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國脊樑”》閱讀理解訓練題及答案

《農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國脊樑”》閱讀理解訓練題及答案

  農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國脊樑”

  張燕

  他們,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民,從離開農村到城市謀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被貼上了“農民工”的標籤。這個標籤在任何一個大都市,都意味著“底層”。

  在“7·21”那場61年難遇的暴雨狂瀾中,他們靠血肉之軀,擰起一根大繩,跨過6車道寬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線”,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眾。332個生命從此交匯、和鳴。

  暴雨中,長繩搭起生命線

  如果,沒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車、CBD的精英階層……很難和他們的生命交集。2013年7月21日那場暴雨,卻以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將這一切改變。

  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崗窪路段嚴重積水,最深處達到6米,數十輛汽車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脅。

  漆黑的雨夜,不斷上漲的洪水,逐漸被吞沒的汽車……一切,都讓被洪水圍困的人們,無助而絕望。大雨中,150名月薪僅3000元的農民工,光著腳丫踏著冰冷的洪水而來,他們拋下救生圈,結起繩索,伸出他們溫暖而有力的雙手,為被困的人們搭起了一條生命線。

  幾天後,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崗窪附近的工棚裡,7月21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人李尚富,回憶起自己最初到達現場所見到的險情時,仍忍不住發出了“我的天呀”的驚歎:高速路已經看不見了,就見到幾輛大巴車還露著車頂,上面站滿了老人、小孩和婦女,有不少人膝蓋受了傷,血正順著小腿流。“我腦袋一下就空了,轉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

  當時整個工棚裡就聽見一陣齊刷刷的開門聲,跑步聲,不到一分鐘整個工棚就空了。

  “水不僅深,還很急。”李尚貴說,“當時的情況,要游過去一個個將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體力肯定不夠。只能由我們跳進水裡,每個人佔一個固定點位,將被困的人傳出來。

  為了防止被水沖走,我們下水的人還得有東西可以抓住才行。”這就意味著若要成功救人,還必須有人先帶著長繩的一頭跳進水裡,游到大巴車處,將繩子拴到車上,而繩子的另外一頭也必須拴在高速路旁邊的鐵絲防護網上,才足夠牢固。情況緊急,來不及回去取鉗子,工友們一聲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東側的防護網拽開了一個口子,把繩子拴在路邊的電線杆和大樹上。

  農民工兄弟們用最原始的辦法,依靠拴在大巴車和防護網上的長繩,在1 0多米寬已成“河道”的高速路上,將被困的人們一個個送到岸邊。

  男人們在水裡泡著救人,女人們則在岸邊將獲救人員一一送往工地,並拿出自己的乾淨衣服為他們換上。

  事後統計,當晚共有150名農民工參與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員超過200名,留下名字的182位。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溫暖

  經歷過,你才會知道當時的情景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豔芳說,直到現在,她還感到後怕和感動。

  那一夜,尹豔芳和4個孩子從積水的車中逃生後,爬上了一輛大巴車車頂。漆黑的雨夜,不斷上漲的洪水,眼看大巴車逐漸被吞沒,尹豔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樣,在驚恐和疲倦中慢慢絕望……

  就在這時,農民工兄弟趕來了。回憶當時的情景,尹豔芳還清晰地記得當孩子們被救走後,自己也被一個民工兄弟從車頂抱了下來,“在水中我感到有雙手託著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如今,尹豔芳充滿了感激:“如果不是民工兄弟來救,恐怕我早就死了。專案部還將工裝分給我們禦寒,那件工裝我會永遠珍藏。”

  被救者賈先生事後給恩人們送來錦旗。他說自己一直在反思:自己曾經與滿面塵土的農民工擦肩而過時,眉頭難免會皺一下。然而,在生死關頭,卻是這群被都市人認為是底層、是城市灰暗群體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他們就不會再有我。”

  可是,面對被救者數不清的感謝,甚至希望酬金相謝時,這群英勇救人的農民工卻回答得異常樸實。

  問起為什麼要救人,四川小夥李川南眼睛裡一片清明:“怎麼可能不救,人命關天啊!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們去救人的時候他們也提錢,說多少錢一個人。我們就說我們不是來要錢的,是來救人的。我活了23年,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讓杜金榮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橋時,很多人不停地說“謝謝”。他說聽到那聲“謝謝”的時候,自己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好像這麼做得到了別人的認同。

  在救人民工中,李尚貴和妻子何責容以及兒子李春茂這一家三口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搶險救人的'那一刻,年僅22歲的李春茂當時並不知道父親跟自己一樣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5點,獲救人員差不多都相繼離開了工地,他們一家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報平安。現在回想起來,父子兩人都希望當時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為他們心裡都清楚,對方水性不好,在那種情況下下水救人,是冒著巨大風險的。

  “可當時那種情形,看到車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還能攔著他不去救嗎?”李春茂直白中透著樸實。

  “出門在外,就該相互幫助。”這是在救人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表述。

  (四川新聞網,文字有刪改)

  1.請結合整篇新聞,分析導語部分的作用。(4分)

  2.新聞主體部分主要從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憶兩個角度展開,請簡析這樣寫的好處。(4分)

  3.作者為什麼選擇李尚貴一家三口作為主要的採寫物件?(4分)

  4.這篇新聞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請結合文字談談你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

  1.(4分)概括主要新聞事件,以農民工勇救被困群眾的感人事蹟引發讀者強烈的閱讀慾望;(2分)以農民工的底層身份和他們捨己救人的無私奉獻精神進行對比,高度讚揚其崇高的精神境界,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2分)

  2.(4分)兩個角度相互印證,便於全方位地再現救人的典型場景,豐富了新聞內容;(2分)當事人的敘述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從而使新聞更有現場感和感染力。(2分)

  3.(4分)李尚貴一家三口能代表不同型別(夫妻、父子、母子等)的救人民工,是整個救人群體的縮影,更具典型意義;(2分)一家三口雖然彼此擔心對方,仍不顧個人安危與家庭利益,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他人,其形象閃爍著人性光輝,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2分)

  4. (6分)(1)農民工身處社會底層,被人漠視,但卻能急人之困、解人之難,有責任心,勇於擔當,義無反顧,堪稱中國的脊樑和時代的楷模,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2)農民工助人為樂卻不求回報,平凡本分中見偉大,樸實無私中顯光華,彰顯了人性的光輝,極具感召力,有利於構建時代的核心價值觀;(3)農民工的壯舉溫暖了人心,感動和激勵更多的人學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有利於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和諧;(4)農民工的行動震撼了人們的靈魂,發人深思,引人反省,改變了人們對農民工的偏見,啟迪人們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能夠結合文字,自圓其說,也可得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