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六年級學生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六年級學生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史詩式的規模,反映了1805——1820年俄羅斯整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現在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戰爭與和平六年級學生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戰爭與和平六年級學生讀後感1

  茶餘飯後、空閒之餘,我讀了一本《戰爭與和平》的壓縮版。它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偉大作品,更是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長篇小說 。

  本書以十九世紀初俄羅斯人民的歷史大事件為舞臺,以拿破崙入侵和敗退作背景,將亞歷山大一世 、拿破崙、俄羅斯主要貴族生活的種種情景等人物數百人,描寫得栩栩如生。

  書中人物眾多,龐而不雜、紛而不亂、巧奪天工 ,如法軍的暴行、俄軍的游擊戰等。同時,對貴族社會的f敗、墮落與精神面貌;男女青年在動亂中的緣於愛、戰鬥裡的情與戀,以及洛斯托夫伯爵家族從盛到衰,由衰轉盛的變化等都進行了深刻地描述。

  女主人翁娜塔莎無微不至、持之以恆照顧在反法戰爭中負傷的安德烈公爵。他們原是一對戀人,但愛情早已破裂。為了照料受傷的戰士,娜塔莎激發起了愛國熱情,改過自新,精心照顧,十分難得,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安德烈公爵在許多次戰鬥中,處處都表現出了俄羅斯人民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就連貴族大資本家皮埃爾,因刺殺拿破崙未果,作了俘虜,依然鎮定自若。

  正義是永恆的。俄羅斯人民的抵抗是正義。他們英勇頑強 、不怕犧牲、艱苦卓絕、敢於捐軀的精神 是值得宣揚的。俗話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拿破崙的克羅米亞戰爭因非正義而宣告失敗 ,最終被趕出了俄國,俄羅斯人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和平。

  正由於這樣,羅斯托夫家族最後才又如此地興旺起來,皮埃爾和娜塔莎、瑪麗亞和安德烈最後成了幸福的兩對。

  今天,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仍然有戰爭,如伊拉克、阿富汗、加沙等地區。那裡的國家和人民渴望和平,需要生存,盼望發展;每個人都需要尊嚴 ,每個孩子都需要和我們一樣上學,每個家庭都期望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反對戰爭,反對恐怖主義,反對以任何藉口或形式的國家恐怖行為 ;熱愛和平,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 ,這正是我從《戰爭與和平》中所想到的。

  《戰爭與和平》真不愧為是一部偉大的、不朽的作品!

  戰爭與和平六年級學生讀後感2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史詩式的規模,反映了1805——1820年俄羅斯整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氣勢磅礴地展示了“無與倫比的俄羅斯生活的圖畫”,多方面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勇敢鬥爭的精神。整部作品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展開敘述,人物心理、動作、表情分析描寫透徹,生動具體。

  拿破崙率領著法國一百萬人的兵馬,轟開了俄國的大門,這引起了俄國人民的恐慌,人們對拿破崙這位軍事天才嗤之以鼻,俄國軍隊邊打邊退,以少於對方一半的兵馬和對方周旋,最後,竟然失掉了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之後,拿破崙開始漸漸衰敗,在莫斯科,指揮軍隊毫無紀律地搜刮居民財產,落得的下場便是抱作一團然後落荒而逃。

  在俄國軍隊與法國軍隊周旋的過程中,曾打過幾次著名的戰役,是拿破崙計程車兵丟盔棄甲,損失慘重,為什麼一個原本不足以抗拒聲勢浩大法軍的俄羅斯軍隊,如今卻遠遠佔了上風,那是因為俄國人民所擁有的那些法國軍人所沒有的品質——樸實、真誠、愛國、無私、捨己為國,他們看見了皇帝能夠感動得熱淚盈眶,在莫斯科即將被攻破的那段時間裡,人們拋棄了自己的財產,遠遠地逃離了這裡,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俄國人民從來沒有想過在外國人的統治下生活,說明了他們有一顆愛國心。

  是的,失敗從不源自於條件的好壞,而真正導致失敗的原因,則是對事物所持有的態度,俄國人民沒有絕望過,他們相信,並且認定他們終將把法國人趕出自己的領土,有一種“力”叫做“信仰之力”,正是這種力真正讓法軍感到恐懼,俄軍衝鋒陷陣,毫無怨言,把死視為在前線馬革裹屍,鞠躬盡瘁,把祖國視為心中最高尚、最聖潔的地方,愛國之心人皆有,但是,法軍卻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在金錢面前,他們喪失了理智,拋棄了祖國的利益,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愛國其實需要堅定的意志力,在危難面前,不退縮,與祖國同生死,共存亡。就如文天祥在被捕時所說的那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死,才值得世人銘刻在心。

  近幾天家裡來了客人,丁丁跟他們玩的不亦說乎!一直堅持的閱讀也放棄了,最後還是在我的提醒下閱讀完了《戰爭與和平》,還主動寫下了以上的讀後感。人都有惰性,何況是孩子,但是,“失敗從不源自於條件的好壞,而真正導致失敗的原因,則是對事物所持有的態度”,對於生活也是如此,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每一天的生活,過得充實而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