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

  《培根隨筆》裡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裡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小學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2

  勤於學習才能樂於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啟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控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後感傳遞出來。

  我這人比較懶,如果我看一本書,剛開始沒有看到吸引的內容,我就會不再看下去,這樣我往往就會錯過很多好書。暑假,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培根隨筆》,從小媽媽就會買很多文學雜誌給我,但每次讀到第一頁的“卷首語”時,我總會隔過去,因為我覺得那些文章讀得太累。所以,媽媽常常在我不想讀卷首語時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佳作,要在心情靜如止水的時候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諦。”我便常在最平靜時翻看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獲。覺得它就是我們人生這本書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3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總彙,雖然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它的作者為弗蘭西斯·培根,全書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在1597年,培根發表了自己的處女座《培根隨筆》,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隨筆的形式展現出來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隨筆》中,論禮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讓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注意禮節,對我們來說,只有學會了禮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夠學會與人交往。“講究禮儀的人一定能贏得好名聲,正如伊麗莎白女王所說的:‘禮儀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信。’”我認為對人大氣,談吐文雅,同時十分大度便是禮儀最好的表現,培根讓我明白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禮儀。這一篇文章簡短易讀,風格平實流暢,每一句話都有著針對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讓我明白了一些寫作技巧。可見,讀這本書不但能夠悟出人生的道理,還可以讓我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

  《培根隨筆》不但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滋潤,還能帶來我們心靈上的啟悟,讓我們從小就有所啟發,感受人生的大道理。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4

  《培根隨筆》是英國費蘭西斯.培根所著,他是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培根隨筆》裡面內容廣泛,涉及到人生的個個層面,以作者的獨到人生觀察,簡約的文筆,明澈的智慧成為數世紀以來廣為流傳的名著,

  我最欣賞《培根隨筆》書裡的一段話,“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逆境的意志力可以為成功鋪上了墊基石。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絕望,不沮喪,不嘆息。要樂觀,進取,努力奮進,把逆境當著動力,把握自己,灑下汗水,不段耕耘,讓自己的人生出現一片煥然旑旎的風景!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5

  《培根隨筆》是弗蘭西斯·培根創作的隨筆作品,它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在讀這一本書的過程中,做一些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6

  一口氣讀完《培根隨筆》,不禁為培根那充滿哲理的語言所震撼。尤其是那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撇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那字裡行間的細微之美也足夠感人了“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外在的缺陷是暫時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那位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令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的善良,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樣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美德重於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7

  《培根隨筆》是弗蘭西斯·培根創作的隨筆作品,它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在讀這一本書的過程中,做一些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8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童年的事,許多已經忘卻了,但讀的書中給你的智慧卻記憶猶新。一本好書能讓人領略到人生的真諦,《培根隨筆》就是這樣一本書。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的資料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感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隨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這個暑假我讀了這本書,它的確有著非凡的魅力,一篇篇小短文中所蘊含的那裡讓我受益匪淺,如《論家庭教育》這一篇,其中講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當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這就告訴了我們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必須的,這個就是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它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夠決定人一生的方向,所以,人從幼年起就就應透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讓人在哲學與知識之間遨遊時流連忘返。相信它也能給你帶來人生的智慧。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9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後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0

  急於求成是必須謹慎的,須知狼吞虎嚥將會令人消化不良。某些人只是追求表面上的速度,而我們應當追求真正的迅速。要想敏捷而有效率的工作,應善於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的時間和選擇的要點。

  賞析與分析:迅速不僅僅強調快,它還強調效率,做一件事快,但沒有效率,還不如慢點去做。在做工作前,也應該分配好再施行。

  友誼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群氓並非伴侶,如果沒有友誼,生活就不會有悅耳的和音。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會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友誼的第一種作用——能夠調劑人的感情;第二種作用卻能增進人的智慧,所以最可靠的忠告,只能來處於最瞭解你事業情況的友人。

  友誼是十分重要的,朋友是我們身邊心不可少的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讓我們用真心去換真心,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原則去培養真正的友誼吧!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1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論。感慨很多。友誼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只有在好朋友之間才可能發生絕交這種事,過去交往愈深,現在傷痕就愈難修復,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不太自然。至於本來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都差不多,也就談不上絕交。

  生活中不也這樣嗎?只要是很親密的好友,萬一某一方傷害另一方,都會在心靈上留下一道陰影。但如果沒有朋友,就不能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孔子不也說過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過選擇朋友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選擇那些三流社會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的和他們一樣;如果和文明有禮的人做朋友,自然你也會變成文明有禮的人。有句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許,讀書如交友,但至少有個例外,便是讀那種傳授交友術的書。交友術興,真朋友亡啊!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2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3

  《論求知》是一篇啟迪人們增長學問,探求真理的文章。我們現在讀的課內書本,最終的目的是運用。需要實踐,使一門技藝。就如培根先生說的“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人的出生並不是什麼都懂,因為知識不能靠遺傳得到的。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上雖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獲取知識來改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知識是人一生的財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學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要透過實踐,把閱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為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做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紮實的根基。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4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

  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剋制再一次發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於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聖經》裡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

培根隨筆學生讀後有感15

  人性和素養的思考——那些機敏謹慎的人,往往會交上好運。

  先講個段子,這天小紅碰到小明問:小明,今天上美工課,帶筆不?小明說:帶毛筆。請問:今天需不需要帶筆?如果帶筆,帶什麼筆?

  先說天性,天性是隱藏於人心的一種本能,是遺傳和原生環境形成的,是客觀存在而難以捉摸的,但天性的好惡卻極大的影響著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和為人善惡。

  比如上面段子中的小明,我們可以稱之為——逗逼,天性隨意而有趣。瞭解天性,並充分改良和利用好它,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人不應該和天性為敵,而應該充分的瞭解並良好的駕馭天性,使之為你服務,這樣,你就真正變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只有長期養成習慣,才能改變人的天生氣質和性格,紀律和教育的作用是讓天性懂得守規矩懂是非。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天性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暴露出來:一是在私人的空間裡,因為這種場合不需要裝模作樣;二是在感情衝動時,因為情緒一激動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現新情況或新考驗時,因為在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