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讀後感1500字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讀後感15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一期的共讀營即將開啟之際,領讀老師對《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網上查詢相關的資料了。這本書的作者讓·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過程是教育者們所熟知的,但對於他的著作,說實話,這是第一次拜讀。

  這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小書,每一章的閱讀都有些費勁,但我也努力透過快速瀏覽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對於不懂的地方反覆咀嚼,還透過閱讀共讀群裡小夥伴們的觀點進行思考,一遍讀完,雖感覺只學到了皮毛,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享。

  一、突破舒適區踐行終身學習

  在閱讀了第一章的`內容就讓我不禁感嘆,在教育發展的這幾十年間,似乎人們並沒有改變對教育的認知,大家都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包括我們教師自己。而在資訊科技發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透過書籍、網路找到,我們讓孩子們背誦記憶的知識最終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個老師始終用自己過時的經驗去教育新時代的學生,那麼各種問題就會接連發生。醫生、工程師等職業每年都會有知識的更新及各種考核,那麼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也堅持學習,跟隨時代的腳步呢?

  這本書的閱讀,用楊老師的話說,就是跳出閱讀的舒適區,磨一磨自己的腦子。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用所學聯絡實際,指導實際教學,才會受益,而且會進入良性迴圈。

  我一直認為,老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最好踐行者,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研究、不斷髮現,用自己的學影響帶動孩子的學,不要當學生髮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學會成為引導員,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遵循規律科學引導

  既然要做引導員,那麼一定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就一定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本書中介紹了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我的理解就是,兒童的發展跟年齡和身心發展分不開,我們不能要求一個7歲的孩子去做10歲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認知達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會產生壓迫感,從而產生抗拒心理。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我們要去創設合適的情境去幫助他達成目標,也就是跳一跳能夠著樹上的蘋果即可。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認知發展規律,設計適合的課程和互動體驗,在讓他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對相關科目的好奇心,透過遊戲、動手實踐、表演、合作等方式讓學生獲得相關學科的學科素養,培養相對應學科的學習能力。

  所以在這裡,老師要做研究員,研究每個孩子的特點,從而提供適合個體的精準引導,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見每一個孩子”,只有看見他,不斷髮現他的優點,才會讓他更加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

  三、自主學習發展創新

  本書揭示了兒童認知原理,也就是學習是怎麼發生的。教師只有對兒童心理學有所瞭解,就能理解兒童自發的反應過程,從而加以利用、引導,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發學習的內驅力,把學習的永動機裝在每一個人心中,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在一次次的實踐體驗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從而提出創新的思考或成果,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這也註定是一個良性的迴圈。當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環境,老師、家長都必須懂得兒童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發展,創造美好未來。所以,從當下開始,去學習、去讀懂每一個孩子、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智慧引導,助力成長。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閱讀專業論著,提升自身素養,做新時代教師,育時代新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