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童權利狀況調查報告

中國女童權利狀況調查報告

  日前,首份關注中國女童權利狀況的報告在北京釋出。該報告顯示,中國女童比男童表現出更高的學業期待和學習熱情,卻難以享有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女童輟學更早,且更易受家庭貧困、早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弱勢女童,尤其是留守、殘疾和貧困的處境下的女童,更易受性別不平等的影響。

  這份題為《中國女童教育與發展需求研究報告2015》(下稱《報告》)的研究,是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與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合作完成。調研在山西、河南、新疆、四川、雲南等五個省份發放並回收1400份問卷,還深度訪談了60名女童,並結合第三期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兒童資料而成。

  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發起人馮媛表示,這份報告單獨對女童進行資料詳實的研究。此種作法是以往很少見的,可望引發公眾對女童問題的關注。

  女童輟學更早 多屬被動輟學

  在中國,女童在教育與發展的諸多方面,面臨諸多困境。《報告》在調查中國女童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發展、心理健康等六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和需求後發現,雖然中國女童表現出比男童更高的學業期待和學習熱情,卻難以享有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報告》指出,在學校教育方面,女童受教育的機會與男童並不均等。調查發現,中國女童的失學高峰出現在小學三到六年級,早於男童的失學高峰─初中三年級。

  而在失學原因方面,中國女童受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比較大。在被調查者中,失學女童有38.89%是家庭貧困所致;而男童失學的首要原因則是“自己不愛讀書,主動退學”,佔男童失學理由的38.13%。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國女童在“重男輕女”觀念影響下亦處於劣勢。《報告》顯示,第一胎生女孩的家庭選擇繼續生育的比例更高;有超過30%的女童須承擔家庭勞動,男童則僅有不到20%,且女童做家務的時間也更長。

  國際計劃(中國)專案支援總監張紅漫認為,女童承擔的家務勞動仍然阻礙性別平等。一項涉及16國的調查發現,有10%的5-14歲女童,每週要做家務28小時以上,擠佔了她們的學習時間。

  10月13日,國際計劃組織也釋出了《2015年世界女童狀況報告——女童權利:未完成的事業》(下稱《世界女童報告》)。該報告顯示,在國際上,女童的`權利受侵害問題同樣普遍——在4個受調查國的4,219名女童中,只有37%的受訪者認為,她們能夠獲得與男童一樣多的機會。女童面臨的強迫婚姻和早婚中暴力行為很常見,68%的受訪者表示,早婚的女性更容易在家庭中遭遇暴力。

  此外,大多數女童表示,她們對自己的命運並沒有太多話語權;她們需要學習更多知識來避免早婚、早孕;她們也缺乏自信來勇敢地表達她們的想法。據《世界女童報告》,到2015年底,僅有48%的國家能在中學教育中實現性別平等。

  張紅漫指出,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是性別歧視中的基礎和關鍵問題。她說,儘管男女童的輟學率都比較高,但原因有所不同;女童更多是因為客觀原因被迫輟學,男童輟學則多是出於主觀原因。

  報告籲建立特殊政策 保障女童權利

  參加了《報告》實地調研的北師大公益研究院兒童福利研究中心主任高玉榮指出,目前中國對女童保護方面,沒有特殊的政策支援。現有的政策不夠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幫助的女童及其母親,往往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高玉榮呼籲,對女童權利的保護亟需相應的政策支援。

  馮媛表示,“希望在政策上,國家有更多性別視角的體現。因為在現實中,女童的權益往往更容易受到侵犯,更需要保護。這種侵犯還包括間接的侵犯,如性別陳規等對女童權益的限制”。

  針對女童受教育權利保護問題,《報告》建議,應加強女童在“小升初”階段的教育扶持力度,由學校和公益組織建立相應的反應機制,對存在失學風險、有特殊困難的女童及時給予救助;對貧困女童提供經濟支援,更多關注留守女童,採取個案干預機制等。

  在研究團隊訪談的案例中,“支援媽媽生弟弟”、主動承擔起家務勞動的女童並不少見,甚至有女童願意為了弟弟放棄自己的教育機會,或輟學嫁人換取彩禮以讓母親再生一個弟弟。在無父母照料的家庭中,則有身為姐姐的女童主動退學,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

  儘管如此,調研顯示,女童仍表露出更高的受教期待和學習熱情。並且,女童的職業理想也更為務實,排在第一名的理想職業是教師。

  《報告》建議,應制定特殊政策,支援貧困邊遠地區定向招收和分配女教師,以吸引女童上學;並因地制宜地為女童開展職業培訓,為有意願求職的大齡女童提供技能培訓。高玉榮舉例稱,可以透過特殊的政策制度,激勵當地的女童成為教師,反哺鄉村,發揮良性迴圈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