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要求:

  1、能認真觀察、大膽嘗試,發現物體都有自然下落的現象。

  2、透過比較,感知物體的下落速度不同,並獲得正確比較的方法。

  3、能清楚地記錄和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羽毛、墊板、同樣大紙片、塑膠袋、沙包、各種小型玩具、記錄表等。

  活動過程:

  1、探索物體有自然下落的現象。

  1)幼兒猜想:老師手上有什麼?要是我鬆開手,它會怎麼樣?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一樣不一樣。小朋友交流反饋試驗結果。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幼兒猜想:老師這裡有沙包、羽毛、塑膠袋,你們猜一猜,他們誰

  落得最快、誰最慢?

  2)商討正確的比較方法:怎麼比才公平?

  提出記錄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什麼落得快、什麼比較慢、

  什麼最慢,並在記錄紙上做好記錄。

  3)幼兒邊探究邊嘗試記錄,並交流比較自己的發現:你是怎麼比的,發現什麼?

  3、探索一模一樣的相同物體和同一物體不同變形落下的速度一樣嗎?

  1)幼兒猜測:這兩張一樣大的報紙,同時鬆手,它們會同時落下嗎?

  2)幼兒實驗探究,交流自己的發現:你是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本園教師觀察反思:

  適宜性行為:

  1、提供較豐富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2、尊重事實讓事實說話。能試圖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自我建構經

  驗,而不是教師進行簡單的灌輸。

  3、教師能注重在活動中讓幼兒獲得一種科學比較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幼兒進行其它內容的學習都受用。在探索科學比較方法的時候,教師注重啟發與引導,例如:提問:"怎樣才能知道什麼東西落的`快,什麼東西落得慢?"當幼兒說出同時往上扔的時候,教師沒有否定,而是按照幼兒的說法演示,讓幼兒發現這樣比會出現物體扔得一高一低的現象,這樣比不公平。最終獲得正確比較的方法。

  4、能用記錄大圖譜的形式,幫助幼兒記錄並延續活動,有助於幼兒進一步探索,形成較完整的經驗。

  不適宜性行為:

  1、問題:將塑膠袋、羽毛、蓋子的下落速度按順序記錄在大圖譜上。

  原因:雖然強調是老師的實驗結果,但老師對幼兒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這一結果實際又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記錄無法重複驗證,所以不適當。

  對策:只要標出速度最快的蓋子即可,對塑膠袋和羽毛不必排出順序。

  2、問題:大家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比較,但得出的結果卻不同。

  原因:投放的塑膠袋和羽毛之間比較的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干擾,如塑膠袋會粘在手上;揉在一起的塑膠袋和張開的塑膠袋之間又有差異……

  對策:材料投放進行調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