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註釋]

  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居於黃州(今湖北黃岡)。

  ①作:建造。溼青紅:溼潤的青漆、紅漆顏色。溼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塗,鮮潤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蘇揚州市,歐陽修所建。

  ③蘭臺公子:指宋玉,他曾任蘭臺令,相傳蘭臺故址在湖北鍾祥縣境內。

  ④天籟:萬物發出的自然之聲音,這裡指風聲。

  ⑤剛道:硬要說,偏說。

  (1)詞的上片寫景,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2)作者透過“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下片作簡要闡釋。

  (3)詞的上片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4)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評價這首詞“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傑”,這句評語中的“超曠”表現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參考答案

  (1)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開頭四句,先實寫,描繪了亭下江水與碧空相連,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或捲起窗簾,看見的亭臺連水,碧水連空,水天一色的勝景)。“長記”一詞點明“平山堂”之景是回憶,屬虛寫,描繪了作者在此領略的江南那種山色若隱若現,高遠空濛的景緻。

  (2)下片先寫平靜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漁翁沉著與風浪搏擊的場景,來表現雖然人生風雲變幻,但只要胸中有“一點浩然氣”(指正氣和節操),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如同領略“千里快哉風”那樣舒適快意的哲理。

  (3)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1分)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接著五句是回憶鏡頭,作者聯想到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詞人把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以虛襯實,用實寫虛,表現出快哉亭上所覽之景的高遠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運用了聯想的表現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憶起自己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風景:江南煙雨、杳杳孤鴻,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作者藉此來比擬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緻,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這種憶景寫景的筆法,新穎別緻,令人耳目一新。(2分)

  (4)①這首詞寫景意境開闊高遠,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在其中貫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1分)②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格調豪邁雄健。尤其是結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和豁達豪邁的情懷,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2分)③這首詞在藝術構思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縱橫捭闔的特點。(以①②兩點為主要得分點,3分)

  二:

  1、“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這兩句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

  答:“我”坐在亭上,捲起華麗的繡簾,從視窗俯瞰江面,看到亭連水,水連天,水天一色,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景象。

  2、“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說明“君”與“我”之間關係怎樣?“溼”字說明了什麼?

  答:“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說明亭子的主人與“我”之間關係親密,“溼”字說明油漆新,色澤鮮明,快哉亭剛建成不久。

  3、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賞景時,想到了什麼?“長記”二字將作者的思緒拉到了哪裡?

  答: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賞景時,發現此時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高遠空濛的,於是“長記”二字將他的思緒拉到了過去在平山堂賞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來描寫眼下所見的快哉亭的景色。

  4、上闋中,作者先寫眼前所見快哉亭的景色,然後寫過去在平山堂所見的景色,由現實寫到回憶,這叫做什麼寫法?並做分析。

  答:虛實結合。“落日繡簾卷”四句寫現實中的情況,是實寫。“長記平山堂上”五句回憶過去賞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來描寫眼下所見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虛寫。因此,上闋採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虛實結合色

  快哉亭下以及遠處的景色

  眼前:快哉亭(江水與碧空相接,夕陽與亭臺相映),實景

  長記:平山堂(若有若無,若隱若現,高遠空濛),虛景

  5、“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

  答:“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寫眼前廣闊明淨的江面澄澈平靜,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現出一幅平靜優雅的山水畫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在白頭翁身上,寄寓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寫一陣巨風,江面急劇變化,波濤洶湧,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惡浪中掀舞。這是一個動人心魄的驚險鏡頭,但是漁翁並不懼怕,他對這種與狂風惡浪搏鬥習以為常。這裡“白頭翁”的形象是蘇東坡自身人格的象徵,實際是作者面對政治禍難泰然自若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教師補充,這說明蘇東坡面對人生困境並沒有悲觀消極,萎靡不振,而是擁有著一種豁達大度的胸懷)。

  7、下闋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寫出了江面的平靜,而“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則寫出了江水的洶湧澎湃,這叫做什麼寫作手法?

  答: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對水光山色進行靜態的描寫,後兩句則是一幅動態畫面。

  8、“堪笑蘭臺公子”直至結束,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何好處?

  答:運用了用典的寫作手法,借對風的議論,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氣,才能享受、領會到這長達千里的“快哉”之風(教師補充並投放幻燈片,宋玉《風賦》中說,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遊蘭臺之宮,忽然颳起風來,楚襄王披襟擋風說:“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者邪?”宋玉說:“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釋說,“大王之風”經過優美的園林宮室,帶著花草的香氣,然後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風能解酒治病,“發明耳目,寧體便人”,這就叫做“雄風”。而“庶人之風”,起於窮巷之間,一路挾帶著汙穢之氣,吹到貧窮人家,使人精神悽慘,生病發熱,這就叫做“雌風”。顯然,宋玉在此把風分為“雄風”、“雌風”是藉以諷諫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卻故意在雞蛋裡挑骨頭,批評宋玉這位“蘭臺公子”不懂得莊子所說的天籟。《莊子?齊物論》中認為事物有天籟、地籟、人籟之分,風是屬於“天籟”,是大自然演奏的樂曲。宋玉卻把風硬分為雌雄,豈不可笑?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作者認為,只要心中有一點浩然正氣,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如同領略“千里快哉風”那樣舒適快意。

  【寫作背景介紹】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作者貶官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作的。快哉亭,在黃州的江邊,張懷民修建。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當時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僅欣賞江邊的優美風景,而更加欽佩張的氣度。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蘇轍的這篇散文和蘇軾的這首詞,我們可以當作互補互注的姐妹篇來讀。

  【譯文】

  落日時分,我捲起錦繡窗簾,快哉亭下,亭連水,水連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為了我才新建造的這座亭子,窗戶上青紅油漆都還沒幹呢。我經常記起在平山堂上,倚靠著枕頭躺著欣賞煙雨迷濛中的江南,看見一隻孤單的鴻雁越飛越遠,直至隱沒在遙遠迷濛之中。(在這快哉亭上),我體會到了醉翁說的話:“山光水色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寬達一千頃的廣闊江面,全都像鏡子似的潔淨澄澈,水面倒影著碧綠的山峰。忽然波浪湧起,掀動激盪著一隻小船上的白頭老人。可笑蘭臺公子,不理解莊生所說的天籟的美妙之處,硬說風分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氣,才能享受、領會到這長達千里的“快哉”之風。

  賞析: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作者貶居黃州時,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此詞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後轉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後五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過片五句再次轉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閒而忽然波瀾洶湧,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於掀舞於其中的漁翁,最後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髮出來,表現了作者超然於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的不懈追求,這是作者尋找的內在超越之路。全詞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風格。

最近訪問