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善閣送裴迪入京的翻譯賞析

聖善閣送裴迪入京的翻譯賞析

  《聖善閣送裴迪入京》作者為唐朝詩人李頎。其古詩全文如下:

  雲華滿高閣,苔色上鉤欄。

  藥草空階靜,梧桐返照寒。

  清吟可愈疾,攜手暫同歡。

  墜葉和金磬,飢烏鳴露盤。

  伊流惜東別,灞水向西看。

  舊託含香署,雲霄何足難。

  【前言】

  《聖善閣送裴迪入京》是詩人李頎的五言排律,是《全唐詩》的第134卷第026首。此詩前兩句以落筆寫景:雪花天降,鋪滿樓閣,青苔地生,爬上欄杆。第三四句描繪出一幅寂靜冷清的送別畫面,烘托出送別氣氛的淒涼。第五六句寫主客攜手登樓,吟詩同歡,“歡”不成歡,似歡實悲,歡情與悲景相互映照。第七八句從視覺和聽覺麗個角度寫景抒情,寄寓了詩人“寂寞而傷神”的心緒。最後二句用交錯手法,寫雙方別情似水,深長不斷,相互憶念,不要彼此離別悲傷。

  【註釋】

  裴迪:盛唐山水田園詩人。早年隱居終甫山。與李頎友善,後為尚書省郎。

  雲華:雪花。

  鉤欄:即勾欄,樓臺的欄杆。

  苔色:苔蘚泛著青色。

  上:由低處到高處。此處意指,苔色映照著。

  藥草:可以入藥的草本植物。

  空:空寂。

  返照:反射,照射。

  清吟:清麗的詩歌。吟:吟詩。

  和:應和,跟著唱。

  金磬:佛寺中敲擊以集僧的缽形銅樂器。

  烏:烏鴉。

  露盤:寶塔頂上的輪蓋。

  伊流:即伊河,洛河支流,在今河南西部,源出伏牛山北麓,東北流經偃師縣入洛河。

  灞水:灞河,在陝西中部,源出秦嶺北麓,經西安市東,過灞橋北流入渭河。

  含香署:即尚書省。古時書郎含雞舌香奏事,故名。

  【翻譯】

  雪花紛紛揚揚灑滿了高高的樓臺,苔蘚泛著青色映照著樓臺的欄杆。臺階四周長滿藥草顯得空曠幽靜,雪光返照梧桐樹上景色淒冷清寒。吟哦清詞麗句可以療治人的疾病,你我分別之際攜手登樓暫時同歡。飄墜的樹葉伴和著金磬一同嗚響,飢餓的烏鴉哀叫著集於塔頂露盤。你在京城定會回憶這伊水的.分別,我在這裡也會西望灞水將你思念。你以前曾經在尚書省裡當過郎官,憑著舊日根基青雲直上又有何難。

  【賞析】

  詩的前二句“雲華滿高閣,苔色上鉤欄”以落筆寫景:雪花自天而降,鋪滿樓閣,青苔從地而生,爬上欄杆。“滿”、“上”兩個動詞,妥貼傳神,使景物具有了人的性格。

  第三、四句“藥草空階靜,梧桐返照寒”,描繪出一幅寂靜冷清的送別畫面:詩人將雪滿高樓,苔上欄杆,階生藥草,寒照梧桐等幾組景物剪接在一起。此詩第三句順承第二句,著一“靜”字,渲染出環境的孤寂。第四句遙應起句,用一“寒”字,烘托出送別氣氛的淒涼,寄寓了詩人“寂寞而傷神”的心緒。

  第五、六句“清吟可愈疾,攜手暫同歡”以寫人手法,描繪出一幅清吟治人疾病、分別之際登樓同歡的景緻。主客攜手登樓,吟詩同歡,歡情與悲景相互映照。但分別在即,相聚不長,“歡”前著一“暫”字,“歡”不成歡,似歡實悲。

  第七、八句從視覺和聽覺麗個角度寫景抒情。落葉離枝,烏集露盤,象徵著朋友的離走,喻寫出朋友旅途的勞苦。金磬長鳴,飢鳥哀叫,又似乎傳達出他們不平靜的心情。[3]

  最後二句用交錯手法,寫雙方別情似水,深長不斷,一東一西,相互憶念。並安慰朋友,此去定會遂青雲之志,不要為離別悲傷。

  此詩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完美,感人至深的送別詩。全詩情景相生,悲歡相照,動靜相間,婉蓄深折。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飄然而來,忽然而去,情景交融之間,還是透露出一點點失落、苦悶的離別氣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