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對於《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書的喜愛,雖說達不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書的主人公那艱苦卓絕的音樂生涯和豐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響到我。

  約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萊茵河畔的一個小城,他們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世家,祖父曾是王府樂隊的總指揮,父親經常酗酒,母親善良卻怕事,以致家境逐漸敗落。

  約翰克里斯多夫雖長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極為豐富,對新奇世界的憧憬、對人世的嚮往使他從小就萌發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後來不負眾望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天才。其實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天生是個音樂家,後來陰差陽錯走上了文學道路,於是他只能用文學形式表現音樂,可想而知音樂在本書中佔的分量。

  一、音樂世界

  他對音樂的興趣是由他祖父培養的,後來他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愛好,於是天天逼他練琴。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這讓他對音樂厭惡透頂,但同時音樂已佔據了他的內心世界。書中具體描寫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樂道路上對他的幫助,比如祖父留心隨時把孫子很長的曲調整理起來加入伴奏,取名為《童年遣興》。並幫他呈報宮廷開了專場音樂會,後來大公爵給了約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誇耀,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為他的成功音樂道路埋下伏筆。其實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卻沒有對約翰克里斯多夫的音樂作細節描寫,也沒有將音樂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層次上,這正是需要讀者需用心去閱讀其內涵。

  曾經很多人說約翰克里斯多夫是貝多芬的化身,羅曼·羅蘭自己卻說約翰克里斯多夫是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為他所創造音樂增加了現實感。從書的開篇約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風和大鐘喚醒,而後,音樂又伴隨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脫俗、卓爾不群,幫他克服了人生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驚心動魄,可歌可泣,最終又輔佐他的心靈復歸平靜的大海,又使他順利抵達人生的彼岸,所以音樂在此書中佔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縱然我們無法擁有那超人的音樂天賦,但是我們能從他追尋音樂的道路中體會到自信、自強。

  二、感情世界

  約翰克里斯多夫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是正義感和愛的合體,他的感情豐富多出於他特有的.衝動和心腸太軟的弱點,得別是對待愛情上。先是學生彌娜,但是由於彌娜的母親的關係,兩人被迫分手,又是阿達的背叛,再是薩皮納和葛拉齊亞的離世,細數他的愛情經歷好像都是悲劇收場。愛情的打擊還未在內心平息,父親又醉死在溝裡,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與母親相依為命……

  於是約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慶幸他消沉下去因為他是一個人,有肉體、有感覺、有靈魂的人,我又慶幸他沒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幫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說到他舅舅其實還有他的母親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親和他之間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筆的細節描寫,在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麼外國故事中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順之心也達到了超乎尋常的境界,特別是他冒著生面危險回國陪母親最後一晚,那一幕不知會牽動多少人的心絃,讓多少人的心靈顫動。當然在那不可忽視的親情中不會少了舅舅,雖然作者沒著力用事例印證約翰克里斯多夫對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愛,但是作者在字裡行間說明了舅舅在約翰克里斯多夫音樂、生活中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