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想要了解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需要帶著創新精神去開展調查,調查完畢後,通常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現在你是否對調查報告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篇1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瞭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02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佔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程序,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係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透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閒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瞭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

  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透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

  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係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閤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

  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複測者)。統計資料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資料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資料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透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溼類風溼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係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透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並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製品由於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為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佔50%,每週一次的約為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佔34.4%,偶爾吃的佔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透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透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為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為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為老人,他們很少鍛鍊或從不鍛鍊。在於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著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於外界交流僅限於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菸上。

  由於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菸,且煙齡較長,抽菸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於健康,但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於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於後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體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檯,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體來看,透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於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裡文化活動並不活躍豐富。農閒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著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裡,不願參與任何娛樂活動,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透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為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後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為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願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於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為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願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為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於學習文藝活動。對於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資訊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為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後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為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後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為的養老模式。

  社群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群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為主要特徵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於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於落後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為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於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並且貫徹多年,但由於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為首選。此外,由於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為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最佳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於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群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村兩委:

  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

  二要真說實幹,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

  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其次,作為村民:

  一要努力樹立感恩意識,養成尊老愛老習慣,在生活當中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細緻關心四時冷暖 ,為老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努力解決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難。

  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點,不急躁,細心傾聽老人心聲多和老人交流。

  四要全力豐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勵老人參加娛樂活動等,力求做到老有所樂。

  五要與村民和睦相處,見到老人熱情主動,幫助老人,正確處理與老人的關係,不能嫌棄老人。

  六要相互學習,向先進典型看齊。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具體實施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難,年輕人合老年人的關係將會有所改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一定會得到合理解決。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篇2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發展趨勢,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會衍生出老人的生活許多問題。曾經的他們意氣風發,歲月是無情的,在他們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他們年邁體弱,敵不住疾病的侵襲。他們體力上的退化及感情上越感孤獨,年輕的我們要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為生養我們的父母及眾多的老人付出我們的一片孝心。給予一片陽光,綠樹就會成長。我們付出一份關心,他們就會溫暖。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走訪我家周圍的老人,傾聽他們的故事,暢談心中的瑣事。我想了一些貼近老年人的問題,進行調查發現一些問題實實在在卻我們常常忽視,我們需要思考很多問題。

  我調查的老人一般是在接近退休年齡的,有的已經在家享福,有的還依舊沒日沒夜地奔波忙碌。有的為他們感到幸福,有的心中又泛起層層辛酸。同樣的年齡不一樣的生活處境。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文明進步的社會中,創造一個和諧社會,老年人也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我們的將來。他們養育過我們,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理想社會。我們是他們的希望也是他們的依靠,付出一份心,讓他們燃起生活的熱情。

  題目大體包括每月的生活費在多少元左右?有沒有覺的經濟上有問題?子女都在工作嗎?他們大概多長時間回一次家?回來都幹一些什麼事情?會不會有一些不開心的爭吵?他們是怎樣處理事情?等。結果發現有經濟問題的只有少部分,一般200就夠用了。但受調查老人一般都感到比較孤單,孩子們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事業生活家庭,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少回家,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時間回家一次看望父母,帶去一聲問候,這麼小小的一個行為卻是眾多老人唯一的心願。更有甚者節假日都很繁忙,過年也很少回家,不知道作為子女的.他們是怎樣想的,因該不會是厭惡自己的父母,他們也經常寄錢回家來表孝心。這些老人一般沒有金錢上的困難,兩個或一個老人只能平常以打牌或聊天或看電視來結束每天的生活,貧乏活著。其次是比較不幸的,他們的子女沒有工作,沒有職業,也沒有心思去幹活,有的在家靠父母,有的在社會上游手好閒。他們沒有盡他們的義務還不停的拖累父母,父母為他們操了心,晚年不得安心,起早貪黑直至終老。第三種就比較幸福,家庭和睦,子孫繞膝越活越年輕。

  出現以上三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這樣的:

  1缺乏正確孝敬老人的知識,想到了敬老,還要想到如何敬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於敬老。很多老人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思想上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難情緒,為了讓老人能夠儘快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需要子女們以更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父母再學習,需要付出精力來教育父母掌握新資訊,學習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這樣,老人們才有信心熱愛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樂趣。錢雖然能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問題,但是老年人缺的並不是錢,他們一向生活簡樸,只要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再多的對他們來說也是浪費,人老了需要年輕一輩的關心,只要能經常得到子女的關懷比起其它一切都更有價值。當老人生病或是發生意外的時候就算是再忙也會回家照顧父母,跟父母聊聊天才發下現自己對父母的想法一無所知,而那時就有點晚了。“子欲孝而親不在”,老人們的紛紛離去肯定會讓人感到了落寞和空白,曾經的種種歷歷在目,不要錯過機會,讓他們頤養天年。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述說千萬子女心中的遺憾,告訴我們失去了才後悔是來不及的。聽聽媽媽的嘮叨,工作的事同爸爸談談,這是一種幸福。能夠孝敬老人,有機會孝敬老人,的確是人生極大的滿足和幸福。我們能夠在孝敬老人時享受那美妙的過程和動人的時光,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你窮也罷,富也罷,只要用心去感受,你會真實而美麗地發現:孝敬老人其實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幸福和感動。

  2、缺乏教育是主要的,我覺得思想品德教育在我這裡是不被重視的,學校老師在猛抓考試成績的同時忽了學生在思想上的發展,思想被抑制,正確的行為方式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思想上有了誤區,行為上有了偏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典故都沒有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道理。還有父母本身沒有一個好的榜樣也就缺乏了教育。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的力度,普及義務教育,增強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3、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家庭生活其樂融融。大家相互努力,建立和諧生活人人有責。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孝敬老人是社會公德,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就是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社會和諧的發展,老人有一個陽光的晚年共同努力。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篇3

  現年82歲家住上海北京西路1565弄的顧久震是個電腦迷,1998年,花9100元捧回奔騰100電腦,又添置了印表機、掃描器、燒錄機等,1999年將原有電腦更換成奔騰3,並增加了硬碟和記憶體。他擔任上海老年大學靜安分校電腦提高班班長,一個禮拜老年大學要去好幾次。

  顧久震只是靜安區老年人中的一個影子。靜安區戶籍總人口為309762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2247人,佔總人口的23.32%,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排名全上海第一。近日,在交通大學的支援下,靜安區老齡委辦公室開展了有關“靜安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大型問卷調查,對XX年的千名接受過調查的老年人進行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物件有偶的人數比例佔近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的老人為單身。在無偶的354名老年人中,女性佔80.6%,男性佔19.4%,其中只有3人表示想結婚,佔所有無偶老人總人數的0.8%。

  ◎真正用於文化娛樂的只有每月30.57元/人

  在950名退(離)休人員中,退休金在1000元以下的有509人,佔53.6%。除退休金外的其它收入水平。退休後繼續工作的老年人有34人,佔調查總人數的3.4%。老年人其他收入的來源:104位老年人的其他經濟收入來源最多的為“子女、親屬補貼”,其次是“再工作報酬”和“投資收入”。

  被調查老人的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為970.33元。飲食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消費比重最高的部分。被調查老人家庭所擁有的電視機、冰箱、電話的擁有率都超過了90%。

  調查顯示,1000位被調查老人的平均每月消費支出主要用於飲食、醫療和公用事業費,難以積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以恩格爾係數判定生活發展階段的一般標準: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40%以下為富裕。調查中計算出1000名老人每月消費支出之和為964656元,飲食消費之和為438858元,兩者相除得到恩格爾係數為45.5%,據此,靜安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處於小康標準,但是這樣的計算方法具有較大的缺陷,由於恩格爾係數沒有把醫療費用計算進,所以就算在表面上看來老年人的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但是實際上老年人除了飲食以外的其他支出也是主要花費在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費等方面,真正用於文化娛樂的只有每月30.57元/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並不高。

  本次調查的老年人大多數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退休,退休金較少,雖然近年來上海市多次為退休職工加工資,但是由於退休金基數太小,加退休金並沒有顯示出明顯改善他們生活的優點,只是起到一個拉平退休金的作用,老年人的收入相對於全社會來說仍然處於中低階層。

  ◎純老人家庭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難是什麼?

  調查中,純老人家庭的老人對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難是什麼進行了選擇?選擇“寂寞”32人,選擇“看病”119人,選擇“購物”42人,選擇“燒飯”63人,選擇“洗衣服”69人,選擇“打掃衛生”164人,選擇“維修”110人,選擇“收入少”49人,選擇“鄰里不和睦”6人。

  調查中,知道街道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老年生活護理服務社的老年人佔大多數達到63.7%。在回答是否需要得到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老年生活護理服務社的幫助時,僅有50.4%的老年人回答希望。

  在397名希望得到小時工性質的家庭服務員入戶服務的老年人中,其中希望得到吃飯服務的有88人,洗衣服服務的264人,打掃衛生服務的348人,護理服務的85人,洗澡服務的73人,陪送看病服務的106人,購物服務的64人,聊天、讀書報服務的30人,其他服務的35人。大部分老年人每天需要的服務時間在1-2小時之間,佔到需要幫助老年人總數的80.1%。能承受每小時6元的佔69.3%,每小時8元的佔4.3%,每小時10元的佔2.2%。有24.2%希望得到服務的人沒有經濟承受能力。

  在297名希望得到社群站點形式的日間照料服務的老年人中,其中希望得到吃飯服務的有192人,洗衣服服務的178人,洗澡服務的127人,理髮服務的166人,購物服務的71人,維修服務的201人,聊天、讀書報服務的80人,文化娛樂活動服務的60人,日託服務的43人,其他服務的33人。在經濟承受能力方面,有56名老年人表示可以按照市場價格接受有償服務,佔18.8%,196名老年人表示希望按成本價格接受低償服務,佔66%,45名老年人沒有能力,希望無償服務,佔15.2%。

  在207名希望得到鄰里志願性質服務的老年人中,需要安裝求助電鈴19人,需要聊天、讀書報的106人,需要定期上門探望的74人,需要代購物品的43人,需要陪送看病的69人,需要其他服務的64人。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僅有158名老年人即佔到本次調查15.8%的老年人接受了社群提供的服務,而其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能夠享受到社群提供的服務。本次調查的1000位老年人中,僅有17位老人享受居家養老補貼,2人享受百歲老人補貼,4人享受95歲以上長壽補貼,總體來說接受補貼的老年人比例很低,補貼面非常狹窄。

  負責這次問卷上門訪談的人員在他們的上門訪談過程中,遇到一些事例證明有相當部分的老年人由於生大病等原因實際生活非常困難,但是他們的退休金收入超過了政府規定的範圍,就無法享受到政府的補貼,使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事例是:四平居委會有一對夫婦,沒有子女,男主人60多歲,患有癌症,女主人50多歲,先天性心臟病,他們兩個退休工資加起來超過XX元,不符合政府的補貼條件。但是由於女主人整日要臥床,一動都不能動,所以必須要請全天的保姆。這樣一來,他們的退休金收入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此類不符合補貼條件但是又實實在在存在困難的空巢家庭或孤老在靜安區並不鮮見。

  這次調查顯示,空巢戶老人佔四成。隨著住宅建設的發展,這種趨勢還將繼續發展。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無法得到家庭成員的幫助,特別是高齡老人和健康狀況欠佳的老人,生活將陷入困境。

  ◎千名老人中有201人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

  調查顯示,千名老人中有201人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其中家中無人照料是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主要原因。

  願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經濟上能承受的水平在600元以下的佔9.5%,600-799元的佔20.9%,800-999元的佔38.8%,1000元以上的佔30.8%。

  在不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251名中,有18.7%是因為經濟負擔不了。此外,有7.9%老年人認為不適應集體生活,32.6%老年人認為家裡養老能更享受天倫之樂,26.6%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還有其他原因的13.9%。

  對“以房養老”認同度。在關於老年人是否願意透過房屋倒按揭或出租的形式來以房養老的調查中發現,僅有7.7%的老年人願意採用這種方式,18.1%的老年人明確表示不願意,而絕大多數佔74.2%的老年人表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說明這種新型的觀念沒有得到很多老年人的認同,而老年人對此的熟悉度也相當低。

  在354名擁有住房產權的老年人中,有9%的老年人願意“以房養老”,可見是否擁有住房產權對於老年人選擇“以房養老”會有一定的影響,老年人不願意採用“以房養老”的原因較為多樣,其中最多的原因是沒有個人產權證和家裡有人照顧。

  全區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老人超過一萬五千人,這對靜安區機構養老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目前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全區床位數不足老年人的1%。而地處市中心的靜安區,地價房價居高不下,也很難大面積的發展養老機構。

  ◎老人普遍反映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

  調查顯示,參加醫保的佔90.3%,沒有參加醫保的佔9.7%。1000名老年人中有876人參加了退休職工互助醫保,佔總人數的87.6%,另外124人沒有參加,佔總人數的12.4%。沒有參加醫保的原因是:不是退(離)休職工50.5%,外地單位40.2%,其他9.3%。

  千名老年人中有36%的老年人感到醫療費用支出有困難。一年個人醫療費用支出500元以下的32.1%,500-999元的14.4%,1000-1499元的18.0%,1500-1999元的7.5%,XX-2499元的9.1%,2500-7000元的16.2%,7000元以上2.7%。XX年一年人均個人醫療費支出為1708.8元。最高個人承擔數額為60000元。

  調查中老年人普遍反映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一年人均個人醫療費支出為1708.8元。有36.0%的老年人感到醫療費用支出有困難。在座談中大家也談到,由於醫保規定的報銷費用過低,很多老年人都需要自己支付相當部分的醫藥費,加上現在醫院將許多藥都被歸為自費藥,使得老年人更感到負擔有困難。很多實際的事例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一些老年人收入處於中等,不夠政府的補助條件,因此怕生大病,所以平時也不敢在其他方面多花錢,都要留著負擔醫療的開支。特別是一些從外地退休回來的老年人,在醫療費用支出和醫療報銷方面的困難明顯。

  三里坊居委有一位從外地退休回來的孤老,由於退休前是教師,所以退休金在外地相對來說算比較高,超過1000元,不符合上海市和靜安區規定的補貼標準,但是該老人由於身體不好,所以確實存在錢不夠用的情況,並且由於老人沒有上海的醫保,生了病要去外地報銷,報銷週期長報銷金額又少,更為老人造成了經濟上的壓力。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篇4

  xx社群老齡人口較多。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動家庭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面臨困難問題怎樣解決?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群青年匯同xx大學共同開展針對“老年人社群生活狀況”調查活動,活動工作人員5人,活動志願者3人,被訪老年50餘人。

  本次調查資料中最為突出的三個問題:

  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

  二、老年人的思念:因為思念不能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儘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三、老年人的出行問題: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因為出行的不便也導致了許多生活必備物品不能及時填補。

  針對老年人生活現狀和麵臨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為社會工作者、敬老志願服務團隊的工作者我們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和宣傳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幫助老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型別轉變的標誌,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髮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圍。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篇5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

  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願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群”,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於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於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群”,位於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群”、“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群”。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願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 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於經濟保障,由於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迴圈。關於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於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於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於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範化的社群服務相結合,把社群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群建設,發揮社群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群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群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群建設,充分發揮社群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群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群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群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透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群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專案。

  4,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群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