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不接時我們去啃誰-雜文隨筆

青黃不接時我們去啃誰-雜文隨筆

  “啃老族”是指已經成年,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

  扎眼一看,這些人可真可恨啊。挑工作,大錢賺不來,小錢不賺,不願意吃苦。活該沒有工作嗎,可憐他們的父母生養了如此不孝的孩子。這些人的年齡據調查,大部分集中在八零後。23—30歲。這些人,扔在大街餓死也活該,誰讓他們自己不爭氣。

  可是你看看這句話,“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這足以說明啃老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能自力更生的只剩5%。其他的都要啃老。拋開30%完全啃老者不說,用我常聽見的話說,活該他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出苦大力,挨累!也不說那5%的諸如韓寒,郭敬明,蔣方舟之類不但不需要啃老,還能敬老養老的佼佼者,單單說那65%存在啃老問題者。這部分人,沒有完全啃老,但是自己所賺的工資根本不夠花,不說房子的問題,先從日常生活著手。

  作為一個正宗的80後,從小到大,常聽的一句話:“社會永遠是對的,錯的永遠是我們。”這句話是小時候欺騙我們最有力的謊言,是長大了以後,我們批判得最深刻,最狠勁的反動語言。年輕時候不懂,所以力挺這句名言,試著與社會接軌,忍受貪官汙吏,忍受所有比自己都富有的領導剝削,還樂呵呵的鞠躬敬禮表示尊敬。那個時候我們忍氣吞聲對待世間殘忍沒有人性的人和事。大人告訴我們,社會就這樣,等你見得多了就好了,再加上社會永遠是對的這句名言,我們就一句話說不出來了。現在想來,那個時候的家長,已經被這個社會折磨得麻木了,早喪失了爭取權利的.機會和想法。用句最通俗的話說,爭取了也是白爭取,啥用沒有。去哪裡能說清楚理?在你哪裡的大事,在別人那裡都是小事。長大以後,有思想了,一天比一天自信:自己沒有完全錯,有些錯誤不是由自己的本人所形成的,追溯上面的根源也無據可查。譬如說,我上學的時候,在大學,什麼都沒有學到。我該埋怨我的母校嗎?各個大學都一樣,不單單是我所在的學校。由此衍生了下面的問題:我們因為什麼都沒有學到,開始啃老了。

  不說那些沒文化,沒水平的。說說我們這些上過大學,受過高等教育的。也不說那些大錢賺不來,小錢不賺的。就說那些踏踏實實在一個單位打工的。不說那些一不小心,淪落到一個慘無人寰的單位的,就說工資正常待遇正常的那部分。不用我說,我估計所有的人都聽過,某某家的孩子,在某某單位工作。鄰居驚歎,不錯啊,真有出息,這回某某父母可享福了。知情者回復,白扯,自己夠自己花就不錯了。那孩子怎麼那麼大手大腳呢?哎,錢現在真毛啊,不夠花啊。我高中同學中,最有出息的一位,畢業於南航,就職與深航。剛畢業就5000。每每有人祝賀,他父親便深深嘆息,哎,反正不用我管了,自己能夠自己花。就是一分攢不下,助學貸款還得我賣苞米還呢。這位同學,上學時候非常節儉,絕對不是大手大腳的孩子。

  80後的錢都花哪裡去了呢?除了自己吃飯,正常的同學結婚,生孩子,還有一大筆隱形花銷是沒有人好意思提起的。那就是供給了那些完全比自己富有,完全比自己有經濟實體的掌權人。這部分人集中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尤其是事業單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明晃晃的規則。跟送大夫紅包道理是一樣的。送了未必給你什麼好處,不送會每天找你小腳。這部分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誰的禮都收,水平有限,拍馬屁功夫了得,工作幹得極少,講話極多,喜歡談自己當年。過年過節,兩瓶茅臺就上千,試問,現在事業機關都存在領導多的現象,也就是新人80後,只能送給別人禮,但是沒有收入的平衡,一色的都是逆差。領導都送一遍,少了一個也不行,送了不代表就能給你提幹,也不是就照顧你了,只是不找麻煩就不錯了。現在收禮的,對年輕人,也不是很講究,收禮不辦事者,大有存在。一個月工資3000的人,過年可能要送一個月到兩個月工資的禮,這些錢,去哪裡出?這部分老不啃,工作都幹不下去了,那樣變成全啃了。這是一部分,有病了,填東西都是啃老的原因。一臺電腦3000,普通80後工資2000,用什麼買?

  有些人,老人的條件也不好,但是四處舉債也要被啃。年輕人有錢朋友少,大部分沒有什麼積蓄,就是借,也沒處借。能啃老的人是幸福的,有些老人,辛苦了幾十年,不吃不穿的,攢點前,一點點的都給兒女拿出來了。等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父母老了,我們的孩子又成長了,我們該去啃誰呢?那麼那些社會財富都到哪裡去了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