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山導遊詞

大伊山導遊詞

  大伊山位於灌雲縣城,距連雲港市區約30公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大伊山的導遊詞,歡迎大家的閱讀。

  大伊山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古伊勝境仙居地、淮北平川第一山的大伊山。我是景區的講解員,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請允許我代表大伊山景區對各位遊客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大伊山的概況。

  大伊山位於灌雲城區,方圓10平方公里(其中山體面積5平方公里),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江蘇省政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把大伊山確定為蘇北第三條旅遊風景線中的一個重要景點。大伊山於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二級園林,2004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06年5月,灌雲縣委縣政府把大伊山景區納入全縣“一城一港四區”的戰略佈局,成立了大伊山旅遊經濟區管委會,東至鹽河、西至寧連高速、南至山前河、北至北環路這一區域歸景區管委會管轄,景區的發展駛入空前健康、快速的軌道上。同年,景區管委會聘請浙江大學編制了大伊山景區總體規劃,依託大伊山的旅遊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遊休閒區塊,將城市公園與旅遊風景區有機結合,打造優美的城市景觀,塑造“青山、綠水、雅居”的城市居住環境,形成高檔上規模的旅遊服務區。旅遊區分為八大功能區:一是我們現在的次入口和南門主入口等區域,作為旅遊商貿服務區;二是石佛寺景區,以弘揚佛教文化為主題,形成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遊覽區;三是洞天佛地仙緣區,位於大伊山南側,以神仙洞、白雲洞為主要景點;四是白鴿澗景區,以觀瀑、池、澗、崖為主;五是官印山景區,以古人類文化公園為依託,規劃建設功能於一體的遊覽區;六是歷史文化遊覽區,以大伊山石刻文化為重點;七是休閒體育活動區,山北、山西的幾個人工湖以及次入口北戀愛山附近。八是生態教育遊覽區,是在大伊山北側新規劃的,作為原生態保護控制區。

  大伊山與雲臺山一樣,同屬泰山支脈,它誕生於太古代,迄今已有20億年的歷史,它由12座山峰組成,這12座山峰分別是高腳山、官印山、鬥蓬山、龜腰山、放牛山、羊山頭、奶奶山、小金山、金雞嶺、小山圍、大山圍,最高峰在大山圍,海拔226.7米。

  如果從江南經長江駛入寧連高速或沿海高速北行,在江北平原上見到的第一座山便是我們眼前的大伊山。清代兵部尚書、漕運總督楊錫紱遊覽大伊山後,留下了:“海甸平無極,蒼然見此山。向東凝地盡,如帶有流環。雪淨梅剛瘦,風停竹自閒。馳驅猶未已,不敢問煙鬟”的美麗詩篇。

  大伊山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稱,她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大伊山因“華夏第一賢相”、我國美食和創制中藥湯液的始祖——伊尹晚年曾隱居於此而得名;第二種說法:認為伊尹晚年隱居大伊山東北的伊蘆山,西南方向的這座山比伊蘆山要大,稱為大伊山,西面一座山比伊蘆山小,被稱為小伊山;第三種說法是:孔子帶弟子子游(姓言名偃,吳國人)來到朐山觀海,看到南面的這座山,就對子游說:“你看到南面的那座大山了嗎?煙霧沉沉,聽說那裡有很多人生息,就象一個小國,你去那裡傳授禮樂,讓他們學道愛人。”子游便奉孔子之命來到山上向居民講授詩歌、禮樂,絃歌之聲便在這裡悄然掀起。人們為紀念言偃,就把這座山稱作言山,《山海經》第十四卷中記載:“在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座山叫大言山,是日月所出的山”,位於鬱州之南,由於言、伊音相近,久而久之,便演稱為大伊山了。第四種說法則是認為:大伊山因鹿而得名,大伊山上有梅鹿巖畫,鹿因山存,山因鹿生,鹿的暱稱叫伊尼,故稱此山為伊尼山,後轉稱為伊山或大伊山。

  其實,大伊山名字的由來,我們認為與“伊”字的形態和內涵及大伊山的形體有關,“伊”字為“亻”旁,“尹”含“山”型,與人相關的山才為“伊”;從字意上看,“伊”通常為代詞,第三人稱,多指女性,“伊人”即那個人,說明大伊山更確切地說與女人有關,是對“那個象女人一樣的山”的稱謂。如果從西南或東北二十里之外看大伊山,她確實象一個睡美人,頭西腳東,沉睡在大地上。那頭、頸、胸、乳、腹、腿、足各個部位形態逼真。不論從形上還是意上,都說明大伊山與女人有關。在大伊山東山石棺墓裡,挖掘出的死人骨架中,無一例外的都是女性;在大伊山上發現的早期巖畫中,我們能看到的也是女人巖畫,卻沒有發現男性的石刻。

  至於大伊山為什麼與女人有關,這裡還有一個傳說:

  在中國遠古時代,黃海地區年降暴雨,洪水氾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百姓居無定所,莊稼絕收。國王堯非常焦急,召集各部落首領商討治洪決策,決定派鯀到大伊山治理洪水。

  鯀接到命令,來不得細想,面對肆虐的洪水,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屯”的辦法,率領民眾在村子周圍建高堤、築大壩,意欲擋住洪水。可是,湍急的洪水勢如破竹,築堤設堰的土石受開採、運輸等條件所限一時供應不上,這邊建堤,那邊破堰,鯀在洪水面前感到束手無策,正當鯀一籌莫展的時候,從水裡爬出一隻靈龜,它告訴鯀:“天庭有一種叫‘息壤’的寶貝,只要你能拿到它,往大地上一放,息壤馬上就會鼓起來,積成山,堆成堤。” 鯀非常高興,他告別了靈龜,就向遙遠的西方奔去。

  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西方的崑崙山,見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將息壤賜給他治理洪水以拯救百姓,但息壤是天帝寶物,按天規嚴禁外傳,於是就拒絕了鯀的請求。天帝身邊有一個仙女,深為鯀一心為民治水患的精神所感動,也為百姓多年遭遇水災的境遇所同情,決定暗地裡幫鯀治水,於是她乘天庭守衛不備,偷走了息壤交給了鯀。鯀帶著息壤回到了東方,忙將息壤往水裡一放,果然,息壤立刻迅速膨脹,洪水漲一米,息壤就長一米,洪水漲十米,息壤就長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人們脫離了洪水的包圍,高興地又叫又跳,並開始耕種生產。

  天帝知道了鯀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將下凡,收回了息壤。命令雷部正神將這個仙女擊斃,屍體便墜落在我們眼前,變成了大伊山。她頭上的髻髫落到我縣境內的小伊鄉,變成了小伊山。

  還有一種傳說認為,伊尹晚年隱居在此時,為老百姓傳授農藝,帶領當地群眾戰勝自然災害,在當地被傳為佳話,也感動了上蒼。伊尹登仙后,就安葬在此,大伊山成為伊尹老人的化身,其精神得以永駐人間。

  在湖南衡陽縣東北面15公里的杉橋鄉,有一座四周峰巒環抱不高小山,這就是東晉著名軍事家、音樂家桓伊幼年在此地讀書習武和晚年隱居之地,人們稱之為“伊山”。 桓伊,字叔夏,小名叫野王(或子野),他不僅因參與著名的“淝水之戰”而名留青史;而且,他創作的笛曲《梅花三弄》流傳至今,在我國古代音樂史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江西省武寧縣宋溪鎮幕阜山腹地也有一座山叫伊山。

  這兩座山都叫伊山,與我們眼前的大伊山有無關係,未作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也歡迎把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大伊山景區的山門,也叫南門,是大伊山景區的主出入口。主體格局採用“覆鍾”的形式,寓“使天下皆達道”之義,整個面積八十畝。按規劃由南向北依次是:蓮花廣場,標誌著我們已來到佛教聖地;普渡橋,寓意進入佛教聖地,得以“慈航普渡”;開雲牌坊,這是景區的正式入口,由此,我們可以欣賞佛教建築群了;鏤月廣場,呈月彎形,月弓向山門合抱,承擔著遊客集散、休息、停留等作用,與開雲牌坊共同構成“鏤月開雲”之景,象徵太平盛世;山門,為佛教對地的第一道門,是朝拜大佛的主入口;放生池,這裡有兩個水池,中間相連,人與水面相近,裡面放養著魚、龜及蓮花等生物;松風堂,松風一詞來源於清《朐陽紀略》載大伊山“峰巒几席間”,取“萬壑松風”之意,將該院稱為“松風庭”,殿堂即為“松風堂”; 敬香臺,在這裡大家可以敬香拜佛;清晏臺,“清晏”取自九州清晏,安康太平之意。現在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伊山大佛了,我們伊山大佛是釋加牟尼坐佛,高三十三米,蓮花座六米,基座海拔三十三米,整體高六十六米。伊山大佛修建於2007年,於2009年8月開光。在大佛開光前後,大佛所在的石佛寺各殿也在緊張施工中,展現在遊人面前的將是一片莊嚴的寺廟和大佛。

  好了,拜完大佛,請大家跟隨我遊覽大伊山吧!首先請大家跟隨我從東面的次出入口進入景區,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題刻便是清代秀才相才75歲高齡時登大伊山後,寫下的《大伊山記》,全文內容是:

  “淮北平川,二百里始睹一山,曰大伊,故鄉北三十里。遠眺娥眉,近窺螺髻,非一朝夕安堵。或山北,或山東,峰巒在几席間,若不寄跡翰墨,無情于山水矣。是山崖巍特起,不露石骨,土與細草為安。中峰由南而北,西望如屏,極北白鴿澗,萬丈崖,峭壁難登。起小山曰鬥蓬,由南而西,北望如屏,負山居人。山盡起銳峰,曰羊山頭,坡有石羊。羊山頭北行,山谷居人。東山低谷可越山,山上石佛寺。中峰由南而東,北望如屏,翠微梓潼殿,山椒魁星亭,石蝦蟆。山斷石衢名夾山口,孤石名磨刀。山坡天齊廟,山椒奶奶廟在懸崖邊,仰望如一片孤雲間。廟東山椒,舟中遠眺,腫起為花子墳,至其處依然平坦。南坡日照寺,東麓 子街。夾山口北邱墓多,松楸盛。山脈轉折結穴古佛寺。兩山星拱一嶺,作案階左張總河詩碑,庭右千年松,有寄生樹,松根茯苓所染,山門外苓泉,甘美益壽。捻亂後,山椒砌石圩二,為避亂桃源。大圩在萬丈崖巔,小圩在花子墳東。餘老矣,杖懶扶節,屐慵攜蠟,唯憑枯管一枝,淡墨數行,與山靈結不解之緣而已。是為記。”

  全面概括大伊山的自然及人文內涵,成為後人遊覽大伊山、研究大伊山的綱領。南京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評審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中國書法培訓中心特聘書法教授孫曉雲女士欣然為此撰寫了全文。

  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先去瞻仰一下革命烈士。

  大伊山烈士陵園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這陵園裡長眠著十八位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戰爭而英勇獻身的烈士,請大家抬頭向前看,這一座碑上有“與日月同光”五個鎦金大字,其碑文是時任新中國內務部部長謝覺哉同志題寫的,它坐西朝東,早上沐著朝陽,晚上披掛銀輝,倍感莊嚴和肅穆。

  請大家隨我到陳列室,這裡存放著烈士的遺物、遺像,瞭解烈士的生平和事蹟。這裡就是參加1947年2月2日的大興溝戰鬥而獻身的十八位烈士的遺物和圖片。大興溝戰鬥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灌雲大地上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戰鬥。當時xx黨軍隊實力強大,來勢兇兇,而我軍主力已於1946年底北撤山東。留守的灌東辦事處,為堅持敵後鬥爭,抽調各區中隊,重新組建了四個連的縣大隊,但迫於當時形勢,只能在已被敵人佔領的各集鎮間的空隙地帶活動。1947年2月2日上午,當分散活動的縣大隊和陳樓、東辛、同興、四隊、楊集五區的民兵剛剛彙集的時候,就被敵人發現。國軍以三個團數千人的兵力向大興溝猛撲過來,而我軍雖有一千多人,但大部分是區鄉幹部和民兵武裝,即便是新組建的不足400人的縣大隊,也缺乏經驗,且裝備差,一場惡戰就此爆發。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一個白天,中共灌雲縣大隊指揮人員經過仔細觀察和精心研究,決定趁夜幕和對方全面發起進攻之前組織突圍。經過激戰,大部分人員跟著開路的三連從東北角衝出包圍圈,十幾分鍾後,留下擔任狙擊任務的一連,也從另一個方向衝了出來。當夜,全體撤出人員就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場戰鬥是灌雲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曲威武雄壯的戰歌,它粉碎了國軍企圖一網打盡我軍灌東區鄉幹部和地方武裝的陰謀,儲存了革命力量。人們也不會忘記在這場戰鬥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十八位烈士:戰士張德標,在自己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連長王惠如,在孫泉溝戰鬥中機槍手楊開和犧牲後,他衝到機槍陣地上拿起機關槍猛掃,打退敵人的衝鋒,自己卻不幸中彈犧牲;小通訊員杜恆亭,年僅17歲,腿被打斷時,他仍在地上帶血滾爬收集犧牲同志的子彈進行射擊,在子彈打完後被衝上來的敵人在胸部戳了4刀並割下了一隻耳朵,壯烈犧牲;同興區副區長張秉施,在撤退過程中稍微停頓回頭看看有沒有落下的同志,就被敵人子彈打傷了腰和腳,他用最後的力氣推開了前來攙扶他的兩個戰士,壯烈犧牲;縣大隊副大隊長郝光勝,年僅26歲,山西霍縣人,隨八路軍從華北一路轉戰到蘇北,在受傷之後還激勵同志們繼續戰鬥,雖被戰士們抬著突圍出來,但終因傷勢過重長眠在灌雲大地上,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獻給了灌雲人民的解放事業……

  如今,烈士陵園已成為灌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連雲港市政府的一個示範點。年復一年,每當清明節,附近的鄉村幹部和中小學生都到烈士墓上祭掃獻花,憑弔、緬懷烈士的忠魂和業績,年復一年,代代相傳。

  烈士陵園裡的青松翠柏常年陪伴著烈士的英靈,使得烈士在天之靈,看到今天灌雲大地發生的變化,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好了,讓烈士們好好安息吧!請大家用輕輕的腳步向外走。

  現在大家看到門口的這棵紫藤,它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紫藤又名藤蘿、朱藤,是優良的觀花藤木植物,一般應用於園林棚架,春季紫花爛漫,別有情趣,在我們烈士陵園門口,更具獨特風格。紫藤開花後會結出形如豆莢的果實,懸掛枝間,別有情趣。有時夏末秋初還會再度開花。花穗、莢果在翠羽般的綠葉襯托下相映成趣。

  李白曾有詩云:“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生動地刻畫出了紫藤優美的姿態和迷人的風采。暮春時節,正是紫藤吐豔之時,但見一串串碩大的花穗垂掛枝頭,紫中帶藍,燦若雲霞。灰褐色的枝蔓如龍蛇般蜿蜒。 難怪古往今來的畫家都愛將紫藤作為花鳥畫的好題材。

  請大家向南看,映入眼簾的是山林靜幽的意境,這是大伊山的一個顯著特點:幽。大伊山目前有各種植物上千種,其中珍稀植物數百種。路邊高大挺拔、冠大蔭濃、姿態優美的是樟樹林。樟樹是我們這一帶十分珍貴的樹種,有“樟樹不過江”之說,意思是樟樹在長江以北的成活率極低,而我們這裡的樟樹經過上百年的生長,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傳說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上京趕考時,順道登華山一遊。華山上有一座神廟,廟神華嶽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自從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後,一直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這天,她正在廟中吟歌漫舞,消磨時光,突然發現一個書生跨進了廟門。她急忙登上蓮花寶座,化為一尊塑像。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孃的塑像俊麗、溫柔、安閒,劉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啊!可惜這只是一尊沒有情感知覺的雕像。劉向懷著深深的遺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取出筆墨,深情地在牆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孃的愛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這個書生多麼英俊瀟灑,文采斐然,他對自己滿懷深情,而自己又何嘗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嘗不愛戀他呢?可是,一個是上界仙女,一個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締結姻緣呢?目送依依不捨的劉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靜了。她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對自己一往情深的人,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沉吟再三,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向劉向表白自己對他的好感、自己的身份以及願與劉向結為夫妻的願望。於是,便化為一民間女子,追上劉向,向他道出了真情,從而二人兩情依依,結為伉儷,恩愛無比。劉向考期將臨,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別之時,劉向贈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保佑三娘,發誓功成名就一定把三娘接到身邊並約定日後不管生男生女可以“沉香”為名。二人十里相送,難捨難分。

  劉向在京城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華嶽三娘卻遭難了。原來,這時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宮大辦蟠桃會,各路神仙均來赴會祝壽,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脫染病而留在華山。誰知,真情被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責怪妹妹私嫁凡人,觸犯天條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懲罰。三娘一身正氣,毫不畏懼,況且她隨身還有一件王母贈的寶物——寶蓮燈,此物是三孃的鎮山之寶,無論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寶蓮燈大放異彩,都會被震懾稱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敵,就令自己的嘯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際,把寶蓮燈偷走。這樣,可憐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暗無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

  一轉眼,沉香八歲了,也很懂事、很孝順,當得知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後,就發誓要一定把母親救出來全家團聚。他把想法對父親說了,劉向當然同意,無奈其只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嘆氣搖頭,沒有好的辦法,叮囑沉香長大後再說。沉香決心已下,告別父親後便獨自離家,去找母親。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華山。可是母親在哪裡呢?這個只有八歲的孩子,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淒厲痛苦的哭喊聲,在空谷迴盪,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好心的大仙,問明情由,深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鳴不平,可是也無可奈何。於是他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點下,刻苦認真的學習,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三變。十六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母。大仙稱他有志氣,並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騰雲駕霧,來到華山黑雲洞前。他大聲呼喚孃親,聲聲穿透重重岩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盪,百感在心。她知兒子已長大成人,一片孝心來救自己,激動不已,就將沉香喚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廣大,當年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敗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況且二郎神還盜去了寶蓮燈,兒子哪能是他對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飛身來到其二郎神居住的地方,向舅舅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覺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云裡霧裡,刀來斧往,山裡水裡,變龍變魚;從天上殺到地上,再從人間殺迴天宮;直殺得山搖地動,江翻海搗,天昏地暗。這件事驚動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仙姑在雲端裡看了一陣,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孩子,太無情無義了。於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鬥越勇,越戰戰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寶蓮燈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地動山搖,華山裂開了。沉香急忙找到黑雲洞,救出了母親。整整十六年,受盡了苦難的三娘才重見天日,她與兒子緊緊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後來,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職。從此,三娘、劉向和他們的英雄兒子沉香全家團圓,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啦。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儘管如此,二郎神還是愧對其妹妹及外甥,從此從華山消失了,因戀及華山之情,順著沉香劈出的山頭飛奔方向,來到了灌河口外的開山島並建起了“二郎神廟”隱居起來,過著凡人生活,由於開山是華山的一個小山頭飛落在此,山上沒有土,不長任何植物,二郎神整天與海天相伴,時間長了感到生活乏味,不時來到大伊山看看,這裡的風景讓他如醉如痴,山上草長鶯飛,生氣盎然,讓他留連往返,不忍離去。來的次數多了,二郎神又覺得這裡缺少一種高大挺拔可遮陽、香味四溢可怡情的樹種,於是,就暗地裡栽了幾棵香樟,如今這幾棵香樟樹幹高30多米,椏杈虯龍,偉岸挺拔,似碧雲華蓋。要不是神仙栽的香樟樹,怎麼能遠離它的生長習性而且又長得這麼好呢?

  後來,我們大伊山人,佔二郎神之靈氣,也試著在山上栽香樟樹,一栽就活,而且長勢非常好。時間長了便形成栽香樟樹的習慣,如果哪家生了一個女孩,就在門前栽一棵香樟樹,等到孩子出嫁時,把香樟砍伐下來,製作盛裝嫁妝的木箱,連同彩禮一道成為陪嫁品。要是哪家生個男孩子,就不栽香樟樹了,而改栽桂花樹,在樹下埋一瓶酒,等到娶媳婦的那一天,把桂花酒取出來宴請親友,酒醇味美,百里飄香。現在,我們大伊山還有桂花園,大家不仿沿著香味去尋找桂花園在哪?

  我們大伊山老龍澗東邊,就有桂花園。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桂花吧。桂花別名木犀、丹桂、巖桂,喜溫暖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不耐寒。適生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偏酸性砂壤土,忌鹼性土和積水。通常可連續開花兩次,前後相隔15天左右。花期9-10月。桂花葉茂而常綠,樹齡長久,秋季開花,芳香四溢,是我國特產的觀賞花木和芳香樹。桂花氣味辛溫、無毒,入藥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採摘新鮮的桂花可制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等。

  桂花的神話傳說很多,尤其是唐代小說中的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拿出桂花酒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毛主席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於這一典故。

  請大家沿左邊的遊步道往前走,眼前的這座山峰叫高腳山。為什麼叫高腳山呢?大家猜猜看。

  聰明的朋友知道了,大伊山遠看象一個睡美人,這座山正好是腳抬起的地方,不信,你們到西南三至五公里外往回看,一切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右邊大家看到的是石榴,石榴原名安石榴,屬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圓形,或略帶角狀,頂端刺狀,光滑無毛。葉對生或簇生,長倒卵形至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尖,表面有光澤,背面中脈凸起;有短葉柄。花1至數朵,生於枝頂或腋生,有短柄;花萼鐘形,桔紅色,質厚,裂片外面有乳頭狀突起;花瓣與萼片同數,互生,生於萼筒內,倒卵形,稍高出花萼裂片,通常紅色,也有白、黃或深紅色的,花瓣皺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石榴的原產地是亞洲中部伊朗及其周邊地區。相傳是西漢時張騫引入中國的。張騫引入石榴,有一則傳奇佳話。張騫在西域安息國的住家門前,有一顆石榴樹,原本缺水而瘦小乾枯,張騫非常愛惜,經常為它澆灌,幾年後長得枝繁葉茂,花開似火。後來張騫要回中原前夕,突然來了一位女子,請求與他一同前往中國。張騫唯恐是安息國的宮女想逃亡,為免節外生枝而拒絕了她。

  張騫回國時,帶著那棵已經日久生情的石榴樹,途中卻遭匈奴人俘擄,慌亂中竟不知石榴樹失落於何處。等他回到長安,在城外拜見出城迎接他的漢武帝時,忽然有一位紅裙綠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來。

  張騫大吃一驚,來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國的女子嗎?張騫問她目的為何,那姑娘垂淚回答:“奴只求回報澆灌之恩。”說完力竭倒地不起,隨即化成一棵石榴樹,正是張騫所失落者。張騫恍然大悟,向漢武帝稟報了原委,漢武帝大喜,命花工將之移植御花園中,從此中國就有了石榴。後人因此而尊張騫為五月石榴花花神。

  石榴的用途很多,它不僅是一種觀賞樹種,果實可供食用、果皮及根皮有收斂止瀉、殺蟲作用,也可作黑色染料;葉炒後可代茶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的皮膚學教授哈桑穆克塔博士帶領研究人員對深紅色石榴汁在實驗室裡的試驗器皿中以及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研究時發現石榴能夠抵制癌細胞。

  我們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間婚嫁之時,常於新房案頭或他處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在臥室內張掛吉利畫如《榴開百子》、《三多》、《華封三祝》、《多子多福》等預意多子多福。也有在平時交往中以石榴相贈祝吉者。

  現在眼前大家看到的是烏桕,烏桕原產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它又叫木子樹、蠟子樹、木油樹,屬大戟科落葉喬木,是一種重要的工業木本油料樹種。烏桕有乳汁,葉片菱形至菱狀卵形,葉可做黑色染料,葉和根皮溝可入藥,能消腫解毒,利尿瀉下,並有殺蟲的效能,葉部亦可為中藥,民間有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樹皮和葉可提製拷膠;木材堅韌細緻,淡黃色,不翹不裂,適宜作雕刻器具;種子近圓形,黑色,含脂肪油,油內有棕櫚酸、月桂酸、肉豆蔻脂酸和珠光脂酸等,外有白蠟層,能取蠟、榨油,可制蠟燭、肥皂和油漆等。烏桕的花期通常在6—7月,果熟期10—11月。

  烏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觀賞樹種。古有“烏桕新添落葉紅,烏桕猶爭夕陽紅”和“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春小看花”的詩句,南宋詩人陸游有“烏桕赤於楓,園林九月中”詩句,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以“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詩句勾勒出烏桕到了秋季,葉子變紅了,為園林頻添了絢麗的色彩的景象;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更是用“傳來訊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來形容其對烏桕的摯愛。

  我們大伊山的女貞也特別多,女貞別名女楨、女貞實、蠟樹、楨木、將軍樹、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為木犀科女貞,屬喬木植物。葉革質而脆,卵形、寬卵形、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圓錐花序。核果矩圓形,紫藍色,生於混交林中或林緣和谷。樹皮灰綠色,平滑不開裂。枝條開展,光滑無毛。單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葉背淺綠色,革質。6-7月開花,花白色,圓錐花序頂生。漿果狀核果近腎形,10-11月果熟,熟時深藍色。 木材做細工材料。果入藥,葉和樹皮、根、莖基部均能入藥。女貞具有滋補肝腎,明目烏髮的作用。用於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鬚髮早白,目暗不明。

  我們大伊山還有一種十分名貴的竹子,就在我們眼前,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這種竹子和我們通常見到的竹子不一樣,這種竹子名叫金鑲玉竹,又被稱為“對青竹”、“黃金間碧玉”,憑藉其高貴品質而與金齊名、與玉共榮,象徵中華民族骨氣。金鑲玉竹匯金玉兩色於一體,在嫩黃如金的竹竿上,每節都有一條翠綠如玉的凹槽,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後,就好像在金板上鑲進了一塊塊碧玉,美麗淡雅。金鑲玉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中全竹的一個變種,黃杆綠槽,極為珍貴,與紫竹、佛肚竹、茶稈竹並稱我國四大名竹。1993年,郵電部發行了一套竹子郵票,同時還發行了一枚小型張。第一枚紫竹;第二枚金鑲玉竹;第三枚佛肚竹;第四枚茶稈竹。小型張郵票圖案為毛竹。2003年,連雲港市正式將金鑲玉竹確定為市竹。金鑲玉竹是我們這裡特有的,也是我們孫悟空老家的人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一種的竹子。

  金鑲玉竹身披金玉兩色,既可供凡人欣賞,還可除妖捉邪,孫悟空陪同師傅一行四人西行取經時手持的金箍棒就是選擇鑫鑲玉竹的杆做成的。傳說,西天佛祖釋迦弁尼如來佛,見其高足弟子——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島上廣種福田、普度眾生,一時高興便將西天靈山竹類惟一的珍寶——金鑲玉竹褒獎給觀世音菩薩,讓她供養於紫竹林中,日日受正陽之氣,夜夜沐甘露之液。不想那齊天大聖孫悟空得知此事後,分外眼紅,心想:我堂堂一佛,巍巍一山,除了尋常樹木花草外,至今無鎮山之寶。我何不再施當年偷桃竊丹之術,將神竹移到我的一畝三分地上,方顯我悟空之能。

  孫悟空說到做到,即刻駕雲來到南海普陀紫竹林,乘觀音不備,騙過善財、龍女,迅即連根帶土挖出神竹,幾個跟斗一翻便回到了花果山,吩咐眾猴子四下栽種、精心管護。從此,花果山一帶的風景更美了,孫悟空也多了鎮山之寶。

  檀樹、香檀樹是我國海南島特產樹種又名降香檀,名為檀樹但屬豆科大喬木,材質堅韌緻密,色澤紅潤,花紋瑰麗,香氣常存,心材降香木可代檀香。木材適於製作高階傢俱、樂器和雕刻工藝品。心材可入藥,名為“降香”,是優良的鎮痛劑。木材經過蒸餾可得降香油,是香料工業的定香劑。

  檀香又名白檀,屬檀香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臺灣、廣東也有引種栽培。它的花初開時黃色,後血紅色。木材奇香,常作為高階器具、鑲嵌、雕刻等用材。檀香木的刨片,可作為芳香健胃劑;樹幹和根經蒸餾可取得檀香油,含90%的檀香醇,是名貴的天然香料。

  我們大伊山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適宜各種植物生長。眼前的這片茶園是我們大伊山人開墾種植的,出品的大伊山雲霧茶品質優良,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第九屆陸羽杯名特優茶特等獎和一等獎,在我們山上還有多處,但產量不是很高,顯得特別珍貴,一般市場上買不到。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野花椒,它是產椒皮的主要種類之一,用途同花椒,但品味稍差。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及華北山地灌木叢中,多為野生,少見栽培。枝具皮刺及白色皮孔。小葉常5~9片,卵狀圓形或卵狀矩圓形,柄極短近於無柄,邊緣具細鈍齒。花期3~5月份,果期6~8月份。

  野花椒葉不僅可供欣賞,還可入藥,據《泉州本草》記載:(可)祛風散寒,健胃驅蟲,除溼止瀉,活血通經。用於治跌打損傷,風溼痛,瘀血作痛,經閉,咯血,吐血,關節痛風,效果顯著。

  現在我們來到了棲龍洞,傳說遠古時,大伊山地區先民常受水旱災害,生息艱難,人丁不旺。隱居於此的商朝宰相伊尹,不僅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美食家、食療家,而且精通醫學、政治、軍事和天文學。他觀天象、察陰晴,指導民眾擇時種植。因其對氣候的研究把握十之八九,深受當地農民的愛戴,但卻惹惱了執掌東海國水旱風雨的傲龍太子。它一怒之下,竟使東海國三年大旱,顆粒無收。伊尹以百歲之軀,率民眾祈雨告天於臥龍崗星相石。雖然傲龍太子不予理睬,但感動了東海龍王的三公主---白雲仙子,它偷了哥哥傲龍太子的降雨旗,號令即下,大雨傾盆,東海國大旱頓解。傲龍太子怒告其妹違犯天條,龍王憐愛小女,不願處以酷刑,欲貶白雲仙子為凡人。白雲仙子不願意為人,願以龍身化為雲雨,永駐伊山白雲洞,甘願為東海國人民行雲施雨,造福一方。龍王準其奏,臨行時,白雲仙子向其父索得水晶種子、白雪巖液、兩瓶仙水,駕雲東海國上空,他將水晶種子撒向牛山附近,便有了今天的東海水晶甲天下的美譽;她將白雪巖液傾注在贛榆縣境,便有了今天班莊雪花白大理石的礦產;她將一瓶仙水注入灌河之南,便有了湯溝大麴的母水;她將另一瓶仙水注入灌河之北的伊山邊,就有了茯苓泉釀造上乘麴酒的源頭。自此白雲仙子居洞中朝出暮入,為東海國從古至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業興盛,盡到了一方神聖的愛心善行。東海國人民為感謝這位捨棄神位、造福一方的仙子,在伊相的倡導下,於白雲洞建凌仙閣,並於洞中塑了一尊神態端莊、仙顏聖潔的白雲仙子像,四時奠祭,香火日盛,民間又加上禳災去病、賜福生子的傳說,一度使白雲洞香客不絕、極盛淮海。傲龍太子後悔不該狀告妹妹,讓其遭受懲處,擔憂其妹妹白雲仙子在人間受苦,也以自己保管降雨旗失職,不該讓妹妹白雲仙子獨自承擔為由,願與妹妹一起作閒龍野仙,造福此方生靈,得到觀世音應允並玉指對著伊山南峰坡一點,便成此洞府,傲龍太子和其妹妹白雲仙子棲居;此洞直徑三米左右,南北長一百五十米,山南洞口被稱作白雲洞,北面洞口稱棲龍洞。洞的下方是龍平時出沒玩耍的地方,叫老龍澗。

  在我們前面不遠處是神蛙群居的地方,大家不仿欣賞一下,然後到棲龍洞中看看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什麼樣子。

  請看眼前的這塊石頭是不是很像青蛙呀?傳說它是一隻月宮裡的蟾蜍。關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東漢時的《靈獻》中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大家不一定很熟悉:“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化為蟾蜍。這是對嫦娥偷藥的懲罰。嫦娥變成蟾蜍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月宮裡的主人嫦娥傳說就我們海州人,他的丈夫后羿也是我們這一帶人,后羿射日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這裡,當年后羿射日的地方現在叫射陽縣了,離我們這裡不到一百公里路。自嫦娥化為蟾蜍後,更是寂寞,經常偷偷到凡間與親人團聚,於是在她的家鄉最美麗、最僻靜的地方當然是大伊山了,於是就在大伊山留下她的蹤影。因蟾蜍外貌醜陋,故家鄉的人們把它美稱為蛙石。大家再向上看,那兒還有一群蛙呢,這些都是當時落居大伊山的蟾蜍留下的後代,到了清明前後的夜晚,這裡蛙聲如潮,呈現出:“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半夜,閒敲棋子落燈花”動人景象。

  順便請大家看一下這邊的青桐林。青桐又稱梧桐,也叫中國梧桐,為梧桐科梧桐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冠卵圓形,樹幹端直,樹皮光滑,綠色。小枝粗壯,翠綠色。葉互生,有長柄,掌狀3至5裂,基部心臟形,裂片闊卵形,全緣。花淡黃綠色,無花瓣,頂生圓錐花序。果實成熟時開裂成為5枚舟形果瓣,種子圓球形,著生於果瓣邊緣。梧桐原產我國。它喜光,喜溫暖,喜肥沃溼潤粘質、排水良好、含鈣豐富的土壤,不耐澇,耐寒性稍差,萌芽力弱,不耐修剪。在長江下游4月中下旬才開始展葉,秋季葉色轉為金黃,落葉早。梧桐葉大枝青,挺拔端莊,綠陰深濃,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在庭院中栽種梧桐樹。梧桐的樹姿優美,綠葉濃蔭,能招引鳥類來棲息繁衍,尤其與鳳凰的關係傳說很多。就給大家講講梧桐樹和鳳凰的關係吧,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鳳凰是鳥中之王,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在《詩經》裡,就有關於梧桐的記載。

  在莊子的秋水篇裡,也說到梧桐。有一次,莊子去見見惠子,說道:“南方有鳥,其名為宛(右鳥旁)雛,子知之乎?夫宛(右鳥旁)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這篇文章裡,也把梧桐和鳳凰聯絡在一起,這裡的“宛(右鳥旁)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只有梧桐才落下。可見梧桐的高貴。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裡,有這樣的描述:“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由於古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絡在一起,所以現在的人們常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因此在以前的殷實之家,常在院子裡栽種梧桐,不但因為梧桐有氣勢,充滿生命的活力,而且梧桐象徵著吉祥。

  側柏是一種長壽樹種,呈陽性,耐寒,耐乾旱瘠薄,抗汙染,幼樹較耐蔭對土壤要求不嚴,忌水澇,對二氧化硫及煙塵抗性較強。幼樹樹冠尖塔形,老樹廣圓形;多為栽培。花單性,雌雄同株,生於枝頂。花期3~4月;果10~11月成熟。常栽植於寺廟、陵墓地和庭園中。側柏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環境,因此這是配植上既符合樹種習性又能充分發揮觀賞特性的優秀例項,而且這種配植在管理方面十分簡便。此外,由於側柏壽命長,樹姿美,所以各地多有栽植,因而至今在名山大川常見側柏古樹自成景物。

  大伊山介紹

  大伊山東麓的清風嶺上,新石器時代的石棺墓葬群遺址距今已有近7000年曆史,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歷史最久遠、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遠古人類史蹟,堪稱國寶,是國務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伊山岩畫記載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沉積,是大伊山人文景觀的又一亮點。海船巖畫,位於大伊山主峰與次峰結合部的山脊上,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美女石巖畫,位於大伊山主峰西麓鷹嘴石附近的崖石上,便是號稱“天下第一裸女”的人母巖畫;麋鹿石巖畫,以畫為巖,以巖名澗,充滿詩情畫意;臥龍崗巖畫,位於大伊山次峰與戀愛山交匯處的山腰間,有一塊青石板平臥於此,該處山體環抱,古木參天,青竹翠蔓、流水潺潺。1986年,在臥龍崗南坡的一塊巨大石板上,還發現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圓窩,排列成不同的圖案,被稱為“神秘的無字天書”,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前來探秘,它給大伊山景區帶來更多的幾許神秘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