生及以上,62.9%的人為大學本科,23.4%的人為大學專科,7.6%的人為高中/中專,1.1%的人為初中及以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