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精神分析取向的大學生失戀諮詢論文

改良精神分析取向的大學生失戀諮詢論文

  論文摘要: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在我國高校心理諮詢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視。本文透過一則大學生失戀案例的分析,驗證了精神分析理論以及治療方法的有效性。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失戀,精神分析取向

  引言

  精神分析既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說,又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經過百年發展,已經演化成客體關係學派、自我心理學和自體心理學等。近年來,隨著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事業的發展,對精神分析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弗洛伊德或者榮格的學說,客體關係理論日益受到重視。客體關係理論與經典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已經有很大的區別。最能區分精神分析流派的爭論問題,是關於導致心理障礙的原因是什麼,是先天還是後天。在達爾文進化論思潮下,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是由其它物種進化而來,而並非一種與眾不同的生物。弗洛伊德用動物作為投射的螢幕,描繪了人類外表下的動物驅力是受掠奪的性慾和攻擊驅動的生物,人類過於壓制個體能量並使能量扭曲轉向針對個體自身的社會中的挫折和憤怒。1897年弗洛伊德拋棄了誘惑理論,強調心理病態的成因是先天因素衝突的驅力與俄狄浦斯情結。這是他所處的社會和歷史習俗限制造成的。客體關係心理學不反對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中獲得靈感,但是吸取的是另外一個緯度,即適者生存的過程,動物被打造成高度適應自身的環境,有機體與環境之間應該存在一種持續的互動作用關係。所以,客體關係心理學不那麼強調先天的因素,更強調後天環境因素。費爾貝恩和溫尼科特等都認為理想的發育不太看重本能的滿足,而是滿足早期的人際關係。環境和條件塑造了所浮現的人格是“真自體”還是“假自體”,幼兒的經驗從一開始就受到照料者的節律、價值觀和人格的強有力的影響。並強調,心理諮詢與治療過程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是,來訪者真實的個人聲音從對社會力量和重要他人的內化中發展和浮現出來。心理諮詢的重點是幫助來訪者找到、發展其真實的個人聲音,和諧其內部客體關係。

  文中透過對一個大學生失戀障礙的理解與諮詢過程,試圖展示改良後的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取向心理諮詢模式的一角面紗。

  一、案例背景描述

  夏雨,大二女生。來自農村,自覺不是十分漂亮,也不活躍。原來的男友,在大一時拼命追求她,幾天不見就會發簡訊給她,向她訴說自己得思念。慢慢地,她接受了他。有一段時間,她與他無論上課、吃飯,還是去圖書館搶位子,都走在一起。他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她全心全意地依賴他,把一顆心全都放在他的身上。他們曾經有美好甜蜜、如膠似漆的一段時光。

  但是好景不長,女孩越來越感到不對。後來男孩總會找理由不與女孩一起去自修,上課經常不與她坐在一起,即使應她要求坐一起,也好像不親密,少了什麼東西!僅僅只有兩個人在一起時會有很親熱的動作,但是碰到他的朋友卻不自覺會遠離那麼一點點,也不介紹說“這是我的女朋友”。女孩有些害怕了!

  女孩想挽救。她對他無條件的好,希望用這種好來證明她的心是真誠的愛著他。只要那個男生讓她做的事,她寧可放棄自己各種學習的時間、學生會工作的時間、休息的時間幫他去做。他們倆吵架,她總是先妥協。即使自己非常生氣的時候,夏雨也不對他發火,而只是事後指出他的不對,且他也能承認。夏雨覺得男孩有時對她好一些了。於是更加努力。

  然後,該發生的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也發生了:女孩發現自己懷孕了。

  她覺得自己活得太累了,她發現自己的成績在往下降,她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願意和自己在一起,她做什麼都無怨無悔。

  可儘管這樣,她還是沒有如願。

  有一天在電腦教室,她無意中發現他和一個女孩子坐在一起,他的手搭在那個女孩子的肩上,他們兩人談笑風聲。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那個教室的,她只覺得自己的身體是輕飄飄的,腳下也是軟棉棉的。她回到寢室後,早已成了一個淚人。

  她不敢去責問他,因為她太害怕失去他了。她只有對他無條件的好,希望用這種好來換回他的心。在那個男生生日那天,她用她攢了一個月的零用錢給他買了一個蛋糕,並在一個酒店訂了位置,希望和他共度生日,可他居然中途藉故離開,後來她得知,是和那個女孩子在一起。

  終於她憤怒了,情緒非常激動,並向男友表示:“如果我得不到你,也決不會讓她得到你。”話還沒說完,就使勁去推男友。由於沒有防備,一不小心,男友就掉進小河裡。兩人的戀情也就到此結束。而男友落水這一件事情在學校裡也被傳得沸沸揚揚。

  夏雨是一位本應很漂亮的女大學生,1.60左右身高,長得比較豐滿。但是首次走進諮詢室得她卻十分憔悴。儘管穿著時髦,但是臉色灰暗,神情疲憊,佝僂著坐在沙發上,微微縮著脖子,抬著頭。夏雨寒暄過後很久不說話,不時低頭。我看看她,靜靜地等著,也沒有說話,諮詢室氣氛有些凝重。慢慢地,她的大眼睛四周有些發紅,遊離的眼神有些呆。她以有些呆板的語氣告訴我,她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白天心情也不好,喜歡吃東西,3個月體重增加了12斤。

  敘述過程中,我感覺夏雨象在說別人的故事,神情沒有什麼變化,交談到這裡,夏雨還是沒有流一滴眼淚。

  諮詢師遞過一張白紙:“如果要用一種顏色用代表你現在的心情,你會選用哪一種?”諮詢師順便遞過一盒24色的顏料筆讓她選擇。

  她拿起了一支藍色蠟筆。接受了指導的夏雨用手中的筆在紙上比了比,稍微停留,畫到紙上,越畫越快,越畫越用力,隨著塗抹的痕跡的加深,她情緒越來越激動,眼淚慢慢流了下來。到後來,她低頭一手按住紙,一手拚命的左右塗抹無聲的淚水順著鼻子流得越來越多,有些滴到紙上,她也顧不上了。

  面對淚人一般的夏雨,治療師遞給她一張餐巾紙。夏雨忍不住大哭,又不敢發很大聲音,邊哭邊抽泣,有幾次哭得似乎上氣不接下氣。

  過了大約十分鐘,哭聲漸止。

  夏雨說,她覺得這世界上從來也找不到依靠。

  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對任何人都不滿意的母親的身邊。母親表現得最多的是對父親的不滿。母親對自己也是如此。從夏雨開始上學起,母親就給她定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她每次考完試,都提心吊膽地知道自己的名次。排在前邊,母親就千叮嚀萬囑咐,下次還得往前衝;排在後面,母親就重複著這樣的老調:完了,排得這麼靠後,能考上重點高中嗎?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點大學嗎?從小學到高中,12年下來,一直聽著這樣的嘮叨。磕磕碰碰地總算進入了大學。可是母親不滿的眼神還總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她。甚至母親打來電話,夏雨的聲音要是不響亮,母親馬上就表現出不滿,下面要說的話和一臉的怒氣夏雨都能想象出來。有時,母親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冷水,不分場合地點,劈頭蓋臉朝夏雨潑過來,讓夏雨自卑。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見的軟刀子,扎著夏雨,讓夏雨流血還不敢喊疼。夏雨現在不論做什麼事,出一點兒差錯就緊張得要命,不由自主就會立刻聯想出一大串可怕的後果。

  她也想依靠父親,可是父親幫不了自己。她發現父親被媽媽罵得更慘,心裡有點同情父親。尤其到了初中一年級,一個偶然的機會,夏雨知道了,父親不是親生的父親,在夏雨很小的時候,媽媽與親生父親離婚與現在的父親結婚。而且,據說是媽媽與現在的父親婚外戀才離婚的。從此,她恨透了現在的父親,開始尋找親生父親。

  高中二年級,終於找到親生父親。父親高大帥氣,還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有自己的車子。父親開車接她去吃飯,她很高興!可是,父親太忙了,也從來沒有帶自己到家裡去玩。儘管她覺得親生父親很棒,很令她自豪,但她感到與親生父親之間有一種說不出的遠。

  她需要一份感情。大一時男生追她,呵護她,她很開心,她覺得這下終於找到可以依靠的岸,她覺得這就是愛情。

  兩個人開始逐漸走向親密過程中,夏雨始終在把他與自己的父親相比。夏雨處處依賴他。有時,她也出現了一些擔心,母親會不會接受他?但憂慮很快被兩人快速的感情程序沖淡了。反正,他要娶的是自己,自己絕不會像母親對父親那樣,自己一定會好好待他的。夏雨希望自己的愛情不要像父母的一樣。可是,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二、評估與分析

  1、問題:

  與男友分手,體驗到被拋棄。

  2、症狀:

  (1)沒有表現出自殺與殺人的行為。

  (2)焦慮伴抑鬱傾向:心情不好就吃東西可能是她處理焦慮的方法,潛意識原因可能是出於對於愛的需要。根據精神分析理論,口唇滿足是發展最初階段口欲期力比多能量的體驗點,提示來訪者被啟用的問題可能0-1.5歲左右的心理發展階段,處於前俄狄浦斯期。梅蘭妮.克萊因認為嬰兒的客體關係發展的第二個狀態是抑鬱心位(depressiveposition),會產生抑鬱性焦慮(depressiveanxiety),因為這時嬰兒需要關心這個愛過和需要過的客體,體驗到對於先前朝向愛的客體的攻擊性的罪惡感,產生矛盾的情感與壓抑的焦慮。

  (3)關係模式:與男友相處中的過分依賴、討好行為,甚至為討好男友而懷孕流產。提示來訪者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可能是討好母親為主。這與她後文所說的幼年經歷中母親對她慣用指責的溝通模式有相吻合之處。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以將母親內化,當母親不在眼前時,可以保持一種穩定的內在母親的視覺表象。這樣的穩定的內在母親的視覺表象的發展,使得兒童可以獨立於主要撫養者之外活動。但是如果內化的客體關係是不健康的關係模式,就不能體驗、承受人際間的分離,來訪者便不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包括與男友的健康關係,而是一種依賴、討好的關係。

  (4)內部客體關係

  根據溫尼科特(D.W.Winnicott)的理論,來訪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好的母親(goog-enoughmother),產生了虛假的自體(falseself)。足夠好的母親會提供容納(holding)、愛撫(handling)、客體呈現(objectpresenting)的成長環境,使得嬰兒能夠整合、人格化、建立健康的內部客體關係。而來訪者的母親是個對誰都不滿意的母親(媽媽表現出她自己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不能提供足夠好的媽媽的功能,來訪者的自體在嬰兒期無法內化一些正常的心理功能。來訪者內心有費爾貝恩(W.R.D.Faibairn)說所的兩種形式的壞的客體(badobject)。一種是令人興奮的客體(excitingobject),對他人、對男友產生過於理想化的期望,過分的期望會經常導致落空,引起沮喪、空虛,心理上一直有感到飢渴但從未被滿足的那一部分;另一種壞的客體是拒絕性的客體(rejectingobject),來源於對母親指責的體驗。感到母親的指責的敵意,感到自己是不被人愛,不受歡迎,引起憤怒,同時渴望擁有接納感,害怕自己是不被人愛、不受歡迎的。這種潛意識的模式一直帶到成年。假自體就會不斷運用討好、依賴等不健康的方式與男友等建立親密關係,不可避免地導致很多問題,產生痛苦。

  (5)憤怒:來訪者一怒之下推男友的力量之大,提示她有憤怒。

  來訪者希望被愛、被保護,併成為他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在童年時代透過滿足他人的願望來獲得愛和安全感。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來訪者調整自己的感情去適合他人,以確保自己更受歡迎。甚至放棄自己的需要,壓抑自己真實的聲音,以希望換取他人的愛。但是,這個過程中,來訪者自體受到傷害,又會產生一種失去自己的失落感。尤其經過竭盡全力的討好仍然不能奏效,仍然不能成為自己可依賴的一部分時,經常會歇斯底里地突然發怒。

  3、人格特徵

  儘管最早問題根源可能來自於口欲期,也有衝動性、不可控制的憤怒,但是來訪者沒有達到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程度。憤怒出現頻率非常低,只在她覺得忍無可忍之下,才偶爾表現憤怒。

  更多的是依賴性人格的特徵。表現為:將自己的需要附屬於所依賴的人,過分服從男友(他人)的意志;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可憐巴巴;對男友有嬰兒式要求,過分依賴男友,把男友作為自體客體(selfobject),要求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擔責任,導致男友難以承受而逃跑;恐懼被拋棄;應對逆境時要求諮詢師教她怎麼辦,把責任推給別人。

  三、諮詢過程

  根據上述分析,心理諮詢的思路是調整來訪者內心的客體關係,尤其是與重要他人客體關係中的情感色彩。

  1.處理與前男友的關係

  團體治療時諮詢師請夏雨坐到前面,面對諮詢師。諮詢師請她看著自己的眼睛。

  “看著我的眼睛。”“放鬆,呼吸。看著我。”

  在對視之後夏雨情緒開始波動,

  “發生了什麼?”諮詢師問。

  夏雨哽咽,開始述說。

  “只用一句話說出你想解決的問題。”

  “我很生氣,我對他那麼好!”

  “你生誰的氣?”

  “我以前的男友。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是的!”“你能在大家中挑選一位代表你的男友嗎?”

  夏雨慢慢地掃視大家,找出一位男生。諮詢師請該男生站到圈子的東邊,夏雨站在西邊,兩人面對面站著。

  諮詢師首先指導夏雨對著男友的代表說出心中的不滿情緒,過程中配合跺腳、拍打替代物等肢體語言,以增加軀體表達。夏雨放聲大哭、撕心裂肺,其他組員也紛紛流淚。

  期間,諮詢師全神貫注聚焦於夏雨的變化,不時給以調整。慢慢,夏雨平靜下來。

  “(做得)好的!”諮詢師對夏雨溫言。

  “你有什麼感受?”諮詢師走過去問男友的代表。

  “很難受!感到內疚!”

  “告訴她,我傷害了你!”諮詢師手指夏雨。

  “我傷害了你!”“男友”神情憂傷,溫和地說。

  “對不起!”

  “現在你看他有什麼感覺?”諮詢師問夏雨,“還那麼可恨?”。

  “好像沒有那麼可恨了!”

  “你多大了?”諮詢師問突然夏雨。

  “21。”夏雨疑惑地看著諮詢師。

  “21歲的大人了,不是小孩了。是嗎?”

  “是的。”夏雨回答,語氣有一絲變化。

  “象一個21歲的大人一樣看著他。”諮詢師手指“男友”。“21歲的大人看人是什麼樣的神情的,做給我們看看?”

  夏雨神情比較安定地看著“男友”,不像剛才那麼緊張了。

  “現在你對他說話。”諮詢師站在夏雨旁邊,手指著“男友”。“有什麼要說的?”

  夏雨看著“男友”,無語。

  諮詢師等待了一會,問:“有很多話要說,說不出來。是嗎?”

  點頭。

  “那好,試試這幾句話對不對。如果對就照說,如果不對,就不要說。好嗎?”

  “好的。”

  “你離開了我!”

  “你傷害了我!”

  “我很傷心!”

  “也很生氣!”

  ┉┉

  “我很想你回來!”

  “但是你已經走了,我知道不可能回來了。”

  “不過你還是我的同學。”

  ┉┉

  “你曾經愛過我。”

  “你曾經讓我體會到愛。”

  “謝謝你!”

  “祝福你!”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體驗,夏雨終於能夠平靜地對著“男友”,說出了謝謝“男友”的話。

  結束之前,夏雨要求擁抱了“男友”一下。

  角色歸還,結束。

  2.調整與父母的關係

  夏雨第二次參加團體治療。

  諮詢師請夏雨挑選團體成員代表夏雨的養父、媽媽、親生父親。養父與媽媽在夏雨背後西方站在一起,面朝東方;夏雨站在中間;親生父親站在夏雨背後的東方,面朝西方。

  然後諮詢師引導夏雨轉向一直站著看著她的母親、養父。

  接下去,諮詢師用相似的方式引導其對母親述說諸如:媽媽,我感受不到你的愛...等等。

  (具體過程略)

  夏雨很激動,又大哭(下面的人也是早就落淚一片,現場事先就給每人準備了一大坨面紙)

  ...

  和母親擁抱、和解。對養父的憤怒:怒其不爭,不能照顧好自己,弟弟和母親。

  諮詢師引導其表達憤怒...

  情緒很激動...

  夏雨大哭、怒斥、跺腳、撕毀道具(事先準備好的)...

  在現場的同學受其感染,不少落淚。

  待到漸平緩。

  諮詢師問她現在對著養父,看養父有什麼感覺?

  夏雨覺得養父其實也挺可憐。

  對養父是否有愛。

  回答是。(具體過程略)

  轉向親生父親:

  見到親生父親代表,剛在養父那邊稍顯平緩的感情就再度崩潰。再度大哭,質問:爸爸,為什麼我那麼小你就不要我?!

  引導其對親生父親進行情感表達,“父親”對其作出回應,堅定肯定的告訴“爸爸很愛你”。

  父女相互擁抱...

  諮詢師讓父親和母親站在夏雨面前,讓夏雨將親生父母的映像如底片般存入心底。

  並告訴自己,自己還是孩子,父母之事無力承擔,要照顧好自己。

  父母對夏雨的擁抱,然後養父也上前擁抱,響起事先準備好的輕音樂,場面溫馨。

  夏雨表示,她感受到愛,不僅來自父母和養父,也來自周遭環境的支援。並且認為自己更幸運,因為比常人更多了份愛。

  諮詢師:“好,現在你對你的大學生活有什麼打算?”

  夏雨:┉┉

  “包括學習上,生活上,以你現在的心情,有什麼打算嗎?”

  夏雨說,要成為一個設計師,要交新的男友等(具體略)。

  角色歸還儀式,結束。

  四、討論

  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是無意識的`釋放與調整。客體關係療法非常強調無意識自體-客體關係的修正,當無意識被有意識吸收以後,可以為個體釋放出創造性的潛力。當這一切發生時,個案當事人可以找回自我,恢復自尊,重新整合生命的意義。

  改良客體關係治療的創造性過程使得人們可以表達模糊的感受和內在衝突,釋放無意識消除心理的壓抑或阻礙。

  效果的評估主要也是基於上述工作做到什麼程度。但是由於又很多治癒因素無法量化,所以較難於從醫學角度進行評估。

  本案例的效果可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

  1、情感狀態改善。

  原先非常焦慮與憤怒,當然也有其緊隨的另一面-抑鬱悲傷;治療之後憤怒得到釋放,導致容易憤怒焦慮的內部自體-客體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修正。

  2、自尊得到改善。

  自尊也稱為健康的自戀,與情感狀態密切相連。該女孩的自尊不牢固(源於內部壞的客體關係,見診斷部分),與男友分手所體驗到的被拋棄感,傷害了她的自尊,她自己無法修復喪失的自尊,表現出焦慮,所以也會感到痛苦無助。對於男友的的落空,導致極度的失望。因為這種嬰兒式的期望、依賴是她無意識的慣常模式,覺得理所應當,所以一旦落空就會產生憤怒。所以喪失自尊時,人們更多的不是去感受痛苦,而是產生將自己或他人置之死地而後快的衝動。此個案中,憤怒與焦慮情緒的下降,提示女孩的自尊得到改善。

  當自我感覺良好時,自尊也良好;當有一些事情發生令你瞧不起自己時,即處於低自尊狀態。治療後女孩感受到愛,並打算做設計師,尤其準備交新的男友,提示體驗得到改善,承認自己有資格獲得愛情,因失戀而受到傷害的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

  需要說明的是,對自尊的理解,專業心理學與流行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南希(NacyMcWilliams)認為,膚淺的情感支援,如透過微不足道的成績而獎勵和表揚人們,並不能使人產生自尊,反而讓人覺得有點自欺欺人。要麼會產生純屬荒唐感,要麼為自己受到平庸嘉獎而暗自慚愧。僅僅透過讚揚來“支援”人們的自尊,並不能產生和維持真正的自尊,只能孕育幻想。自尊增強的原因之一是,不是諮詢師給予廉價的積極肯定,而是個案當事人表露壓抑的、感到邪惡及可恥的情感,而諮詢師並不迴避那些令人厭惡的自我部分,接受它,不需要把它最少化或文過飾非。

  3、病態信念的轉變

  精神分析技術也還是很重視體驗的認知緯度,其實很重視認知改變。弗洛伊德認為,在人的潛意識水平還存在一種“原始的思維過程”,最初用來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這種“原始的思維過程”不同程度殘留在成人思維過程中,形成病態信念,以自己不知道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控制我們的行為。改良後的客體關係治療不僅重視個體的潛意識信念,同時還很重視家庭現象中的潛意識病態信念。該女孩在諮詢師的控制下發生了退行,啟用產生病態信念的場景,一定程度上(在治療的當下)改變了她的“原始的思維過程”-病態信念。包括:“在我那麼小爸爸就不要我,說明我沒價值!”,“男友離開我,就象爸爸拋棄我一樣證明我沒價值!”“任何時候對待生活要認真執著!”等等。

  4、需要說明的是,個案當事人內部客體關係的偏離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是還沒有完全治癒,以後遇到類似情景可能會反覆。根據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該女孩的古老自體中的全能理想化客體還沒有完全整合到自我之中,可能會繼續尋找一個全能的人物戀愛階段最大可能性是投射到男友身上,對心目中男友理想化的期望,可能導致再次受挫。內部客體關係的修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女孩理想化移情被啟用之後,諮詢師提供一個現實的自我,幫助女孩忍受願望的延遲滿足、忍受由此而來的焦慮,慢慢地把諮詢師的品質“轉換性內化”進去,理想化客體才能被完全整合到自我的整體之中,內部客體關係才算真正修復。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由於資源限制無法達到理想化的程序。一般而言,學生透過諮詢能夠適應一般的學習生活,就可以結束諮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