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實習報告3篇

生態學實習報告3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態學實習報告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1

  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字。

  實習概況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與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著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透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xx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於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實習內容

  1、xx國家森林公園概況

  xx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於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臺筒,大黑澗,紮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環列周圍,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雲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雲”之說。小xx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為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2、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與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森林中蘊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為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迴圈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透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並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溼潤,氣溫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淨化空氣、防止汙染的作用:森林透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並且森林對眼成與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淨化了空氣;透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汙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與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3、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型別,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透過自身的生態功能與作用可以起到淨化與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汙染、淨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透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區域性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更有利於自身植被的生長。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反過來,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著森林的很多作用與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群落,植物區系及土壤型別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並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取得實際的資料和資料。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採用現場勘察和網路定位取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5、xx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透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後,對小xx所瞭解的概況如下:

  (1)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xx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為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為主。

  (3)土壤:花崗岩和片麻岩風化物為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佔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為貧瘠。

  (4)植物:由於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乾旱枯死不能分辨其型別。小xx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植物多分佈在有土覆蓋的地方。主要植物為:美國黑皮鬆(系飛機播種所形成的,佔小xx植物面積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在小xx山腳至半山)、刺槐、榆樹、蘆葦、茅草、野梨樹、野山楂樹等零星分佈其中。山頂岩石上生長著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蘚、卷柏。由於小xx海拔僅724.9米,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不超過6攝氏度因此植被隨海拔的增高變化不明顯。小xx森林植物中多為人工種植。其樹木均處在幼年期,森林結構簡單而清晰,分為喬木層(美國黑皮鬆和落葉喬木)、灌木層(藤本植物、鐵線蕨)、草本植物。

  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xx生態系統的型別和垂直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環境生態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xx、大xx、鐵橛山, ,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國家森林公園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2

  1實習目的

  1.1熟悉各種生態條件下的生態系統、植被的型別及其特點、群落的物理結構;

  1.2熟悉不同生態系統群落的生物結構(包括組成、關鍵種、優勢種等方面的資訊);

  1.3實地瞭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如生物與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的相互關係);

  1.4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現象,瞭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結構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特徵;

  1.5實地瞭解旅遊、居住生活等人為因素對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擾,探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模式。

  2、實習內容

  2.1黃土高原生態實習

  2.1.1黃土高原地理特徵

  黃土高原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乾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6mm,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線為界,西北部為乾旱區,中部為半乾旱區,東南部為半溼潤區。

  2.1.2植被分佈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佈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東部、南部的黃龍山、子午嶺、呂梁山、霍山、渭北塬分佈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葉林(如油松、白皮松、華北落葉松、樺樹、青杆等)

  中部大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晉中、陝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為半乾旱草原帶。其中綏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區植物有灌木繡線菊、酸棗、荊條、刺李、鐵桿蒿,再向北,則以沙棘、錦雞兒等耐旱灌木為主。

  西北部部分地區地貌逐漸向沙漠演變,以荒漠草原為主。

  2.1.3黃土高原自然植被分佈特徵

  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徵。史前時期,黃土高原在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發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黃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為主。根據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的面積估算,史前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不超過50%。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必須按照植被的自然分佈規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自然植被為森林的區域,恢復森林植被,在草原區域恢復草原植被

  2.1.4黃土高原植被保護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鑑於黃土高原植被建設重點的高位黃土坡地,目前尚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穩定人工林草建設的例項及相關營造技術,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現階段應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嶺生態實習

  2.2.1秦嶺地理特徵

  秦嶺山坡南緩北陡。南坡長100—130公里,群山毗連,峰巒重疊,河流源遠流長。北坡因是大斷層,山勢陡峭,形成千崖競秀的壁立山峰,總坡長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溫和,窄狹的穀道兩旁稻寂茁壯,田園似綿,山上綠樹成蔭。秦嶺山勢雄偉,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陝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峰海拔為2,400米,太白山主峰為3,767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田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後,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嶺自然特徵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物件朱䴉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2.2.3秦嶺的植被動物

  太白山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複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物件朱䴉和黑鸛。在秦嶺的高山密林裡,還藏匿著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蝟、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群。

  2.2.4秦嶺植被地帶性

  秦嶺植被景觀概況植被分佈能綜合反映自然地理條件的特徵,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平地上表現為水平地帶性,山地上表現為垂直地帶性。秦嶺由於地勢高,造成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植被景觀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溫帶型別,南坡則多北亞熱帶常綠闊葉的成分,是我國華北、華中、唐古特及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交匯區,

  具有多種區系成分並存的豐富多樣性,因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複雜性的特點。

  2.2.5秦嶺植被垂直分佈特徵

  秦嶺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秦嶺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屬於鈣質土(次生砂質黃土)植被--山麓:溫帶落葉闊葉林--林草混交帶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質.;秦嶺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於丘陵地區,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綠闊葉林帶,土壤為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紫色土).,土壤型別垂直分佈的垂直變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觀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來的植物群落由於火災、洪水、崖崩、火山爆發,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消失後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可認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後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個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上或原來存在植被,但後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過程:發生於乾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岩→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發生於水域裡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裡,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溼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樣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樣地,即樣方一,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

  2.4.1.1植物樣本的採集與標本製作

  喬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帶有莖葉的植物樣本,草本植物需要採集帶有根莖葉的樣本,繫上標籤(與該物種的登記序號是相對應的)後,儘量將所有的葉子都展開夾在標本紙中,用標本夾蓋好。

  2.4.1.2錄物種數、各物種出現的株數以及各物種的詳細情況

  喬木植物需記錄植物的名稱高度、胸徑、冠徑、等;灌木植物需記錄名稱、

  高度、冠徑、胸徑、枝數等;草本植物需記錄名稱、叢數、高度、胸徑等。

  1、邊量取另一個1x1m的樣地,即樣方二,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重複1中步驟。

  2、取1x2m、2x2m、2x4m等樣方。重複以上步驟。樣方大小及打樣方順序

  針對不同的群落型別,巢式樣方法起始面積和麵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

  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進行了對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綜合實習。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植被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形地貌的變化而呈現的水平及垂直變化。黃土高原海拔大約在1000~20xx米之間,黃土層厚度達100米左右。由於黃土質地疏鬆,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歷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所以植被分佈也就以從森林植被逐漸向草原植被演變。而秦嶺山脈氣候溫和、降雨集中,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在秦嶺植被分佈主要以常綠闊葉林帶、溫帶闊葉林帶和高山草甸為主。

  透過實習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由於黃土高原在各種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土質疏鬆,植被稀疏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蝕黃土高原的同時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洪澇災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現象作鬥爭,不僅成為改變黃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黃河的一個基本問題。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生態學實習報告 篇3

  引言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 ,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透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著影響。”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群。

  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裡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裡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裡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裡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裡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裡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採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範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3、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

  著名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作為草坪,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它曾經是很為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兒。這裡曾經是高曉松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臺,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誠說:這塊地兒空著怪可惜的,我給你們點兒錢,再修半截圖書館吧。一年後,這裡再沒有一人一張報紙一本書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還莊嚴肅穆的建築淹沒了本來該發生的好多故事。”

  後經學生強烈要求,原先的蘋果園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復了,然而那片校園中不可多得的果園卻永遠地失去了。多少總是有些可惜的。

  相容,或許真的很難。這些年來,北大為了接納越來越多的求學者,為了與國際接軌,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的獨特的風景都只能讓位給新的建築,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懷。而發展總是要有的,關鍵是怎樣發展,如何在適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們的驕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開始縮小,或者未名湖周圍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築,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圖”並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廣,北大的驕傲,就在於它所創造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4、匠心獨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徑

  北大的校園北部可以說是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優美的浪漫中又給人以思想和歷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於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一位總是喜歡留連於未名湖畔的清華學生說。這種文人士大夫氣,從那一條條通向未名湖的小徑也可以體現出來,它的廕庇和靜謐,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

  幽靜的小徑邊生長著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它獨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針下部的蠟質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會使土壤受到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於到了颳風的時候會有塵土飛揚。而石頭可以防止揚塵,從而保證了這裡路面與空氣的清新與潔淨。

  而路旁的傳統建築的大屋簷則為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鳥鳴聲不絕於耳。在這裡,人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