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陸秀夫傳》原文及譯文

《宋史·陸秀夫傳》原文及譯文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江。稍長,從其鄉二孟先生學,孟之徒恆百餘,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李庭芝鎮淮南,聞其名,闢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或時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鹹淳十年,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

  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傑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於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諮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議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傑讓宜中曰:“此何如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

  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悽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風,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傑共秉政。時世傑駐兵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節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

  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

  B. 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

  C. 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

  D. 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登進士第”,又稱為進士及第,指封建社會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

  B. “遷”“擢”“除”指古代官員職 位升降。“遷”“除”指貶官,“擢”指升官。

  C. 古代“學士”為官職名稱,如“內閣大學士”“首輔大學士”“端明殿學士”等。

  D. 彈劾是指對享有特別權利的政府官員或法官等違法時進行刑事追訴的一種程式。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陸秀夫才華出眾。年少求學時,其師二孟先生很看重他;中進士後,又得到李庭芝的長久賞識和重用,李庭芝即使調動官職也不讓他離開自己。

  B.陸秀夫性格沉靜。他雖才華出眾,卻不苟且求人瞭解自己。每每同僚議事,他都沉默不發一言,即使在酒宴上神色也矜持莊重。

  C.陸秀夫堅持己見。他參與議事時與陳宜中意見不合,雖然陳宜中是他的上司,但他不放棄自己的意見,導致本就嫉妒他的陳宜中指派言官對他進行彈劾。

  D.陸秀夫忠誠愛國。當益王因為受驚生病去世時,群臣都想要離去,陸秀夫義正詞嚴的一番話使群臣改變了想法,大家共同擁立衛王為帝。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稍長,從其鄉二孟先生學,孟之徒恆百餘,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 (5分)

  (2) 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諮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5分)

  參考答案

  4.A

  5.B (“遷”指官員升職;“ 除”,授官、拜官,並非貶官)

  6.C (原文中並沒有說陳宜中嫉妒陸秀夫)

  7.(1) (陸秀夫)逐漸長大,跟隨其同鄉的二孟先生學習,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獨指著陸秀夫說:“這不是個平凡的孩子。”(稍,逐漸;學,學習;恆,常常,各1分。句子意思2分)

  (2)陳宜中 認為陸秀夫長久地待在軍隊中,熟悉軍中事務,每次遇到大事都諮詢、訪問陸秀夫之後才開始施行,陸秀夫也盡心輔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訴他。(知,熟悉;諮訪,諮詢、訪問;贊,輔佐,各1分。句子意思2分)

  參考譯文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在他三歲時,他父親把家遷到鎮江。(陸秀夫)逐漸長大,跟隨其同鄉的二孟先生學習,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獨指著陸秀夫說:“這不是個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陸秀夫考中進士。李庭芝鎮守淮南,聽說了他的名聲,徵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陸秀夫才思清麗,當時的文人很少有趕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穩安靜,不苟且求人瞭解自己,每當屬吏們來到官署(議事的地方),賓主歡聚一堂,陸秀夫獨自沉默不發一言。有時在府中宴飲,他坐在酒席間,整日姿態矜持莊重,不曾有一點希求苟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務,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調任也不讓他離開自己,陸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次升遷至主管機宜文字。成淳十年,李庭芝管轄淮東地區,提拔陸秀夫為參議官。德秸元年,邊境戰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屬吏大多逃跑,只有陸秀夫等幾個人沒有離開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給朝廷,朝廷任命他為司農寺丞,他多次升遷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

  二王逃到溫州,陸秀夫與蘇劉義追隨跟從他們,派人召陳宜中、張世傑等人來到溫州,於是共同在福州擁立益王為帝。陸秀夫後升遷為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認為陸秀夫長久地待在軍隊中,熟悉軍中事務,每次遇到大事都諮詢、訪問陸秀夫之後才開始施行,陸秀夫也盡心輔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訴他。不久陸秀夫參與議事和陳宜中意見不合,陳宜中讓言官彈劾並罷免了他。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動用臺諫大臣來彈劾別人?”陳宜中惶恐,急忙召陸秀夫回來了。

  當時君臣流亡在海邊,許多事情疏忽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群臣說話時依然自稱奴。每到朝會時節,陸秀夫端正笏板莊重地立於一邊,到治朝上,或者有時在奔行路途中,陸秀夫悽然落淚,用官服擦淚,衣服都被沾溼了,身邊的人沒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風,益王因為受驚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離去。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活著,將把他置於何地?古人尚且有憑藉一支軍隊和方圓十里之地復興國家的,現在百官有司都具備,有士兵數萬人,上天如果不想滅絕宋朝,憑藉這些難道不可以建立國家嗎?”於是與眾人共同擁立衛王為帝。皇帝於是任命陸秀夫為左丞相,與張世傑一同掌管政事。當時張世傑的軍隊駐守在屋山,陸秀夫對外籌劃戰事,在內排程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屋山被攻破,陸秀夫跑向衛王的船,而張世傑、蘇劉義各自砍斷纜繩離去,陸秀夫揣測不可能逃脫,就拿著劍驅趕他的妻子兒女跳海,隨即揹著衛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