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調查報告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調查報告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個全球性問題,我國在2000年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7%,這標誌著我國進入了老齡型社會。到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3%,處於快速老齡化階段。然而,現階段,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期,仍屬於中等收入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口老齡化體現出其獨有的特徵:未富先老、規模更大,速度更快,贍養負擔更重,二元結構明顯。中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危機特有的巨大挑戰。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的日益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它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所指的人口老齡化,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口所佔比例增加的過程。這是一種人口增長趨勢,是老年人口相對增長的過程,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它是各個國家都需要面對的一種普遍現象。一般地,人口老齡化最先產生於發達國家,它是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和科學技術進步等的必然結果。表現在老年人口數量上,則是老年人口所佔比重相對加大;表現在人口結構上,則是結構呈老齡化狀態。

  當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40%時,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是年輕型社會;當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30%與40%之間時,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是成年型社會。從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會的年齡中位數要高於30歲,老少比也大於30%,此時六十五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要高於7%。從而,根據國際劃分標準,當60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例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例超過7%時,即可認定是老齡化社會。除此之外,衡量老齡化的指標還有以下幾種。老年撫養比(又稱老齡人口撫養係數或老年係數),是指老年人數與成年勞動力數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齡化問題。平均年齡與年齡中位數的作用類似,都是用來反映某一年齡階段的密集程度。當平均年齡偏高時,說明整體年齡偏高,老年人口密集,人口老齡化問題加深。而年齡中位數也是同樣的道理,年齡中位數越大也能說明老年人口程度密集,也能反映老齡化問題。

  截止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243萬,佔總人口的14.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全世界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只有中國。2億老年人口數幾乎相當於印尼的總人口數,已超過了巴西、俄羅斯、日本等人口大國的人口數。如果作為一個國家的總人口數,也能排世界第四位。預計2033年前後將翻番到4億,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銀髮潮”將對我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xx網釋出的《2016-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中顯示:過去20年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趨勢使世界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在歐洲和北美最為嚴重,但在世界所有主要地區,人口老齡化都正在發生或即將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老年人(60歲以上)比例從1994年的9%增加到2014年的12%,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21%。

  一、老齡化行業現狀

  一)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較大,老齡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5404萬人,其中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100403萬人,佔全部人口的74.1%,較2011年下降0.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2714萬人,佔當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較2011年上升0.3個百分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不斷增多。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從1982年的62517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萬人,年均增加1262.9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從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也在穩步增長,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從1982年的4991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萬人,年均增加257.4萬人;老年人口占比從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個百分點。

  從國際比較情況來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顯示,198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為4980.6萬人,佔全部人口比重為5.1%,低於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為1.17億人,佔全部人口比重為8.7%,高於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超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的近30%。我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老齡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長219.3萬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長333.7萬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萬人;從佔比來看,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個百分點,而2002-2012年佔比年均增長0.21個百分點,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個百分點。

  從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齡結構的撫養比指標來看,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總撫養比顯示,1982-2010年,整體呈下降趨勢,從62.6%下降至34.2%。但是,總撫養比近兩年持續增長,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34.4%和34.9%,顯示出全社會的人口撫養負擔正在加重。細分撫養比顯示,我國少兒撫養比從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時老年撫養比從8.0%上升至12.7%。

  二)未富先老跡象顯現,經濟發展壓力增強

  從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來看,大部分國家都是在物質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進入到人口老齡化階段,相應地這些國家有足夠的財力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而本世紀初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物質財富積累則相對不足。200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7.1%,按照聯合國標準正式進入到老齡化社會,而當年人均GDP僅為1041.6美元,不及德國、英國和加拿大的1/20,僅為美國和日本的3%左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2012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大幅增長至6188.2美元,但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多數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發展壓力依然較強。

  三)老年人口分佈不均,老齡化呈現轉移趨勢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眾多,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發展形勢也表現出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從地區分佈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形勢相對嚴峻,西部地區的人口壓力相對較小。從時間走勢來看,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正逐漸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31個省、區、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個省市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這些省市全部屬於東部地區。2012年,有天津、江蘇、安徽、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和四川8個省市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其中屬於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各有3個,屬於西部地區的有2個。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區增多,一方面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愈發嚴峻,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人口老齡化呈現轉移趨勢。

  四)預期壽命顯著提高,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改善,延長了人們的預期壽命。中國2010年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其中,男性72.38歲,女性77.37歲。2000年的資料分別71.40為歲、69.63歲、73.33歲。十年時間中,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43歲,其中男性增加了2.75歲,女性增加了4.04歲。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10年時,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高收入國家及地區為79歲。由此可以得出,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4.83歲。從提高幅度來看,2000-2010年十年間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了3.43歲,比世界平均水平2歲快1.43歲左右,比高收入國家及地區和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快0.43歲。

  五)自然增長率大幅下降,高齡化顯著

  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大幅下降趨勢。1988-2000年間的平均下降幅度高達11.41%。,儘管自2000年起下降幅度縮小,但總體下降趨勢不變。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趨勢一致,2000年起也基本呈現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14.03%下降到2012年12.10%。下降了大約2個千分點。死亡率由2000年的6.45%下降到2004年的6.42%,但是自2005年起呈現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死亡率為6.51%,2012年死亡率為7.15%。上升了0.64個千分點。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我國自然增長率在1988年後的12年間以11.41%的平均速度降低,一直降低到2000年的7.58%,2012年的4.95%。截止到2012年末人口自然增長率總共下降了2.63個千分點。相比較而言,2000年世界自然增長率約為12.7%,2010年為11.4%。僅下降個1.3個千分點。可以看出,中國自然增長率的絕對數值低於世界水平,其下降速度也遠遠大於世界均下降速度。

  二、中國老齡化人口發展趨勢預測

  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佔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2%—3%的水平。

  此外,養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適合老年人心理、醫學等諸多方面的專業護理服務。未來養老的發展應該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漸走向社會化,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由政府承擔是大趨勢。儘管機構養老在中國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中處於補充地位,但其作用卻是相當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農村城市化,人民群眾對於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不僅如此,由於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建設滯後,中國現有養老服務隊伍遠遠不能適應養老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2009年),中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經超過20%,這部分老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按照老年人與護理員比例3:1推算,全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員。

  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也不過2萬多人,不僅與中國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差甚遠,而且由於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養老機構、床位和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已經成為許多城市養老服務的瓶頸問題。

  未來幾十年裡,老齡化浪潮將會席捲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例將會迅速提高,預計201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5%,2012年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中形成的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2005年,相對每100名適齡工作成年人,僅有16名中國老年人。這一老年撫養比到2025年將會翻番到32%,到2050年會再翻一翻,達到61%。到2050年時,將會有4.38億中國人年齡達到或超過60歲,其中1.08億人超過80歲,2050年勞動者的負擔將增長3倍。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中形成的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是勞動年齡人口進入負增長的歷史拐點,推動人口機會視窗逼近關閉,老年撫養比從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由於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徵日益凸顯。老年人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2012年全國約有2300萬老年人屬於貧困和低收入者。城鎮老年人口的宜居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鎮老年人口居住的老舊樓房無電梯,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難。2012年農村留守老年人已達5000萬人。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三、人口老齡化對策研究

  1)推遲退休時間

  我國目前的採用的退休制度為男60 歲, 女55 歲 這是我國在建國初期根據當時的人均壽命指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國的人均壽命已由當時的 55 歲提高到 73 歲, 因此, 我國的退休年齡可適當向後延長 3 ~ 5 年 與此同時, 為了緩解社會就業率, 給年輕人讓出就業崗位, 我國存在著很多提前退休的情況, 有退休後繼續參與勞動的,也有不參與勞動的 如果提高後者的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市場也猶如重新注入了新的力量, 從某些方面來講是可以創造出更多勞動力價值, 並且能夠活發社會行業結構。

  2)不斷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老齡人口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愛 日本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開始建立全國民的養老及醫療社會保險制度, 以使老年人的經濟 醫療 保健等基本問題, 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對這一制度進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 2000 年 4 月,日本推出了介護保險制度, 保障了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專人照顧, 同時生病也能得到更加及時 專業的治療 近年來, 隨著我國 4 - 2 - 1的家庭結構越來越普遍, 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不斷增加, 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 因此, 為了更好地保障老齡人的生活, 必須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對養老機構的投入; 另一方面, 吸收民間組織積極參與, 並做好引導管理和監督工作 真正使人民能夠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過上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3)創造老齡人口再就業的機會

  現今企業招收人員的年齡限制使很多老年人群再就業很大的屏障, 一旦年齡有了限制, 想工作也是不可能的 要讓老年人群更好的實現價值就必須讓他們去做他們能夠做的事情, 就業要的是實力而並不是只要年輕就好 很多日本人在退休後, 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發揮自己的餘熱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不斷嚴峻, 老齡人口已在全人口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應為他們創造機會重回工作崗位, 進一步實現其價值, 不斷為社會創造財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