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的評課稿

《品質》的評課稿

  考慮到評價量表中各項標準在橫向縱向上的諸多重疊交叉之處,再考慮到本堂課的實際情況,我對它們進行了適當的整合,決定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評課:

  一、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目標達成程度

  二、評教學過程與學生活動

  三、評教法學法和教師素養

  一、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目標達成程度

  本堂課教學目標設定準確合理,落實到位。

  1、本模組題為“底層的光芒”,重在引導學生了解底層人物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從而認識平凡人的尊嚴和崇高。本堂課餘老師牢牢地把握住了本文作為一篇小說而且是一篇短篇小說的文體特點,從人物形象和小說語言入手,抓住人物核心,以人物的一言一行為落腳點,讓學生講述、品析自己最感動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細節,品味語言,使學生很好地瞭解並深刻地感受了格拉斯作為一個鞋匠具有的恪守職業道德、視質量為生命、視顧客為上帝的高尚品格,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了小說以“品質”為題的內涵。這一點既是本堂課的知識目標,又是本堂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德育目標),還是本堂課應突出的教學重點,也符合語文學科小說教學的要求(小說教學無非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人物、情節、環境),因而,我的.第一個評價是:教學結構合理,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基本突破,牢牢把握貫徹文體特點,知識德育目標雙雙落實。杜威說:“每一個孩子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願望外,還帶來了自己的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2、在能力目標上,鍛鍊學生品讀語言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落實,教師提供的空間也夠大,讓學生談感受、寫人物簡介、寫類似格拉斯的人物的事蹟,課堂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符合文藝鑑賞的特徵和規律。但本堂課還有一個能力目標就是“探討人物結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這也恰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這篇小說不難不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建議追問:格拉斯的命運的根源在哪裡?主觀原因(內因)是什麼?客觀原因(外因)又是什麼?其實文中已作了層層的鋪墊,相信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找,應該能實現這一能力目標,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以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

  同時我也在想,本篇小說的亮點在哪裡?它以什麼取勝?恰恰是它的極為平淡的白描手法,作家的語言大大地多過小說人物的語言。這種手法大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契訶夫《變色龍》、魯迅《孔乙己》就是以人物舉止行為的誇張描寫取勝,歐亨利《最後一片常春藤》、莫泊桑《項鍊》就以出人意料的結尾取勝,這樣適當延伸,有效調動學生所學,拓寬學生視野,然後在結尾寫類似格拉斯的人物的短文介紹時不妨再提一提這個手法,讓學生有意識去模仿去借鑑,學生能獲得一個感知,也避免就文字講文字,這樣或許更好。這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二、評教學過程和學生活動

  本堂課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環節設定簡約明瞭,過渡自然,尤其是給了學生足夠的展現空間,讓他們主動、廣泛地參與,充分地進行動態生成,應付自如,及時總結,有效突顯學生主角地位,閃爍著學生思維的光芒,成為本堂課的一大亮點。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是一個利用大腦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或順應外部世界的過程,而不應該是消極被動的機械接受過程。”本堂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在深度上還可挖掘,就比如說,格拉斯的品質之可貴之處不僅僅在於它本身,更在於它存在於那樣一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時代裡。另如格拉斯命運的根源在哪裡?

  學生講讀後感受活動這一塊,學生之間是否可以面對面交流各自最感動的段落的感受呢?課堂氣氛也許會更好,也更能體現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而學生的思考與解讀在相互的碰撞中會使得彼此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樣,既有自主,也有合作,想必更好。

  三、評教法學法和教師素養

  本堂課教師選擇了語言品讀鑑賞法、人物形象分析法,點撥法、概括法、朗讀法、現場練筆法等教學方法,與小說教學相符,真正做到了聽、說、讀、寫相結合。學生品讀賞析的過程也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學法進行了指導和傳授。但如果能把這些方法進行歸納,學生的認識從零散到系統則更好,譬如第一條語言品讀鑑賞分析法,第二條就是了解和提煉時代背景法,尤其是本文的時代背景非常的特殊,它是蘊藏在文本當中的。

  教師的素養沒得說,教師本身就很有文學味,普通話標準,教學語言精煉,惜字如金,感情投入,感染力強,教態自然親切,舉手投足,落落大方,無處不值得欣賞(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動態生成,靈活駕馭課堂,左右逢源,極富課堂智慧;評價及時精當,記憶力好,教學風格清新,教師的氣質逼人,為課堂增光添彩,是我奮鬥的目標。

  本堂課板書合理,抓住關鍵,只是同步性稍微欠缺。當然,同步性和概括性板書各有千秋,同步引出使課堂顯得自然一些,概括性板書使教師的發揮自然灑脫一些,兩種方法究竟如何選擇取捨,值得共同討論。

  四、細節

  1、幾個好的細節:一學生回答第49頁第20段為自己最感動的片段時,教師評價道:相信打動了很多同學,在學生分析到第5段時說人物和靴子聯絡在了一起時候,教師總結到:他簡直和靴子融為一體了,這兩句評價很有藝術,很有技巧。末尾處探討本文為何以“品質”為題時,教師給出了詞典上的兩種解釋,這就加強了指導性和目標的明確性,避免學生無謂的思考,避免教學時間的浪費,提高了效率。

  2、第6個學生在談自己感動的片段時,說已經被別人講過了,教師此時讓學生坐下了,這個處理不好。別人講過了並不代表她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不代表她已經沒有補充了,應該追問學生:你有不一樣的解讀和感受嗎?你有什麼要補充嗎?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其次,有一學生在用“格拉斯……卻……”句式概括格拉斯時說道:格拉斯清苦但精美。本句概括的語言搭配是明顯有問題的,教師未能及時糾正,建議糾正為“清苦但執著”。再次,第23—27段齊讀建議改為個別讀,或許更能讀出其中的味道。這樣的片段本身不適合齊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