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行為與教學模式論文

大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行為與教學模式論文

  【摘要】 大學課堂教學組織行為是教師教學觀的反映,教學模式是“組織者”在實現教學觀的過程中實施的手段和方法,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才能真正達到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 課堂教學;組織行為;教學模式

  1 以學生為中心的組織行為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行為應該是與“教學生學”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觀。施良方教授曾把課堂教學行為劃分為主教行為、助教行為、課堂管理行為3種,其中主教行為又分為展示行為、對話行為和指導行為[1]。以上諸多種行為的實施都離不開組織行為,只有組織得法,實施得當,諸多教學行為才能得以實現。筆者所言的組織行為:即把事物的構成要素進行有效結合的各種活動與做法,表示的是一種教學行為。我們將這種教學組織行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的職能,相對的弱化了其講授知識的職能。

  當今推行素質教育,尤其是大學課堂,提倡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學習,全程設計、掌握、瞭解所學大綱內容、目的,以求達到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注意任務與環境的複雜性及達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問題或學習任務成為學習者自己的問題或任務;同時培養創設問題能力,營造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的學習與開放環境[2],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任務的設計和情景的創設較強地表現出組織的活動行為特點,其中包含了對教學內容的再組織、教學過程的縝密安排等。研究結果顯示[3],這些教學組織行為的不同決定了引起學生學習意向的程度差異,最終將對學生的.擇業、就業產生影響。

  2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教與學是一項雙向活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都會對另一方產生心理、情感上的影響。所以,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雙方互動的行為。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證明,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積極有效地互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加強群體的凝聚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同時,學生之間的互動行為,可以激發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這種意識可轉化為強大的學習興趣及奮進和積極性,從而順利地達到教學預期的目的。

  教與學雙向互動模式既是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一言堂,只注重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具體採取了教學大綱公開,學習目的明確,學習重點突出,學習方法多樣,教學思維開擴;出現問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調動和提高,學習空氣空前濃厚[4]。

  3 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目標

  創新能力絕非一種單純的智力特徵,更是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以及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創造,而且是一種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並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是利用所學科學知識來追求人類的自身完善,獲得整體的全面發展。基於這一指導思想,筆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對培養學生創新性、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設計瞭如下方案,並對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同時作了數理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教與學雙方都明確教與學的目的,經過共同的努力,效果非常顯著[2]。

  【參考文獻】

  [1]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王 沛.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3,(6):55.

  [3]關培蘭.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高 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