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支援與運動說課稿

人體的支援與運動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體的支援與運動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人體的支援與運動一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六章第一節內容,在課本58頁——64頁。本章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的第五個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安排了“人體的支援與運動”、“動物的行為”兩節內容。對於人和動物體而言,許多行為的產生都需要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透過運動系統來完成。所以本章節安排在生命活動調節的後面。

  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以問題探究為主線,安排了觀察人體的骨骼組成和觀察長骨的結構兩個活動,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討論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時,教材在編寫上還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和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

  2.描述人體骨骼的組成。

  3.透過觀察說明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二)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長骨的結構以及進行有關骨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體育鍛煉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

  3、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確定本課時的重點是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本節的難點是:長骨適於支援和運動的結構特點。

  二、說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學習生物知識,大部分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學生也從開學初的狀態進入了學習中段的狀態,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人體結構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基於以上的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利於進一步探討本節的知識。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主要透過觀察骨骼的組成和觀察長骨的結構來說明人體適於支援和運動的結構特點。因此本節的關鍵點是讓學生理解以下兩點:

  ①人體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

  ②人體適於運動的骨骼和骨的結構特點。如何突破這兩個關鍵點呢?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根據生物新課程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式學習。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是觀察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與此相適應,指導學生學習的.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片和影片並分小組討論的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四、課前準備:

  影片資料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匯入新課從問題入手,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活動的呢?然後請同學們都來摸摸我們皮膚下面那些硬邦邦的東西好嗎?這些東西在我們身體內起什麼作用?學生透過看、摸、思就能調動腦子裡已有的資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說出“骨頭或骨骼”,從而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激發起學生對骨骼的探究。

  (二)指導學生認識骨骼:

  新課程理念倡導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先採取比一比:對骨骼的認識知多少?使學生對骨骼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後播放影片人體的骨骼組成圖。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人體骨骼圖,使學生對全身的骨骼有個基本的瞭解,然後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人體的分部情況(頭、頸、軀幹、四肢),思考人體的骨骼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對骨骼的組成進行歸納總結並板書。

  (三)引導學生了解骨的特點:

  這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怎樣突出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呢?

  在讓學生觀察長骨的結構時,可以先讓學生想想人體長骨所在的位置,它應該承擔什麼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骨具備什麼樣的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當學生認識統一時,再讓學生觀察長骨的結構。這樣學生一開始就建立人體長骨是一箇中空的結構的概念。新的教學理念倡導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而不是看書去獲得。而這部分內容很是抽象,要讓學生動手做,在做中去體驗、去感受、去獲取知識有很大的難度。

  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在短時間內對實驗材料(動物的新鮮長骨)的準備有些困難,課堂上不能夠進行實物實驗探究。鑑於此我利用教材配套光碟這一資源,播放觀察長骨的結構演示實驗的影片,讓學生透過影片演示實驗來觀察長骨的結構,學生觀察時,教師先從形態上說明長骨的骨幹、骨端,然後指導學生從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長骨的各部分結構(骨膜、骨質、骨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最後由學生歸納,總結出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透過觀察這種形象逼真的演示,以及生活實際的感受,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逐漸領會骨適於運動的結構特點。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六、認識骨和骨骼的作用: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因此,不是說學生知道了骨和骨骼的作用就行了,關鍵是要學以致用,會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充分體現科學的價值。

  對這一內容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而是做了適當的調整。(因為我考慮到骨和骨骼都比較抽象,如果直接讓學生來認識二者的作用和區別難度較大,所以把這部分內容調整到第四個環節來認識)教師先質疑:假如人沒有骨骼,會怎麼樣?引導學生做“寫字”、“吃飯”、“翻滾”這些動作,看看哪些骨參加了運動。

  學生討論交流,認識骨和骨骼的作用和重要性。接著再向學生進行骨骼的衛生保健教育:請一名學生站在全班同學面前,向兩側、向前彎曲自己的軀幹,其他同學觀察判斷:請你說一說這位同學的姿勢是否正確?為什麼?師生共同參與作其最後的判斷。

  最後教師口頭敘述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1)如果不小心發生了骨折,還能進行正常運動嗎?為什麼?

  (2)發生骨折後,骨能夠癒合嗎?為什麼?

  (3)少年兒童的骨骼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你們知道怎樣才能使骨骼長得粗壯、堅固,個子長得高嗎?

  七、總結拓展:

  以“這節課我們對運動的主要實體—骨骼進行了學習,你還有問題想繼續研究嗎?”讓學生有一個向課後延伸的方向,形式可以是次要的,應該重視的是一定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學生只要能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們是在思考的,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有價值,老師也要肯定學生,肯定他提的問題,一定要滿足學生的表達願望。

  八、教學預測

  遵循上述的教學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活動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為:利用一些影片圖片觀察討論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一些應改進的地方,例如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面。

  九、板書設計:

  運用如下簡明扼要的板書將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便於學生掌握。

  第一節人體的支援與運動

  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骨骨膜

  運動系統骨連線

  骨骼肌骨髓

  二、人體的支架——骨骼

  頭骨

  人體骨骼軀幹骨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三、長骨的結構

  骨質:骨密質和骨松質

  總之,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這樣的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