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陝府左司馬李公墓誌銘》的原文及翻譯

《中大夫陝府左司馬李公墓誌銘》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公諱郱,字某,雍王繪之後。王孫道明,唐初以屬封淮陽王,又追王其祖父。曰雍王、長平王。淮陽王生景融,景融親益疏,不王;生務該,務該生思一,思一生岌。比四世,官不過縣令州佐,然益讀書為行,為士大夫家。

  岌為蜀州晉原尉,生公,未晬以卒。無家,母抱置之姑氏以去,姑憐而食之。至五六歲,自問知本末,因不復與群兒戲,常默默獨處,曰:“吾獨無父母,不力學問自立,不名為人!”年十四五,能暗記《論語》、《尚書》、《毛詩》、《左氏》、《文選》,凡百餘萬言,凜然殊異。姑氏子弟,莫敢為敵。浸傳之聞諸父,諸父泣曰:“吾兄尚有子耶?”迎歸而坐門之,應對橫從無難。諸父悲喜,顧語群子弟曰:“吾為汝得師。”於是縱學,無不觀。

  以朝邑員外尉選,魯公真卿第其所試文上等,擢為同官正尉,曰:“文如李尉,乃可望此。”其後比以書判拔萃,選為萬年尉,為華州錄事參軍。爭事於刺史,去官,為陸渾令。河南尹鄭餘慶薦之朝,拜南鄭令。尹家奴以書抵縣請事,公走府,出其書投之尹前。尹慚其庭中人曰:“令辱我,令辱我!”且曰:“令退!”遂怨之。拾掇三年,無所得。拜宗正丞。宰相以文理白為資州刺史,公喜曰:“吾將有為也!”讒宰相者言之上曰:“是與其故,故得用。”改拜陝府左司馬,公又喜曰:“是官無所職,吾其不以吏事受責死矣!”長慶元年正月丙辰,以疾卒,春秋七十三。

  夫人博陵崔氏,朝邑令友之之女,其曾伯父有功中宗時。夫人高明,遇子婦有節法,進見侍側,肅如也。七男三女,及公之存,內外孫十有五人。五月庚申,葬華陰縣東若干裡。(選自《全唐文》,有刪節)

  譯文

  李公名郱,字某,雍王李繪的後代。雍王孫李道明,唐初因為屬地被封為淮陽王。又追封他的祖父,封為雍王、長平王。淮陽王生李景融,李景融與皇族的親緣關係更加疏遠,沒有封王。生李務該,李務該生李思一,李思一生李岌。連續四代,官職不超過縣令州位,然而更加重視讀書和品行,成為士大夫人家。

  李岌為蜀州晉原尉,生李郱,李郱沒有滿週歲李岌就去世了。沒有了家,母親把他抱了放到姑姑家然後離開了,姑姑憐憫他撫養他。到了五六歲,自從問清了身世的本末,就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常默默獨處,說:“唯獨我沒有父母,不努力學習自立,不能稱作是人!”十四五歲的時候,能暗自記誦《論語》、《尚書》、《毛詩》、《左傳》、《文選》,總共一百多萬字,態度嚴肅和其他孩子很不一樣。姑媽家的孩子,沒有誰敢和他相比。漸漸地他的事情就傳到他叔父的耳中。叔父哭著說:“我的兄長還有兒子啊?”把他接回家讓他坐下來問他,他回答應對自如沒有困難。叔父又悲又喜,回頭對眾多子弟說:“我為你們找到了老師。”李郱於是博覽群書,沒有書不看的.。

  以朝邑員外尉的身份參加選拔,魯公顏真卿評定他考試的文章為上等。提拔李郱為同官正尉,並說:“文章都像李尉一樣,才可以期望選為上等。”那以後接著透過書判拔萃科考試,被選拔為萬年尉,擔任華州錄事參軍。因為事情和刺史有爭執,辭去官職,擔任陸渾令。河南尹鄭餘慶把他推薦給朝廷,他被任命為南鄭縣令。河南尹的家奴拿著書信送到縣裡請李郱辦事,李公到河南府,把書信扔到河南府尹的面前。河南府尹在府中人面前感到慚愧,說:“縣令羞辱我,縣令羞辱我!”並且說:“縣令退下。”於是就怨恨他。蒐羅李郱的罪證三年無所得,李郱被任命為宗正丞。宰相因欣賞李公文章的文辭義理而奏請任命他為資州刺史,李公高興地說:“我將要有所作為了。”詆譭宰相的人上書說:“這是因為李郱和宰相有故交,所以能夠被任用。”於是改任為陝府左司馬。李公又高興地說:“這個職位不要承擔什麼責任,我大概不會因為吏事受責而死吧!”長慶元年正月丙辰,因為疾病而死,七十三歲。夫人崔氏博陵人,是朝邑令崔友之的女兒,她的曾伯父在中宗朝建立功業。夫人治家高明,對待兒媳婦有禮節法度,(兒媳婦)拜見陪侍左右時,恭敬嚴肅。李公有七男三女,在李公還活著的時候,孫子外孫有十五人。五月庚申,葬於華陰縣東若干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