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調查報告

甘肅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調查報告

  三北防護林工程如今進入五期規劃發展階段,對我國治理萬里風沙線和水土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對部分防護林老齡化,防護功能不斷減弱的現狀,有關專家表示,生態建設沒有一勞永逸的“常青樹”,也不是任其自生自滅的“孤島”。

  甘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戰略通道。那麼,這條“綠色長城”的建設遭遇了哪些瓶頸?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護林老齡化難題,保證三北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這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樹齡大缺乏管護是主因

  在河西,沙棗樹、紅柳、旱蘆葦等植物乾瘦乾癟,骨子裡透露著一種大漠戈壁的荒涼、蒼勁和對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種植物隨處可見,那就是長在沙漠邊緣的固沙植物梭梭,這種不起眼的小喬木耐寒耐旱,地下樹幹地徑可達50釐米,灰禿禿的,眼看就要死了,給點水又能活過來。

  眨著一雙疲憊的眼睛,連日來參與並指揮全市春季植樹造林行動的張掖市林業局造林科科長梁軍,面對記者無奈地說:“河西的生態就是這樣脆弱,多風沙乾旱,缺水,缺水,還是缺水。河西只要有水,絕對賽江南。”

  其中,與河西地區其他城市相比,張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為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橫穿全境,境內流域長達330公里。

  2000年,國務院做出黑河跨省際向下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分水的重要決策後,如今調水十幾年了。隨著張掖將節省的珍貴水資源留給下游,下游曾一度乾涸的東居延海周邊生態環境得以恢復。但在中游張掖,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凸顯:因用水不足,農業灌溉與生態用水矛盾突出,生態整體惡化。自2000年實施黑河調水以來,由於水迴圈規律發生改變,導致中游溼地萎縮,生態林區域性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劇。

  在高臺、臨澤的走訪中,當地人表示,農田用水都非常緊張,更不用說生態用水了。

  提起高臺縣北部防護林因為缺水一天天衰老,楊樹枯死,黑泉鄉九壩村原村支書、74歲的於臺永悲從中來:“沙漠裡種活一棵樹多不容易啊。”

  “黑河中上游限制用水,加之風沙壓渠,北部防護林河道發生3次變遷,6.7萬多畝防護林帶,能夠澆上水的僅佔到一半。”高臺縣林業局副局長陳鴻說。

  除了缺水,樹齡大也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三北工程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省三北工程防護林大部分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栽種,主要樹種為楊樹,楊樹的壽命只有30年,而現有的楊樹林樹齡都在40年左右,已經到了過熟期,所以會出現衰老死亡的情況。”省三北局工程管理科科長李仰東說。

  我省三北工程歷經30多年建設,有相當一部分林網已成為成、過熟林,相當一部分以楊樹為主栽植的林網已成為殘敗林,防護功能嚴重退化。普遍存在樹種結構較為單一、林分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致使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加之經營管護等措施跟不上,造成低效林、殘次林較多。

  林業生產中,人們常說“三分造,七分管”,那麼強調的是什麼呢?你把林子造上了,關鍵是還要去管它。然而,採訪中記者瞭解到,事實是三北工程建設只重造林,卻輕管護。

  在高臺縣、臨澤縣、民勤縣部分鄉鎮的走訪中記者瞭解到,我省老化、殘次林更新改造和防護林後續管護任務迫切。然而,資金卻成了我省三北工程建設的最大瓶頸。

  面對三北工程貧窮縣“既渴又怕”

  “我省三北工程區域內,大多數縣自然環境極為惡劣,三北工程是生態建設的需要,然而這些縣大多數是國家扶貧縣。國家造林補助標準嚴重偏低,立地條件越來越差,而地方政府的財政配套能力較差,使原本投入不足的五期三北工程更加困難。”省三北局副局長馬立鵬說。

  李仰東直言,面對三北工程,我省貧窮縣“既渴又怕”。造林補助標準嚴重偏低、投資不足,是近幾年來三北工程面臨的最大問題。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近幾年,人工費、苗木費等所有涉及造林的費用普遍上漲,加之大部分造林地塊向深山、遠山、遠沙轉移,造林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造林成本越來越高,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我省造林成本平均在800元—1500元每畝,隴東地區在800元以上,河西地區在1000元以上,而目前國家補助標準僅為120元—300元每畝,且多年原地“踏步”,與實際需求有較大缺口。

  不用掐指頭,對於造林成本,梁軍心裡很清楚:在張掖條件差的地方造林,一畝地投入高達5000元—6000元,這裡邊包含整地、換土(1方25元)、買樹苗(比如每畝地樟子松最低2200元)、種樹苗、灌水、設施配套(打井、修渠)等。地方政府每年補助多少也不固定,縣財政補助每年5萬、8萬、10萬不定。

  造林資金如此緊缺,管護經費更是無從談起。要想造的林帶成活,至少要保證兩三輪水,在河西,水資源非常珍貴,澆一次水每畝60元—70元,還有除草、防蟲、施肥、管護人員工資,而納入國家公益林的三北工程,每畝管護費僅5元—10元……提起這些,梁軍既頭疼又心煩。

  馬立鵬表示,三北工程建設只有造林補助,沒有管護撫育投資,成、過熟林不能及時更新,中、幼林不能管護撫育,林木病蟲和鼠兔危害得不到有效防治,影響了工程建設成果的鞏固。

  此外,計劃與規劃、下達任務與造林季節“雙脫節”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我省三北工程建設,是工程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關於計劃與規劃“脫節”。以三北四期工程為例,有這樣一組資料:國家批覆我省規劃造林總任務1211.25萬畝,實際下達造林任務688.37萬畝,僅佔規劃的56.89%;實際投入僅6.95億元,不到規劃的40%。造林任務和投資一直是全國的'平均水平,與我省在全國的生態戰略地位不符。

  下達任務與造林季節“脫節”方面,我省三北工程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年度計劃下達滯後。我省造林季節性很強,隴東一般在春秋兩季,而河西地區僅限春季,任務的不確定讓種苗、用工等物質準備與造林脫節,造成整個工程建設上的被動,迫使各貧困縣以無奈的“欠賬造林”應對“脫節”。

  “硬骨頭”再硬也要“啃”

  河西的春天,比哪個季節都珍貴,處處幹部群眾植樹忙。

  5月5日、6日,河西又被風沙“吞噬”,多地黃沙漫天,狂風四起。

  沙塵暴又來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梁軍心裡犯難,“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了樹,還要在條件越來越差的地方栽樹,這個硬骨頭不好啃;防護林老了,亟須更新改造和管護,這個硬骨頭也不好啃。”

  “硬骨頭”再硬也要“啃”。但究竟怎麼“啃”?我省究竟如何打破資金困局保證三北工程建設?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針對資金短缺且投入不穩定這一問題,馬立鵬建議,三北工程建設應納入法制化軌道。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應當在國家層面,比照退耕還林工程管理,儘快起草頒佈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條例。明確工程責任主體,逐步落實目標責任。

  馬立鵬表示,三北工程是在大面積宜林荒地上的植樹造林,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並且週期長,見效慢。國家只有不斷加大政府投入,才能保證生態環境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來源,滿足廣大人民和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要。

  “統籌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這個也比較可行。要把工程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治窮與致富結合起來,在發展名特優林果產業,使大地‘綠起來’的同時,讓工程‘活起來’、農民‘富起來’,讓林子栽得上、保得住、見成效。”李仰東說。

  李仰東還建議,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嘗試整合其他專案資金用於工程建設,也可以嘗試在國家計劃任務內,按照分類經營的原則,加大對重點熱點區域治理投入,實行專案管理,全額投入,集中力量建設好防護林,對經濟林只給予必要的引導性資金。

  採訪中,部分地方官員道出了心聲:我省三北工程應該增加後續管理經費。隨著工程建設的深入開展,幼林撫育面積增加,建議增加工程專項管護資金,使工程成果得到有效鞏固。此外,還應加大對地方林業科技的投入,使病蟲害防治、乾旱區抗旱造林技術等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應用於林業生產,提高工程建設科技含量。

  一些林業專家還表示,依據全國退化防護林修復的總體部署,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儘快啟動三北工程五期退化林分修復專案,加快推進三北地區退化林分修復工作。

  國家林業局日前表示,今年我國將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突出抓好乾旱半乾旱地區、沙化及石漠化地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建設,增加森林資源總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