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楊修之死》評課稿

九年級語文《楊修之死》評課稿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以插敘的方式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曹操、楊修的矛盾衝突。本文屬於文言白話小說,故事情節完整也比較簡單,人物形象鮮明,這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在李老師整個教學過程中,他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突破了課時教學重難點,較好地達成了課時目標。

  第一,處理好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課堂中,李老師多次組織學生進入文字,讓學生去反覆品味文字,教師只是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如在探究楊修之“恃才放曠”時,學生能各抒己見,當學生陷入理解僵局時,他又及時指出第七段的“修知其事,徑來告操”,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

  第二,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時,引導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隆中對》,然後由《三國志》過渡到《三國演義》。在課的結束階段,要求學生回去繼續閱讀《三國演義》,這樣有利於學生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在課外延續這種興趣。

  就本課而言,也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與改進。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李老師在課中重點引導學生對“雞肋”和“恃才放曠”的分析,希藉此突破教學重難點,但由於學生課前預習的不充分,課堂時間的制約,學生對於楊修死因的探究雖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學生有感受。

  2、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師的高明在於隱身學生背後,悄悄地為學生設下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著教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理解受阻時,往往不能及時自然地帶領學生走出困境

  綜觀整堂課基本落實了課時目標,但課堂教學能力尚待錘鍊,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