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評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評課

  李老師執教的北師大版七上《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獲得了一等獎。

  這裡借用她的教學案例:

  由東漢《牛耕圖》匯入新課:

  透過觀察這幅《牛耕圖》你能得到哪些資訊?(東漢時期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牛耕技術)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展示課題)

  (一)《商鞅舌戰頑固大臣》學生角色表演:

  旁白:在宮廷上,秦孝公故意裝作顧慮重重的樣子。

  秦孝公:眾位愛卿,我打算改革祖宗留下的規則,但又怕天下人笑話我,這可如何是好?

  商鞅:大王,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必按照舊制度去辦,沒有必要遵守老規矩!

  秦孝公:此言甚是!

  保守派大臣甘龍: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則,會被視為不孝啊!

  商鞅:甘大人,此言差矣!目前,秦國的富強比什麼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何必拘泥於陳規呢?

  甘龍:採用舊法治理,官吏熟悉,百姓安定,天下才不會大亂啊!

  商鞅:治理國家沒有永世不變的方法,治理國家一定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制定新法。要不然商湯、周武王為什麼能改變古法而稱王,夏桀、商紂沒有改變舊制度而滅亡了呢?

  甘龍:這……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三思啊!

  秦孝公:你們不要說了,吾意已決,公孫鞅,我命你為左庶長,從明日起開始主持變法事宜!

  旁白:透過廷議變法,公孫鞅把那些守舊大臣駁得啞口無言,他的主張為朝廷內外更多的人所瞭解,秦孝公更堅定地支援變法!

  (二)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係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歷史與現實有著許多的相似,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和未來,所以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隋的統一與大運河》一課時,有老師適時插入流傳於揚州民間的`一則故事。揚州人常用“馬虎子”來嚇唬不聽話或哭鬧的孩童。“馬虎子”為何許物也?此乃隋朝酷吏麻叔謀,姓麻名祜,訛成“馬虎子”。據史書記載,隋煬帝楊廣為開鑿東都洛陽到揚州的運河,任命麻叔謀為開河都護。麻叔謀生性殘暴酷虐,驗收工程時,他用鐵腳木鵝測量水深,遇到擱淺,則認為民工對煬帝不忠,施以酷刑。河開成民工死去百萬,沿河兩岸遍地死屍。更為殘忍的是,麻叔謀常以蒸孩童為食,故兩岸百姓對麻叔謀既憎惡又懼怕,久之則大人小孩聞聲駭然。對於這一則傳說,在講述隋煬帝暴政時有機插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想象能力。

  (三)利用點贊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教育家巴士卡里亞說:“把最差的學生給我,只要不是白痴,我就能把他培養成優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讚揚和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讚美學生,多與學生溝通,架起師生之間感情的橋樑。在課堂上注意抓住學生的優點,及時表揚,送出讚美,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當然,恰到好處的表揚、激趣,只是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開始。要真正融洽師生感情,教師還必須從各個方面去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溫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