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群山之巔》讀後感

遲子建《群山之巔》讀後感

  【遲子建《群山之巔》讀後感篇一】

  遲子建的上一部長篇小說《白雪烏鴉》面世時,我還是她作品的出版人,時隔五年不到,她又寫出了新的長篇《群山之巔》,而此時的我已離開了出版的一線崗位。身份的轉變,使得自己的閱讀淡去了功利,歸於寧靜與純粹。

  遲子建在作品的“後記”中以一首小詩作為《群山之巔》創作之旅的結束,其中有這樣兩句:“我望見了——那望不見的!”這無疑是一種發現,只是這種發現會如同作品結束時那句蒼涼的“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能聽見誰的呼喚”嗎?我想不會!儘管在滿地“娛樂至上”的聒噪聲中,我依然堅信溫潤、優秀的文學作品會告訴我們許多、許多……

  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對長篇小說敘事結構,有著孜孜不懈追求且獲得極大成功的作家。直面“偽滿洲國”那段歷史,作者中規中矩地採用了“編年體”敘述;到了“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民族的輓歌在遲子建筆下,竟然以交響樂式的史詩體呈現;面對“白雪烏鴉”這樣的情境,作者把哈爾濱大鼠疫真實歷史中的達官於駟興和名醫伍連德的行蹤,筆墨均衡地融入小人物的描寫之中,勾勒出一幅死亡面前眾生平等的生活圖卷;登頂“群山之巔”,遲子建直面當下複雜的社會生活,而她的敘事結構更是別出心裁,筆者孤陋寡聞,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現成的念可以用來描述這樣的結構,於是自己造出一個“環形鏈式”的詞兒來。所謂“環形”是指整部作品的結構呈環形狀,故事從辛欣來弒母、奸女拉開帷幕到他歸案而曲終,而這個環形又好似由節節相扣的鏈條所組成,全書17個小題就是這根鏈條的17個小節,每個小節的結束與下一個小節的開頭相勾連,引出新的人物,牽出新的故事。《群山之巔》中先後登場大大小小的人物多達幾十口,時間跨度也有幾十年,這曲“愛與痛的命運交響曲,罪惡與贖罪的靈魂獨白”,說不上誰是主角誰是配角,每個事件似乎都是核心,但作品凸顯的普通人生命的尊嚴這一主題,恰恰就是透過這一群小人物來完成的。正是基於這樣的內容,我想遲子建才採用了環形鏈式結構,這種設計別具匠心,巧妙機智。依據不同的內容來構築不同的結構,本應是文學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事實上卻並沒有多少作家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而遲子建透過自己的作品告訴了我們:她能!

  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在長篇小說寫作中很善於以小搏大的作家。在她的幾部長篇代表作中,時代是大的,時空是大的,事件是大的,雖也有些“大”的人物,但能夠給讀者留下更多記憶、更多想象的則還是那些“小”的人物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偽滿洲國》記錄的那段歷史不可謂不大,兒皇帝儀在歷史上留下的聲名也可謂“顯赫”,但在這部洋洋60餘萬言的長篇中,躍然紙上更多的則還是那些小人物的群像;《額爾古納河右岸》作為第一部透過表現溫克族一個部落的式微,而反思文明程序的長篇,主題當然是沉重而哀婉,但作者偏偏要透過一位年逾九旬的酋長遺對自己愛情的溫回憶而呈現;《白雪烏鴉》以發生在上世紀初哈爾濱的那場大鼠疫為主線,其對當時生活影響之震驚我想不會亞於正在非洲大地上肆虐的“埃博拉”,雖也有達官和名醫串場,但主角依然是一群小人物;到了這部《群山之巔》,時間跨越幾十載,而這幾十年恰是當代中國發生劇變的時光,然活躍於這塊巨大時空天屏上的卻無一不是小人物,從辛七雜辛欣來到安雪兒安平、從繡娘單四嫂到李素貞唐眉……他們在流逝的歷史長河中不會留下一絲痕跡,但正是他們撐起了這巍巍的“群山之巔”。

  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很善於將生活用文學方式呈現出來的作家。也許有讀者會反詰:這不是廢話嗎?文學和生活什麼時候又割裂得開呢?道理的確如此,但道理卻未必等同於事實。特別是在當下,我們的閱讀實踐中經常會遭遇這樣兩種情景:一是作品中的生活資訊並不缺乏,但也僅僅就是生活資訊的堆砌或是一個個看得下去看不下去的故事而已,這類作品或許可以叫作不缺資訊缺氣息;另一種則是作品變成了文學技藝的大秀場,通篇看到的只是蒼白的炫技,其實說模仿更準確,生活資訊則稀薄得可憐,這類作品或可稱之為不缺技藝缺生命。而遲子建的作品則一方面是密度不小的生活資訊,一方面又是靈巧的文學呈現,《群山之巔》可謂這方面的.範本之一。設想一下,如果濾去這部長篇的文學手段,作品中的生活資訊該是如何的密集與破碎,而現在經過遲子建的妙手編織,閱讀的感受立即就變成了舒緩與意味。這才是美的文學與美的小說。

  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小說寫作的多面手。在中國文壇的小說寫者中,短中長三頭並進者不少,但像遲子建這樣均獲得成功的的確不多。其實專注於一點而成就卓然就很是了得,如同歐·亨利、契訶夫一輩子專注於短篇,也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世界級大作家一樣。我想說的是:對作家而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獨特的才華稟賦而未必需要四面出擊,能夠像遲子建這樣精通十八般兵器者終究不會太多。

  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告訴我們的當然不止於上述四個方面,但僅此四點就已從不同方面對我們的文學研究提出了一個課題:這是一個有著研究價值和值得研究的作家。之所以值得,是因為隱藏在遲子建的文字背後,有值得琢磨,值得望見的東西。面對這樣一位作家,文學研究者實在需要認認真真地從閱讀與體驗做起,而不是從空洞的理念與套路出發。那種缺乏體溫的研究,永遠進入不了優秀文字豐饒的內在世界。

  【遲子建《群山之巔》讀後感篇二】

  在文學圈,遲子建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最具才華、最勤奮的作家之一。元旦伊始,她的《群山之巔》顯得格外引人關注。這次,遲子建再度將深情悲憫的目光,投向中國北方蒼茫的“群山之巔”,講述在那裡發生的勾人心魄的人間故事。

  《群山之巔》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北方一個叫龍盞的小鎮,既有史詩的壯闊,也有詩意的抒情。一個個身世性情迥異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巔各自的滾滾紅塵中浮沉,愛與被愛,逃亡與復仇,他們在詭異與未知的命運中努力尋找出路;懷揣著各自不同的傷殘的心,努力活出人的尊嚴,覓尋愛的幽暗之火……小說構建了一個獨特、複雜、詭異而充滿魅力的中國北方世界。“紅塵中的精靈,白雪下的罪惡,群山之巔的太陽火。”小說的腰封上,用三句話總結了小說所描寫的那些平凡而又奇異的人物和故事。

  遲子建有一種誠懇的力量,她的作品總是讓人感到溫暖、看到希望。《群山之巔》中的每個人,如屠夫辛七雜、“小仙”安雪兒、執行死刑的法警安平、殯儀館理容師李素貞,以及繡娘、金素袖等,骨子裡都是孤獨、沉默的,都是心裡有事,不知道怎麼說,也不知道說給誰聽的人。但幸虧遲子建讓這些沉默的生靈,發出聲音。細讀她的作品,優美而柔婉、大氣而平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同時不乏靈韻和深刻。她的寫作,徹底洞悉了人世間的“溫暖和愛意”,真正賦予了生命的美麗與莊嚴。

  “她使鑿子,如同使了多年的筷子,靈活自如。她瘦小的身體裡,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埋藏下無窮的力氣,斧鑿在手,如握筆管,輕盈自如。安雪兒俯在碑上悉心刻字時,就像棲息在船上唱歌的夜鳥。”此刻,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世俗中的小事情,平淡如水的文字中透著蒼涼,也裹著溫情。

  對遲子建來講,小人物是文學的珍珠,即便是寫到大人物,她也會用小人物的思維去寫。她從未改變對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書寫,在《偽滿洲國》裡寫到儀,寫到宮廷的生活,她也用寫小人物的筆法。《群山之巔》同樣關注了小人物的尊嚴。在她筆下,對人物描寫的溫情中不失批判,對城市變遷的批判中不失溫情。遲子建曾坦言:“我覺得小說家很像一個修行的人,雖然穿行在華世界裡,但是內心會有那種在深山古剎的清寂感。”對她來說,內心的“清寂感”帶給她的不是孤獨,不是迷失,而是信仰、堅守和溫情。

  在遲子建的寫作中,以描寫小人物與大時代千絲萬縷的關係見長,如《偽滿洲國》寫的是東北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額爾古納河右岸》寫一個民族的消失,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巨大演變,《白雪烏鴉》中的鼠疫是1910年發生在哈爾濱的一場著名的災害。在《群山之巔》中,人物依然是小人物,背景卻是當下。她將目光投向心中的故鄉,因為這裡有她不會枯竭的靈感泉眼,是她的心靈治癒之所。社會變革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新規,在故鄉施行所引發的震盪,她都能深切感受到。

  遲子建說,群山之巔的其中一層含義即是“小人物的尊嚴”,“每一個卑微的心都想努力活出人的樣子,這個長篇可以括我努力的方向。”所以,她寫到結尾那句“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能聽見誰的呼喚”,她的心是抖的。

  米蘭·昆德拉曾說:“小說存在的理由是要永恆地照亮生活世界,保護我們不至於墜入到對‘存在的遺忘’。”以此打量《群山之巔》,不難覓到遲子建的創作旨意:讓溫暖永恆地照亮生活世界。這是遲子建的希望,更是我們的追求。

  【遲子建《群山之巔》讀後感篇三】

  看完《群山之巔》已是凌晨1點多,匆匆睡下後,第二天醒來仍舊為小說中人物感懷,心口積下了厚厚的陰雲。

  與以往一樣,在遲子建的小說中有倫春人、北國的雪、月光和黑夜,有她擅長的溫暖人心的風景描畫,和底層人物間的相濡以沫,也有現實生活中社會事件的融入。整個小說在因果報應的迴圈中展開,可悲的是,好人也不能安靜地過著舒適的日子,在命運的黑色玩笑中,體味人生的無奈。在《群山之巔》中,遲子建有刻意製造悲劇的痕跡,小說中的人物沒有一個能夠安寧地過日子,逃脫命運的韁繩。

  遲子建有她特有的文風,將細碎生活寫成溫暖的詩篇,刻畫平淡夫妻的體己生活,將自然風月描繪成可愛的精靈。我想這和她的感情生活有關,與她熱愛風花雪月有關。她筆下的雪、月風情萬種。這是認真生活的人的幸福感。工作後找的第一個住處有一扇小窗,可我從未藉此看過外面的月亮,現在的住處窗子足夠大,但也沒認真品味過月光的柔情。

  《群山之巔》的開頭,辛七雜以特別的形象出場,用凸透鏡採集陽光,點燃樺樹皮,再點燃菸斗。辛七雜的亮相迅速激活了整部小說。開始了“在群山之巔的龍盞鎮,愛與痛的命運交響曲,罪惡與贖罪的靈魂獨白……”辛七雜從誤會、排斥父親,到最後理解、接納父親,的性格、充滿農村式的大男子主義,又透著農村式的善良。為養子的過錯贖罪,在再次追求愛情中躊躇。辛七雜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人物,同時也被賦予了悲情色彩。

  小說描寫的人物眾多,但個性鮮明又打動人心的不多,有的因為著墨過少而沒有突出人物性格,像是人物聚合的大雜燴。唐漢成是龍盞鎮的鎮長,我想這個人物的性格有作者代入的部分,熱愛自然,像保護小雞的母雞一樣愛護整個村莊,免於受人為的破壞。處心積慮地阻止村莊被城市化,遺落原始風景。但感覺這個人物的刻畫還是欠火候,不夠極致化或者也沒有生活化 。

  安雪兒的命運起伏寄託命運無常的真諦。但作者更多地是從外在變化、外人的評價來說明安雪兒的變化,略顯遺憾。安雪兒被強後的心理療傷?她是如何接納小生命?最後對罪大惡極的辛欣來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有怎樣的內心糾結?這些都沒有道明。

  與小說開頭相比,結尾有點潦草,陳金谷的貪腐案如何被發現?雖說小說不必事無鉅細,但有著過於明顯的情節設計感,還是令人覺得突兀。

  結尾安雪兒被侵犯,蒼茫大地間,“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能聽見誰的呼喚 !”令人扼腕嘆息,倒是震撼。

  群山之巔,除了地點發生在群山之上,小人物也有巍峨這一點呈現得不是很明晰、連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