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學調查報告

城市社會學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城市社會學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角度看,人類經歷了矇昧、野蠻而逐步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再發展到現在的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進步。目前的工業文明雖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問題的嚴重化,已經開始走向衰退,當前一種新的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興起,這就是說現在面臨著工業文明向一種新的文明的過渡,這種新文明即為生態文明。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

  生態化發展模式是在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工業化發展模式的辯證否定,它揚棄了只注重經濟效益不顧人類福利和生態後果的唯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兼顧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持續發展的,注重複合生態整體效益的發展模式。生態化發展模式是人們對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所走過的道路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這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是人類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開拓新文明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態化及其發展對策

  在世紀之交,新舊文明轉換之際,我國城市發展面臨兩種選擇。或者走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生產和生活方式不發生根本改變,最多隻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者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化發展之路。第一種選擇是危險的,"邊發展、邊治理"或"先發展、後治理"使人類"生存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甚至拖延解決,只會使為之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到最後可供選擇的餘地也愈來愈小。我國應該也必須選擇第二種,儘管我國城市將在發展中面臨更多挑戰。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選擇,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維護全球生存與發展的迫切要求,變革勢在必行。

  所謂城市生態化簡單地說就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這裡"生態化"已不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整體的概念,蘊含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的內容,城市生態化強調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即實現人-自然共同演進、和諧發展、共生共榮,它是可持續發展模式。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生活質量、人口素質及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區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對經濟增長,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環境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援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標誌著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開發模式向複合生態開發模式轉變,這意味著一場破舊立新的社會變革,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城市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生態恢復,還涉及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根本性轉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質、意識觀念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國情決定了必須開闢一條非傳統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國特色"城市生態化發展之路。以下幾點建議對促進城市生態化發展是重要的。

  1.1 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首先必須宣傳、普及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觀,使公眾特別是領導決策層的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只有改變原有的價值觀,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才會改變!自覺的生態意識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關鍵。

  1.2 制定行動計劃,實施符合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政策

  城市生態化應作為我國城市今後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並與《中國21世紀議程》結合起來,把這種思想貫徹到政策、計劃中去。改變以前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政策、計劃,制定城市各領域、各行業生態化發展的戰略、步驟、目標等,並確定優先發展領域,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加快城市生態化發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態化發展道路。

  1.3 加強生態立法

  建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法規綜合體系,使城市生態化發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城市生態化發展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化發展的行為採取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1.4 設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職能機構

  在城市各機構中可透過聯合設立綜合的、跨部門的生態化發展管理決策機構,組織、協調、監督城市生態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也作為城市生態化發展的宣傳、諮詢、交流和推廣中心。

  1.5 重視生態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凡是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汙染、社會異化、經濟非持續發展的技術,都是與生態化發展相違背的,解決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生態學原理創造新的技術形式--生態技術。城市生態化發展必須重視增加科技投入,研製、開發生態技術、生態工藝,積極選擇"適宜技術",推廣生態產業,保證發展過程低(無)汙、低(無)廢、低耗,提高資源迴圈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是實現城市生態化的基礎。

  1.6 重視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

  城市僅僅注重自身繁榮,而掠奪外界資源或將汙染轉嫁於周邊地區都是與生態化發展背道而馳的。城市間、區域間乃至國家間必須加強合作,建立公平的夥伴關係,技術與資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網路系統,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確保在其管轄範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動不致損害其它城市的利益。

  2 走向生態城市

  2.1 生態城市釋義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為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建設生態城市(ecocity)。"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前蘇聯生態學家楊諾斯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瑞傑斯特等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進行了研究〔1,2〕。生態城市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溶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體現的是一種廣義的生態觀。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迴圈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溶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從生態哲學角度看,生態城市實質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城市價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會關係和文化意識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實現。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集約內涵式"的,採用有利於保護自然價值,又有利於創造社會文化價值的"生態技術",建立生態化產業體系,實現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生態化",太陽能、水電、風能等綠色能源將成為主要能源形式,智力將成為資源的開發方向〔5〕,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迴圈利用;從生態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將"生態化"。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人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建立有自覺保護環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機制,有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穩定,達到動態平衡狀態。它具備良好的生產、生活和還原緩衝功能,具備自組織、自催化的競爭序主導生態城市發生和發展,以及自調節、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證生態城市的持續穩定〔6〕。物質流、能量流、資訊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進過程也得到保護和發展;從城市規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空間結構佈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築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空間構成與表現。從地理空間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城市化區域、城鄉複合體,城與鄉融合、互為一體,這裡城與鄉只是分工上的不同,與傳統城市和鄉村對立的二元經濟模式有本質區別;從不同角度來看生態城市,它會有不同的"面目",即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生態城市的內涵。以上幾方面實際上也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絡、交叉的。總之,生態城市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自然生態化,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化。自然生態化是基礎,經濟生態化是條件,社會生態化是目的,複合生態化是前提。

  2.2 生態城市主要特點

  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本質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p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自然、人共生,人迴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與人關係上。現在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p高效性 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城市"高能耗"、"非迴圈"的執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迴圈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共生關係協調。

  p持續性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與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的"繁榮",保證其發展的健康、持續、協調。

  p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p區域性 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區域概念,是建立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網路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區域觀念就是全球觀念。

  2.3 生態城市建立策略

  現代城市與生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盡善盡美、不可實現的理想烏托邦。現代城市到生態城市可能是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 Register(1990)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並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十項計劃〔7〕。

  普及與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致力於疏浚城市內部、外部物質與能量迴圈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研究,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部門,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

  對城市進行生態重建(Ecological Rebuilding),力求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存空間;

  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生境;

  調整和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

  加強舊城、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

  取消汽車補貼政策;

  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這十項計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當然中國城市不可照搬,只有從國情和城市實際出發來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生態城市道路。但一些成功經驗應該借鑑的。

  建設生態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個階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級階段)大力宣傳、倡導生態價值觀,喚起人們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視,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示範工程,加強能力建設,對社會經濟組織結構、功能進行初步調整,為建設階段作好準備、打下基礎。

  第二步:建設期(過渡階段)重在逐步調整、改造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重構和生態恢復,增強城市共生能力,進一步增強人的生態意識,使之自覺廣泛參與生態化建設。

  第三步:成型期(高階階段)這一階段生態城市並不是處於"靜止"的理想狀態,而是自覺地透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實現其動態平衡、持續發展,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強。但若其正負反饋失衡或自我調控失靈也會導致衰敗。

  以上三個階段,對於不同城市因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每一階段的時間跨度也不盡相同。第一步和第二步實際上就是城市生態化發展階段,生態城市則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高階境界。可喜的是我國已有不少城市已處於起步階段,但還有很多城市仍在繼續重蹈傳統工業化發展老路。

  3 結語

  當前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已在我國蓬勃展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面向新世紀,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研究成為城市(規劃)研究的前沿課題。因為傳統的城市規劃價值觀是"反自然"的,與生態城市價值觀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城市規劃師、建築師更應該改變觀念,以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