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1

  對方穿得很醜,我們也要“昧著良心”稱讚漂亮嗎?對方煮菜難吃,我們也要“昧著良心”稱讚好吃嗎?我大部分時候會建議:“是的。”因為這事和良心實在沒啥關係,卻嚴重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別把良心消耗在這麼表面的事上,良心沒這麼廉價,如果真的在乎,用得到良心的地方多的是啊。!“

  翻看蔡康永的微博,總是會有那麼一兩段讓你醍醐灌頂。最讓我醍醐灌頂的恐怕就是這段了。生活中總有人自命清高地不與人同流合汙,其實不過是自己羞澀的愚笨固執把自己包裹起來跟外界抗爭,可事實就是蔡康永說的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地方用到良心、靈魂這樣的高貴的字眼!

  電視上的蔡康永自己都不認可這件事有多麼的榮耀,在他看來他不過是大眾傳播的一個媒介而已,而風光背後的閱歷,那看盡世界後淡然面對一切的灑脫和從容都從他的書裡體現出來。《LA流浪記》描寫了年輕人在未知世界的勇敢與冒險,《有一天啊寶寶》把嚴肅基本的人生價值觀化作了內心所有美好的小感覺,《那些男孩教我的事》告訴了我們愛和怎樣去愛,而這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是一個以說話為職業的人告訴你怎樣說話。這也是我覺得實用的一本書!

  那些教人說話,教人職場成功的什麼的,永遠都透著一股虛情假意,世俗功利,大都是空泛的談論,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源頭,但蔡康永的書卻沒有一絲這樣的味道,因為他講的不是虛偽諂媚說話之術,而是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身上。“翻看這本書是輕鬆和愉悅的,學電影出身的蔡康永太會講故事了,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細節被他輕而易舉地捉了出來,化身路人甲乙丙丁的凡人故事,每個故事都是日常不會說話的癥結所在!

  看完這本書,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因無知和害怕而固守的高姿態是多麼的沒必要,生活並不是一意孤行撞了南牆不回頭,學會抽絲剝繭難道不也是一種智慧嗎?蔡康永總是謙虛的,自顧自的述說一些生活感悟。

  他的微博數量不多,沒有一篇是”放狠話,傍明星,曬生活“的”三俗體“,都是隱約的故事和道理,有”你很重要,你就是你能擁有的全部“這樣《寫給殘酷世界的善意簡訊》,有享有比擁有更重要”這樣《寫給未知戀人的愛情簡訊》,有“一朵花一直遲疑著要不要開”這樣《沒人在乎的小報道》。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2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可以成為一本枕邊書,不是催眠,而是一本可以在夜深人靜一邊品讀、回味的好書,也是一本需要多次翻翻得好書。道者,道之所趨,理之所及也。說話之道乃塵世中人在為人處事時的藝術,不是叫你精明,而是讓你懂得與人相處時如何讓交流變得愉快,像冬天坐在暖爐旁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我理解的書的封面上寫的“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是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的含義吧。

  每一次看都覺得很受用,總共四十章都是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導你瞭解何為生活中的“說話之道”。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在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中,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你就很容易往那個方面發展,或許這叫做心理暗示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有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和對未來的規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你嘴上哎抱怨,你就成為‘怨女’”,有時候我們總喜歡(或者說願意)將自己置身於一個不幸者的位置,認為我們的不幸是不公平的,但也認為沒有動力去做得更好,認為自己的不幸並不是自己所造成的而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為自己的軟弱、慵懶、無知辯護。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

  對待他人,如何才是真正的為他人著想,不是用一切的禮物就能夠做到的,重點是你所為他們做的裡面飽含著你的用心。語言是一種很美妙的東西,普通的交流,辯論等等。語言的美妙在於透過它使得兩個陌生的生靈慢慢了解對方,理解對方,感受彼此的存在。真正把別人放在心上的人才是懂得說話的人,才是一個優秀的人。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以待,才能創造世界最美麗的東西,那就是感情,在這個原本冷漠的時代,心中有一份慰藉,一份安寧。

  這本書看起來很舒服,沒有那些乏味的陳述和說教,透過故事和通俗幽默的語言,用心娓娓道來。康永哥懂得什麼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需要的,或許我的讀後感很普通,很粗糙,但是一本好書,應該親自去品讀才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3

  這本書記得大一時便列入了我的書單,那時剛上大學的我們總被告誡要多說話,似乎對很多人滔滔不絕才是招人喜歡的孩子,身邊的書也是各種所謂的暢銷書,“一分鐘教你分辨人心”,“三分鐘讓別人喜歡你”如此之類,買來幾本,翻了一下便失去全部興趣,也許我這個內向的娃學不會吧,也許只是內心在鄙視這類無聊的書籍吧。

  看到一些人為了說話而說話總抑制不住內心的不舒適感,不停在說根本不在乎自己在表達什麼,不知道聽者是不是願意,這一切總讓我覺得莫名地可笑。一直認為說話是因為表達,是出於真心,一味強調說話技巧的學習反而與說話的真諦背道而馳,就像書中的一句話“說話,無非是表達自己,打動別人。”也正是這一句“說話去表達自己”讓我越來越能和很多人暢談,反觀一些專門報培訓機構練習如何說話的同學,只是一時情緒的調動,隨後歸於沉寂,在很多時候仍不敢開口說話,這在無形中也加深了當時的我對這類技巧書的鄙視吧。

  年歲漸長,才意識到自己當時的偏激,全盤否定一些東西卻不過是自己的眼界太過狹窄。市場存在便證明其是有理由的,當然這類書籍含金量或許不那麼高,但對一些人來說卻提供了一些方法。有人在明白“道”之後掌握術,有人在不斷練習“術”之中悟到“道”,只要結果是好的,那也便是合適的。這本書以一種輕鬆詼諧的語言,透過一個個小故事來闡述一個個說話的技巧,讓人更適宜地說話,擁有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其實,蔡康永在書本封面的那一句“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便是他理解的說話之道吧。說話就是用心溝通的過程,當你瞭解你自己,你便學會了表達自己;當你關心他人,你便會說出溫暖的話語。正如書本最後所說”我覺得語言最美的時候,就是我們透過語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時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