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1

  朱先生的這本書非常經典,已經不用多說。雖然當時這些信件的物件是中學程度的青年,但對於時下大學生也有相當的意義。此書迥異於當下心靈雞湯,雖然也是勸人沉著奮進,但字裡行間的真誠卻清澈見底。

  重讀此書,還是有猛醒。猛醒於常常疏忽之處,猛醒於時時懈怠之時。

  朱老先生談及了很多個方面,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至始至終,卻只用一個態度說話:勸誡青年朋友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及自己,切勿盲目隨從世俗,貪圖近利。朱先生概括了一下時下青年的毛病: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仔細想來,呵呵,現在的我們不也如此麼?

  既知病根,當開良藥。然而良藥苦口,青年朋友多半不怎麼愛吃。

  一、談讀書

  談讀書,老生常談,卻不得不時常談談。讀書是頂重要的事情,相比較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而言。讀書三件事;一要有興趣,二要堅持,三要讀好書。朱先生談到推薦書這一件事,這委實是一個問題。“個人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怎麼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書,供天下無數青年閱讀,並讓他們有趣味,讀後發生效力?”有了自己的閱讀興趣,根據自己需求去選擇,才是正路。興趣起來了,才好根據自己愛好選擇,或者尋求某個領域的推薦書籍。堅持不必再說,萬事離了堅持都不見成效的。讀好書,很重要。然而也不得不走走彎路,讀一些無聊沉悶乾澀的書,總之,先培養起來興趣罷!

  二、談動

  愁生與鬱,散愁在動。人本是自然生長衍化,本性好創造發展,好活動蹦跳。潤之有名言: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這絕對是一個實在話,精神和肉體的聯絡,往往比人想象的更為緊密。無聊愁悶,這也是青年階段時常的感受,多打籃球網球乒乓球,多爬山攀巖腳踏車,往往自愈。

  三、談靜

  此處所說“靜”,不是呆呆坐著不動,更不是室內電視遊戲推塔。此處它指的是“感受”。換句話說,它指的是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能於平常處見到普通人見不到的東西,能領略覺察自然和人性的美。朱先生引用一句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仔細想來,這本是極普通的半池子死水而已,朱子感受發散之下,竟然能領略如此意境!靜中非靜,思考聯想;悟中有悟,趣味自來。

  四、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於時下我們已經是個歷史詞彙了,略去不提。至於政治問題,我們在這樣一個美好和諧的祖國大家庭,齊心協力共奔中國夢,哪有什麼政治問題呢?同樣略去不提。

  五、談十字街頭

  這論題本來自《走向十字街頭》一書。作者闡發開來,遂成文章。寓意一是提倡哲學與文藝多多跟現實生活接觸,二是學術思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的十字街頭。然而,一走出來,就有矛盾。朱先生說的是,哲學文藝之類跟習俗傳統之類的矛盾,說的是怎麼打破偶像追求自由之真我。時代的差別於此顯現,當下網路時代,八十年後的今天,人們竟然絲毫不再顧及所謂的習俗傳統,每個人都想在網路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思考不傾聽,執著於表達自己觀點,魯莽叫囂之輩大有人在,徹徹底底的淪落在十字街頭之中。也未嘗不是另一種悲哀罷了。

  六、談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這真是一個無比超前的概念,用在時下,絲毫不顯得過時。因為現在的人們,真真正正的生活在多元宇宙當中。

  “個人資稟經驗不同,而所見到的宇宙,其種類多寡,量積大小,也不一致。”這句話真是真理一樣的存在,當時社會如此,現今更是一樣。朱先生提及“科學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美術的宇宙”“戀愛的宇宙”,每個宇宙自有其一套判斷標準,衡量價值,絕對不能混淆亂用。用自己的標準來審判別人,本是人類最大的誤解之一。然而人總是這樣,習慣傾向於這樣。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跟你對話的這個人未必跟你處於同一個“宇宙”當中,你們之間未必有共同的三觀體系,你怎麼能要求別人呢?如果意識踐行這一點的人多起來的話,這距離“真善美”是世界真是越來越近了呢。

  七、談升學與選課

  升學,選課,這一問題實際就在於如何選擇。現在高考完畢,分數線陸陸續續出來,很多同學也為此頭疼不已。如何選擇一個又有前途又有錢途,還體面受尊重還能顯得高大上的專業?這個問題在朱先生看來是第二重要的問題,第一重要是生活,無論做學問做事業,都是為生活而服務。於我看來,這也是第二重要的問題,第一重要的是興趣,無論哪個專業課程,只要感興趣就夠。任何專業技能都算是看待世界的一個視窗,當你到的高處,看到世界大同小異。所以,先考慮興趣罷!

  八、談作文

  作文,看似是寫文章,實際是如何用語言將自己所見所想表達出來。這樣一種能力重要之處不顯,但處處用得到,處處顯示你的水平。如何寫作的技巧,可以在網路上搜出幾百萬條,認認真真去練去堅持,總能有進益。妄想大師神人傳藝,一朝悟通,寫出絕世好文,純屬空想。

  九、談情與理

  理智與情感這樣的大問題,在一章文字中談清楚是絕無可能的。朱先生觀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此話也是朱先生個人觀點,讀者未必要細細追究。生活繁複紛雜,日子磕絆順逆,哪是一句感性理效能說清楚的?無非是就事論事而已了。人生既然把生活作為第一要務,就斷斷不能只有理性,不能做教條刻板冷靜冷酷的機器人。但要完全隨著感性的野馬狂奔,一忽兒東一忽兒西,也是不可想象之事,還是二者兼得的好。

  十、談擺脫

  生命路上有千萬條歧路,實際卻只能選擇一條去走,有所取必將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即走上了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最後不免差誤時光。這就是不知道擺脫的毛病、

  這個道理很重要,卻最常被人忽視。時常見到聽到人說,不喜歡什麼工作或者事物,卻又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喜歡的東西,卻沒有勇氣去追求。這可以說是缺乏“斷舍離”的勇氣,將時光浪費在鬱悶抱怨之中。這樣的情形常見到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地步,覺得誰能盡如人意呢,都是這麼混過一生了唄。不能擺脫,這樣的悲劇是由自己造成的,不是外界所加,是人自己給自己上刑具,於通透達觀者看來,是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呢?

  十一、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朱先生在盧浮宮看到的《孟洛裡莎》,就是達芬奇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吧。這件驚世駭俗的名作,朱先生用這樣一句話形容:於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然而在他長久的沉浸於此畫的意蘊中之時,過來一群遊客,蜂擁的擠在畫前,隨意而又驚歎的讚美幾句,又匆匆而去了,朱先生感慨頓生,人啊,真是太浮躁了。

  是啊,人類,你的名字叫浮躁。效率越來越是人追求的指標,更快更好更有錢,已經不約而同成為人類衡量成功與否的尺距了。不能深入,不能耐住長久的寂寞,貪容易而惡艱難,這不僅僅是青年的問題了。很少有人能耐著性子看完一本厚書,很少有人能堅持一門技藝十年以上。人人都知道這樣不好,可是願意改變的有幾個呢?

  十二、談人生與我

  人生,這個問題人人有自己觀念看法。於朱先生看來,有兩種看待方法:一是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一起玩把戲;二是把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別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前臺時候,親身體驗生老病死草木蟲魚,順其自然按其本性,不在生活以外尋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尋求生活目的。後臺時候,看待他人如看待圖畫小說,於中細細品味趣味,咂摸其中悲喜,瞭然趣味在心。朱先生這樣的態度已經是真正的達觀了,不惑不從,始終有自己一個人在。然而,現在很多人的人生卻沒有自己,他想的總是別人,別人會怎麼看我,怎麼想我。他行動就像演戲,說話就像排練,對著妻女也是裝腔作勢一番。這樣的人生委實不值得一過,沒有切切實實的用自己去觸碰冰冷和炙熱,拿著套子封起自己來算是什麼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是國民閱讀經典書目中的一冊。雖然書小且薄,不過百十頁,但書中引人思量的地方卻不在少數,比起時下網路上灌水文章,更是不可相提並論。重讀此書,略為書記書評,也算是力求避免走上“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路上的一步吧。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2

  值得思考的一章。

  葉楚傖先生曾說,如今中國在學者只言學,在工者只言工,結果弄得沒有一個在國言國的人。

  惲代英先生又說,中國從孔孟後,學生看過兩千年的書,講過兩千年道德,卻仍然無補國事。所以讀書講道德都沒用,一切青年都該加入戰線去革命。

  凡有學潮發生時,你去一個店鋪或一場會議,大家竊竊私語的不外乎“學生不讀書,而好鬧事”這種話。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整頓學風”,管理嚴查。

  這三派主張,你怎麼看?

  如今中國的弊端就在於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之事而空談愛國,結果學無所成,國也沒救好。

  從歷史來說讀書無用,難道法國革命只是羅伯斯庇爾的功勞而盧梭沒有影響嗎?俄國革命單是列寧的功勞而寫《資本論》的馬克思沒有影響嗎?辛亥革命未成功,不是制度革命未成功,正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應該承認的。

  中國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動人“類我類我”。比如我愛談國事,就藐視你讀書;你喜歡讀書,就藐視我談國事。我對於讓青年拋開書本去革命不敢苟同,將參與愛國運動為大禁的學校也未免太矯枉過正。

  讓教育與生活絕緣,從學理上就說不通。因此,救國讀書都不可偏廢。

  但救國並非空談革命,喊口號喊到聲嘶力竭,帝國主義仍然在擴張。想起有北方人譏笑兩個南方人站在門口吵架,互罵一氣卻一拳不揮,最後各自散去。如今微博裡這樣的正義之士少麼?熱點事件討論兩三天後就沒了熱度,每次出事都會有人感嘆:真不知是網友不出門,還是路人不上網。

  孫中山談自己如何想起革命時說,他少年時在香港學醫期間喜歡散步。香港街道真乾淨,那麼我香山縣的街道就不該那麼髒。他回到香山縣就親自去做清道夫,居然把門前的街道打掃乾淨了。因而他想到,一切社會的汙濁都應該,都可以如此情理。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別人不管的,我可以做些小事。別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從勤勤懇懇當老師做起;別人提倡國貨,我只能去鄉下辦個小工廠;別人喊打倒軍閥,我僅僅能勸自己的兄弟別參軍;別人登報譴責賄選也沒用,我只能集合同志,出力與鄉紳死鬥,不讓賄賂的勾當發生在我們村縣……大事小事,都是人做出來的事。

  丟掉學生架子,到民間去。學生自成一種特殊的階級,社會待你我改造,而社會早已把你我當成眼中釘。一般學生有幾個配談革命?吞剝捐款的學生是否充當過大會代表?勾結鄉紳政客為亂學校的學生是否沒宣揚國教育尊嚴?向日本庚子賠款感恩戴德的學生是否沒有喊過打倒帝國主義?其實社會還算是客氣的,他們要寫學生的罪狀,還怕沒有材料嗎?

  希望你在談愛國、談革命前,默唸幾聲“君子求諸己”。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3

  特別精彩的一章。

  日本廚川白村有兩本書,《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頭》,書名值得玩味。

  從前士大夫喜歡清高名貴,力求與世隔絕,冥心孤往。但閉門讀書的成就難免空疏虛偽。近代學術都趨向務實了,提倡與生活接觸。學術思想是天下公物,流佈人間致使雅俗共賞,這是從象牙塔走向十字街頭的一種意義。

  然而十字街頭的空氣含有諸多腐敗劑,學術思想出了象牙塔走到十字街頭,不免流為俗化。老莊學說流俗化,成了道觀裡靜坐騙錢的道士;易經學說流俗化,成了街頭擺攤算命的江湖客;佛家學說流俗化,成了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禿頭肥腦的蠢和尚……你我有目共睹。

  誘惑太多。尤其是青年人,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顧象牙之塔。

  十字街頭上握有最大權威的是習俗。習俗有二,一是傳說,一是時尚。儒家的禮教,五芳齋的餛飩,這是傳說;新文化運動,西裝革履,這是時尚。傳說尊舊,時尚趨新,新舊不同,但都不能盲從。

  社會是專制壓迫的,不容自我伸張。九十九個人守貞潔,你一個偏不,就是傷風敗俗;可如果九十九個都是娼妓,你一個偏要守貞潔,也會被當成公敵,遭人唾棄。如今很多女人被稱作“剩女”,沒人要的意思,問一問年齡也不過是二十七八歲,年輕得很呢。那麼何出此言呢?是否是拿一百年前女人十四五歲就生子當作了標準?

  風化習俗造孽不少,但為了維持社會安寧,我們不能廢除它。人與人接觸,就會有問題發生,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須存在。習俗對於維護社會安寧價值巨大,但以維護安寧為唯一目的就未免大錯特錯。習俗是守舊的,社會是常新的,因此習俗時時需要被打破。

  人是一種賤動物。只喜歡模仿因襲,不樂意改革創造。因此維持固有風化不用人費力,可要打破點什麼卻不容易。打破習俗,你要以一兩人之力去對抗千萬人的惰性,所以習俗的背叛者比順從者更難能可貴!

  歷史的進化,都是靠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推動的,但等待他們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臺。然而世間不朽的也是他們,倘若沒了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烏煙瘴氣,悶死掉了。

  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的浮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浮淺頑劣的。最可怕的,是沒有在浮淺頑劣的環境中能夠不膚淺不頑劣的人。本著青年的勇氣,把一切市場偶像打得粉碎,並非叫囂魯莽所能做到的。叫囂魯莽還是十字街頭的作風,還是浮淺頑劣的表徵。

  祝你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時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克服障礙。不要淹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裡。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4

  本章也很精彩。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發展到極點,都會有它獨特的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的標準去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

  我們常見的宇宙有很多,這裡想說道德的宇宙。善惡正是這個宇宙的價值衡量標準,但道德的宇宙不是人生裡唯一的宇宙,故而善惡也不能算作一切價值的標準。比如在科學的宇宙中。

  科學宇宙裡,你決不能問物體向地心下墜是否符合道德,也不能說勾三股四弦五有些不仁不義。科學和道德有時候會相互牴觸,但須知科學家往往只顧著真理而不考慮社會信條。哥白尼日心說,達爾文進化論,在教會看來就是不道德,因為他們動搖了《聖經》和宗教。可我們都明白,這兩個人是科學宇宙中的巨人,對於道德宇宙中的譴責,他們無法左右。

  戀愛也自成一個宇宙。在戀愛的宇宙裡,我們只能問你愛我是否真純,不能問你愛我是否應該。而在科學的宇宙裡,生物學認為生殖對種族繁衍無比重要。在道德的宇宙裡,戀愛中存在個體的犧牲,犧牲巨大則伴隨著引誘的巨大,於是性慾本能在諸多本能中脫穎而出。人應該生存,故應該繁殖,所以應該戀愛。

  但我們都知道,在戀愛的宇宙中道理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戀愛,是因為兩個人相互吸引,這種情感的神聖不容褻瀆。此時,若是身家、道德、財產等觀念摻雜一分,則戀愛的真純就降低一分。

  真能戀愛的人,只是為了戀愛而戀愛,戀愛以外不復另有宇宙。

  事實是怎樣的呢?

  戀愛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並非不相容,但現實中卻往往有著大大的衝突。既然不能兩全,應該犧牲戀愛,還是犧牲道德?用道德宇宙的標準來看,選擇戀愛者是自私,應當受到攻擊,因為在道德宇宙裡,道德是最高標準。而用戀愛宇宙的標準來看,除了戀愛別無他求,不顧一切地私奔也是正常的事。逃不開道德壓頂還不敢私奔,則戀愛不真純。

  但你要知道,戀愛宇宙中戀愛是至上的,是神聖的,所以才更加難遭遇。

  道德宇宙裡真正的聖賢難遇難求,科學宇宙裡絕對的真理不易得,美術宇宙裡的完美作家屈指可數,戀愛宇宙裡真正戀愛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戀愛是人格的共鳴,自然應當以人格高下來斷定真純程度。被一般人誤會的戀愛,人們出於一時飄忽的性衝動而步入婚姻,時過境遷,色衰愛弛,這是冒著戀愛名分的縱慾。我為真正的戀愛辯護,不願意為褻瀆戀愛之名的縱慾辯護。

  祝你懂得戀愛的神聖,別在血氣未定的青年時盲目地以戀愛之名放縱慾望。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5

  曾經在柏邦妮的部落格上聽過朱光潛的名字,知道是一代美學大師。但是人的印象,總是要更具體的才覺得親切和親近。所以還是在看過《巨流河》之後,看過齊先生描繪的大師的課堂,其學問的深遠和為人的恬淡,才更覺得其人生坎坷令人動容。也是在之後,想要找他的書來讀一讀。

  既不是美術生也不是文學生的我,最後讀的是其他書友推薦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說來也好笑,社會不同於科學,彷彿真的是迴圈往復,前段時間才讀了胡適關於生活意義的文章,深以為然,在當下的社會也非常有指導意義。又讀了這同樣是在民國時期,由大師寫給年輕人的勸告,也是同樣好像是寫給現在的年輕人一樣的貼切。

  書名就可以看出,是載於報刊的十二封信。這些信裡,從談文章到談做人,也談到當時的社會運動。我自己最喜歡的是談動,靜和談擺脫的三篇。

  談動,說的是世間人的煩惱多因枯坐而起,能量不能有效的流動。所以開心稱作舒暢,不開心稱作抑鬱。覺得無聊鬱悶的時候不妨做一點實事,哪怕是打掃房間,搬弄花盆,在切實的活動中體會自己的力量,生命得以煥發光彩,就不會覺得殊無趣味了。

  談靜呢,承接上一篇,說的是生活更有趣味的人,是能在世事中體會到靜的樂趣的人。這裡的靜的樂趣,一句話“萬物靜觀皆自得”。世事忙碌的`時候,能夠有幾分鐘,靜下來看見花開,雲起,風吹過的那種妙處,就自然有一番天地。也就更能生出安靜恬淡的意趣。

  談到擺脫,說的是青年人總是覺得人生有諸多不如意因而煩惱。而其實所謂不如意,無非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人生總要意識到,有所得必須有所舍。既想得,又不願意舍,自然心中諸多抱怨不平。其實細想來實在是自尋煩惱。

  我買的書在這十二篇之外,另外附了幾篇文章。這些文裡也有幾篇非常好,比如談理想的青年,說到一個青年要有運動選手的體格,科學家的頭腦,宗教家的熱情,文藝家的胸襟。實在是非常有道理,有這些堪稱完美,擴充套件開來就是公眾號裡的一百篇心靈雞湯。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

  相見恨晚。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都25歲了。若是18歲讀到,不知道什麼效果。不過當時就算讀了也不見得能有什麼啟發。說不定會小和尚唸經。雖然18歲也不是小和尚了。既然如今人們壽命延長。30isthenew20。我就裝作青年來品嚐一下。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青年朱光潛和中年朱光潛。青年朱光潛是懷揣理想的,而中年朱光潛是困頓的。向中年的他學了一個詞,叫做孤臣孽子。朱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比如偉大的藝術家、哲學家。他認為偉大的人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情,畢竟近乎完人的人也是人,而不是超人。

  朱不是很讚賞有的人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居。他比較讚賞孔子的態度。孔子這個大聖人當然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大多數人都是碌碌無為的庸人,孔子卻不逃避庸人;他反問:我又不是飛禽走獸,不和人相處我和誰相處?『拋棄』庸人和『拯救』庸人,成了兩類人的分水嶺。我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確不準確,這個世界上的人“一部分人醉一部分人醒著”更貼切。而且醒著的人比想象中更多。不過每個人醒著的程度也不一樣。“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所謂醒著就是勤於反思。有些人活unexaminedlife有的人活examinedlife。有的人奉行『不要想太多』。而有的人想很多,並著書立說比如《孫子兵法》《資治通鑑》《紅樓夢》。

  這本書裡的話題非常多,每一封信我都可以回一封信。其中一封信談到他的友人兼晚輩自殺。我是這麼想的。痛不欲生。生無可戀。其實這樣的痛苦與頹唐是個人都體驗過吧。離開當時那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不能說不是一種解脫。何況死者的敏感超於常人,同樣的環境和待遇,可能會經歷更大的痛苦。但是朱想提醒大家,自殺並非唯一的解脫。朱認為,至少還有一種值得提醒的做法,那就是釋迦摩尼、耶穌、甘地的做法,他們與黑暗的世界抗爭,力求洗滌汙穢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朱光潛比莊子在更廣的人群中吃得開。因為莊子對大多數人的苦難和破碎的世界有置之不理的態度,而去過他世外高人的生活。而朱光潛是主張濟世的。不要自殺,要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成為黑暗中的光明,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朱說這是他青年時候寫的,難道是他20多歲寫的?80年後,我現在20多歲讀,共鳴的地方很多。時隔80年,絲毫沒有落伍的感覺。我不免好奇,我們這個時代思想的最前沿到底在哪裡?誰是我們的馬克思?他說當時的大學生想著出國,教育只是灌輸死的知識。有的學生雖然不喜歡所學專業,卻認為父母栽培不容易,還是在厭惡中應付繼續。他說選大學,要選一個關愛的環境,而不是老師和學生基本沒交流。如今盧浮宮的《蒙娜麗莎》還是80年前盧浮宮的《蒙娜麗莎》。80年前美國人看蒙娜麗莎像吃快餐一樣,只是80年後中國人加入了吃快餐的大軍。80年彷彿什麼都沒改變,但也不是。80年前周作人在世,朱還能和他通訊對話呢。80年過去,如今世界工藝水平是更高超了,知識的流通更方便了,可是人心成的長軌卻沒怎麼改變,所以他的書,甚至更早的書,依舊能帶給當代讀者不落後的啟迪。現在社會物質更豐富了,讀書的機會多了,但閒暇少了,青年們供房弄得疲憊不堪,會有更多的青年有條件有幸去領略朱一般的境界嗎?

  不知道朱光潛對男男相愛有怎麼樣的思考。王爾德的書他是讀過的。斷背山會在他心裡激盪起怎樣的感想?他當然是看到屈原的價值和悲劇性的。但他是怎麼看待他喜歡花草而且沉迷楚懷王的呢?老莊的書他是看的。朱會不會也用陰陽的視角去看待男男呢?我們當代的大學者們,請正視這個世界的潮流吧。人類的歷史是不是要開啟新的篇章了?

  他談到男女婚戀。他四十多歲的時候認為,婚戀是一種義務。在想結婚的時候戀愛是最好的。戀愛是為了結婚。結婚是為了繁衍後代。不知道什麼樣的閱歷,會讓他有這樣一個反思:把戀愛——婚姻——繁衍——義務做了一個繫結。至少還有“吸引——戀愛——快樂”這種模式吧。朱光潛應該也是喜歡看美女的。不知道他又怎麼看待婚外情。怎麼看待現在的openrelationships。其實很多人戀愛不是為了結婚生子的吧,或許就是喜歡戀愛的感覺,喜歡對方的性格、樣貌、才華等。他說不要『謀』戀愛,而要『遇』戀愛。其實也有道理,戀愛沒有那麼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謀也沒有必要謀。說是謀戀愛,其實都是謀戀愛以外的事情。

  朱光潛重感性、不落俗套、熱愛文學藝術、胸懷天下,是個有意思的人。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後感7

  與此書相逢,頗有相見恨晚之意。與此書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爺爺,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傷,並對我敞開了懷抱。我慶幸,在以後的時光中,可以和他在書中飲茶談笑,或許還可以在他懷裡哭一場。更慶幸的是,經過與他隔書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因為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潛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練的美文就在他不經意的說教中流洩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爺爺對小輩的呵護。看這本書時,自己正處於情緒低落期,莫名的感傷在讀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時煙消雲散,如同醍醐灌頂的恍悟。如此,這兩封信變成為對我感觸最大的兩封信。一封為《談動》,一封為《談擺脫》。《談動》中,我懂得了,動的生機所帶來的舒暢,排解了莫名的感傷。第十封信《談擺脫》則一針見血的點出人生的悲劇在於擺脫不了,沒有勇氣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勇氣和魄力拒絕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兩封封信是朱爺爺用來解脫萬千青年的傷感和悲劇的。莫名的傷感並非無狀,而是生機被抑鬱。生機重在動,多讀書,多做運動,在其中體會動的生機和舒暢。抑鬱和閒愁最苦都是情緒不洩反堵的表現。舒暢自然是好,抑鬱了又何妨?又何須遮掩,發洩疏匯出來,動起來,自會灑脫舒暢。在情感上疏通後,再談擺脫就再合適不過了。《談擺脫》是朱爺爺讀黑格爾討論悲劇的文章時所闡發的感想,得出了悲劇都出生於兩理想間的衝突的結論。如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辭職,儘管每天嚷嚷著要辭職,於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這恰如現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爺爺及時提醒了我,認準自己的目標,專注而又大膽的去追,捨棄旁枝末節。他讓我從悲劇與自怨自艾中醒悟。

  這兩封信所帶給我的衝擊力著實不小,但我單單把這兩封信拿出來或許不妥當。因為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為第一層面,密切圍繞青年的生活所給出青年自身修養的四個建議。第二層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開拓了青年思維,讓他們學會用更長遠的目光看待自身發展問題。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為第三層面,所談話題進一步昇華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斷和領悟美的能力,幫助青年直麵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淺薄的認知把這十二封信分為三個層次,這或許不恰當,甚至可笑,這只是我作為一名讀者自己的看法罷了。

  這三個層面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第一層如同與老爺爺話家常。他喝著茶,笑著,對我們說要多看一些書,學會排解心中的抑鬱,學會去感受心界的空靈,也要懂得讀書救國都不可偏廢。讀書是要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可以寄託我們的思想和興趣,不至於被外面的花紅酒綠所誘惑。除此之外,讀書是一種樂趣,就像是探險,從書海中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必須經過萬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與何人說。談讀書,是想讓我們學習,讓我們提升自己的境界。而處理好讀書與救國之間的關係,也十分重要。於是在第四封信,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提出了讀書救國都不可偏廢。

  第一層面除了學習,還講了心性的問題,談動和談靜。談動重在抒發,故而煥發生機,盡興而又舒暢。談靜重在感知,保持靈臺空明。一動一靜之間的哲學很是深奧,自我修養和陶冶情操,也就變得既簡單而也不簡單。青年既要有動的生機也要有靜的感知。

  第二層面略高了一些,首先第六封信是談多元宇宙,本以為這封信會很深懸,結果朱爺爺開頭說和青年談一談戀愛觀。他沒有直接從愛情講起,而是從人生多面的角度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的標準。人生自然是有多個宇宙的,有道德的宇宙,有科學的宇宙還有美術的宇宙,自然也有戀愛的宇宙。我們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個宇宙拋棄所有,那樣的人生是狹隘的,宇宙也是荒蕪的。每個宇宙都有相應的價值標準,如善惡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而戀愛的宇宙中價值標準是是否真誠而並非是否應該。有時,道德與戀愛可能會有衝突,更偏向哪一個宇宙就會做出相應的行為青年更應慎思。不可偏廢一方,從多元的角度審視自己,審視人生,審視宇宙。在談多元宇宙中,他不知不覺中為青年樹立了正確的戀愛觀。一是要思維廣闊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認真對待戀愛,真純是關鍵。三是不能沉淪拋棄一切。突然驚覺,朱爺爺潛移默化的談話功夫,可謂爐火純青。

  除了愛情,青年的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問題是升學和選課。做學問全靠自己,做事業也是全靠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先博而後精深。廣泛學習,並不是囫圇吞棗,淺嘗輒止。而是既擴寬自己的視野,也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和選擇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談到做學問就不得不談一談作文,朱爺爺十分後悔青年時期沒有多多寫作。他希望青年能夠多寫作,領略文章的藝術。另外,朱爺爺也提醒了我們,做學問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生活。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不能因為做專門學問,而忘記生活。

  第三層次,是最深奧與抽象的層次,是朱爺爺對人性,對社會,對人生深刻思考的思維火花。人性偏愛守舊,需要打破傳統的英雄;人性常常陷於理智和情感糾葛的漩渦,需要在堅守規則的同時,對世界保持愛意;人性偏愛效率和淺嘗輒止,需要慢下來,用心窺透人世的歡愛和人世的罪孽。我們處在的社會高度發展,但文明的細膩程度與中世紀有很大的落後。在社會的舞臺上,人們都在演戲。一種在前臺,同世人嬉笑怒罵,一種在後臺,冷眼旁觀,無悲無喜。

  這三個層次,如同思維綻放的煙花,步步升高,一朝綻放,驚豔四座。朱爺爺的語言不需華麗,便可雕刻出一個龐大的世界。我折服於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靈魂。願常和他飲茶談笑,隔書相望。

  這十二封信雖短,卻意味無窮。我一讀再讀,看不透紙上淺薄的文字中所描繪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讀再讀,不斷的去追尋字裡行間另一個世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