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報告

  一、前言

  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活躍,最敏感的知識者,他們往往能敏銳地感受到各種變化的衝擊。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如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就職等等。但由於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複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大學生強烈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近年來,大學生自殺、殺人或傷人的事情時有發生。因學習成績、人際關係、失戀等原因,近些年大學生中自殺事件頻發。僅今年上半年,媒體就報道了全國各地發生的近十起大學生自殺事件。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說明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已經刻不容緩。為了探討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我們利用暑假期間對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透過策劃調查問卷,分析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從而探索有效的途徑來緩解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所謂心理壓力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係緊張)等導致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依據西方文獻報告,大學生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社會和情緒方面,或來自於環境和個人方面其中,主要的學習壓力源有考試、競爭、時間、教師、課堂環境和就業等;主要的個人壓力源有親密關係、父母關係、經濟問題、人際關係、居住條件、外表等。國內的研究則發現,大學生主要心理壓力源包括學習、就業、人際關係、生活、戀愛關係、經濟、社會、考試、家庭、生活及學習環境、未來、能力、個人(成長、外表、自信)、健康、競爭15種,並將主要的大學校園壓力歸納為學習煩擾、個人煩擾和消極生活事件三類。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借鑑了以上的研究成果,將這次調查問卷分五大部分來分析大學生所要面臨的壓力,這五部分分別是專業學習壓力,生活和健康方面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家庭環境的壓力,還有就業的壓力。本次活動對我校200名學生的進行了調查,其中回收177份問卷。由調查可知在大學生群體中心理壓力感的主要來源依次有學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家庭環境壓力、情緒壓力、擇業壓力和人際壓力。

  二、大學生心理壓力分析

  [學習壓力]

  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應放在首位。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人們必須不斷學習,為自己增值。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滿足求知慾的過程,知識可以豐富人生,人們應該樂在其中。那麼,大學生在學習中是怎麼樣的呢?

  根據這次調查顯示,我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專業學習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生活在象牙塔裡,但他們並不輕鬆。如圖表一所示,當學習效率低下時,有21%的學生經常會心情煩躁,只有9%的學生不會心情煩躁;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考試前後會感到緊張;有42%的人認為學習中有壓力,但會帶來動力;也有34%的人認為這種壓力會影響情緒。綜合成績排名、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也在相當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就連所學的課程,也成了學習中困擾被調查者的主要根源。其他因素,如對老師不滿,成績不理想等,也佔據一定的比例。

  大學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與中學有很大的不同。中學教師的授課方式是以老師教學為主,學生自己理解少練習多,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狀態,然而大學則不同。老師上課來、下課走、內容多,教材有取捨,授課方式是以教師指導性講解、學生自學為主。然而許多學生特別是剛進大學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仍然抱著過去學習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覺,進而不知道該怎麼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於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學習壓力,產生厭學心理。 認知是刺激和反映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透過認知這一中介發生作用而使人產生各種心理行為。有些大學生由於認知偏差,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產生了心理挫折而在學業上出現令人失望的事情。

  同時專業發展問題也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類是由於高考填志願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如電信、計算機、電子等專業。但是進入大學後,才發現熱門專業並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時倍感壓力,困難重重。另一類是由於高考分數沒有達到自己理想專業的分數線,只能服從分配調劑到學校生源不足的冷門專業。這類學生覺得自己以後的前途暗淡,不能靜下來學習,倍感消沉。另一極端型別卻是成才壓力導致超負荷運轉,“累”、“苦”、“難熬”。有些大學生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對複合型人才的需要,他們普遍重視專業實用課程和社會急需課程的學習。熱門專業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高,而長線專業和麵向艱苦行業的學生則想方設法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不惜花錢去輔修有實用價值的熱門課程,如計算機、外語、法律、財經等等。他們廢寢忘食,超負荷運轉,長期處於緊張的臨戰狀態,壓力重重。

  [生活和健康壓力]

  生活的質量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和甚至健康。健康是人們最寶貴的財富。現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誘發了很多的健康問題。在一些雜誌、報紙上,也有不少大學生生活和健康情況不理想的相關報道。他們也成了倍受壓力的一群。那麼,在校園裡的大學生們,生活和健康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壓力又是怎樣的呢?

  在生活方面,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57%認為現階段的生活還可以;也有27%的學生是不滿意的,很滿意的只有10%。在個人健康、外形方面,49%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狀況有時會感到擔憂,這表明他們對身體狀況是很關注的;對自己的身形、容貌滿意的學生有23%,認為無所謂者則高達45%;當健康出現問題時,有23%的人經常會感到不安,35%的人有時會不安,也有16%認為無所謂,這也反映了在校學生的健康情況讓人憂心。

  [人際關係壓力]

  眾所周知,人際關係的好壞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影響非常大。對於大學生而言,人際關係同樣重要。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相對簡單些,因為他們的交往物件主要是學生。

  據圖表三顯示,大約有60%的學生與班上、宿舍的同學相處得還可以,相處得很好的則分別為18%、25%,很不好的只有5%。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41%的學生有時會因與同學相處的好壞而感到有壓力。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於青春妙齡,嚮往與異性接觸是很正常的心理。追求異性或被異性追求時,只有10%的學生認為有很大的壓力,大部分則認為壓力論情況而定;同時,在處理愛情與友情等關係時,有41%的人有時會感到困惑,認為不會困惑的也有19%的人。大學生的思想比較單純,還沒有走出象牙塔的他們往往對社會、對人生懷著美好的願望。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讓大多數的學生感到困惑。

  [來自家庭的壓力]

  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與家庭環境因素具有一定的聯絡。家庭環境好,學生所承受的壓力相對比較小。在這次問卷調查中,如圖表四所示,其中有29%的同學為獨生子女,71%為非獨生子女。從調查來看,獨生子女承受的經濟壓力較小,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處於高的水平的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而非獨生子女所承受的經濟壓力相對較大,其中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處於較低的水平。從調查中可知,絕大部分同學的經濟來源是父母給予。也存在少數同學依靠獎學金來緩解經濟上的壓力,但獎學金只是成績出眾,工作能力強的同學才能享受到這種待遇。對於一般同學,就只能靠其他途徑來解決經濟上的拮据。還有同學依靠親友資助或是貸款,勤工助學這些途徑來完成學業,解決生活費。

  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來培養自己的下一代,對自己的子女當然懷有殷切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共同願望。於是父母不惜犧牲大量的金錢、時間將子女送到高校去學習,盼望著他們學有所成的一天。面對父母那充滿期待的眼神,有多少子女會感到有壓力呢?據這次調查顯示只有13%的同學認為父母的期望不會對自己造成壓力。餘下的同學都會不同程度地覺得這種壓力的存在。其中有21%的同學認為壓力很大。由此可見,父母的期望也是使學生產生壓力的一個因素。

  [就業壓力]

  畢業生主要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就業,二是考研。隨著就業競爭的激烈化,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考研這一條路。調查顯示有38%的同學選擇考研,48%的同學選擇就業,14%的同學還不知道將來的去向。

  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有14%的同學認為很好,48%的同學認為一般,27%的同學認為不太好,11%的同學認為很差。對於比較熱門的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相對比較好,就業壓力也相對較小。調查顯示有20%的同學經常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擔憂,49%的同學會偶然感到擔憂。說明大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前途都會感到困惑擔憂。就業前景的不明朗,競爭的越演越烈,使即將踏出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學子感到壓力逼人。

  面對各方面存在的壓力,如何才能合理釋放壓力,使自己不用每天生活在壓力之下,在緊張的生活之餘也能夠放鬆自己,更好地面對將來,自我承受能力強的同學面對壓力,不會氣餒,不會怨天尤人,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而自我承受能力差的同學則會被要面對的壓力壓得透不過氣來,不僅影響自己的學業,還影響自己的`健康。在這次調查中,有28%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好,認為一般的有36%,過得去的28%,認為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差的有8%。由此可見,大部分同學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可以的。

  此外,在抽樣調查中,我校大學生感到的心理壓力由大至小分別為個人前途及就業、學業問題、經濟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家庭問題、國家發展前途。

  三、應對方法

  1、端正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在學習方面,我們應端正自己的態度。求知是一種樂事,壓力與動力並存。大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有壓力,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端正態度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大學與中學的教學模式相差甚遠,這要求大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大學教學,改變過去那種態度上的被動從而做到主動自覺。大學生的可塑性強,只要經過努力他們完全可以使自己適應大學的學習。

  至於專業發展的問題,則不妨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冷熱專業並非絕對的,一定時間內甚至會相互轉化。俗話說,“行行出狀元”,沒有用的專業是不存在的。進入大學時,有的學生對就讀的專業不滿意,於是出現消極情緒,無心向學。但如果用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所學的專業,認真鑽研,深入去學習,也可能會對這個專業產生興趣。因此,不必因為專業的不對口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情緒。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不可能改變的事情,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吧,轉變心態,你會發現前面可能就是另外一片天空!

  此外,部分學生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盲目跟風考各種各樣的證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就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有時證書考不到,專業也學不好。這必然讓自己倍感辛苦,壓力不斷。因此,大學生應該結合個人的實際,理性地對待專業以外的學習,不要做無用功。

  2、理性應變,多鍛鍊身體

  “適者生存”是一條被無數事實驗證過的生存法則。人不可能一輩子固定在一個地方生活。如當今的大學生,很多是離家在外求學的。新的生活環境中有很多新的事物,難免會有一些人會不適應,產生“高原反應”。我們認為,面對大學校園裡的新生活,大學生們可以理性應變,儘快適應。樂觀地接受變化,提高應變能力將會受用終身。

  據調查,對生活的狀況、學校或班級的教學質量不滿的學生佔了不少,這也是造成大學生有心理壓力的因素之一。一般來說,學校的教學質量是經過上級教育部門把關的,與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相協調的。學生可能由於個別的原因,也許對其未能適應。改變自己的觀念,多與教師、同學溝通,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不無裨益。

  生活和健康方面,據圖表二的資料,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外形、容貌不在意的比率為45%,這是好現象。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應該明白人生價值的實現須靠努力,不能太在意外形、容貌。對自己或他人的身體狀況感到擔憂,這是個迫切的問題。大學生體質的下降讓人憂心。要知道,身體乃革命的本錢。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建議大學生們平時應積極鍛鍊身體,多做運動。運動不僅可以塑造優美的體形,增強體質,而且有助於人們釋放壓力。可謂一舉幾得。只有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學生們要注意鍛鍊身體!

  3、提高心理素質,處理好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給大學生帶來了形形式式的心理壓力。處理這些壓力的能力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生。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錯綜複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路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首先,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即要主動交往。

  其次,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應該說,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它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使得在校的大學生應該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另外,要多為他人著想。一般而言,善於交往的人,往往善於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接受他人,願意信任他人,對人寬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懂得“別人是別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強求,與朋友相處應存大同、求小異。

  4、多管齊下,自強不息

  至於來自家庭的壓力,則可以多方面協調。為了緩解學生因為家庭因素所造成的壓力,子女、父母、社會三方面要想辦法來減輕學生們的心理負擔。父母要根據子女的切身實際來衡量,不能盲目地期望子女都能成龍成鳳,而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期望,讓父母瞭解自己在學校的情況,彼此之間要多多溝通,相互瞭解。

  另外,高校應積極建立扶助貧困生的有效機制。目前高校的資助經費多用在“獎、貸、助、補、減、免”上,但所涉及貧困生的面仍較小,補助金額低。為更好地解決貧困生問題,高校首先要依據相應的政策法規,明確界定獎學金和助學金的範圍,突出獎學金“獎優”和助學金“助貧”的功能,並進一步完善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緩”制度。

  社會也要著手幫助那些貧困生,不能讓他們由於經濟壓力而影響學業。完善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政策,使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當前,建立健全貧困生扶助制度,建構有效的政府、社會、學校等多位一體的貧困生扶助機制,加大資助力度,特別是完善並落實助學貸款制度,非常必要。助學貸款制度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方式。要根據大學生需要設立不同種類的貸學金,擴大貧困生貸款的比例和額度;改革借貸方式,充分考慮學生中途突遭變故及繼續深造的可能性,允許多次借貸。

  貧困生家庭、貧困生自身須不斷轉變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承擔起自身的那份責任。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貧困是暫時的,人窮絕不能志窮,只要我們不向困難低頭,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到,不斷去提高個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質,努力發展個人學習、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是金子總要發光”,當自己真的發光之時,貧困也就不再是問題。

  當然,在經濟上給予貧困生資助的同時,社會和學校必須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與價值體系,積極引導貧困生自強不息、奮發努力,以切實保障貧困生身心的積極健康發展。

  5、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技能

  在就業方面,面臨壓力,該如何解決呢?在這次調查可知,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會向他人尋找幫助。向家人,向朋友,老師等傾訴。對於如何應對壓力有49%的同學採取轉移的方式來緩解壓力,24%的同學採取發洩的方式,7%的同學採取壓抑的方式,20%的同學則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來面對。

  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壓力。如何才能緩解這種壓力,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協調。目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分配政策使大學生擁有了較大的擇業自主權,但同時也帶來了職業定向的不確定性以及競爭的壓力。很多同學擔心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不佳,擔心參加工作後不能很好地適應所從事的職業等,反映了他們對理想職業的渴望,以及對職業發展的焦慮甚至無奈。

  改變陳舊的就業觀念,加強與社會的聯絡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增強職業適應性的必要條件。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畢業不愁找工作。現在大學生多,前幾年擴招後就更多了,就業形勢自然緊張。一般來說,大學生畢業後都是自己謀求的,學校不再有分配。在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改變就業觀念非常重要。具備了相應的技能和知識,還得要積極主動求職。此外,目前大學管理模式相對封閉,與社會溝通聯絡的管道相對狹窄,缺乏社會經驗。“與外界交往的機會太少!” “自我發展的空間太小!”等等,反映了大學生強烈的自我發展需求及與社會接觸的願望,以及對現有大學管理模式的不滿心理。因此學校管理者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及擇業心理的輔導,構築與社會聯絡的有效通道,以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對於個人來說,當然需要自我的努力,只有不斷自我增值,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優勢的地位。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坦然面對就業的問題。對於社會來說,要及時有效地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最後,希望大家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不斷取得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