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塞五首·其四》原文註釋及作者介紹

《後出塞五首·其四》原文註釋及作者介紹

  《後出塞五首·其四》作品介紹

  《後出塞五首·其四》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8卷第16首。第四首寫的是邊靖國安後將帥驕氣凌人,有敢議者慘遭宰殺。

  《後出塞五首·其四》原文

  後出塞五首·其四

  作者:唐·杜甫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後出塞五首·其四》註釋

  ①獻凱:向朝廷獻俘報捷。繼踵:接連不斷。

  ②兩蕃:指奚與契丹。《舊唐書·北狄傳》:奚與契丹,“遞為表裡,號為兩蕃”。靜無虞:邊境安定,無可憂慮。

  ③漁陽:郡名,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時安祿山鎮范陽,治薊。豪俠地:古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聶政、荊坷,皆出其地。

  ④雲帆:形容船隻之多。轉:運輸。遼海:渤海。

  ⑤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杜甫《昔遊》詩:“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轉粟帛,泛海凌蓬萊。”與此意同。

  ⑥輿臺:古代的下等奴僕。此指安祿山的爪牙和家憧。

  ⑦主將:指安祿山。位益崇:官職不斷上升。

  ⑧凌:凌犯。指目無朝廷。上都:京師長安。

  ⑨邊人:指安祿山管轄地區的人。議:議論,舉報。

  ⑩衙:四通八達的大路。第四首寫安祿山邀功獲寵,氣益驕橫。

  《後出塞五首·其四》賞析

  第四首寫的是邊靖國安後將帥驕氣凌人,有敢議者慘遭宰殺。

  《後出塞五首·其四》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後出塞五首·其四》繁體對照

  卷218_16後出塞五首杜甫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