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②。

  注:《浣溪沙》是蘇軾46歲被貶湖北黃州遊清泉寺所作。①子規: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這首詞是詞人於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期間所作。

  黃雞:即“黃雞催曉”,語自白居易《醉酒》詩。

  (1)詞中所寫是什麼季節?從哪裡看出來?(3分)

  (2)詞的下片表達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3分)春天。從“蘭芽短”(蘭草發芽)、“子規啼”看出來。(1點1分。)

  (2)(4分)下片寫門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頭面對黃雞催曉,表達了詞人雖處逆境而老當益壯(不服年老)、自強不息(曠達進取)的精神。(1點1分)】

  二

  (1)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2)詞的上闋,透過寫雨中的蘭芽、沙路和子規營造了怎樣的境界?(3分)

  (3)蘇軾詩詞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請說出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4分)

  4.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意象構成的?請簡要敘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寫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蘇詞和白詩都寫道“唱黃雞”,兩者表達的感情一致嗎?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同意。蘭芽溪水,沙路無泥,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作者來到一個遠離塵世、潔淨如洗的地方。這裡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透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2)作者描寫了蘭芽溪水、沙路無泥和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塑造了一個清新、潔淨、幽雅的境界。(3分)

  (3)這裡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透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4分)

  4.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幽美、潔淨的山林雨景圖。(2分)描寫了蘭牙、溪水、松樹、沙路、子規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詩中“唱黃雞”是“嗟老嘆衰之詞”,感嘆人生苦短,表現了“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2分)蘇軾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他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貶謫期間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2分)(意思答對即可酌情給分)

  三:

  1、下面對蘇軾的《浣溪沙》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上闋寫景,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松間沙路潔淨無塵,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B.瀟瀟暮雨子規啼一句寫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突出了環木糙住

  C.下闋轉入抒懷,門前流水尚能西句,寫詞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無再少,因此為時光流逝、人生短暫而嘆息。

  D.全詞情景交融,恬淡優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語言,充滿人生哲理的議論,表現了詞人執著生活、呼喚青春的情懷。

  2、黃雞的本意是: ,詩中是指:

  3.發揮想象,描繪“山下蘭芽短浸溪”所展現的畫面。(2分)

  4.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C

  2、指黃雞報曉。代指時間,時光流逝。

  3.山下溪水潺,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4.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四:

  (1)詞的上闋描寫了“蘭芽浸溪”、“沙路無泥” 、“暮雨規啼”三幅畫面。請你展開想象,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畫面。

  [答]“蘭芽浸溪”,三月間,山下的蘭草剛冒出短短的嫩芽兒,芽兒浸在蘭溪裡,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

  (2)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懷,請結合全詞內容,試從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點,談談你的理解。

  [答]句意:(就是下闋的翻譯)哲理:人可以青春長在,不必為光陰流逝、人生衰老而嘆息;作者的情感:作者當時正是政治上失意處於逆境之中,本詞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豁達的胸襟。

  (3)從所積累的古詩曲的名句中(課內外不限),找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來,寫在下面。

  示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他詩詞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4)曹操的《龜雖壽》中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中也表達了這種精神的句子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寫作背景:

  詞人遠謫黃州、抱病遊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的議論。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古詩詞鑑賞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