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著作

中國古代寓言著作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精闢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優孟哭馬

  楚莊王十分愛馬,特別是他最心愛的那幾匹馬,過著你想像不到的優裕生活。那幾匹馬住在豪華的廳堂裡,身上披著美麗的錦緞,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們吃的是富有營養的棗肉,伺候那些馬的人數竟是馬的3倍。由於這些馬養尊處優,又不出去運動,因此其中有一匹馬因為長得太肥而死去了。這一下可真讓莊王傷心極了。他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階的棺槨(guo)以安葬大夫的標準來葬馬。大臣們實在難以接受楚莊王這些過分的決定,他們紛紛勸阻莊王不要這麼做。可是楚莊王完全聽不進去,還生氣地傳下命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

  優孟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聽說這件事後,他徑直闖進宮去,見到楚莊王便大哭起來。楚莊王吃驚地問他說:“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呀?”

  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實在讓人傷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鍾愛的馬呀,怎麼能只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國君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為應怎樣安排呢?”

  優孟回答說:“依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為馬來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後,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為萬戶侯,為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天下所有的人才會知道,原來大王是真正愛馬勝過一切的。”

  楚莊王頓時明白過來,非常慚愧地說:“我是這樣地重馬輕人嗎?我的過錯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優孟心中高興了,趁著楚莊王省悟過來的機會,他俏皮地回答說:“太好辦了。我建議,以爐灶為停,大銅鍋為棺,放進花椒佐料、生薑桂皮,把火燒得旺旺的,讓馬肉煮得香噴噴的,然後全部填進大家的肚子裡就是了。”

  一席話說得楚莊王也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他也改變了原來愛馬的方式,把那些養在廳堂裡的馬全都交給將士們使用,那些馬也得以經風雨、見世面,鍛鍊得強壯矯健。

  優孟因勢利導勸說楚莊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我們學會做思想工作也不無啟發。

  白頭神豬

  很早以前,遼東一帶農村養的豬個個都是黑顏色的,這裡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顏色的豬,還以為天下的豬全都是黑色的。

  有一年,張三家的一頭母豬下仔了,他高高興興地數著剛生下來的小豬:“一、二……”忽然,他停住了,張大了嘴半天合不攏。他驚奇地看到,豬窩裡竟然躺著一頭白色的小豬仔!他忙奔出去,逢人就講:“我家的豬生了一頭白頭小豬,白頭的啊!”大家紛紛跑到他家裡去親眼看看這白頭的小豬,個個稱奇。一時間,這件奇聞傳遍了全鄉。

  人們興致勃勃地議論著這頭稀罕的小豬,鄉里年紀最老、見識最廣、說話也最有權威的人說:“我活了這麼多年,第一次看到白頭豬。依我看,這頭豬一定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神豬,能夠帶來吉祥。我們應該把這頭尊貴的神豬送到京城裡去獻給皇上,也好使我們鄉揚名天下啊!”大夥紛紛表示贊同,於是就開始搭架子、做紅花、置鑼鼓,緊張地籌備起來。

  過了幾天,一切都準備停當,大家就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抬了用紅綢緞裝飾的架子,將白頭小豬放在上面,在一個能幹人的帶領下,敲鑼打鼓,吹著喇叭,一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向京城出發了。

  就這樣走了好幾天,來到了河東地面。人們驚訝地發現,那裡莊戶人家養的豬幾乎個個都是白頭豬,普通得很。大家這才知道他們抬的準備獻給皇上的所謂“吉祥的神豬”其實也只是十分平凡的一頭小豬而已。人們面面相覷,又失望又沮喪,只好偃旗息鼓,帶著他們的小白豬回遼東去了。

  這些人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顏色的豬以致於鬧了個大笑話。世界很大很大,我們所不瞭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千萬不要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就隨便自吹自擂。

  農夫敬畏鬼神

  從前,甌、粵地方的農夫們,非常迷信,尤具信奉鬼神。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農夫們為鬼神修造了許多廟宇。山頂上、河岸邊到處都是。他們又親自為鬼神塑像。農夫們用自己勤勞的巧手和精湛的技藝把將軍雕刻得高大威猛、相貌兇惡可怕;郎君則和藹一些,面孔白皙、青春年少;面容慈祥、端莊高貴的是人們想象中的仙婆;想像中的仙姑容貌豔麗、姿態優美。所有這些雕塑都經過精雕細刻,連一絲皺紋都刻得清清楚楚,衣袂(mei)飄飄好像在風中飛舞,栩栩如生,逼真極了。

  農夫們為了給鬼神修建這些廟宇,費盡了心思,用自己的全部本領把廟宇造得雄偉巍峨,十分寬敞。通向廟宇的路上,還建造了長長的石階,石階兩旁有樹木蔭庇,樹上纏滿了藤蘿,還招來了數不清的鳥兒在這裡做窩定居。農夫們還在廟宇的庭院裡雕塑了神鬼的車馬隨從,並用彩繪描過,將廟宇的氣氛弄得不同尋常,卻又讓人感到陰森恐怖。

  農夫們非常敬畏這些泥塑木刻的神像,每到祭祀的時候,都不忘獻上供品。家裡寬裕的要宰牛;條件沒那麼好的要拿豬做祭品;就是窮得最厲害的也要把雞、狗之類的東西獻給鬼神。那些酒菜魚肉等等,人們往往是自己捨不得吃,卻拿到廟裡去給鬼神上供。就是這樣,人們在獻祭的時候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禮節稍有不周,大家就都害怕得不得了,生怕鬼神因此而動怒,把災禍降臨到他們頭上。一旦有誰得病或者誰去世了,人們也不問究竟,一概將其歸結為是鬼神安排的結果。

  農夫們自己想象出鬼神,又親手製作了它們的偶像,卻又去崇拜自己一手炮製出來的東西,真是又可笑又可悲。我們只有努力擺脫觀念上的束縛和精神桎梏,才能以科學的態度辦事情,不再像農夫們那樣愚弄自己。

  笨人熬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笨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動腦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塗事來惹人家笑話。

  有一次,他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裡。這時,鍋裡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裡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麼淡呢?”

  於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裡,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裡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裡的湯。勺裡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裡的湯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裡拼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裡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滿罐鹽經他這麼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裡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這個笨人實在是辦了一件傻事,透過沒有加鹽的湯來評定加過鹽的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若總是透過相對僵化的區域性來判斷全域性的情況,又和這個笨人的錯誤有什麼兩樣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