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門縣導遊詞

福建金門縣導遊詞

  福建金門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導遊詞,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福建金門縣導遊詞一

  金門縣,歷史上屬泉州所轄。舊名浯洲,又稱仙洲、浯島、滄浯、浯江、浯海。古為荒島,晉元帝建武年(265),中原發生五胡亂華,原居中原的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民眾,不甘受異族的統治,於是搬遷於此,這是金門最早有民眾定居的記載。……1937年被日軍侵佔,1945年光復。金門本島淪陷後,縣政府遷大嶝鄉。1949年,大、小嶝島及角嶼解放後,成立大嶝區,由南安縣代管。1955年,成立金門縣人民政府。1970年,大嶝公社歸同安縣管轄。1985年地市合併,金門縣歸屬泉州市。現金門縣由臺灣當局暫時管轄。現轄有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烈嶼鄉等。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滄浯等。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防禦倭寇侵犯。周德興在福建沿海築五衛十二所,以加強海防,金門守禦千戶所,此其一也。因與廈門共扼福建東南海口,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故取名為“金門”。

  明末,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抗清復臺,行政中心設在廈門,軍事大本營設在金門。南明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攻佔金廈,實行遷界政策,把人民遷到距海30裡外,金門成廢墟。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4-1679年),金門復為鄭成功所踞,此時鄭氏政權中心仍在臺灣,金門成為雙方拉鋸作戰的突出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兵入金門島後,仍沿襲舊制,隸屬於同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門通判移馬巷,其時,金門的`都增至六個(十五至二十都),並轄有大嶝、小嶝、劉浦、倉湖、後浦、烈嶼六個保。1914年,廢除清制,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1915年,金門按原有四島置縣,名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金門列入泉州區劃內。氣溫氣候

  金門四面臨海,風力強大無阻。每年9月中旬起,東北季風漸強,海面風浪較大,至翌年4月風力轉弱,5月至8月為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3.5米以上。

  因丘陵起伏,雨量不均,金門年平均雨量為990毫米,4-9月為雨季。

  福建金門縣導遊詞二

  金門歷史悠久,古稱“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島上古有珠江夜月、豐蓮積翠、嘯臥雲樓和仙陰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漢影 金門縣

  雲根和金湯劍氣、榕園綠陰、龍山瑞靄等24景。而登臨太武山顛或佇立於馬山之頂。又可遠眺對岸的廈門。

  金門通行閩南語,腔調近於同安腔,也是一種漳、泉混合口音(偏泉腔)。

  金門島面積150多平方公里。金門島形如錠,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最長處約15.5公里,中部狹窄處僅3公里,太武山雄踞東部,海拔253公尺。金門西面環海,環島多港灣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計30餘處,潮高水深。

  金門與廈門、同安遙遙相對,緯度相同,均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雨多集中於四至八月,颱風多生於七、八月,全年風向東風佔8個月,每年五至八月為東南風及南風。

  由於花崗片麻岩是構成金門島的基岩,島上土壤概以砂土及 裸露紅壤土為代表。前者沙層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後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質少,皆不宜耕作,故島上農作僅宜價值較低之耐旱性雜糧: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