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合作社調查報告

食用菌合作社調查報告

  市區鎮食用菌合作社成立於20xx年1月,是一家以香菇、木耳、靈芝等種植、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該社的成立,有一番艱苦的奮鬥過程,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還有一些認真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創業的艱苦道路

  合作社的社長叫,1983年,高中畢業後的因家境貧寒回鄉務農,但幾年的辛苦耕耘,都未能讓走上致富的道路。1987年,他南下浙江開始了艱辛的打工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上播出的當地農民靠種植食用菌發家致富的節目,聯想到家鄉麻櫟等適合香菇種植的硬雜樹木面積達5萬多畝,年採伐量可達2萬噸,並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不正適合香菇的生產種植嗎?萌生了依靠家鄉豐富的林木資源發展香菇產業致富的想法。雖然有了明確的致富方向,但是還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援和市場資訊。為此,毅然辭去了原來的工作,開始了漫漫“取經”之路。

  他首先透過參加哈爾濱第五屆全國食用菌產業博覽會的機會結識了中國食用菌協會香菇分會名譽會長張壽橙教授並拜其為師,起先張教授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關注,隨著頻繁的跟隨著張教授上山“蹲”蘑菇點,觀察蘑菇的最佳生長環境並隨時請教,時間長了張教授開始留意起這個年輕人,他覺得眼前這個年輕人有毅力、愛學習、有闖勁,所以把他畢生所積累的知識毫不保留的傳授給。除了跟著張教授學習外,還密切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食用菌培育種植的報道;還積極向有經驗的農戶學習請教香菇的品種、培育種植等相關知識;先後自費到山東壽光、浙江龍泉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向當地的'食用菌種植大戶“取經”。

  轉眼間到了20xx年。鎮政府確定把發展食用菌生產作為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在資金、政策方面重點培育扶持。得知訊息的迅速返鄉,投入到火熱的創業中。他首先以香菇為首個試驗品種,可剛種出來的香菇,個頭總是小不點兒,像發育不良似的,“難道還能讓小香菇把我難倒了不成?”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勁,在經過仔細分析,數次試驗後,他終於成功培植出了個頭飽滿、口感鮮嫩、營養豐富的香菇。成功了!當年的4個大棚為其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成為鎮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食用菌種植規模越來越大,但是還沒有形成產業叢集效應,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抗擊突如其來的市場風險是很不利的。將所有菇農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合作社的想法漸漸在腦海中成熟起來。在他的積極推動下,20xx年12月,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當年有8戶農民報名入社。

  合作社按照分戶生產管理、統一加工木屑原材料、統一購買菌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運輸銷售的執行模式,為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撐,並按市場價回收、銷售,形成了“企業+協會+農戶”的產業模式,促進了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合作社現有20多戶,50多人,擁有固定資產約200萬元,有辦公樓6間,接種室、培菌室1000㎡,配有高溫鍋爐輸送機、木屑加工機、裝袋機、超淨工作臺等裝置。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合作社生產基地約120畝,香菇鋼架大棚100棟,年生產菌棒30萬棒,年總產量約30萬公斤,銷售額3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合作社實行統一供種、統一製作菌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運輸銷售、分戶生產管理、分戶結算、生產運作良好。該合作社20xx年被授予省設施農業裝備技術示範單位,是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科技示範點。

  二、技術上的新發展

  在種植香菇的基礎上,技術上不斷有新的突破。

  一是在大田種木耳。20xx年,在鎮華嚴庵村選址13畝,投資20多萬元,嘗試木耳種植並大獲成功,當年就獲利10萬元。

  二是製作靈芝盆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還採用先進的有機化栽培管理技術,實現了仿野生環境下大棚培育靈芝,當年收穫的靈芝孢子粉又為其帶來了10萬元的可觀效益。

  三是反季節種植香菇。一改過去只有在冬季才能吃到香菇的做法,2012年生產反季節香菇10萬棒,從而實現了一年四季都有本地香菇供應。

  三、幾點建議

  會長鬍成功看後,非常欣慰,他對合作社的發展也提出了幾點希望。

  一是標準化問題。

  他要求要把香菇、反季節香菇、大田木耳、靈芝盆景等要很好的總結,搞出標準化的東西,其它地點照這個標準去做就可以了。你寫的標準化的書,我們可以給你印刷。露天木耳,效果很好。稻茬種木耳,是很好的結構,比經營好,種子問題是大事。可以先做成本低的,一家一畝,2萬多的收入。以後再上其它的,家前屋後都可以做。

  二是共同富裕問題。

  20xx年12月23日,我們把中國食用菌協會香菇分會名譽會長張壽橙教授請到市鎮來給區的同志講課,目的是振興山區經濟,大家共同富裕。不能光想到自己,大富後要想到濟貧。你發大財,周圍發小財。期望不要辜負市、區領導的期望。

  三是成立研究院問題。

  成立研究院是為合作社提高檔次。在市老科協下面成立的研究院,只要老科協不倒,就可以一直幹下去。當然,研究院要基地、有品牌。不能再做小本生意了,要採取多種渠道、多種方法、多條路子,積少成多,擴大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