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餘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終南望餘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註解】

  1、終南:山名,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後的陽光。

  1.這首詩是怎樣扣住一個“望”字寫景的?

  2. “林表明霽色”極為生動,試加以賞析。

  答案:

  1. 山上積雪浮蕩雲端、林表霽色明亮的美景,與城中暮色昏暗、寒氣凜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見的。

  2、“林表明霽色”一句,描繪雪後初晴,落日的餘暉灑在林梢。“明”字,令人彷彿看到積雪在夕陽的照射下閃閃發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為是夕陽,所以只有山頂上樹林的末梢才能浴著日光。這一句集中表現了雪晴日出,山上積雪明亮、奪目的特徵。

  二:

  [注]終南:即終南山,在長安之南。陰嶺:終南山的北面,不朝陽,故易於積雪。

  1.簡要說說詩句是如何切題的。(4分)

  2.末句“域中增暮寒”論者多指為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在言外,請略加闡釋。(4分)

  參考答案

  1.遠望嶺上積雪,好象浮在雲端;(2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後的陽光。作者以此直扣詩題“望餘雪”(2分)。

  2.由望餘雪而想到城裡會因而更加寒冷,百姓會遭到寒氣的襲擊,寄予了詩人的關切。(2分)雪景雖“秀”,現實卻“寒”,耐人尋味。(2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終南望餘雪 ①

  祖 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維

  寒更傳曉箭② ,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

  借問袁安③舍,翛然④尚閉關。

  [注]①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當時祖詠並未按照規定寫成五言排律,而是隻寫了四句就交了卷,並 說“意思已經完滿了”。②曉箭:拂曉時漏壺中指示時刻的箭。常借指凌晨這段時間。③袁安:《後漢 書·袁安傳》載,袁安未發跡前,有一年在洛陽遇罕見大雪,“人家皆除雪出”。可袁安卻僵臥在家。 雪一直下,他的屋舍早已給雪封住,縣令掘雪救之,問他何以不出?答曰:“大雪人皆餓,不宜打擾人。”④ 翛(xiāo)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1)這兩首詩都是寫雪的名作,但作者借寫雪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他們在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 情感?請簡要概括。

  祖詩:____

  王詩:_________

  (2)前人多推崇“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和“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這兩句寫雪景的詩句, 請分別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祖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後,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 詠物寄情,意在言外,表達了作者對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嘆。

  王詩:這是一首雪中思友的詩篇。 前六句寫山居的靜寂,雪景的清幽,末句表達了作者對雪懷人的情思。

  (2)前一句:“陰”字很確切,唯其“陰”,才有“餘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 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浮”字用得生動、傳神,既寫出山 高,又寫出雪厚。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給人以“浮”的感覺。 後一句:寫雪靜靜地下,此時的街巷是那樣的幽靜,似乎整個世界都空無—人,只有雪在悄悄地下。鹽 粒般的雪,灑遍整個庭院。詩句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營造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情調。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麼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雲端。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賞析:

  《終南望餘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詠雪詩。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餘雪,透過山峰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濛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裡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稹在《漁洋詩話》捲上裡,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