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論真理摘抄

培根隨筆論真理摘抄

  《論真理》是培根《培根隨筆》中的一篇,是其優秀的論文之一。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培根隨筆論真理摘抄,一起來看一下吧。

  1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盪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裡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心得: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階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階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死亡》

  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於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麼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底價值抬得太高了,並且因為他們對於死準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後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僕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開啟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後將受人愛”。

  心得:

  看完這段文字後心靈都不由清明瞭些,仿若醍醐灌頂。自從懂事後知曉死亡,就一直懷著畏懼的心理,有的時候甚至埋怨科技的`發達,因為明白世界本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總覺得死後的虛無是最深刻的恐懼。但是培根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到“生與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3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宗教一統》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繫,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於統一底真正維繫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宗教的爭執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並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所以我們想關於教會底統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一底結果(僅次於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的人的。對於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醜事中之最醜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復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就是,有的人說“看哪,他在曠野之中”。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密室之內”。那就是說,有的人在異端的秘會里找尋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尋基督——在這種時候我們底耳中須常有那句話——“不要出去”。

  心得:

  我對宗教懷著一些敬畏的情緒,看到電視裡朝聖的人們,看到教堂裡虔誠禱告的人們,總覺得會有些東西高於三尺神明,讓這個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們,總是會對所作所為有所顧忌,有所期待,絕望之時不忘,得意之時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從容,也不枉一種恩賜。想起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後就入了基督教,我雖然有時無法理解,卻為她的虔誠感動。

  4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復仇》

  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並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於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因此為什麼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於愛我而生氣呢?並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麼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裡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佔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裡來的。

  心得:

  看到這段文字的第一反應是各種復仇的電視劇,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無聊了,復仇,愛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復仇名篇,比如《呼嘯山莊》。最開始看《呼嘯山莊》是懵懂的,對於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讀到這裡時也有些唏噓不已。若人人都知曉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來這麼多愛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倫理上講起來,後者是更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底恩惠更為明顯。然而即在《舊約》之中,如諦聽大衛底琴音,就一定可以聽見與歡頌一般多的哀歌;並且聖靈的畫筆在形容約伯底苦難上比在形容所羅門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在針工與刺繡中,我們常見,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鬱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心得:

  讀完這段話,想起來的先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想來古往今來,人們對磨難的認識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又想起來老師曾經講過的小故事,只記得主題是如果不能戰勝苦難,那就沒有資格說苦難是財富。是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難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所以,我們必須有面對厄運的勇氣,讓厄運鍛鍊我們,讓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底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說,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心得:

  覺得一些感性的東西,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出來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讓人在共鳴的同時也油然產生一種啟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細說,只有小孩有資格喜形於色;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讓父母甜也讓父母苦。我想血脈親情是不論歷經多少年多少代都無法磨滅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面對小孩為人父母的責任感,也要有孝順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感。

  7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戀愛》

  所以昔人說得好。“要戀愛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這一種弱點也不是僅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來,而在所愛底眼中看不出來的;反之,這種弱點,在被愛者底眼中是最顯明的,除非其人底愛情是得到了回報。因為,愛情底報酬永遠是這樣,要不是回愛,就是一種內心的隱藏的輕蔑,這條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見人們更應當如何提防這種情慾,因為它不但使人失去別的事物,簡直連自己也保不住。至於其他的損失,古詩人底故事表現得極好;就是喜愛海倫的人是捨棄了攸諾和派拉斯底賞賜的。因為無論何人若過於重視愛情,則自將放棄財富與智慧也。這種情慾氾濫的時候正是在人心力極弱的時候;那就是在一個人最繁榮或最困厄的時候——雖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過的。這兩個時候都是燃起愛火併使之更為熱烈的,由此足見“愛”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愛的時候,仍能使它受約束,並且把它與人生底要務嚴格分開,這些人可算做事極當;因為“愛”若是一旦參與正事,就要擾害人們底福利,並且使他們無術堅守自己底目的。

  心得:

  想起 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在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愛也是古往今來人們追求的永恆主題之一。誠如培根所說,戀愛人幸福,也可能讓人痛苦,甚至癲狂。可是沒有愛情的人生到底是有缺憾的。所以不管怎麼說,都應該用非常友善的姿態,期待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

  8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勇》

  人性之中總以愚者底部分比智者底部分為多;因此那些能夠引動人心中愚蠢之一部的才能是最有力的了。同這個非常之相似的,就是在世務中的勇氣:頭一件是什麼?勇氣:第二件第三件是什麼?勇氣。可是勇氣不過是無識與卑賤的產兒,比較別的關於世務的知識賤得多了。 然而它真能迷惑並控制那些見識浮淺或膽量不足的人,而這種人又是數目最多的。更甚者,勇氣也能把有智之人在他們意志不堅強的時候克服了。因此我們常見勇氣在民治國家中曾有奇效,而在有統治階級或君主的國家中則不如此之甚:又勇氣總是在勇敢的人們初次活動的時候功效大,而以後就沒有這樣大了;因為勇氣是不善於守信的。對於人底肉體既有江湖醫生;對政治團體也確是有江湖醫生的;這就是那些擔任奏奇功,而也許在兩三次試驗裡有好運氣的人;但是他們缺乏真知識的原理,所以是不能持久的。真的,你可以看到許多大膽的人們屢次實行謨罕默德底奇蹟。謨罕默德教民眾相信他,說他要把某一座山叫到他面前,然後從那座山頂上為那些信奉他底教律的人祈禱。民眾都聚集在一起了;謨罕默德一次又一次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來;然而那座山屹立不動。在這時候,他一點也不沮喪,反而說道:“要是山不肯到謨罕默德這兒來,那麼謨罕默德要到山那兒去了”。

  心得:

  本以為培根是歌頌勇者的,不過培根在這裡似乎是想說勇者只是莽夫,的確,有時候智慧會稍高一籌,比如諸葛亮和周瑜的好幾回合。但我還是很推崇勇氣的。我希望自己是個勇敢的人,心靈勇敢,堅定不移,這樣,才可以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勇者無畏,有時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