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自轉說課稿

高一地理地球自轉說課稿

  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下面是高一地理地球自轉說課稿的內容,歡迎閱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下)午好,我是來自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球的自轉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球的自轉及其意義。教學物件為高中一年級的學生。

  學生初中的科學已經學習了地球的運動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轉角速度、線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強、觀察敏銳,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插入學生自己動手的小實驗模擬地球的自轉。

  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轉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模擬地球的自轉

  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轉的意義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教學中我突出直觀教學,主要採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儀等教具動手演示,將難以觀測和想像的地理過程模擬出來,既激發學生興趣,又形象生動;透過合理創設一些情境,設計恰當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設問質疑,匯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創設情景,總結歸納三個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

  設問質疑,匯入新課——

  在課堂上我會這樣問同學們: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體)為什麼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該怎樣解釋?從而匯入新課。 類比情景,剖析問題—— 對於第一部分,我將從方向、週期和速度三方面來講述地球自轉特點。透過讓學生撥動地球儀來得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然後我邊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邊提問:從北極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怎樣。這樣做能使學生全面認識地球自轉方向,為能分析各種地球運轉示意圖打好基礎。

  在講述自轉週期時,涉及到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由於這個問題較抽象,所以我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說明。學生觀看完課間後我提出問題:假如今晚八時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顆恆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顆星,應在什麼時刻去看?以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檢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多設計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親合力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講解地球自轉速度時,透過介紹自轉的概念,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角速度大小,這樣可加深理解。在介紹線速度概念後,顯示線速度示意圖,由學生得出線速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此時可回應匯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最後透過提問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怎樣,加以鞏固。 至此,可透過列表的方式,由學生自己歸納,從上述三方面來對地球自轉特點作一小結。

  創設情境,總結歸納——

  我將創設情境進入新課第二部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透過情境一—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得出意義一: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透過情境二,炮彈偏離目標來說明第二大意義:水平運動物體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賓館裡的時鐘顯示不同時刻,得出第三個意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透過這三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此時強烈的學習願望,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質。

  為了驗證自轉的存在,我會讓同學們自己動腦建立可以證明自轉存在的試驗,比如 先用一隻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後,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籤,並在牙籤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籤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後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籤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

  。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時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為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模組,從“是什麼”到“為什麼”,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其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夥伴”,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啟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